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福州盆地MB红土剖面所揭示的地层岩性和光释光样品的年龄结果,以及对剖面地化元素的系统分析结果,对剖面所揭示的地层化学风化特征及其区域气候变化特征进行探讨,结果显示:1.福州盆地的坡积红土沉积始于晚更新世中期,止于全新世晚期;2.马保剖面整体的化学风化特征变异主要受自然因素所控制,红土表层受化学风化和流水搬运共同作用的影响。末次寒冷期以来福州盆地古地理环境经历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且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有较好对应关系;3.氧同位素1(MIS1)阶段在福州盆地红土中的记录难以进行高分辨率提取,期间可能存在沉积间断,间断时间约为2.3ka。  相似文献   

2.
本文详细报道了用 4 0 Ar/3 9Ar定年法测定的二个黑云母样品的数据结果。样品来自拉斯曼丘陵米洛岛北部中国南极中山站附近。一个取自正长花岗岩 ,另一个取自侵入正长花岗岩的花岗伟晶岩脉。正长花岗岩的 4 0 Ar/3 9Ar坪年龄为 494.4± 1 .4Ma,花岗伟晶岩脉的 4 0 Ar/3 9Ar坪年龄为 485 .8± 0 .6 Ma。两者为区域泛非热事件晚期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南方红土的剖面风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对地处九江的南方红土所作的观察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 ,南方红土在剖面上存在风化强度的系统变化特征。剖面下部对应网纹红土的层位风化强度大大高于剖面上部对应褐黄色土的层位 ,其中氧化铁游离度从下部 90 %降至上部 4 5 %左右 ,相当于从砖红壤环境转变为红壤环境。这种风化强度的系统变化在北方黄土地层中没有相似表现 ,但可能与黄土记录的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粉尘通量逐步加大、干旱化程度逐步加深有着某种关联 ,暗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可能存在较为普遍的气候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杨立辉  叶玮  郑祥民  周立旻  苏优 《地理科学》2015,35(11):1475-1481
对浙江新昌玄武岩、花岗岩风化壳红土和江西南昌第四纪沉积型红土剖面的磁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气候区内风化壳红土的磁学特征受母质特征影响较大。随着风化强度的增加,强磁性的玄武岩风化壳磁化率先减小后增加,磁性矿物颗粒先变粗后变细,弱磁性的花岗岩风化壳磁化率逐渐增加,磁性矿物颗粒逐渐变细。第四纪沉积型红土剖面中,均质红土磁化率远大于网纹红土,磁性矿物颗粒亦较网纹红土层细。这些差别说明了第四纪沉积型红土剖面中均质红土与网纹红土不完全相同的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5.
安徽宣城向阳剖面是我国南方第四纪红土标准剖面,蕴含着丰富的古环境与古气候信息,对其进行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古气候的研究,对深刻理解该区红土风化成壤强度与古气候演化、充实中国南方第四纪红土的高分辨率研究具有一定意义。本文基于野外地质地貌、岩性调查与加密采样,运用ZSX PrimusIV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对该剖面进行常量元素测定,并采用地球化学风化参数指标CIA与BA、元素迁移率等分析方法,结合前人的年代数据,探讨了该剖面红土风化特征及古气候意义。研究表明:(1)向阳剖面常量元素以Fe_2O_3、Al_2O_3、SiO_2为主,具有显著的富硅铝铁化特征,约916 ka以来红土堆积处于相对暖湿的古气候背景下,但是气候总体有向干凉方向变化的趋势;(2)约916 ka以来研究区古气候大致存在7次相对暖湿与相对干凉期的旋回变化;其中,阶段I至阶段II暖湿程度与风化强度较大,气候向暖湿方向发展,阶段III暖湿程度与风化强度均有所降低,阶段IV暖湿程度与风化强度达到最大,是最稳定的时期,阶段V至阶段VII气候一直向干凉方向变化;(3)在6.2 m(约534 ka前)以下部分,红土成土沉积动力强度较大,干湿变化比较强烈,沉积环境不稳定,而此后红土成土沉积动力减弱,沉积环境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6.
南方红土的剖面风化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地处九江的南方红土所作的观察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南方红土在剖面上存在风化强度的系统变化特性。剖现下部对应网纹红土的层位风化强度大大高于剖面上部对就褐黄色土的层位,其中氧化铁游离度从下部90%降至上部45%左右,相当于从砖红壤环境转变为红教育部帝种风化强度的系统变化在北方黄土地层中没有相似表现,但可能与黄土记录的中更瘭世晚期以来粉尘通量逐步加大、干旱化程度逐步加深有着某种关联,暗未中更新世晚工  相似文献   

7.
杨立辉  叶玮  郑祥民  周立旻  苏优 《地理科学》2015,(11):1475-1481
对浙江新昌玄武岩、花岗岩风化壳红土和江西南昌第四纪沉积型红土剖面的磁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气候区内风化壳红土的磁学特征受母质特征影响较大。随着风化强度的增加,强磁性的玄武岩风化壳磁化率先减小后增加,磁性矿物颗粒先变粗后变细,弱磁性的花岗岩风化壳磁化率逐渐增加,磁性矿物颗粒逐渐变细。第四纪沉积型红土剖面中,均质红土磁化率远大于网纹红土,磁性矿物颗粒亦较网纹红土层细。这些差别说明了第四纪沉积型红土剖面中均质红土与网纹红土不完全相同的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8.
曾方明 《盐湖研究》2018,26(1):32-38
南方下蜀黄土和红土为研究亚热带地区的古风化强度提供了良好的地质记录。对九江两个下蜀黄土和红土剖面(JJ3和JJ4)的色度、磁化率和常量元素组成进行了研究。JJ3和JJ4剖面沉积物的磁化率和红度(a*)变化趋势较一致。与上地壳相比,九江下蜀黄土与红土的Ca、Na重度亏损,K轻度亏损。九江下蜀黄土的CIA值小于80,而红土的CIA值大于80。Rb/Sr比值和CIA值显著正相关(R2为0.95),二者可有效指示下蜀黄土和红土的化学风化程度。  相似文献   

9.
江西九江庐山地区JL剖面红土磁化率测试结果表明:1.典型网纹红土的磁化率远小于弱网纹红土和棕黄色黄土-古土壤,数值上,棕黄色黄土-古土壤是网纹红土的2.33倍.剖面各层段频率磁化率均值变化于10.09%~ 13.71%,且与磁化率显著正相关,表明风化成土作用中形成的超顺磁性颗粒对红土磁性增强具有重要贡献.2.湿润气候和土壤渍水的假潜育环境下铁磁性矿物易于分解、转化、淋失,这可能是导致网纹红土磁化率异常偏小的主因.从而在剖面上磁化率与CIA变化趋势相反,两者峰谷波动又基本一致.3.结合ESR年代,JL红土磁化率沿剖面自下而上分为4个波动式增大的阶段,可与早更新世以来季风环流演变过程中的几个重要转折期对应,记录了大尺度内的古环境变化信息.早更新世以来该区环境湿润程度波动式减弱,气候自中更新世以来由湿热向干冷转变.  相似文献   

10.
中亚热带第四纪红粘土的粒度特征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中国南方第四纪红粘土的成因尚有洪积、冲积、风成、坡麓堆积风化等多种说法。中亚热带5个红土沉积剖面的粒度组成分析结果表明:(1)5个红土沉积剖面的粒度组成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粉砂(4~63 μm)为优势粒组,其含量的平均值为48.12%~68.89%, 粘粒(<4 μm)含量平均值变化于23.83%~50.10%,砂(>63 μm)含量平均值<5%。推测中亚热带红土母质具风成特性,沉积后经历了较强的风化成壤过程。(2)粒度参数高度相关,频率曲线以双峰为主体,概率累积曲线表现为三段式和五段式,表明中亚热带各地红土的沉积环境较为一致,但分选具一定复杂性。(3)在剖面上,红土粒度分布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棕黄色层的平均粒径值较均质红土层和网纹红土层粗,粉砂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40Ar/39Ar、K-Ar和激光微区等时线方法,对乔治王岛北海岸的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年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该区的火山活动从晚白垩世延续到始新世末期,主要喷发时代为始新世。岩石的年龄由南西向北东依次变新,表明乔治王岛的火山活动中心在不断迁移,与整个南设得兰群岛火山岩的时、空分布规律相符。侵入岩比火山岩生成晚而岩石化学成分更偏酸性,说明侵入岩可能是火山岩同源岩浆分异演化的产物。这批高质量数据的获得,将为区域火山岩地层时代的厘定和构造岩浆演化过程的研究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我国海域评估的理论体系及 海域分等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域与土地同属国土资源性资产, 实行海域有偿使用是沿海发达国家有效用海和加强 海岸带管理的重要制度。但由于当前我国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主要以地方为主, 制定的依据不充 分、随意性较大, 没有充分反映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条件差异, 急需要建立一套科 学合理的海域使用评估理论体系。 本文将以土地评估理论为基础, 结合海域使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的特殊属性, 构建海域使用 评估的理论框架; 具体研究海域"等"的划分指标体系, 实证研究辽宁沿海海域"等"的划分(关于海 域分类定级及基准价估算,另文撰述)。为沿海其它海域使用评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 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水资源是干旱区生态环境最主要的限制性因子和重要组成部分。干旱区人口和经济规模的膨胀,导致生 产、生活用水不断挤占生态环境用水,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甚至严重超过了最大极限,导致生态系统不断恶化 甚至难以恢复。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国内外按照“发生的问题— 产生的机理—调控的标准—过程模拟—情景预测—响应对策”这一逻辑思路,围绕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 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研究相对薄弱, 仍难以精确刻画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定量关系,难以动态模拟和有效预测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 境的影响,面向干旱区生态环境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在实践中仍面临着较多障碍。因此,未来应以机理研究 为基础,以过程模拟和情景预测为突破口,以综合集成的对策体系建设为落脚点,不断加强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 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植被作为干旱区敏感的环境要素, 能直观反映自然环境状况, 任何植被覆盖变化都可揭 示区域环境状况的演化与变迁。因此, 植被覆盖变化研究已成为揭示干旱区自然环境变化及其规 律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干旱区黑河下游这一特殊地域及其植被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综述了植 被覆盖变化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地下水、土壤水盐平衡、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关系, 目的是全面分析与植被覆盖变化相关的各因素, 为分析植被覆盖变化机理及进一步研究黑河下 游生态环境演变服务。最后总结了目前黑河下游植被覆盖变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 的解决策略, 为区域植被覆盖变化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西北干旱区黑河下游植被覆盖变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植被作为干旱区敏感的环境要素, 能直观反映自然环境状况, 任何植被覆盖变化都可揭 示区域环境状况的演化与变迁。因此, 植被覆盖变化研究已成为揭示干旱区自然环境变化及其规 律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干旱区黑河下游这一特殊地域及其植被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综述了植 被覆盖变化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地下水、土壤水盐平衡、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关系, 目的是全面分析与植被覆盖变化相关的各因素, 为分析植被覆盖变化机理及进一步研究黑河下 游生态环境演变服务。最后总结了目前黑河下游植被覆盖变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 的解决策略, 为区域植被覆盖变化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Examining Risk in Mineral Exploratio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uccessful mineral exploration strategy requires identification of some of the risk sources and considering them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so that controllable risk can be reduced. Risk is defined as chance of failure or loss. Exploration is an economic activity involving risk and uncertainty, so risk also must be defined in an economic context. Risk reduction can be addressed in three fundamental ways: (1)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examinations; (2) increasing success probabilities; and (3) changing success probabilities per test by learning. These provide the framework for examining exploration risk. First, the number of prospects examined is increased, such as by joint venturing, thereby reducing chance of gambler's ruin. Second, success probability is increased by exploring for deposit types more likely to be economic, such as those with a high proportion of world-class deposits. For example, in looking for 100+ ton (>3 million oz) Au deposits, porphyry Cu-Au, or epithermal quartz alunite Au types require examining fewer deposits than Comstock epithermal vein and most other deposit types. For porphyry copper exploration, a strong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ea of sulfide minerals and deposits' contained Cu can be used to reduce exploration risk by only examining large sulfide systems. In some situations, success probabilities can be increased by examining certain geologic environments. Only 8% of kuroko massive sulfide deposits are world class, but success chances can be increased to about 15% by looking in settings containing sediments and rhyolitic rocks. It is possible to reduce risk of loss during mining by sequentially developing and expanding a mine—thus reducing capital exposed at early stages and reducing present value of risked capital. Because this strategy is easier to apply in some deposit types than in others, the strategy can affect deposit types sought. Third, risk is reduced by using prior information and by changing the independence of trials assumption, that is, by learning. Bayes' formula is used to change the probability of existence of the deposit sought on the basis of successive exploration stages.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way to reduce exploration risk is to employ personnel with the appropriate experience and yet who are learning.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