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第20航次大洋科考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2009年3月17日,圆满且超额完成我国第20航次大洋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凯旋青岛。自去年5月22日启航以来,"大洋一号"船两度横跨太平洋和印度洋,历时300多天,共7个航段,累  相似文献   

2.
《海洋地质译丛》2014,(2):68-68
5月28日,我国“海洋六号”科考船从珠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起航,远赴太平洋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资源调查航次和中国大洋第32航次科考两个航次任务,预计总航程约160天。  相似文献   

3.
《海洋世界》2011,(3):6-6
中国大洋22航次环球科考是我国"十二五"大洋科考的开局航次。2010年12月8日,执行航次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船从广州出发,途经南中国海和印尼巽他海峡,进入印度洋作业区进行作业,于2011年1月18日完成第一航段任务靠南非开普敦港。2月27日完成  相似文献   

4.
20 0 2年 5月 1 0日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四号”科学考察船从广州黄埔启航 ,赴太平洋进行富钴结壳资源的勘察和多金属结核资源合同区的调查。这一航次是中国大洋勘察开发活动由单一的多金属结核资源拓展为面向国际海底多种资源战略调整的重要航次。“海洋四号”船预计行程 1 90天 ,肩负着 3项重要的科学考察任务 :一是在国际海底区域太平洋的麦哲伦海山区和中太平洋海山区进行富钴结壳新区和预选区的加密调查 ,为基本圈定满足商业开发规模所需资源量要求的富钴结壳区域打下基础 ;二是在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实施示范区的详细调查 ,为结核…  相似文献   

5.
2016年6月2日,"大洋一号"抖落身上的海风顺利抵达毛里求斯路易港,完成了大洋39航次第4航段的科学考察任务。本航段是39航次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的最后一个航段,同时也是开展环境和生物基线调查的唯一航段。共完成了215千米的综合异常拖曳探测测线、11站地质取样、8站CTD和3站浮游生物拖网作业。航段首席科学家邓显明总结第4航段任务特点是:"航段任务多样,使用到的调查装备种类较多,同时海况变化多端,对调查工作的组织开展带来了一定影响。但是,全体70名船队员历经36天的风风雨雨,精心准备,日夜保障,科学规划、安全作业,经受了大风大浪的考验,承担了设备维修的煎熬,才换来了圆满平安的返航。"人们都说"不经风雨,怎见彩虹",大洋39航次第4航段期间,彩虹确实出现过四次,而这个航段也确确实实经历了很多风雨以及波折。本航段作业期间正值西南印度洋的初冬,西风带气旋活动频繁,且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气温也随之下降。调查作业海区处于西风带的北部边缘,不仅受西风带气旋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印度洋信风的影响,作业海区的海况因此显得格外地复杂,这些对船舶操纵、保证安全,对调查作业的展开有直接影响。5月1日,我们按计划离开路易港并没有急于开往作业海区,而是在锚地停泊,等待作业海区海况好转。利用锚泊时间,实验部的人员用一昼夜的时间将1万米的新地质缆进仓上筒,完成了对其他设备的固定。邓显明首席对调查队员也完成了"安全巡视"等现场培训事宜等,次日上午船舶开往作业海区。这个航段我们遇到的风速在30米/秒、浪高在5~6米、波长在200米以上的气旋有3次,累计时间达7天。好不容易熬过天气的折磨,又遭遇一些设备维修的煎熬,人与船都承受了大风大浪和精神上的考验。本刊记者跟随"大洋一号"参与记录了一些侧面与细节,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动态·信息     
凯旋“大洋一号”船完成南海综合海试任务11月16日上午10时,我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完成第18航次大洋科学考察任务暨南海综合海试任务后胜利返回青岛,受到了热烈欢迎。“大洋一号”船此次任务分两个航段,历时189天,航行26000多海里。期间,于8月5日完成DY115-18航次大洋科考  相似文献   

7.
《海洋世界》2009,(4):4-4
2009年3月17日,圆满且超额完成我国第20航次大洋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凯旋青岛。自去年5月22日启航以来,“大洋一号”船两度横跨太平洋和印度洋,历时300多天,共7个航段,累计航行达46000多海里,创下我国大洋科考时间最久、航程最长、成果空前的纪录。  相似文献   

8.
重点推介     
<正>编者按2015年,国内外海洋界大事不断。1月19日,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圆满完成中国大洋35航次第二航段科考任务,抵达毛里求斯靠港补给。本航段是"蛟龙"号首次到西南印度洋执行科考任务,在我国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成功开展9次下潜,平均下潜深度2850米,创下了中国深海科考多项第一,取得众多突破性成果。  相似文献   

9.
首次使用WRF模式对"大洋一号"科考船第二十六航次第二航段大西洋工作海区进行了风场和气压场数值预报,并对预报结果与实况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资料稀少的大洋科考工作海区,WRF模式预报的天气形势变化与实况完全吻合,其定点的风速、风向和气压预报误差都比较小。尤其是风场能较好的反映出北大西洋10 m风的变化趋势,可以有效弥补大洋科考海区资料短缺的不足。根据WRF模式数值预报图做出的主观预报与船测实况吻合程度较高,为大洋科考海区风场预报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为今后开展大洋考察工作海区精细化业务预报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海洋世界》2011,(1):7-7
12月8日,我国大洋考察主力船舶“大洋一号”从广州起航,奔赴三大洋执行我国大洋第22航次任务。 中国大洋第22航次任务计划时间376天,航程约4.5万海里,共9个航段,期间分别停靠南非(开普敦)、巴西(萨尔瓦多)、巴拿马和厄瓜多尔(瓜亚基尔),预计2011年12月18日返回青岛。本航次共有来自国内37家单位的431名科考队员参加,是我国大洋科考中参航单位、参航人员最多和航次时间最长的航次。  相似文献   

11.
刘涛 《海洋世界》2011,(11):33-37
中国第四次北极考察队自2010年7月1日至9月20日,以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理研究和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对海冰快速变化的响应为科学目标,先后对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北极点等海域,进行了135个海洋站位和10个冰上站位的考察作业,系统观测了海冰、海洋和大气变化,获得了大量的样品和数据。本次北极考察历时82天,总航程达12600海里,调查范围南北纵贯2300海里,东西横跨1100海里,是历次北极考察中范围最广、距离最远的一次考察,创造了多项国内纪录,其中"雪龙"船北进至北纬88度26分,创下中国航海史上最北端的纪录;部分科考队员利用直升机抵达北极点进行科考,实现中国人靠自身能力挺进到北极点的伟大壮举。  相似文献   

12.
《海洋与海岸带开发》2008,(6):F0003-F0003
中国大洋科考第20航次(DY115-20)受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的委托,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负责组织实施。执行该航次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已于2008年5月22日从广州启航,将于2009年1月26日返回青岛,预计时间为250天,分6个航段,航程约3万多海里。调查区域涉及西太平洋、东太平洋海隆、西南太平洋的部分海域和西南印度洋等。航次首席科学家仍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陶春辉博士担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洋科考第20航次(DY115-20)受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的委托,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负责组织实施。执行该航次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已于2008年5月22日从广州启航,将于2009年1月26日返回青岛,预计时间为250天,分6个航段,航程约3万多海里。调查区域涉及西太平洋、东太平洋海隆、西南太平洋的部分海域和西南印度洋等。航次首席科学家仍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陶春辉博士担任。  相似文献   

14.
9月24日,“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在结束历时76天、总航行12000海里的北冰洋科考之行后,承载着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队110名中方队员顺利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国家海洋局与上海市政府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欢迎载誉归来的北极科考队员,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上海市政府建设与交通委员会秘书长王京春等领导出席了欢迎仪式。  相似文献   

15.
旨在进行大洋多金属结核勘查的DY95—8航次已于1998年12月2日圆满结束,历时199天,总航程25092海里。本航次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完成了海底视像深拖调查、环境基线调查、富钴结壳前期调查、土工原位测试、多波束海底地形测量和结核拖网取样等六项主要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国地质矿产部南海地质调查指挥部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观测所签订的联合调查南海地质技术合作协议及1985年3月中美双方工作会晤主要精神,中美联合调查南海地质第二阶段海上调查工作于1985年12月30日胜利结束.这次海上调查分两个航次进行.1985年10月19日中方《海洋四号》和美方《康拉德号》抵达蛇口港,20日双方进行了人员交流(三位美国科学家上中方船,三位中国科学家上美方船)和设备交换.21日两船离开蛇口赴调查区开始第一航次的调查,至11月29日结束双船地震作业,历时29天.在南海陆架、陆坡、深海盆完成了20条扩展排列剖面和两条合成排列剖面.在进行双船地震工作的同时,进行重力、磁法、测深和声纳浮标等项测量.  相似文献   

17.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24(5):F0002-F0002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理事会成员单位香港科技大学的邀请,执行我国大洋科考第19航次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在历经220多个日夜海上航行后,于2007年8月10日~14日停靠香港海运码头,受到了香港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热烈欢迎。“大洋一号”船停靠期间,还举行了公众开放日、学术交流等活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海洋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海洋资源的深入研究以及近年来国内外海底观测技术的大力发展,对深远海调查作业规范化、程序化及安全性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文章以"大洋一号"船实践经验为例,分析定点取样类、拖曳类、走航探测类3类作业的区别、特点及安全要素,探索建立安全性更高的深远海调查作业流程及应急处置通则。文章认为应对不同条件下作业流程的制定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细化,应根据船舶、海区环境、作业类别、设备特点及人员配备等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适应本航次要求的作业流程,以支撑调查作业有序、快速、安全、可靠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正>5月12日,"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完成首航顺利返回青岛奥帆基地码头。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党委书记王启尧、副所长李铁刚,以及科考船运管中心、研究室代表和船队员家属等到码头迎接。"科学"号首航承担中国科学院海洋先导性科技专项和国家"973"项目的西太平洋海底热液调查任务,两个航段共历时35天,航程4 065海里。"科学"号此行搭载了全海深多波束测深系统、深海拖曳探测系统、浅地层剖面测量系统、水下缆控潜器  相似文献   

20.
执行福建近海水体调查任务的秋季航次的调查船,在经过认真的备航后,于2007年10月9日在厦门港码头起航开赴作业海区。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长余兴光、副所长赵榕田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专门前往厦门港码头欢送。起航前,有关领导和机关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再一次上“延平2号”科学考察船,[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