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石英的热释光特征及其在测年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热释光测年的基本原理自从1663-10RobertBoyle在英国皇家科学院描述了他所发现的钻石夜发光现象,即标志着人们首次揭示了热释光现象。目前,结晶固体的释光(磷光)现象被广泛应用于年代的测定。人们在应用释光技术测定各种不同类型矿物的年龄时,都...  相似文献   

2.
低铁闪锌矿(含Fe量在1%以下)在阴极射线下的发光现象,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它所存在的光电导现象及对电子探针分析值的影响,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实际上,低铁天然闪锌矿是一种半导体光电物质,其电阻率随入射光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当电子探针分析未喷镀导电膜的低铁闪锌矿时,其光电导现象很明显,对元素的特征X射线强度值影响较大,从而使分析结果产生很大误差.实验在加速电压为30KV时,当改变  相似文献   

3.
板块构造学说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板块构造学说揭示了海底扩张和板块的水平运动现象,阐明了与板块边界相联系的岩浆活动。但大量资料表明地球历史上岩石圈板块与软流圈是同步耦合运动的,而不是在软流圈上滑移。全球扩张与俯冲的不对称性现象也是不吻合于板块构造理论所期望的。安第斯弧作为洋陆俯冲的典范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上均缺少证据。对于与俯冲带相关的弧后引张、大陆增生、地壳物质返回地幔和成矿作用方面均存在较多的问题。大火成岩省所揭示的岩浆活动现象超越了板块构造的格局,并发生在整个地质历史时期和更广泛的地域范围。大火成岩省学说所解释的大陆增长、地壳物质返回地幔和成矿作用过程完全不同于板块构造学说。驱动地幔柱的深地幔对流假说允许岩石圈板块与下伏软流圈一起运动,吻合铅同位素所揭示的岩石圈与软流圈长期耦合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气水倒置是学界争论较多的一个话题.子洲气田在大规模开发中经常见到气水倒置现象,在榆29区开发中尤为突出.然而气水倒置现象是违反科学基本原理的,通过物理模型现象和测井解释分析,结合现场生产实际,从深盆气角度分析研究得出:气水倒置本身是不存在的,深盆气只是对气水倒置现象的一种解释方式,而不是科学概念.气水倒置本质是由于物性变化形成的物性圈闭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引言本文所指的新线包括兰银线的兰州—狄家台段、兰新线的兰州—乌鞘岭段以及专用线兰州—阿干镇段。沿着这些线路开挖的黄土边坡揭示了许多值得注意的地质现象。在以往这些地区没有铁道路堑边坡可以利用为地质剖面的条件下,这些现象是不易被观察到的。从这些现象所表现的地质特征上来看,可能是对研究本区黄土成因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莫源富  茹锦文 《中国岩溶》1996,15(1):183-188
自从陆地卫星发射以来,地球表面的环形构造已成为一种普遍可识别的地质构造现象,世界上一些大型油气聚集构造常常和这类型构造有关,本研究所涉及的复合型构造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即通南巴构造,是一个具有油气远景的大型构造,盆地内主要为燕山期,喜山期所形成的挽所构造现象,然而盆地基底印支期。加里东期的古老构造仍发生继承性活动,所形成的地质构造现象与挽近构造十分不协调,并形成许多复合构造。本文所述的多重复合环形构  相似文献   

7.
全息论说明了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根据地质体宏观现象与微观现象之间所具有的相似性和对应性,该文将全息论引入到地质学领域中,从研究与地质体宏观现象有关的微观现象入手,达到推测宏观地质体特征的目的。全息论为研究地质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8.
南岭正眩状山字型构造应力场的初步分析及模拟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四光教授对构造现象本质的认识,主要是根据区域构造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去了解当地所经过的地壳运动的程式。这一重要概念的形成,是从认识一些个别的、特殊的构造现象开始,而逐步得到深入和发展。二十年代初,欧亚山字型构造的提出,是认识山字型构造的开端,也是认识构造体系的萌芽。随后,在我国的江苏、广西等地,先后肯定了一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国科学院与澳大利亚国家工业科学研究委员会(CSIRO)互换访问学者的有关协议,海姆博士(Dr.D.C.Helm)于今年3—6月到我所工作。在我所工作期间曾与我所朱昊同志一起,用一维固结的计算机程序在微机上计算了有关地面沉降的问题。曾去武昌陆家街地陷现象进行了考察;还到长沙矿冶研究院作了短期访问。今年4、5月间,海姆博士在我所先后三次作了题为“抽汲流体引起的地面沉降”的学术讲座。第一讲,主要介绍世界各地因开采地下水及石油而引起地面沉降的现象。阐述沉降与现  相似文献   

10.
鲸类外形像鱼,古人认为它们属于鱼类,现代人们还常常俗称它们为鲸鱼。连“鲸”这个汉字,边旁也从“鱼”。其实它们不属鱼类,体形像鱼只是因为动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所产生的外表的相似,在生物学上叫趋同现象。所谓趋同现象指的就是亲缘关系较远的异种生物,因所处的生活环境相同,显现相似特征的现象。根据鲸类胎生、哺乳、体温恒定和用肺呼吸等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应该属于哺乳类。  相似文献   

11.
4.1 前言降到地面的雨水在流域内聚集起来,很快就流到河里。我们把从降雨到河流流量增加的现象叫做雨水流出。但在这一过程中,在所谓的地表面附近非饱和带的水的活动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不仅决定雨水中流到河流而显现部分(有效降雨)和渗透于地下,或者从地里蒸发扩散的损失部分的比例,而且还将有效降雨进一步分为几个流出部分方面赋于决定性影响。本文将以渗透能问题为重点,研究流出过程的概要和其中非饱和渗透现象所起的作  相似文献   

12.
一、概况今年一月份在掘进浅井时,为了上下井方便我們在井壁的泥土中釘了三个作梯子使用的木桩,几天后表土的风化岩石塌落,一旁井壁的泥土也随之塌落,但是釘有木桩的壁沒有塌落。于是我們就把实践中的现象提高到理性方面來認識,根据土壤力学的原理又进一步观察和分析了土壤的性質及其他地方的塌落现象,发现土的滑动面往往不是斜面而是曲面,有些地方塌落不是瞬时的,而是有一段时間(有的經过几天,有的經过数月),尤其經过暴雨,塌落现象到处可见。根据上述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只要打入土中的拉杆与土分子間所产生的摩擦力大于塌落所产生的压力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对于剪切带的研究工作日益增多,特别是对于韧性剪切带的研究。剪切带的变形和在变形过程中所伴生的许多显微构造现象,包含着丰富的,有关地壳构造运动的信息,值得深入揭示。为此,由剪切作用所控制的韧性变形带已成为许多地质学家所关注和研究的问题。1979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Bacelona)举行了关于剪切带的国际会议,提出了  相似文献   

14.
李玉中 《江苏地质》2014,38(4):556-560
沉积分异作用在解释表层沉积现象时具有重要意义。在水流辐聚或辐散区域,表层沉积物将因辐聚和辐散运移而分别呈细化和粗化状态。河口区细颗粒沉积区的形成,是因为河口区存在底层余流辐聚的滞流区现象;东中国海涡旋区泥质沉积现象的形成,是因为涡旋区存在指向涡旋中心的底层辐聚流;浙闽沿岸泥质沉积现象是近岸的浙闽沿岸流和远岸的台湾暖流之间存在余流辐聚带;英吉利海峡宽度最窄处的沉积物粗化现象,是因该处沉积物在水流作用下呈分离运移趋势所引起。  相似文献   

15.
京津唐地区水资源开发的环境效应及地质灾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总结京津唐地区水资源开发状况的基础上,对于因高强度开发水资源所引起的地表水急剧萎缩,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气候大陆度增加,沙漠化和盐碱化扩大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海水入侵等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高压自流水盆地条件下进行混凝土灌注桩施工在国内实属罕见。因其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给桩施工带来的难题,形成了常规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所不可能遇到的工程现象。作者通过参与该工程的病害处理,较完整地阐述了在该类地区进行混凝土灌注桩施工中钻孔因地下水喷涌而坍塌,灌注砼时形成负压引起自流水脉冲式侵入,桩顶微通道溢水现象及桩头混凝土保护层缺失等系列工程问题。作者分析了此类工程现象的形成机制,并对施工对策、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17.
强震区岩体动力破坏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智  戚炜  门玉明  彭建兵 《岩土力学》2005,26(11):1841-1844
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区存在大范围的岩体破坏现象。在详细调查区域地质背景条件及区域地震动力作用基础之上,提出了地震动力作用与岩体破坏现象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动力模拟试验分析、证明了岩体破坏现象与历史上该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目前的工程地质条件下,一旦发生强度较大的地震活动,坝址区所遭受的破坏程度会更大,对拟建的水利工程设施将产生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8.
发育于地壳浅层中的脆性断层常常由一系列次级小断层所构成。在结合岩石力学试验中“微”观特征和地质学野外观测“宏”观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脆性断层形成由微裂纹→缝合线状裂缝→宏观断层→超大断裂的递进连通模型,并分析了裂缝递进连通的机制,解释了模型中断裂呈波状弯曲、连接分支及断裂逐渐与最大主应力夹角变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陈龙  楚锡华  张明龙  徐远杰 《岩土力学》2013,34(11):3306-3314
基于CLoE与Gudehus-Bauer亚塑性模型数值模拟了平面应变条件下Hostun砂的应变局部化现象。从侧向压力和初始缺陷两个方面对比研究了两种模型所预测应变局部化的产生及演化模式。结果表明:(1)两种模型均能反映Hostun砂刚度随着侧向压力提高而增大的现象。(2)相比Gudehus-Bauer亚塑性模型,CLoE亚塑性模型所得出的应变局部化形态与试验结果更加一致。(3)CLoE亚塑性模型能够反映随着荷载增加,砂的体积先膨胀后缩小的特点。(4)相比Gudehus-Bauer亚塑性模型,CLoE亚塑性模型所得到的应变-应力曲线能够更明显地反映应变局部化带中单元的软化现象。(5)CLoE亚塑性模型能够更好地模拟由初始缺陷导致的不均匀应变。总的来说,所得的数值结果表明,CLoE亚塑性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侧向压力和初始缺陷对应变局部化的影响,在模拟应变局部化现象方面较Gudehus-Bauer更有优势。然而,现有CLoE亚塑性模型无法考虑孔隙比,也未包含颗粒材料内尺度变量,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白垩纪冰筏沉积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冰筏沉积是负载沉积物的冰块在春夏之交筏运到海洋或湖泊中,冰块融化沉积物坠落所形成的。它们可见于高海拔具有明显气候垂直分带的低纬度地区或者是高纬度地区。在研究松辽盆地白垩纪古气候时,首次在泉头组红层中发现冰筏沉积。根据泉头组孢粉组合的研究表明,它们除了具有热带—亚热带植物的孢粉以外,还有少量喜冷分子混生现象。经研究这些矛盾现象,反映泉头组时期盆地外围地形高差大,形成明显的气候垂直分带现象,这是造成这些矛盾现象的主要原因。冰筏沉积的发现对松辽盆地古气候古地理的恢复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