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影响海上地震资料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面向地质目标的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的合理性,目标模型的射线追踪成像能量照明分析是评价观测系统合理性的主要方法。针对莺歌海盆地DF区地质模型,采用三维射线照明技术,快速准确地获得不同观测系统、不同地震船航行方向、不同炮线距、不同激发源数以及不同排列长度下的目标体反射能量分布特征,通过对比优选出了适用工区的面向目标的三维地震采集观测系统。同时指出减少主测线(inline)线距、增加联络测线(crossline)方向的覆盖次数,可明显提高目标靶区的地震资料采集品质。  相似文献   

2.
山地大型障碍区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三维地震勘探中,在山地大型障碍区布设观测系统,为了避免因地表障碍物使地震反射剖面出现间断,需要动态调整观测系统设计,跨越大型障碍物(水库,矿区等),以确保面元属性均匀,最佳压制噪声,以获得好的反射资料。在参与和研究野外实际过障碍观测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从物理点优化调整到辅助检测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利用高精度数字卫星照片和地震测量成果,对设计的规则观测系统进行反复调整,尽量避开障碍物,在计算出调整后的覆盖次数、炮检距,以及方位角分布情况后,设计出适用于障碍区的动态观测系统。这里总结了几条设计原则,并给出了相应的调整方法和辅助检测手段。通过合理动态调整炮点和检波点的位置,成功地解决了穿越大型障碍区时有效接收和安全激发的问题,确保了面元内覆盖次数、炮检距、方位角等属性的均匀,在W探区三维资料采集应用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也门71区地震资料采集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裴全理 《物探与化探》2009,33(2):181-185
也门71区地表地质条件异常复杂,特殊的地震地质条件,给地震采集带来施工和技术上的难题。通过分析工区地震地质条件、地质任务、以往资料质量等因素,对 71区地震资料采集方法进行研究,以2006年二维地震采集项目为例,说明采用混合震源采集、弯直线施工、观测系统、激发因素等措施,取得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地震勘探三维预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庆珍 《中国煤田地质》1998,10(2):54-55,63
三维地震勘探在煤田系统大规模开发之后,适合煤田地震勘探的三维观测系统设计便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工区确定之后,如何根据现有设备,完成地质任务,预测系统类型和参数的设计关系到整个数据采集的质量以及野外施工效率。因此,在设计时应根据地质任务要求,综合考虑地城地质条件以及设备能力等各种因素,选择最佳参数来合理设计观测系统,才能做到经济技术合理。  相似文献   

5.
地震勘探三维观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维地震勘探在煤田系统大规模开展之后,适合煤田地震勘探的三维观测系统设计便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工区确定之后,如何根据现有设备,完成地质任务,观测系统类型和参数的设计关系到整个数据采集的质量以及野外施工效率。因此,在设计时应根据地质任务要求,综合考虑地震地质条件以及设备能力等各种因素,选择最佳参数来合理设计观测系统,才能做到经济技术合理。  相似文献   

6.
高陡构造地区地震勘探中,在山地大型障碍区布设观测系统,为避免因地表障碍物使地震反射剖面出现间断,需要动态调整观测系统设计增加短炮线,跨越大型障碍物(水库,矿区等),以确保面元属性均匀,压制噪声最佳,以得到好的反射地震资料。在参与和研究野外实际的过障碍观测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一套采用增加短接收线代替增加短炮线的方法。基本思路是:在绿山软件上进行理论推导,合理动态调整物理点的位置。在穿越大型障碍区的地震勘探中,采用增加短接收线代替增加短炮线的方法,能成功解决施工高成本,有效激发难,以及激发风险等难题,确保获得高信噪比的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7.
在三维地震勘探中,常常遇到大型障碍区,特别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这给观测系统布设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穿越大型障碍物,需要变观设计,以确保最佳压制噪声,获得完整地震反射剖面资料。在研究了三星堆遗址文物保护区大型障碍观测系统的基础上,提出多种变观技术相结合的变观设计方法,其基本方法是:采用正常排列+加密接收线接收排列的技术设计,对设计的观测系统进行反复调整,在计算出变观的覆盖次数及资料空白面积后,设计出适用的最佳观测系统。通过技术变观,成功地解决了穿越三星堆遗址文物保护区大型障碍区时,有效接受和安全激发的问题,确保了目的层资料的获取,在MJⅢ期探区三维资料采集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克浪(KLSEIS)软件是三维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的设计软件,其依据测区的地表条件可以进行施工前的理论设计、施工中的现场指导、质量监控和施工后的资料分析。利用克浪(KLSEIS)软件对某一复杂地表平原区进行了观测系统设计,达到了勘探目的。  相似文献   

9.
在Sercel 400系列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中,采集链上的采集单元结构化和数据传输网络化,使复杂地形地物条件下的地震数据采集排列方式灵活便捷,变化多样.FDU、LAUX等采集单元中Marker与Detour的属性设置,是实现排列形式多样化主要控制选项.在野外实践中,根据测区内障碍物对观测系统影响的差异,提出了4种典型的排列单元联接方法如交叉线绕接法、跳接法、无电缆连接法及蛇形排列法,并对不同联接方法的参数设置进行了说明.在山东东山王楼煤矿二、三采区三维地震数据采集工程中,受村庄街道的影响,导致东西方向正常束线布设困难,利用南北向布设的便利及蛇形联接方法,对桩号重新编号,并在后期处理中对CDP面元进行再分配,实现与正常三维束线CDP网格的统一.处理后的地震时间剖面较其它布设方式,数据采集质量良好,村庄的影响几乎达到可以忽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涡北勘探区属于河网地带,难以进行正常的地震施工。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以规则束状观测为基础和特殊观测系统相结合的数据采集方法。该方法适应了这种复杂的地表条件,获得了"空白区"的地震资料,为今后类似地表条件地区的三维地震勘探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1.
常规煤田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时着重于节约采集成本,提高施工效率,往往使用窄方位半束线横向滚动的观测方式,但是对于需精细勘探、采空区发育不规则的矿区,窄方位观测系统对勘探效果的影响还有待分析。笔者采用三维射线追踪算法对采空区进行了正演数值模拟分析,并对不同观测系统在采集脚印、方位角分布、目标采空区的照明度等观测效果进行了深入对比。六种观测系统、九种属性分析结果表明,宽方位45°斜交式观测系统在五个方面都具有较强优势,对采空区地质目标的异常响应最好。  相似文献   

12.
目前的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主要以理论的CMP面元属性分析为主,按照炮检距、覆盖次数、方位角等的分布均匀性进行分析,以CRP面元属性分析、地震照明分析、叠前分析作为辅助性分析手段,但这些方法无法对复杂构造区不同类型观测系统的实际地震资料成像能力进行分析。基于此,这里提出了基于实际地震数据驱动的观测系统评价方法:首先从工区早期采集的实际地震资料中,选取能代表工区每个区块特征的炮集或共成像点道集;然后在选取的地震记录上用时窗选定需要分析的地震波,计算每一道在选定时窗内的地震属性值并进行预处理,建立不同炮检距与分析的地震波的能量、频率、信噪比等属性值的关系曲线(量板);其次利用关系曲线量板,求取设计的观测系统每个共成像点的地震属性值;最后通过地震共成像点属性值分布的标准方差确定合理的观测系统。实际应用表明,提出的新方法在观测系统设计分析过程中充分与探区以往地震数据相融合,实现了对采集参数的精细设计与优化,提高采集参数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为面向目标勘探、油藏开发的二次和三次地震资料采集提供技术支撑和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3.
根据安徽淮南某煤矿的地质构造特点及煤层赋存形态,在三维地震测区中部选择了一条典型地质剖面,据此建立了陡倾角二维地震数学模型,并从波动方程出发确立了模型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通过对正演模拟得到的炮集记录、叠加剖面、偏移剖面上的波场特征的分析,确定了适合勘探区地质条件的采集和处理方法。对该二维模型数据的处理结果表明,叠后偏移手段不适合陡倾角区煤层地震资料的处理,而叠前时间偏移可有效保证陡倾角勘探区块的地质目标成像。根据陡倾角目的层及逆掩断层区域开展地震勘探的难点问题,提出了适当调整观测系统、提高空间采样密度等措施。根据多年在淮南矿区开展采区三维地震勘探的工作经验,认为该区最佳观测系统为方位角特性好、共面元道集内炮检距分布均匀的八线八炮制束状规则观测系统。  相似文献   

14.
观测系统设计是地震资料采集的基础,其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工作.高密度观测系统在多个实际工区的应用表明,经高密度观测系统采集的资料较老成果在信噪比和分辨率上有明显提高.本次研究基于高密度观测系统的主要采集参数与观测系统总成本、综合质量因子的关系,建立优化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多套观测系统参数进行最优性价比...  相似文献   

15.
具有多种地表特征的复杂过渡带是三维地震勘探野外采集设计的难点。以沙特BERRI复杂三维过渡带的地震勘探项目为例,将理论条件下布设的炮检分布图加载到遥感数据底图上,根据卫星图片上的地形和障碍物将炮点、检波点偏移到可实施的空白区,再根据地表特点的变化反复调整不同施工阶段的设计。对于海陆过渡带边界区的炮点设计,在测得水深的基础上重新划分海陆观测系统边界,对于陆地,每条炮线可以得到一个最大炮点桩号,将其加1就是海上观测系统的起始炮点;对于海上,又根据水域施工条件采用变气枪大小和变观系统进行设计。上述设计确保了地震勘探施工的效率和地震资料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是塔河油田的主要储层类型。提高缝洞体"串珠"成像精度,精细刻画其内部特征是该地区地震勘探重点攻关难题之一,结合勘探成本,开展针对缝洞目标体的观测系统设计非常必要。笔者通过建立工区三维溶洞储层地质模型,采用基于观测系统的高斯射线束双向照明技术获得溶洞目标体偏移照明能量。保证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相同条件下,定量论证不同采集参数(重点分析面元、方位角)对溶洞体的照明效果,据此选定最佳参数,为野外观测系统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针对公山庙高密度三维区块沙溪庙组储层与围岩阻抗差异小及高密度采集成本与勘探效果难以平衡的问题,本文首先利用基于Xu-White模型的横波预测、近中远道精细储层标定和岩石物理模板的建立等叠前反演关键技术,进而通过叠前同时反演对工区内具有潜力的3号大型规模河道进行定量预测,以此指导井位部署。其次,较小的地层倾角及较小的的地震速度变化为抽稀地震成像成果数据指导地震采集设计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依据面元和覆盖次数设计了抽稀后的3种不同观测系统。然后为使各套数据没有时差,抽稀后的观测系统采用高密度数据的约束层析静校正量,其余处理参数参照高密度处理流程进行调整,并分析不同观测系统情况下对地震资料品质的影响。最后结合不同的观测系统设计对应的反演流程,分别从纵向分辨率与横向分辨率对各个观测系统识别不同规模河道的能力进行评价,综合考虑有效性和经济型,依次优选出一套与高密度数据识别效果相当的观测系统。本次研究的抽稀试验期望从叠前反演的角度为该地区最佳观测系统论证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建筑密集区高倾角三维地震勘探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高倾角地区(地层倾角40~70°)一直是三维地震勘探的难题,特别是在地表建筑物极复杂区(占工区的95%)实施三维地震勘探,显得难度更大。本文从观测系统设计、炮点、检波器的特殊布设及特观设计上,论证了其可行性。对高倾角且建筑物密集区的三维地震勘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以开滦林南仓矿业分公司-850区域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三维观测系统设计原理,考虑地物条件及区域构造特征,将测区沿该区向斜轴线分成南北两区,两区各自独立设计。北部采用规则观测系统,南部选用非规则观测系统,两者重复区域针对满覆盖、叠加次数、工作量等因素的影响,对观测系统进行适当的调整。观测系统除采用了规则观测系统参数外,还采用了“以道补炮、双边加密炮点、中间激发加密炮点”的方法,确保了勘探区内资料齐全,取得了较满意的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20.
三维地震勘探是一种面积勘探方法,观测系统形式很多,常用的线束型三维观测系统,由于其排列片狭片,存在方位角分布不均匀的弊端。为了改善面元的方位角分布特性,笔者于99年8月提出了一种新型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法,又称之为成组加密法宽方位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方法。文中系统叙述了该方法的设计原理,并对共主要设计参数进行了理论分析。该设计方法在徐州张双楼煤矿三维地震勘探中首次投入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技术效果和显著的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