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三峡库区“腹心”地带蓄水前后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英  袁久坤 《气象科技》2016,44(5):783-787
利用三峡库区腹心地带14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4年气温观测资料,并经过均一性检验和订正后,对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前后的气温作了时间对比分析,同时分别选取近库区和远库区站点作气温差值分析。结果表明:近54年来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年平均气温总体呈现出增温趋势,与西南地区区域气温变化及全球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近11年来三峡库区腹心地带蓄水后受水域扩大影响近库地区的气温发生了一定变化,表现出近库地区的气温在冬季有增温效应,夏季有弱降温效应。  相似文献   

2.
利用册亨、贞丰、望谟3个有代表性的气象观测站1971-2000年的气温资料,对龙滩电站水库望谟、贞丰、册亨淹没区30a的气候作出分析。结果表明:近30a来淹没区气温呈上升趋势,1988年是30a来淹没区最暖的一年,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气温开始上升。若以80年代中期为界将淹没区30a的气候分为冷暖2个阶段,则前为冷期,后为暖期。其中平均气温冬季增温幅度最大,春季增温幅度最小。最高气温春季增温幅度最大,秋季增温幅度最小。最低气温冬季增温幅度最大,夏季增温幅度最小。  相似文献   

3.
三峡水库坝区蓄水前水体对水库周边气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三峡水库蓄水前位于坝区长江左、右两岸的3组气温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水体对水库周边气温有白天降温、夜间增温效应,可抑制极端最高气温,抬升极端最低气温;②总体上增温幅度比降温幅度大,增温幅度夏季大于冬季,春秋季居中,在20:00夏半年多大于冬半年,在08:00冬半年多大于夏半年,20:00、08:00增温幅度0.2~1.0℃的日数分别占总日数的46%、55%以上;③增温效应与降水季节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降水多的月份增温明显,降水少的月份增温幅度则较小;④降温幅度为春夏季小于秋冬季;⑤逐时气温分析显示,远水区较近水区各时次气温在10:00~15:00高0.1~0.4℃,其它时间尤其是夜间低0.1~0.7℃。  相似文献   

4.
采用Mann-Kendall方法,分析了郑州市南郊气象观测站近40年来冬季和夏季气温突变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与北郊城市站的温差序列的突变特点,结果表明,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均存在突变,且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冬季气温增温较快.  相似文献   

5.
近40年郑州冬夏气温突变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Mann-Kendall方法,分析了郑州市南郊气象观测站近40年来冬季和夏季气温突变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与北郊城市站的温差序列的突变特点,结果表明,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均存在突变,且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冬季气温增温较快。  相似文献   

6.
利用1965—2015年乌审旗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气温资料,应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法,分析逐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及平均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1a来乌审旗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每10a上升0.53℃,在年、四季及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中,平均最低气温增温最显著,其次是冬季、夏季和平均最高气温增温较弱,影响年平均气温增温幅度的主要原因是冬季增温。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小浪底水库蓄水前后10 a的库区及周边14个气象观测站降水资料对比分析发现:由于水域面积的扩大,水库水位的增高,蓄水后库区及周边50 km左右的范围内年降水量及暴雨日数有明显增加,其中库区10 a平均降水量增加率为16.9%,夏、秋两季降水增幅显著,库区内夏季平均暴雨日净增加率达62.5%.  相似文献   

8.
根据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的地面气象数据和1∶25万的地形图,利用线性趋势模型和"回归分析+残差修正"插值法,定量评估了三峡库区近54 a来气温的年和四季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自1951来,整个库区气温变化的最大特点是夏季平均最高气温显著降低(-0.21℃/10a)、冬季平均最低温显著增加(0.20℃/10a)、夏季和冬季的日较差及年平均日较差显著降低,而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温、年平均最高温、春秋两季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低)温、冬季平均气温和冬季平均最高温的变化不显著。同时,库区的气温变化存在区域差异:库区西部的年、夏季和冬季平均日较差、夏季最高温等的降幅较大,库区东部的冬季最低温的增温幅度大于西部。  相似文献   

9.
利用四平地区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气温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和均值生成函数等分析方法对近50年来温度变化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平均气温呈增加趋势,线性增温率为0.374℃/10a,突变点在1987年;季节温度变化最显著特点为冬季增温最明显,突变出现时间最早,在1975年,其次是春季、秋季和夏季,突变点分别为1987年、1991年和1994年,据季节温度振荡主周期判断,在大的时间尺度上除春季和夏季外,都处于偏暖期,在较小尺度上(2—5年),除秋季外,都处于偏冷期。  相似文献   

10.
利用吕梁高海拔山区代表站岚县气象观测站1957年-2010年的气温、年(季)降水量、年日照时数、年蒸发量等地面气象资料,应用线性趋势函数分析法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岚县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冬季增温最显著;降水量的变化总体上呈减少趋势,降水量的减少主要是夏季降水减少所引起。年日照时数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年蒸发量则缓慢增加。  相似文献   

11.
苏轶  刘树峰 《山东气象》2016,36(4):19-22
利用济南市所属6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的1971—2014年44a的逐日气温资料,从气象角度分析了济南市近44a四季开始时间和持续期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近44a来,济南春季、夏季和秋季开始时间呈现出提前的趋势,春季开始时间变化在四季中变化最为明显,秋季开始时间变化在四季中变化最为缓慢;冬季开始时间呈现出推迟的趋势。济南春季、夏季和秋季持续时间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夏季持续时间变化在四季中变化最为缓慢;冬季持续时间呈现出缩短的趋势,冬季持续时间变化在四季中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张天宇  桂术  杨若文  王勇  李永华 《气象》2020,46(8):1098-1112
利用1998—2016年TRMM和CMORPH两种遥感卫星资料降水和同期三峡库区气象观测站数据,通过比较干、支流和远、近库区气象站点的降水变化和蓄水前后降水量、雨日、降水强度和频率等变化特征,分析评估了基于两种卫星遥感降水和测站降水的三峡库区局地降水变化。结果表明:库区TRMM和CMORPH卫星降水年际变化特征总体上与气象观测站相符,反演效果在日尺度TRMM略逊于CMORPH,在季尺度CMORPH略逊于TRMM;两种卫星资料对冬季降水反演效果都偏弱。三峡库区干流和支流站点的降水变化总体一致,干、支流各站点降水量均具有较强的年际变化特征。TRMM相比CMORPH更能重现干、支流测站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CMORPH降水年际波动振幅总体上比测站偏大。蓄水前后时段(1998—2003年与2004—2016年)对比,从不同等级降水的强度和雨日、季节降水频率和总量等变化反演效果来看,CMORPH资料分布相比TRMM更接近测站的变化趋势,反演效果略优于TRMM;但两种卫星资料的降水频率和降水量分布与测站的误差在蓄水前后变化都不明显。此外,气象测站、TRMM、CMORPH资料都表现出蓄水后三峡远、近库区年降水量的比值呈平稳波动状态,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附近地区降水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3.
区铭香  黄淑娟 《贵州气象》2013,37(Z1):96-98
利用百色地面气象观测站、那坡地面气象观测站2007—2010年大型蒸发量资料统计分析百色市大型蒸发量与各气象要素之间的关联,以寻求大型蒸发量与气象要素之间相关性。结果表明:蒸发量与气温、日照时数、10 min平均风速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水汽压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夏季蒸发量大小主要取决于气温的高低,冬季蒸发量大小主要取决于日照时间的长短。  相似文献   

14.
利用石家庄市区站和4个郊区站1962—2009年的气温资料,采用城乡气温对比和线性趋势分析方法,探讨了石家庄站地面城市热岛(UHI)强度特征及其随时间变化情况,以及城市化因素对城市站地面气温长期变化趋势影响.结果表明:石家庄站地面UHI效应明显,且UHI效应在最低气温上表现更突出;UHI强度冬季1月最大,夏季7月最小;UHI强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最高值出现在早晨7—8时,最低值出现在午后14—16时;近48 a,石家庄站附近UHI强度呈显著增加趋势,且最低气温UHI强度比最高气温的增加趋势更明显;从UHI强度增加对地面气温观测记录的影响来看,石家庄站附近1962—2009年期间年平均UHI增温率达到0.19 ℃/(10 a),UHI增温贡献率为67.9%,即该站近48 a记录的年平均地面气温上升趋势,有2/3以上可归因于城市化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复杂地形下的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三峡水库坝区周边气候考察气象站1992-2004年和宜昌站1952-2004年的逐日气温资料,先用差值法将短期考察资料延长,再通过对比、回归等方法,客观分析了气温随时间和地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三峡坝区具有冬暖、夏热等特点,是湖北的夏热和冬暖中心之一,不同高度气温年或日变化具有相同位相。2)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等指标随高度升高而递减,极端最低气温日数随高度升高而递增。3)水体对库周气温具有白天降温、夜间增温的效应,增温幅度比降温幅度大,增温幅度夏季大于冬季,降温幅度夏季小于冬季。4)三峡坝区20世纪90年代之前年平均气温呈波动变化,之后有显著上升趋势;水库蓄水以后对水域周围地区有降温效应。  相似文献   

16.
利用黄河小浪底水库周边气象观测站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小浪底水库蓄水前后库区及周边雾日的变化特征,及蓄水对相对湿度、平均风速、蒸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蓄水后雾日呈现下降趋势,周边下降幅度大于库区下降幅度;库区年平均雾日与年平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风速和蒸发量呈反相关.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1—2018年六盘水市观测站的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六盘水市近58 a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六盘水市近58 a来年平均气温、各季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及最低气温均呈升高趋势,秋季增温趋势最明显,20世纪60-90年代六盘水年和各季的平均气温相对偏低,90年代以后逐渐升高,1999年前后年平均气温发生了突变。六盘水市春、夏、秋季及年降水呈减少趋势,冬季则呈增多趋势。六盘水市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夏季降水量最多,冬季最少。六盘水市年及各季的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夏季日照时数减少更显著;春季和夏季日照时数较多,冬季日照时数最少;日照时数8月最多,1月最少。  相似文献   

18.
郭雪 《山西气象》2011,(3):19-22
利用太原市1951年-2010年的实测气象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累计距平、Mann—Kendall方法,分析了太原市年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02时平均气温、14时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得出了太原市总体上呈现增暖趋势,从1977年开始出现了显著增温;夜间气温增温幅度高于白天增温幅度,冬季增温幅度高于夏季增温幅度;最低平均气温的增温幅度最大等结论。  相似文献   

19.
1961—2008年淮河流域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王珂清  曾燕  谢志清  苗茜 《气象科学》2012,32(6):671-677
利用淮河流域17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淮河流域1961—2008年间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48 a间淮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冬季平均气温的增温幅度最大,春、秋次之;年极端最低气温亦呈显著上升趋势,年极端低温日数(满足该站极端低温阈值)则呈明显下降趋势;流域西北部年极端最高气温呈显著下降趋势,流域西部年极端高温日数(满足该站极端高温阈值)呈显著下降趋势;降水量总体变化趋势未通过统计检验,但1990s开始,秋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2000年之后年降水量明显增加,夏季降水量亦增加;春季和秋季降水日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夏季和冬季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1-2012年MODIS地表温度资料,分析了三峡库区蓄水后水体对冬、夏两季白天和夜间地表温度的影响。由于下垫面水陆和地势的影响,白天地表温度高值区主要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夜间则主要出现在长江江面;温度日较差在长江和海拔较高地区较小,且夏季水体日较差小于冬季。分别用水体和I~X缓冲区地表温度减去XI缓冲区去除气候背景场影响,发现冬季白天地表温度趋势在水体及I~VI缓冲区由下降转为上升,夜间地表温度在相同距离内显著升高。利用蓄水后(2003-2012年)地表温度或日较差分别减去蓄水前(2001-2002年)剔除地形影响,发现:冬季,三峡工程水库蓄水对局地地表温度具有增温效果,且强度和范围夜间大于白天;夏季,对地表温度有降温作用,白天大于夜间;同时,冬、夏季的温度日较差减小;且水体对局地地表温度和日较差的影响随距水体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其影响范围基本维持在0~8 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