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本文对新疆天山地震区一些中、强地震发生前的b值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自1971年以来发生的5.5级以上地震震前普遍存在b值的缺震现象,缺震震级和发震的震级对应较好。1972年以来4.8级以上中、强震前普遍存在着b值负异常,异常时间及其与异常幅度之积(β)和震级相关显著。利用它们各自与震级的关系式可以对未来地震的震级作出估计。另外还发现一些中、强地震的余震或全系列、小震群在中、强地震发生前的一段时间内,在未来地震发生的地区呈低b值。  相似文献   

2.
利用地下电流异常变化预报地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利用地下电流异常变化预报地震的可能性。分析了地下电流异常的特征。研究了地下电流异常与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与震级)之间的关系。为寻找地震前兆现象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3.
基于震例的前兆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海昆  苗青壮  吴琼  宋金 《地震学报》2009,31(3):245-259
依据《中国震例》(1966——1999收录的185次震例的2500多条地震活动及前兆异常资料,研究了各学科平均异常数量、空间分布范围、异常时间等统计特征及其与主震震级的关系.结果显示,地震学、形变、流体异常数量相对较多,且平均异常数量随震级增大有加速增长的趋势,前兆平均异常数量随震级的增加尤其明显.从地震学各方法来看,频次、空区、b值、条带等方法提供的异常数占总异常数量的1/2.前兆异常分布范围数倍于地震破裂尺度,形变、流体异常平均震中距随主震震级大体上呈线性增加.各类异常出现时间与未来主震震级定性正相关,即地震越大,出现的时间越早.研究结果还显示,当目标震级不高时(例如5——6级地震),现有预测方法及手段可能不足以提供年时间尺度的地震预测依据.同时,流体和电磁等前兆学科在3年地震大形势预测研究,甚至是在年度预测研究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可能也不如人们所期望的那么大.本文较多震例的平均统计结果显示,随主震的临近,前兆异常空间分布向震中附近集中、收缩,同时异常数量明显增加.这一现象始于年尺度的中短期阶段而非更短时间的临震,同时本文亦未能够检测到前兆异常空间分布向外围明显的扩散过程.最后对《中国震例》前兆异常选取范围的合理性及对本文统计结果的可能影响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一些水库诱发地震前的波速比变化。结果表明:(1)在水库诱发地震(M=2-6)前均可观测到波速比异常;(2)前兆异常时间△T和震级M的关系为log△T=aM+b,其斜率明显小于天然构造地震;(3)在震级相同的情况下,水库诱发地震的波速比异常区比天然构造地震小得多。所得结果可用来区分水库诱发地震与天然构造地震,本文给出了一个具体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5.
库.  AK 苏乃秦 《内陆地震》1997,11(3):228-232
论文简介了用于中期(1~2年)地震预报的一些地震学方法。其中有重复率曲线斜率γ值(译者注:即b值)、弱震活跃—平静法(RTE)、纵横波波速比(VP/VS)方法、中等地震(M≥3.0活跃—平静法及据此得到的前兆显示时间与震级之间的经验关系式、地震活跃迁移法及据此得到的震中距(R)及前兆持续时间(△T)与震级的经验关系式。文章最后给出了综合适用上述方法编制的最近1~2年内哈萨克斯坦及邻区(吉尔吉斯斯坦等)可能发生5<M<6.5级地震的中期预报危险区图。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表示地震的震级频度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GR)关系式偏离的一种量度。以前曾认为震级频度分布遵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然而,实际分布常常与这一关系式偏离相当大。令n_i、N、M_0和b分别是震级为M_i~M_i+△M的事件数目、地震的总数目、震级的下限以及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的b值。这样,用Kullback-Leibler平均信息就可给出偏离的量度:式中,p(X_i)=n_i/N,q(X_i)= b ln 10 exp(-b ln 10 X_i),函数q(X_i)代表古登堡-里克特分布,因此这个量度给出了震级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的偏离程度。如果地震的震级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符合得越好,那么‘C’值将越小;而如果分布精确地遵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时,‘C’为零。相反,如果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偏离很大,‘C’指标给出的值也很大。我们研究了日本的大地震和震群前后‘C’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出大震前后‘C’值的变化是不可忽视的。在大震之前,‘C’值变小,这说明震级分布与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吻合得较好,主震之后,‘C’急剧变化。在震群活动期间,‘C’值的变化也相当大,但是,震群的‘C’值比一般地震的‘C’值小些。在某些震群中,‘C’指标在最大活动时刻达到极大值。这个量度是很有用的工具,用它可观测地震活动的典型特征并且或许可用来作为检验大震的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国家地震局组织的实用化攻关研究的基础上,按日常预报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分析研究了江苏及邻近地区几次地震前缺震曲线、波速比变化、b值时间扫描、累计无震单元数、尾波参数特征和地震活动性时间分维6个指标的短临异常信息,得到以下初步结论:(1)一些测震学指标在中强震发生之前三个月左右出现前兆变化;(2)短临前兆异常的幅度与震级大小的关系不明显;(3)在预测检验过程中,对于多数指标R约为0.5—0.6左右。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综合整理川、滇各类地震资料清理成果的基础上,对地震频度、b值、活动条带、地应力、地倾斜、水氧、地下水和温泉、地电、地磁监测手段或方法得到的川、滇及邻区M≥6级地震前兆异常的时生参量进行了统计,分析了大地震前中期和短、临前兆异常出现的规律,得到了各类前兆异常指标Tc、Ts和△与震级的一般关系。并就地震前兆研究与应用问题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9.
王蜀华 《山西地震》2000,(3):35-37,39
叙述了20世纪全球10次灾难性地震发生的时间,震级,地点,伤亡人数,建筑物遭破坏以及救灾的情况,记述了一些地震的前兆现象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0.
叙述了20世纪全球10次灾难性地震发生的时间、震级、地点、伤亡人数、建筑物遭破坏以及救灾的情况,记述了一些地震的前兆现象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全面整理我国大陆二十余年来的地电阻率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地电阻率前兆异常特征及其与地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给出地震强度(震级)与异常时间和震中距乘积的对数呈线性关系的实用结果,研究了不同类型地震地电阻率短临前兆特征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探讨了地电阻率前兆变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不同地区的二十次大、中地震前的能量E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发现有十二次地震在震中附近有个高能量区域,其外围有个低能量区域;有八次地震在震中周围只有低能量区域。E的这种区域分布半径有随主震震级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并求出了其统计经验关系式。若将低能量区域所包围的区域范围视为主震在地壳内的孕震区,则可以确定各级地震孕震区域的大小。还发现E在该区域内随时间的变化是在主震前出现一个低能期,其低能期时间或总异常时间与主震震级大小有关。这种变化特征与震前b值出现的峰值期相一致。利用这种特征可能为预测地震的地点、时间、强度提供一定依据。总归一化频度N0、最高震级也有E的类似变化现象。因此,b值、E、N0、都有可能作为预测地震的标志量。   相似文献   

13.
稳健估计b值及中强震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估计的稳健回归方法,选取ψ函数为正态密度型函数,计算震级-频度关系中的b值,对基于随机泊松分布的模拟地震样本及天然地震样本,用稳健估计方法与最小二乘方法计算b值后进行比较得出,对于天然地震样本,稳健估计得到的b值更加符合震级-频度关系,作为应用实例,将最小二第六估计法b值与稳健估计b值更加符合震级-频度关系,作为应用实例,将最小二乘估计法b值与稳健估计b值的偏离度作为中强震的前兆判定指标,对新疆地区b值进行时间扫描,在对北天山及南天山东段Ms≥5、南天山西段Ms≥6级地震前异常特征进行讨论后,认为该指标作为中甜地震预报指标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同时使用完整地震目录和去余震目录,采用最大似然法对小滇西地区进行b值时空扫描,研究该地区M≥5.0地震前b值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种地震目录b值时间曲线的整体变化趋势无明显的差异,去余震目录的空间扫描结果低值异常更加突出;小滇西地区M≥5.0地震前,b值随时间变化趋势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但是75%的地震发生之前,该地区处于低b值状态;该地区M≥5.0地震均发生在低b值区域或者高低b值过渡地区。另外,在不同空间尺度的b值时间曲线中,均发现了较长时间的低b值现象,尽管起始时间不同,但是结束时间相同,分析认为该现象可能是2014年盈江M6.1地震的前兆异常。因此,小滇西地区低b值是本区M≥5.0地震的一个异常指标,可以根据空间扫描的低b值地区确定未来可能的震源位置,但是b值无法单独作为一个临震指标,需要与其他地震活动性参数联合使用;b值时间曲线上的长期低值,可能是较大地震的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5.
叙述了 2 0世纪全球 10次灾难性地震发生的时间、震级、地点、伤亡人数、建筑物遭破坏以及救灾的情况 ,记述了一些地震的前兆现象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6.
在对地震异常前兆信息量先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描述各种地震异常前兆信息量的普适性综合数学表达式.从大量震例资料入手,再次研究了地震异常延续有效性的问题,进而建立了地震异常持续有效时间与延续有效时间的数学关系式.收集整理了1980~1997年华北地区水化、形变、地磁、应力、水位、地电等371个观测项目、上百万个前兆观测数据,对每一观测项目逐一计算了它们的地震异常前兆信息量.研究了华北地区近20年的地震异常前兆信息场的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建立了华北地区Ms≥5地震的中短期综合预报指标体系,经R值评分检验,表明该地震综合预报指标体系在中短期地震预测中具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7.
ECRS(地震对应相关谱)方法是近年来得到关注的地震异常识别方法之一。应用ECRS方法,分析了北京地区单参数与多参数滑动极值平均相关度,通过算例分析与外推预测,并与实际地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对此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初步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对M4级以上的目标震级,当考察时段为12个月时,b值、缺震等单参数相关度对北京地区地震前兆异常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多参数地震对应相关谱较单参数可更好地识别北京地区地震前兆综合异常,其异常对应比例与地震对应比例分别为7/8、9/11,异常信度较高;以均值0.5倍标准差的高相关度作为异常阈值,可以较好的识别地震前兆综合异常,但一定程度上会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陆地震震例异常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兆苾  张国民  何康  张来平 《地震》2006,26(2):29-37
以1986~1999年中国大陆地震震例为基础, 对中国大陆及其不同分区的测震和前兆异常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研究结果认为: 地震异常数目、 异常站点和项次百分比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增多; 震级高异常出现的时间早, 异常范围大; 中期异常多于短期异常, 短期异常多于临震异常, 目前还缺少较多有效的观测到短临异常的方法。 测震中的频度、 空区、 b值、 缺震、 条带、 地震窗、 前兆震(群)、 地震活动分布、 应变释放测项和前兆中的水化学、 水物理、 地形变、 地电测项是出现较多的异常测项。 不同的区域异常出现率高的测震和前兆测项不同, 显示出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9.
程式  杜方 《四川地震》2001,(3):1-4,45
通过对地震预测实践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震例总结,提练出一套预报6级以上强震的综合预测决策判据:根据突变异常的数量和分布范围预测震级;根据突变异常的准同步涌现和某些外部触发因素预测发震时间;根据综合前兆异常相对集中区中地震活动性异常与前兆异常、宏观异常与微观异常配套出现来预测地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20.
以近期地震活动计算未来强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古登堡-李希特的震级-频度关系式logN=a-bM为基本公式,导出计算不同震级地震复发周期T_M=m·10~(bM-a)和最大震级M_1=a/b,利用与强震孕育有关的近期地震活动资料,可定量计算未来强震的发生时间和最大震级。通过对川滇地区强震震例的验证和实际预报效果的检验,表明该方法在中长期地震预报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