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单站多年逐日压、温、湿平均值的变化特点,可以看作是当地大气环流平均演变情况的反映,而单站气候背景划分的不同阶段,反映了大气环流在各个阶段内的平均状况,因此,利用单站多要素分析气候背景,能较客观地反映大气演变的内在规律。在不同阶段,选用不同的,较稳定而持续的要素特征量,或要素显著变化量,作为划分各个天气阶段的标志。这样划分的天气阶段,目的在于分析历年各天气阶段的气候特点和差异,掌握各天气阶段的变化特征及相互间的关系,为气候分析和天气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不同环流背景下蒙古气旋引发的两次沙尘天气过程发现,大尺度环流形势500 hPa上的冷空气和冷涡主体的位置不同,造成地面蒙古气旋的强度和气旋的生命周期也有所不同;强的斜压大气有利于蒙古气旋的发展,斜压大气中的温度平流和涡度平流的输送促进了气旋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地面温、压、风等气象要素的急剧变化,产生强沙尘天气过程;大气行星边界层稳定度的理查孙数(Ri)有可能较好地描述沙尘天气过程的强度,强的沙尘天气过程中,Ri小于1并持续较长时间,有利于动力乱流发展;弱的沙尘天气过程中,只有短时出现负Ri.因此,Ri的强度以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作为沙尘天气预报中的一个参考的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3.
冻雨形成的天气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和1°×1°的NCEP资料,对2008年1月中旬河南出现的一次冻雨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的演变及气温垂直分布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层西南暖湿气流叠加在华北入侵强冷空气之上非常有利于冻雨天气的产生.因此,冷、暖、冷的大气温度垂直结构特征和中层暖平流的活动是冻雨产生、维持的必要条件;冻雨强度和地面的温、风、湿及降水强度均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春播期的低温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如何分析和预报它已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本文提出的“多线交点法”是制作南宁2-3月份低温阴雨天气过程的中、短期预报方法。 一、“多线交点法”的形成 运动学方程揭示:某一地区的气温变化,主要受温度平流项,垂直运动项和非绝热因子(气温日变化和气团的变性)等诸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三项在不同情况下各起着不同的作用。一般来说,近地面层的气温变化以非绝热变温和平流变温为主;在自由大气中,则以平流和垂直运动所引起的变温为主。据此,在制作低温阴雨天气预报时,应  相似文献   

5.
库车大风天气特征分析及预报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997-2001年大风资料和历史天气图、欧洲数值预报资料,分析了库车大风的天气气候特征和地面气压场、高空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演变特征及单站要素变化特点,得到了一些有预报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气象科技》1977,(1):12-13
通过学习我省梅县等站的经验,我站对7—9月“分型点聚”天气预报进行了试验。我们认为气象要素演变综合分析图(以下简称“剖面图”)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它只能揭示地面要素的演变而反映不出高空要素的变化,同时受地形、季节、小尺度天气系统影响较大。因此,以往单纯从图形、曲线特征着眼来建立预报工具,忽略了天气系统对天  相似文献   

7.
北方一次强沙尘暴过程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对2009年4月22-24日强沙尘暴过程的近地面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沙尘暴发生前后温、压和风速均出现了剧烈变化;蒙古气旋和冷锋是这次强沙尘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温度平流、涡度平流、垂直速度及位涡在气旋发展、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模拟的地面环流形势显示,模式对地面气旋的演变特征及地面大风模拟的较好,并指出地面大风区与沙尘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从天气学角度,分析了1998年4月17-18日鲺鲁木齐东南大风天气过程,从地形、高、中、低层的影响系统特征以及本站要素的变化等,探讨地面气压场的演变,地面锋前减压幅度等与乌鲁木齐东南大风的起始时间、强度、维持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利用“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观测与数值研究”的观测资料和酒泉站的地面和探空气象资料,计算了酒泉绿洲夏季大气边界层的加热(冷却)率,分析了酒泉绿洲近地面层和行星边界层的大气加热(冷却)率逐日变化,研究了不同典型天气下大气加热(冷却)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酒泉绿洲近地面层和行星边界层内,大气加热(冷却)率具有明显的逐日变化特征;近地面层和行星边界层及整个大气层白天的大气加热率和夜晚的大气冷却率基本相当,大气能量基本守恒;日照时数、云量和特殊天气过程(如冷空气活动、沙尘天气和降水等)对大气加热(冷却)率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及气象探空资料,分析了2016年11月3—5日关中地区霾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高空500hPa锋区偏北,中纬度无明显冷空气活动,850hPa暖空气控制,地面弱气压场是导致关中地区霾出现的主要天气背景;近地层为正涡度平流,而925~850hPa为负涡度平流是大范围霾持续的动力结构;霾出现前有暖干空气向关中地区输送,而逆温层持续存在,是霾天气持续的重要原因;气压场稳定,风速偏小,大气混合层高度持续低于650m,致使大气水平和垂直交换能力弱,引发了此次霾天气。霾出现前后气象要素变化特征明显,可为霾的预报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2021年11月7日夜间-9日白天黑龙江省出现大范围雨雪、大风、降温天气。此次天气过程中南部地区雨雪相态转换频繁,出现了罕见的冻雨天气。本文通过对高低空环流演变以及大气温度垂直变化的分析,认为主要是极地冷空气向南爆发的过程中,与低层暖湿空气北上强迫产生斜压不稳定,在地面低压北侧暖锋抬升作用下出现的大范围雨雪天气。分析探空资料可以看出大气边界层起到了冷垫作用,后期地面暖锋沿低层冷垫抬升,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结构。此外,边界层暖湿平流的输送增加了暖层的厚度,地形影响使“冷垫”作用加强。  相似文献   

12.
1思路气温的预报主要考虑本来Δt时间内的温度变化,即气温的局地变化。根据热力学方程在P坐标系的形式:通过展开整理得到:即气温的局地变化取决于温度的平流变化、大气稳定度和非绝热传递。在非局部区域中,空气的垂直运动量级较小,大气稳定度对气温局地变化所引起的贡献可以忽略,因此在实际分析中只侧重于温度平流和非绝热项的变化。其中,温度平流与水平温度梯度成正比,当垂直于温度梯度的风速分量越大,温度平流越强,温度的局地变化越大;非绝热变化主要取决于辐射、水汽相变等,它与云量、云状、风向风速、湿度、气压等本站要素…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部一场罕见的大雾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2004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入冬以来中国东部最大范围的大雾天气过程,从大气环流形势背景及其调整和演变,天气气候背景,大气层结条件,近地面水汽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雾是在大气低层暖平流、大气层结相对稳定和充沛的水汽条件下产生的,雾的消散需要雾区有冷空气入侵,出现大风降温天气。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初肇庆罕见持续低温阴雨天气的成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及数值预报产品等,从大气环流形势特征、冷暖空气活动和中尺度南支波动、单站要素变化特征等方面,对2008年1月13日-2月2日肇庆低温阴雨天气的成因,以及2月3日转折天气的预报技术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大气环流异常是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把单站要素变化特征与大型环流演变结合,将会提高分析、预报能力;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对肇庆低温阴雨结束期的环流形势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徐祥德 《气象学报》1987,45(2):140-149
本文研究了有关天气系统突变的非线性因子的影响效应,指出环境大尺度基本流场的平流输送及不同尺度系统的能量转换可能对天气尺度系统异变起了重要作用;由大气扰动偏离与趋于平衡态的过程,看出扰动发展与衰减的速率与平流输送、不同尺度能量转换的非线性作用有关,还研究了扰动稳定性结构与相路特征的分岔问题和热源对扰动解的影响效应,揭示出热源时间振荡与大气扰动存在着非线性的相关,可能导致扰动的突变。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天津市蓟州区大气电场探测数据和闪电定位数据,利用功率谱分析、小波降噪和快速傅里叶变换等信号处理方法,分析了雷电天气过程中地面大气电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雷电过程中大气电场能量主要集中在低频部分,利用sym5小波函数进行7层或8层分解,提取的低频信号能够反映大气电场的主要变化特征。在首次闪电发生前1小时,大气电场的频谱幅值起伏变化明显,且远高于非雷电天气电场频谱幅值。通过欧氏距离判别法,判断大气电场频谱特征更接近雷电天气还是非雷电天气,可为雷电预报预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二维平流辐射雾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本文采用二维非定常数值模式,模拟了大气边界层内辐射雾、平流辐射雾和在海陆交界处的平流辐射雾的形成、演变规律。研究了雾发展过程中湍流-辐射作用及风场、水汽平流和海陆风环流对雾发展影响的特点。模拟计算结果得出湍流-辐射作用是雾发展变化的主要物理因子。大气边界层风场及风场环流和水汽的平流输送对在不同地点,时刻雾的发展和强度变化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获取准确的云高及其变化特征,对于揭示天气系统的演变以及改进气候模式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不同设备观测云高的不确定性,将锋区要素不连续变化理论引入云高分析中,将云底部、云顶部大气的交界过渡带区域视为云锋区,研究探空、毫米波雷达、风廓线雷达等不同类型设备观测要素在云锋区及云外环境大气的变化特征。对流云和层状云个例研究表明:在云锋区,温湿度及雷达反射率因子随高度的一阶、二阶导数均呈不连续现象(即一阶、二阶导数值在云内外和云锋区表现为不相等),风廓线雷达信噪比垂直梯度也出现突变,因此不同设备观测云高具有较好空间一致性,并得到云底和云顶高度的合理范围和相应判据;相对于层状云,对流云内外温度梯度差异以及云体内反射率因子二阶导数的脉动变化幅度均偏大,因此可作为区分二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东莞市典型天气的辐射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东莞观测站进行太阳辐射观测,得到2011年1—12月数据,来统计分析地面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大气长波辐射的变化特征。分析典型天气的辐射特征及影响这些辐射变化的因子。结果表明:晴天向下短波辐射、反射辐射、地面长波辐射日总量最大,阴天次之,雨天最小。阴天和雨天的大气长波辐射均大于晴天。有云、雨的天气,净辐射的量值及其日变化特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利用大气观测、探测及污染物探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GDAS资料,对2013年10月26—29日一次持续性重霾天气过程中的气象要素和气溶胶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持续性霾天气过程中,临沂地区PM_(2.5)污染严重,大气中PM_(2.5)的小时平均浓度工业区城区郊区,污染最严重时分别为365,344,284μg·m~(-3);较小的地面平均风速及PM_(2.5)浓度的稳定上升和较低的地面湿度为本次霾天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当临沂地区以南风或西南风为主时,市区霾天气加重,上游空气污染具有平流输送特征。贴地逆温层的形成,导致污染物在低空不断积累,造成污染浓度的持续升高。地方政府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控制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才是治理雾霾的根本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