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刚  赵越  吴海  张栓宏 《地球学报》2005,26(4):299-308
本文根据重新理清的辽西凌源牛营子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层序及时代,讨论其区域地层对比.晚三叠世晚期的邓杖子组是一套崩滑流为主的碳酸盐角砾,其为区域印支期构造运动的造山记录,与京西、冀北杏石口组、辽西北票羊草沟组(坤头菠罗组)可以对比;早侏罗世水泉沟组与京西、冀北南大岭组、辽西北票兴隆沟组层位相当,且各组火山岩时代基本相同;中侏罗世早期郭家店组底部含煤段与京西上窑坡组、冀北下花园组中部、辽西北票组中上部植物组合面貌一致;中侏罗世中期郭家店组砾岩段是燕山期构造变形主幕的产物,北京西山龙门组、冀北下板城下花园组上部、辽西北票海房沟组都是该期的记录,层位相当;辽西中侏罗世中晚期蓝旗组底部的时代为158±1Ma,与京西、冀北髫髻山组安山岩的同位素年龄总体一致.这说明差异较大的燕山板内造山带三叠纪-中侏罗世盆地的沉积记录显示了相似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北票组是辽西侏罗纪主要含煤地层,大部分学者从植物化石角度论述其时代为早侏罗世,区域上与窑坡组、永定庄组、富县组、三工河组对比。本文从地层层序、岩性、构造演化、古气候演化等角度对北票组的地质时代和区域对比进行了讨论,认为该组为印支期后地壳伸展阶段早侏罗世早—中期兴隆沟组火山喷发之后和中侏罗世中晚期海房沟组、蓝旗组燕山期火山活动之前的含煤盆地沉积产物。前者火山活动在冀北、京西形成南大岭组,在北疆三工河组局部形成火山岩夹层;后者火山活动在冀北、京西形成九龙山组、髫髻山组,晋北形成云岗组、天池河组,北疆形成头屯河组。北票组底部杂色地层化石稀少,有机质含量低,气候应相对干热,北票组(杂色地层以上部分)、海房沟组、蓝旗组植物化石和孢粉证明古气候由温湿向干热逐渐演化,而该特征和中国北方以至全球早侏罗世晚期干热、中侏罗世从早期到晚期由温湿向干热的演化规律—致。从而,北票组底部杂色地层属于早侏罗世晚期并和三工河组、富县组、永定庄组、阳眷组、窑坡组底部对比;北票组杂色地层以上部分属于中侏罗世早期,与西山窑组、延安组、大同组、下花园组、窑坡组(K1砂岩以上部分)对比。  相似文献   

3.
冀北地区早、中侏罗世地层划分及其区域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冀北地区是燕山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已有较长的研究历史,但在早、中侏罗世地层划分对比问题上仍存在着明显的分歧。通过对冀北下板城—带早、中侏罗世地层的详细研究,重新划分了该区的早侏罗世地层,对早、中侏罗世地层进行了区域对比。主要结论有:①原冀北地区的“下花园组”依岩石组合、碎屑成分变化可解体为3个组,即下花园组、龙门组和九龙山组;②原冀北地区使用的“九龙山组”与京西地区的九龙山组含义不同,建议归入髫髻山组;③经过重新划分后,冀北地区的早、中侏罗世地层与京西地区可以完全对比。本研究结论对于燕山地区早、中侏罗世地层格架的建立和构造地质演化过程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燕山板内造山带东部辽西、冀北地区,晚三叠世末—中侏罗世期间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滑坡、泥石流沉积和成群的巨大岩块崩塌事件。辽西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邓杖子组是一套以碳酸盐岩砾岩为主的崩塌、泥石流、滑坡及深水浊积岩序列,邓杖子组中砾岩的砾石成分自下而上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即邓杖子组下部砾岩砾石时代新而上部砾岩砾石时代老。其中最新的砾石成分是来自于邓杖子组之下的晚三叠世水泉沟组的安山岩,砾石时代的倒序显示同构造剥蚀-沉积的特点。同时,邓杖子组沉积组合也反映出伸展盆地的沉积特点。邓杖子组沉积后不久,在辽西—冀北的其他地区,还发育许多早—中侏罗世巨大的崩塌岩块,野外见到的最大岩块延伸长度超过4km。崩塌、滑坡、泥石流及成群发育的巨大崩塌岩块都是在地壳快速隆升过程中发生的同构造沉积记录,这从构造-沉积学的角度显示燕山地区在早中生代曾经发生过强烈快速隆升。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内蒙古石拐、苏勒图、冀北和辽西北票等侏罗纪含煤盆地下-中侏罗统的五当沟组、召沟组、北票组等的岩性及其所含植物化石、古气候的对比研究,认为辽西北票组底部的一套粗碎屑岩为主的杂色岩系沉积为内蒙古西部、冀北的五当沟组东延部分,建议将其单独划出为五当沟组;底部杂色岩系之上的含煤地层和召沟组差别较大,建议仍保留北票组名称。通过植物化石和孢粉分析,五当沟组为早侏罗世晚期比较干热气候下的产物,而召沟组和北票组为中侏罗世早期温湿气候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大兴安岭及附近地区中生代火山岩是两种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 晚侏罗世早期,即相当于辽西—冀北的土城子期(156~145 Ma),是大兴安岭地区的强挤压造山时期。大兴安岭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150~100 Ma)是后造山期挤压背景下“减压—剪切”环境中形成的,该时期火山岩与地幔柱火山岩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新疆准噶尔盆地中、晚侏罗世多重地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湾县玛纳斯河红沟侏罗系剖面开展了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地层学、旋回地层学和磁性地层学等的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头屯河组的时代为中侏罗世中晚期到晚侏罗世早期,包括巴通阶的最顶部、卡洛维阶和牛津阶的中下部;其底界年龄约为166.2 Ma,顶界线年龄约为160.8 Ma,沉积时间约5.4 Ma。齐古组顶部年龄值为155.3 Ma,沉积时间约5.5 Ma,包括了牛津阶的上部和基默里奇阶的中下部,其顶部与东部冀北、辽西地区髫髻山组顶部大体相当,比土城子组层位低。喀拉扎组的时代为晚侏罗世基默里奇期晚期,而其上覆地层吐谷鲁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两者之间存在一个相当大的不整合,缺失了晚侏罗世提塘期以及可能包括早白垩世最早期的地层,有超过了7 Ma的地层缺失量。侏罗系与白垩系的界线为此不整合面,侏罗纪/白垩纪之交的地层未保存。  相似文献   

8.
根据大兴安岭中北部地区晚侏罗世火山岩正常沉积夹层中所含叶肢介化石的研究成果和同位素年龄新资料,认为大兴安岭北部西坡被归入白音高老组中的“含Eosestheria的酸性、酸碱性火山碎屑岩和熔岩”不是白音高老组,应归入龙江组,层位与辽西义县组对比。大兴安岭主脊火山岩(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白音高老组)从南到北是同期火山活动作用的结果,不存在“穿时”现象,形成于晚侏罗世早中期,层位与冀北大北沟组对比。  相似文献   

9.
冀北—辽西地区陆相侏罗系—白垩系发育,各类生物化石丰富,并夹有火山岩,是利用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同位素测年和磁性年代地层综合研究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理想地区。冀北滦平盆地侏罗系\白垩系界线附近的地层为大北沟组和大店子组,辽西义县—北票地区侏罗系\白垩系界线附近的地层为土城子组和义县组。大店子组含有孢粉Cicatricosisporites-Luanpingspora-Jugella组合;介形类Yanshanina-Cypridea-Rhinocypris组合,Cypridea-Yanshanina-Timiriasevia组合,Cypridea sulcata亚组合和叶肢介Eosestheria-Abrestheria组合等各类化石,这些生物组合与国内、外的对比,尤其是孢粉和介形类与英、法、德、俄和加拿大等地相关地层同类化石组合的对比,其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Berriasian)。辽宁西部义县组下部的孢粉、介形类和叶肢介与国内、外的对比,也得出与大店子组的时代大致相同的结论。大北沟组含孢粉Poceites-Podocarpidites-Schizaeoisporites组合,介形类Luanpingella-Torinina-Eoparacypris组合以及叶肢介Nestoria-Keratestheria组合等,这些生物组合与国内、外同类生物组合的对比,得出的时代结论是晚侏罗世晚期(Tithonian)。土城子组含有孢粉、介形类及叶肢介等6大门类化石,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得出的时代结论是晚侏罗世。因此,侏罗系\白垩系的界线划在大北沟组与大店子组之间。生物地层的国际对比表明:此界线与国际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即Tithonian\Berriasian界线是一致的。根据冀北—辽西地区一系列同位素测年数据推断,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年龄应接近130.7Ma。  相似文献   

10.
对内蒙地轴及其南缘(冀北部分)侏罗系煤系的岩性特征及其中所含植物化石进行了研究,并将它们与内蒙古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进行了对比,认为下花园组下部是内蒙古五当沟组在冀北的延伸,应称为五当沟组,上部煤系应为召沟组在冀北的延伸,因此应改称召沟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辽宁西部及其邻区中生代大量原始鸟类化石及其祖先类型的发现(季强等,1996;侯连海,1997;Ji et al,1998),使我们对鸟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有了新的更加全面的认识。本文简要记述一件产自辽西凌源“义县组”的鸟类化石,与该鸟类保存在一起的戴氏狼鳍鱼(Lycoptera davi-di)等化石,为确定该鸟类的时代为晚侏罗世提供了依据。这是辽西冀北一带晚侏罗世鸟类化石的  相似文献   

12.
常建平  孙忠实 《世界地质》2005,24(2):105-111
本文描述了热河生物群中2个水虿新种:Gomphus? biconuexus sp.nov,和Aeschna?acrodonta sp.nov.,它们分别属于Gomphidae科和Aeshnidae科。化石采自辽西北票黄半吉沟义县组下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  相似文献   

13.
赵越  高海龙  张拴宏  刘健 《地质学报》2022,96(5):1510-1523
一百年前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先驱者们竖立起中国地质科学的旗帜,也是中国科学的第一面旗帜,从此中国地质科学发展进入快车道。燕山运动、中国北方〖XCD.TIF;%70%70,JZ〗科研究,长身贝研究、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是中国地质科学快速进入国际赛道的标志。经历了近百年的研究,北京西山及北京北山、冀北和辽西典型地区积累的证据和资料表明,翁文灏提出的燕山运动A期(幕)发生在160±3 Ma前;晚侏罗世早—中期记录了以髫髻山组和蓝旗组为代表的区域强烈火山喷发和广泛的岩浆侵入(中间期/幕);晚侏罗世晚期区域发育逆冲推覆构造;燕山期构造发展至早白垩世早期135 Ma,冀北张家口组和辽西义县组之下的不整合为燕山运动B期结束的代表。燕山运动是东亚大陆构造体制从古特提斯及古亚洲洋构造域转变为环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域的产物。这是中国东部和东亚区域中生代独特的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  相似文献   

14.
宁城盆地东南缘晚中生代岩石地层序列完整、连续,但该岩石地层序列及其所含生物群的地质年代归属问题还存在争议。含道虎沟生物群岩石地层剖面的发现和实测表明,研究区晚中生代地层序列从下至上由中侏罗世九龙山组—髫髻山组、晚侏罗世土城子组和早白垩世义县组组成。九龙山组—髫髻山组下部以沉积岩系为主,产道虎沟生物群,上部为中、基性火山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52Ma和164~165Ma。九龙山组—髫髻山组地层序列既为土城子组平行不整合覆盖,而且二者又同时被早白垩世义县组角度不整合覆盖。含道虎沟生物群的晚中生代岩石地层的地质年代早于热河生物群,为中侏罗世的产物,现暂将其统并为九龙山组—髫髻山组。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首次发现中侏罗世蝌蚪化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中生代的两栖类化石十分稀少,已报道的有尾两栖类仅见产于河北丰宁县凤山炮樟沟晚侏罗世的东方塘螈(Laccotriton subsolanus)、凤山中华螈(Sinerpeton fengshanensis)、辽宁葫芦岛市水口子早白垩世的钟健辽西螈(Liaoxitriton zhongjiani)、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中侏罗世的天义初螈(Chunerpeton tianyiensis)和奇异热河螈(Jeholotriton paradoxus),以及辽西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中的无尾两栖类葛氏辽蟾(Liaobatrachus grabaui)、三燕丽蟾(Callobatrachus sanyanensis)北票中蟾(Mesophryne beipiaoensis)。本文记述了一件采自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中侏罗世的蝌蚪化石,这在中国乃至亚洲尚属首次报道,不仅填补了中国中侏罗世无尾两栖类化石分布的空白,而且进一步丰富了燕辽生物群的内容,对早期蛙类的地理分布、形态发生、生存环境等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孢粉化石证据论冀北后城组的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分布于冀北地区的后城组是一套以河流相红色砂砾岩为主的地层,此前在不同地点的该岩组中曾发现中侏罗世晚期的叶肢介、瓣鳃类和爬行动物化石和晚侏罗世的介形类和孢粉等化石。新近在蔚县后城组发现的孢粉组合与此前在宣化堰家沟、万全渔儿山西侧后城组晚侏罗世孢粉化石组合面貌具有明显的差异,时代属中侏罗世。孢粉化石证据说明冀北的后城组系—套中—晚侏罗世沉积。  相似文献   

17.
李斌  陈井胜  刘淼  杨帆  吴振  杜继宇 《地质论评》2019,65(Z1):63-64
正髫髻山组在辽西—冀北地区广泛分布,在辽西地区,主要分布在金岭寺—羊山盆地、北票盆地、凌源地区等。在辽西—冀北地区,髫髻山组与之上的土城子组常同时出露,两者的接触关系是平行不整合;底部整合压盖于海房沟组复成分砾岩之上。髫髻山组火山岩测年数据较多,但是测年数据差异较大,导致对髫髻山组的形成时代、背景等方面的认识不同。因此,本文对辽西朝阳地区的髫髻山组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测试及地球化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燕山造山带中生代火山喷发及岩浆演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燕山造山带是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火山喷发主要有早侏罗世南大岭阶段、晚侏罗世髫髻山阶段、早白垩世东岭台阶段和东狼沟阶段。多阶段火山喷发可分为早侏罗世近EW向喷发带、晚侏罗世NE向喷发带和早白垩世NNE向喷发带。火山—沉积盆地主要有早侏罗世继承性坳陷盆地、晚侏罗世继承性断陷盆地、早白垩世新生性上叠式断陷盆地。火山喷发主要有南大岭阶段夏威夷型喷发、髫髻山阶段斯特朗博利型喷发、东岭台阶段普林尼型喷发3种类型。岩浆成分变化规律为:早侏罗世南大岭阶段以基性岩浆为主, 晚侏罗世髫髻山阶段中性岩浆规模大, 早白垩世东岭台阶段酸性岩浆活动强烈。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宁城县道虎沟叶肢介化石群的时代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沈炎彬  陈丕基  黄迪颖 《地层学杂志》2003,27(4):311-313,T003
内蒙古赤峰宁城县道虎沟含丰富的叶肢介壳瓣及许多珍罕的软体化石 ,计有 1属 4种 :Euestheria ziliu-jingensis Chen,Euestheria haifanggouensis Chen,Euestheria jingyuanensis Chen,Euestheria luanpingensis Shen etNiu。这些分子都是我国中侏罗世早期自流井真叶肢介 (Euestheria ziliujingensis)动物群的重要成员 ,以个体较小、壳瓣圆或椭圆形、生长带具小网状装饰、种类单调、密集群生为特点 ,主要出现于中侏罗世早中期 (Bajocian- MiddleBothonia)。特别是 Euestheria luanpingensis Shen et Niu及其软体化石在道虎沟的发现 ,证明其层位应与冀北滦平九龙山组相当。道虎沟叶肢介群与中侏罗世晚期的假线叶肢介 (Pseudograpta)动物群的面貌相差甚远 ,与比其层位更高的大北沟组的尼斯脱叶肢介 (N estoria)动物群及义县组的东方叶肢介 (Eosestheria)动物群迥然不同 .  相似文献   

20.
东南大陆边缘早侏罗世火成岩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东南大陆边缘早侏罗世火成岩主要呈双峰式火山岩、基性超基性杂岩体及A型花岗岩等形态产出。本文运用岩石学探针技术,通过早侏罗世火成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并与晚中生代火成岩作对比,提出早侏罗世火成岩的形成与南岭东段近EW向张性断裂活动有关,标志着印支挤压造山的结束;之后东南大陆进入晚中生代NE向活动大陆边缘俯冲造山阶段,经历了挤压造山—剪切拉张过程,并在晚白垩世末期进入又一轮后造山拉张裂解阶段,即中生代时东南大陆边缘经历了早中生代(三叠纪—早侏罗世)和晚中生代(中侏罗世—晚白垩世)两期造山事件,其中早侏罗世的区域拉张作用是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前奏,构造域转换可能始于中侏罗世(165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