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暴雨是我省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奉更对我省2005年8月12—14日出现的大范围暴雨天气进行了总结,主要从大尺度环流形势、卫星云图及其反演资料、物理量场、数值预报产品等几个方面分析此次区域性暴雨、大暴雨的成因及预报着眼点,为今后预报此类暴雨天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武汉市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使用红外云图,雷达回波,武汉市城市自动雨量站和地面中尺度观测资料,分析了武汉市1987-1998年5-8月发生的特大暴雨过程,重点对1998年7月21日武汉市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进行了剖析,概括了武汉市特大暴雨的时空分布,云图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以及中尺度天气系统,为以后进行武汉市特大暴雨的预报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气象学会天气专业委员会、数值预报和动力气象专业委员会,于去年9月对1990年7月5-6日、8月1-13日甘肃东部与陕西西部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以及8月6—7日河西走廊中部到东部的中大雨、局地暴雨天气过程,召开了分析研讨会。在分析研讨中,开展了能量位涡、相当能量位涡、熵平衡的能量水平分布以及子午  相似文献   

4.
2008年盛夏吉林省两次暴雨天气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及加密站资料、T213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对2008年7月15—16日和7月31日-8月1日吉林省两次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产生这两次暴雨(以下简称第一场和第二场暴雨)的天气系统特征、大气垂直稳定度和对流有效位能,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给出了产生两次暴雨的卫星云图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场暴雨是受副高后部的华北气旋东北上影响;第二场暴雨是受“凤凰”台风登陆减弱,其水汽北上与西风槽、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共同作用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气象科技》1974,(4):32-34
梅雨期暴雨是我地区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为了做好暴雨预报,我们普查了15年6—7月份历史资料,对10个大暴雨(日降水量≥100毫米)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汉口700毫巴高空风及700、500毫巴露点变化与我区的大暴雨有较好的关系。通过分析,找出了用汉口高空风预报本地区大暴雨的指标,并以未参加普查的1954年资料进行了验证,效果较好。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6.
广州首次"黑色暴雨"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泽华 《广东气象》2004,(2):17-19,3
受高空槽和锋面影响,广州地区2003年5月14日下午出现了1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广州市首次发布了2000年以来最高等级的黑色暴雨警告信号。本文着重从大气环流背景、大气物理量场、云图特征和激发机制等进行分析,试图深化对此类大暴雨成因的认识,为暴雨预报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气象站风场资料及雷达回波资料对2016年8月7—8日大连地区一次漏报的局地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加密自动气象站数据的应用。结果表明:2016年大连地区此次局地大暴雨过程T639、欧洲和日本3种数值模式预报结果差异较大,均漏报了暴雨和大暴雨量级降水。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对此次暴雨过程的暴雨与大暴雨量级降水落区均无明显预报指标,而卫星云图上有TBB-45℃的中尺度对流云团与强降水区域对应;最强短时强降水区域雷达回波上有对流风暴单体,最大回波强度达55 d Bz,高度上升至4 km,50 d Bz强回波从地面伸展至6 km高度,且强度均匀,为低质心强降雨回波;同时,由加密自动气象站风场资料可知,提前1 h左右强降水落区有中小尺度辐合线形成,最强区域为中尺度气旋,这个指标配合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资料可以在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和数值预报均无明显特征时,作为局地大暴雨预警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合应用天气图、静止卫星云图、物理量诊断场、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05年7月27~30日连续大暴雨、暴雨的强降水过程。通过对贝加尔湖高压、河套低压、鄂海低压、副热带高压、冷暖空气、地形等因素,对这次在罕见的连续暴雨的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复杂天气背景下的中尺度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得出有预报意义的特征,在今后的暴雨预报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铜仁地区2004-06-23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6月22~23日,铜仁地区出现了入汛以来的一场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降水强度大,范围广。主要从环流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数值预报产品的检验等方面对这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初步讨论总结暴雨和大暴雨形成的气象预报条件,以提高暴雨的预报准确率,作好气象服务。  相似文献   

10.
应用常规天气图资料、郑州站探空层结资料、FY-2E红外云图和濮阳站降水实况等资料,对2016年7月14—15日发生在濮阳市的区域性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大暴雨过程是由500hPa和700hPa的低涡及其分裂东移的低槽、700hPa和850hPa的切变线、地面辐合线及南下的冷空气共同影响造成的。(2)500hPa槽前西南气流与584dagpm线外围的西南气流叠加加强了西南暖湿气流的输送,为降水提供了水汽来源;地面辐合线的存在加强了动力抬升作用。(3)涡度场和散度场同时表现出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4)FY-2E红外云图上,对流云团的持续影响,使降水较长时间维持,造成濮阳市出现区域性的暴雨、大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1.
梅雨锋上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每小时红外增强显示(EIR)和红外(IR)云图,6小时降水量及常规气象资料,对1991年6月12—14日和7月6—7日江淮地区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给出了梅雨锋上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的特征(包括生成源地、生命史、移向移速及对流云团生成的几种形式);讨论了中低纬度云系相互作用对暴雨云团发生、发展的重要性;最后概括出中尺度暴雨云团发生、发展的云模型和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太原多普勒雷达资料、卫星云图以及常规资料,分析了2005年8月16日引发太原市的城市内涝和山西省28个站的暴雨、大暴雨天气持续8h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和预报难点分析,提出了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3.
经过几年对湿有效能量的应用,发现这一物理量对于地处高原边坡的甘肃省河东的火、暴雨天气过程,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从1982—1983年的使用中发现,原制作的方法不能做分片预报,特别是对连续性暴雨的预报能力较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选取1973—1982年7月14日至8月18日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武汉地区"98.7"连续性暴雨的卫星水汽图像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通过对1998年7月20-21日武汉市连续性暴雨的水汽图像,红外云图以及常规气象资料诊断分析,研究连续性暴雨系统发生发展的原因,探讨利用水汽图像作连续性暴雨预报的可能性,在常规气象资料和红外云图上看不出有连续性暴雨以及暴雨结束信息,而在水汽图像上可以判断出来,这种信息对暴雨预报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和1×1°、4次/d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6月湖南两次大范围大暴雨过程从天气形势、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卫星云图与雷达回波等方面的异同点进行诊断分析,所得结论对湖南6月特大暴雨的形成机制与大暴雨过程的预报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18年7月31日哈密市出现了一次极端大暴雨天气过程,持续强降雨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加密自动站降水资料和FY-2G红外云图TBB资料,对此次极端大暴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极端大暴雨发生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南亚高压双体型建立,东部中心强且位置偏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明显偏西偏北;高低空急流在暴雨区上空垂直方向形成耦合形势,加强了暴雨区上升运动的维持和水汽的垂直输送;850~200 hPa强盛的偏南暖湿气流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动力条件;低层高温高湿,强风速辐合及特殊地形抬升触发对流不稳定产生,为极端大暴雨提供热力和不稳定能量条件;强降水发生在对流云团边缘TBB等值线密集的梯度最大区域,越接近TBB中心梯度最大处,雨强也越大。数值预报产品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对于降水落区及量级预报偏弱。  相似文献   

17.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气象卫星云图资料、自动气象站监测网资料,对浙江中南部沿海2010年7月24-26日大暴雨过程和同年9月20日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均伴有低空东南风急流,但前者浙江中南沿海地区出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低层具有明显超地转特征,由局地生成的β中尺度对流云团引发;后者同一地区仅出...  相似文献   

18.
李艳  王志利 《山东气象》2000,20(1):52-54
利用天气图、HLAFS资料、卫星云图等资料 ,分析了 1 999年 8月 1 1日山东境内的暴雨、局部特大暴雨的天气尺度系统背景、中尺度流场、物理量场的特征 ,探讨了这次大暴雨的成因 ,所得结果可供暴雨预报业务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西磊 《山东气象》2001,21(2):15-17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红外卫星云图对2000年8月9日-10日以莱芜为中心的连续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是由高空槽系统和副热带高压西北边缘的暖湿气流共同影响造成的,大暴雨发生在大气高能舌和大气层垂直不稳定的区域,副热带高压西北边缘群发的MCS的发生发展是造成大暴雨的直接因素,有利的地形条件对气流的强迫抬升促使上升运动加剧及暴雨增幅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梅雨锋降水带中不同地域大暴雨成因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秋芬  胡江林  张耀存 《气象》2006,32(7):72-80
利用NCEP再分析场、红外卫星云图的TBB值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3年7月9—10日长江流域梅雨锋上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梅雨锋暴雨是在有利的高、中、低层系统配置下,不同纬度带环流相互作用的结果,中β尺度深对流系统是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但梅雨锋西段和东段暴雨的影响系统不完全相同。这次梅雨锋的锋面结构既有典型梅雨锋的一般特点,又有其独特的特征,在该次梅雨过程中不同地区梅雨锋的结构不同,梅雨锋的结构是多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