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浙江省梅雨期强降水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micaps资料和NcEP资料,分析了2008年浙江梅雨期环流背景及强降水的特征,得出以下结论:大气环流形势异常为2008年浙江省提早进入梅雨期提供了环流背景,主要表现在高纬地区低涡明显偏强,中纬地区多槽脊活动,低纬地区南支槽明显,西太平洋副高偏西偏北;强降水特征表现为暴雨过程频繁、突发性强和落区分布不均,主要强降水中心集中在浙江省高山区,这与地形的抬升作用有关;西太平洋副高的西伸脊点和北界位置对浙江省梅雨期发生强降水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1954年与1991年是江淮地区梅雨期连续出现暴雨、造成严重洪涝灾害的年份。本文对这两年6月、7月的环流形势、环流指数、副高脊线位置及西风带槽脊活动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这两个灾害年份的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陈碧莲  方兴 《气象》1981,7(1):20-20
对入梅、出梅的标准,我省各台站也有一些分歧意见,有的偏重于环流形势的建立,有的则偏重于连续降水的实况。我们认为应该以环流形势为主划定入梅、出梅期。按这种标准来划定,虽然有个别年分有些偏差,但从多数年分来看还是可行的。另外,梅雨期的一个特点是闷热、时晴时雨。这种晴雨多变的现象在一天中就可多次出现,群众称为狗毛雨。虹在梅雨季节里常见,就是这种时晴时雨的反映。由于空气潮湿,温度又比较高,物品、用具很容易发霉。而单单用连续暴雨和连阴雨作为主要标准,就难以反映梅雨的这些特点。 如果以天气实况来划定梅雨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矛盾。因为系统的位置和强度等会对各地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出现不同的天气现象。当然,一般说来,环流形势和天气现象是相互联系的,所以以环  相似文献   

4.
大雨、暴雨天气是本县区重要天气之一,为了做好大降水(日降水量≥25.lmm)解释预报工作,在现有基础上,重新普查了近十年大雨、暴雨天气的高空环流形势,分析了典型个例,初步弄清本县区常见的大雨、暴雨天气的空间结构,以及受副高影响而具有的一些特点,并同时找出预报指标,在实际工作中应用。1高空环流背景分析我们日常做降水预报主要注意500hPa形势,重点考虑的是中纬度冷空气活动,以及副高进退对大雨、暴雨的作用。普查1985~1994年10年中7~8月25个大雨、暴雨日500hPa环流形势和对应的部分700hPa、850hPa环流形势,得出结论如…  相似文献   

5.
区域梅雨季节和单站梅雨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于达人 《气象》1980,6(10):12-13
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天气之一。研究梅雨,首先要准确地划定各年的梅雨期。但是在这个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分歧。究其原因,主要是各家所取的标准不同所致。根据本人多年的工作,认为可以统一划定长江中下游的梅雨期(下称“梅雨季节”或“梅季”),各台(站)再根据本地情况划定单站梅雨期。下面就长江中下游梅季、单站梅雨期的标准及与梅雨有关的若干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2011年6月江淮梅雨暴雨主要影响系统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江淮梅雨期逐日降水资料与NCEP/NCAR的FNL分析资料,对2011年夏季江淮梅雨主要影响系统及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与典型梅雨期阻塞形势不同,2011年梅雨期中高纬阻塞形势有移动性特征,冷空气由于中高纬环流的发展导致极涡分裂南下而至;中高纬弱阻塞形势引起的切断槽提供了梅雨暴雨的动力条件;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的变动是梅雨暴雨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同时分析了梅雨锋面系统、急流及其引发的高低空次级环流和干冷空气的侵入对暴雨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7.
江淮梅雨的天气气候和环流形势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运用江苏省梅雨期实况资料,500hPa逐日形势图,候平均图,亚洲范围地转风急流剖面图,波谱分析等方法较全面地分析,总结了27年来江淮梅雨的天气气候概念和环流形势的特征,得出了某些新的统计事实和观点。指出梅期中由于天气过程的更迭,绝大多数年份会出现降水间断的晴好天气。而梅期暴雨,尤其是连续暴雨过程的出现才是梅雨期的主要天气特色,出梅后转入高温盛夏也並非普遍的气候规律,不少年份在出梅后只维持2—3个晴好天气又转阴雨,且气温偏低,出现冷夏。总结27年梅期环流形势特征,副高脊线(120°E)的北进位置及其演变规律直接决定入梅的迟早与梅长。而东亚地区南支急流的消失只是部分年份入梅前的征兆。发现大多数年份南支急流在入梅前5候已经消失或北移,但梅期间西风急流的维持和北移纬度与梅长有密切关系。对梅期进行的波谱分析指出:在入、出梅前后中纬度西风带确实存在优势波的调整。入、出梅既具有天气气候概念,又具有环流转折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利用NCEP1°×1°6 h再分析资料,对副热带高压与西风槽典型环流形势配合下发生的一次四川区域性暴雨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前期暴雨天气过程,其动力条件占到了主导地位,具有明显的经向垂直环流圈和垂直上升运动支,而在副高断裂后较强冷空气作用下,在副高边缘发生的区域性暴雨过程受西风带槽前的能量锋区影响,动力强迫作用和热力强迫作用激发的次级环流,进一步加强了四川盆地垂直运动的发展;冷空气作用前期的暴雨过程和冷空气进入后副高边缘发生的区域性暴雨过程中暴雨区域内的假相当位温均强于高层,大气处于对流性不稳定层结状态,对四川盆地暴雨的增强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由副高控制到副高逐渐断裂,湿位涡的斜压扰动是逐渐增强的过程,导致倾斜垂直涡度发展,激发更为强烈的上升运动;副高与西风槽环流形势相配合的暖区暴雨过程水汽主要来自中低层孟加拉湾;而副高断裂后发生在副高边缘的区域性暴雨过程,水汽主要来自850hPa层南海和孟加拉湾,从对流层中到低层,四川盆地东部恰恰是冷暖气流的交汇处,偏南气流将海上充沛的水汽输送到盆地东部,为暴雨的发生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并与对流层低层秦岭附近的东北冷气流交汇。  相似文献   

9.
利用NCEP1°×1°6 h再分析资料,对副热带高压与西风槽典型环流形势配合下发生的一次四川区域性暴雨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前期暴雨天气过程,其动力条件占到了主导地位,具有明显的经向垂直环流圈和垂直上升运动支,而在副高断裂后较强冷空气作用下,在副高边缘发生的区域性暴雨过程受西风带槽前的能量锋区影响,动力强迫作用和热力强迫作用激发的次级环流,进一步加强了四川盆地垂直运动的发展;冷空气作用前期的暴雨过程和冷空气进入后副高边缘发生的区域性暴雨过程中暴雨区域内的假相当位温均强于高层,大气处于对流性不稳定层结状态,对四川盆地暴雨的增强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由副高控制到副高逐渐断裂,湿位涡的斜压扰动是逐渐增强的过程,导致倾斜垂直涡度发展,激发更为强烈的上升运动;副高与西风槽环流形势相配合的暖区暴雨过程水汽主要来自中低层孟加拉湾;而副高断裂后发生在副高边缘的区域性暴雨过程,水汽主要来自850hPa层南海和孟加拉湾,从对流层中到低层,四川盆地东部恰恰是冷暖气流的交汇处,偏南气流将海上充沛的水汽输送到盆地东部,为暴雨的发生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并与对流层低层秦岭附近的东北冷气流交汇。   相似文献   

10.
针对2016年6月30日—7月6日梅雨期湖北省的持续性降水过程,根据降水融合资料识别出三段暴雨过程,基于高分辨率NCEP再分析资料分别从环流形势、水汽输送及上升运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同一连续性梅雨期降水的三段暴雨过程,其环流形势明显不同,水汽输送与来源也不相同;温湿热力条件与上升运动强弱的动力条件共同影响降水强度,锋面的位置则与暴雨落区有密切的关系。第一段暴雨为典型的梅雨期暴雨环流,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和孟加拉湾,热力不稳定与上升运动均较强,导致降水强度最强;第二段暴雨中,横槽将南海的水汽输送至湖北地区,较弱的热力不稳定度和上升运动导致降水强度偏弱;第三段暴雨发生在横槽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的过程中,湿度条件较差导致其降水强度较弱。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影响吉林省副高后部暴雨的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影响吉林省副高后部暴雨的环流形势特征有两种 ,一种副高呈带状 ,即副高呈纬向型分布 ;另一种副高呈块状 ,即副高呈经向型分布 ,在120°E~140°E范围内5880线和5920线形成闭合圈。根据上述两种形势特征 ,建立了三种影响吉林省副高后部暴雨的天气预报模型 ,分别为副高后部平直型 ,两高之间狭窄平直型和阻高型。  相似文献   

12.
针对2016年6月30日—7月6日梅雨期湖北省的持续性降水过程,根据降水融合资料识别出三段暴雨过程,基于高分辨率NCEP再分析资料分别从环流形势、水汽输送及上升运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同一连续性梅雨期降水的三段暴雨过程,其环流形势明显不同,水汽输送与来源也不相同;温湿热力条件与上升运动强弱的动力条件共同影响降水强度,锋面的位置则与暴雨落区有密切的关系。第一段暴雨为典型的梅雨期暴雨环流,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和孟加拉湾,热力不稳定与上升运动均较强,导致降水强度最强;第二段暴雨中,横槽将南海的水汽输送至湖北地区,较弱的热力不稳定度和上升运动导致降水强度偏弱;第三段暴雨发生在横槽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的过程中,湿度条件较差导致其降水强度较弱。  相似文献   

13.
周曾奎 《气象》1980,6(9):14-15
从天气学观点来看,梅雨是东亚大气环流季节性调整的产物。所以划定历年梅雨期应着重以环流的转折、调整为主要依据。 在分析环流调整时,应以暖湿气流的稳定北上——西太平洋副高脊线(120°E)的北移位置(包括588线和-80℃线到达的纬度)为主,西风带环流的调整为辅。在确定了环流形势调整日后,再结合大范围降水现象和温湿特征,具体确定入梅期。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我们对划定入梅期提出以下几点讨论意见。  相似文献   

14.
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梅雨期环流演变的特殊性探讨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利用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SCSMEX)和华南暴雨试验(HUAMEX)的同化资料和2001年"973"中国暴雨试验(CHeRES)的T106背景场资料,对1998、2001年夏季6~7月环流和降水的分析表明:(1)1998年中高纬度双阻形势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对"二度梅"的形成有重要作用;2001年副高偏东,中纬度槽脊的位置与典型梅雨相反,没有形成典型的梅雨.(2)东亚沿岸大槽的形成以及相应西风急流的南移、东伸和北风(冷空气)的南进,对"二度梅"开始时副高的突然南压有重要作用,这些因子可以作为1998年7月下旬"二度梅"形成的前期预报因子.(3)对降水与夏季风关系的分析表明,季风的短期变化与雨带的进退和维持有密切关系,特别是20~30°N较大范围的低空急流对梅雨锋降水有重要作用;1998年梅雨期风速和湿度场有明显的日变化,且与强对流系统发生的时间一致.(4)对历史上"长梅"和"二度梅"年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将1998年的环流与1950年以来造成严重洪涝灾害的"长梅"和"二度梅"的环流作了对比,再次确认这几次梅雨期的中高纬度均为双阻或单阻形势,而1954、1980、1991年的副高为带状;1954、1980年副热带高压属于西进稳定型,1991、1998年分别属于南退北跳型及北跳南退型,但最后经调整使副高停留在长江以南,均有利于梅雨期降水.  相似文献   

15.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影响我国夏半年东部降水的主要角色之一,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梅雨期内的大范围暴雨和副高的活动就更为密切。众所周知,大气运动受到下垫面的影响,特别是下垫面的加热效应对大尺度天气运动的影响更为重要。海洋作为大气的“贮热机”来讲,它的加热场状况必然对副高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又影响梅雨期暴雨的形成和发展。这里仅对1969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一场区域性暴雨(7月11~12日,其暴雨区主要是沿着长江中下游的干流区和江北部分地区)成因进行分析。这场暴雨过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西伸配合  相似文献   

16.
《气象科技》1974,(3):53-54
为了做好气象工作的“两个服务”,我们对梅雨季节大、暴雨的预报方法进行改革,寻找预报大雨暴雨的预报指标。在1973年梅雨期(5—6月)中,共出现大、暴雨13次,我们报准了11次。现将预报方法和指标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梅雨洪涝灾害成因与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家华  陆菊中 《气象科学》1998,18(2):167-173
本文根据里下河地区建湖、兴化、盐城、宝应和阜宁共5个代表站,对1954-1993年共40年的梅雨期降水量和西太平洋副高脊线、588位势什米的西脊点等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里下河地区洪涝灾害与梅雨期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暴雨频发和雨带稳定在里下河地区有关。而后者又与副热带高压活动特点以及西风带环流特征有密切的关系。分析上述5个代表站梅雨量、副高脊线的所在纬度和588位势什米特征线西脊点的功率谱,得出了  相似文献   

18.
1996年与1991年梅雨期灾情及致灾因素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明玉 《气象》1997,23(9):46-49
1996年安徽省的梅雨总量与1991年相近,但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仅是1991年的1/2。分析认为:1996年梅雨期的非稳定性暴雨(暴雨落区多变)是主要因素,梅雨期集中,暴雨落区偏南,梅雨前期雨水偏少也是重要原因。并对1991年和1996年梅雨期稳定性暴雨(暴雨落区少动)和非稳定性暴雨的环流特征、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对比。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长江流域,特别是在梅雨期间,经常出现大范围持续性暴雨,过去多数着重于分析500毫巴天气图上的形势,从所得的结果看,有利于产生暴雨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却是多种多样的,相当复杂。为此有必要考虑更大尺度的大气环流背景。为了滤掉短波系统的影响,找出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前更大尺度的大气环流背景,  相似文献   

20.
粤西南山地西南部前汛期一次大暴雨天气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Micaps资料、产品,对2010年“5.31”粤西南山地大暴雨的环流形势、水汽条件、山地作用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在没有副高控制和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下发生的,西风槽、低空急流、切变线、冷锋是这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弱冷空气、南支短槽、地理地形等,触发该地区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系统的产生和加剧.山地迎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