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逄勇 《大气科学学报》1989,12(4):424-429
本文介绍五层风速、温度、湿度及三层风向观测系统。选用Apple-Ⅱ微机作为采样处理机,采样时间为10秒。主要工作为1.软件设计。2.用干湿球温度表进行测湿。为保证精度,对测湿系数A值作了重新测定,并对测湿误差作了详实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在气象卫星上用红外方法遥测大气湿度垂直分布的几个基本问题。分析了红外测湿和红外测温的原则区别,指出遥测湿度垂直分布应根据其特殊性按“最佳信息层”概念选择遥测通道,国外笼统地把测温的一套办法搬到测湿中并不合理。根据湿度遥测的“最佳信息层”概念,分析了红外测湿的重要局限。  相似文献   

3.
在气象部门,尤其是技术装备部门,测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发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拥有的测湿技术优势是否可以成为气象部门新兴的产业生长点,笔者就整个气象测湿技术现状、应用开发及其与气象产业的关系进行了积极探讨,旨在为气象部门将测湿技术推向市场,逐步形成新的产业探索新路.  相似文献   

4.
金奎 《气象科技》1974,(1):47-47
美国VIZ厂对其产品无线电探空仪作了部份改进。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已把这项改进列入美国探空仪规范内。这种探空仪上装有太阳辐射防护罩、双气流导管,测湿元件改用磷青铜弹簧夹子夹住。测湿元件仍为该厂出的碳膜元件,精度为±2%(相对湿度的均方差)。但过去由于安  相似文献   

5.
毛发测湿仪器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张八强(延安地区气象局延安·716000)用毛发作感应元件的测湿仪器,虽然测湿准确度不高,低温时有滞后性,但因低温时(0℃以下)干湿球测温由于融冰等技术问题弓愧的测温误差更大,所以仍使用毛发测湿仪器测湿。根据毛发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美国亚拉巴马、佐治亚、佛罗里达三州根据国家天气局为东南地区制订的农业气象计划,共同建立了测露网,其目的是为了开展东南部地区露气候学研究,也是为了向东南地区农作物病害和收成模式中输入露水的资料.1.监测系统目前很少有仪器能够准确记录成露的开始时间、露水蒸发完的时间和露水强度.测露网选用了戴维斯和休斯1969年研制的测湿系统为基本观测设备.戴维斯-休斯测湿系统由五个测湿传感器、一个记录器和一个电子部件箱组成.电子部件箱中包括电源、时钟和校准电位计.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一次发生在1981年5月1日苏皖江北地区的超单体降雹的切片照片,分析了雹胚类型和雹块的层次特征,气泡分布和冰晶结构。结果表明,无论是透明层还是不透明层,都是湿增长层,因此这次超单体雹云中的冰雹是在湿增长条件下形成的。最后对在湿增长条件下形成透明层和不透明层的物理过程作了一些初步的说明。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百色站1987,1988两年6—8月的逐日探空资料制作了逐日湿静力温度铅直廓线图,以此为依据对百色作了层结分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百色站1987,1988两年6—8月的逐日探空资料制作了逐日湿静力温度铅直廓线图,以此为依据对百色作了层结分型。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51~1995年阴雾日分布特征,分析讨论了低层大气温、湿垂直结构,并对阴雾天气下的低层送温及中性弱不稳定层结的出现作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中子仪测湿精度问题,利用2年的中子仪测湿资料与相同时期土钻法测湿资料进行比较,统计了两种资料的相对偏差、相关系数和离散系数等特征值,分析了各统计特征值的变化特点和时空分布规律,并探讨了产生差异的原因,其结论可为中子仪测湿精度的提高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山地生态气候研究工作的实践,分析本站气压对测湿精度的影响,并介绍一种用平均本站气压作空气湿度订正的方法,由此可以提高湿度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13.
DSP-2型数字式标准干湿表的测试及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言 DSP-2型数字式标准干湿表基于通风干湿表的测湿原理,采用铂电阻测温,是目前业务中的常用仪器.其特点是精度高、体积小、可连续读数.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其测量结果稳定性差,与通风干湿表测量值有出入,特别是相对湿度差值明显.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从测湿原理出发,找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对各因素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及误差分析,确定误差原因及排除方法,以确保其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湿有效位能在开封汛期分级降水预报中的应用李改花(开封市气象局·475003)1984年以来,开封市气象台利用湿有效位能作6~8月份逐日降水预报。使用中发现,湿有效位能变化与降水量级有一定关系:各层湿有效位能逐日上升较小时,降水量级较小;湿能激增,在湿...  相似文献   

15.
应用有关物理和化学理论,阐述湿球温度表润湿系统(指水杯、湿球用水及纱布、球的表面、扎线等统称为润湿系统),污染的途径,对测湿影响进行了定性(理论上)和定量(实验上)分析,提出减轻影响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黄安丽  高坤  李毓芳 《气象学报》1987,45(4):426-436
利用中尺度10层湿模式对一次梅雨暴雨过程作了数值模拟,较好地模拟了次天气或中间尺度系统的演变。由模拟结果分析表明: 1.形成暴雨的次天气或中间尺度系统的演变,雨带、暴雨中心位置和强度变化在低层涡度场上反映最清晰。与暴雨中心直接关联的是低层正涡度中心。这次过程中,两次正涡度中心的东移形成了前、后两次降水。 2.当低层正涡度中心移近或叠置在高层负涡度中心之下时,其强度增强,中层上升运动与暴雨也加强。它们是流场上高、低空急流之间动力耦合作用的结果。 3.雨区上空,边界层顶附近存在着一个主要表现为湿度逆增的湿暖盖——θ_(?e)高值中心。它与强风暴中的暖盖不同。此湿暖盖的形成和维持与西南急流输送暖湿气流有关。它的存在不仅有利于暴雨区水汽和能量的辐合,还有利于积云尺度对流的不断诱发,而且它的存在更构成了中层为不稳定,低层为稳定这一对流层的层结结构特点,从而使不稳定的对流降水叠加在稳定性降水之上,构成了梅雨锋大暴雨。  相似文献   

17.
依据干湿球测湿原理,分析了湿球溶冰不当的原因,并对最佳溶冰时间的选择和溶冰不当的处理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朱能文 《气象》1989,15(6):56-57
现在国内有许多探空站已经使用“SDZF-32yTG”测风程序。在推广应用中,我们对程序作了部分优化及扩充,使其功能更加完善。 1.增加DEF B启动键 功能:任意量得风层输出。原程用DEF F键打印输出时,只有从头或接着输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官厅水库近水面层的温、湿、风廓线规律,指出水面的波浪状况对廓线规律有影响。给出了中性层结时水面粗糙度、动力摩擦速度及阻力系数与风速和浪高的关系。得出了适用于水面的层结订正函数。还分析了不稳定层结条件下的温度廓线规律,并对温、湿、风廓线的相似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入冬话溶冰     
冬季,湿球溶冰得当与否,与保证干湿球测湿质量关系极大。因湿球不稳定造成误测、缺测的事有时发生。分析讨论看法不一,议论纷纭。本来,湿球溶冰技术不难,方法简易,但要处理得恰到好处,操作中一些具体问题还是很有必要细加琢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