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新近系海底扇沉积特征与资源潜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利用钻井、岩心、薄片及分析化验资料研究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新近系海底扇沉积特征,并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通过井震精细标定、多属性融合技术、方差体切片、三维地貌砂体镂空等综合技术手段,精细刻画了海底扇砂体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深水区新近系海底扇是由陆架区的砂体滑塌并二次搬运形成,形成过程具有多期次性。受不同物源的影响,海底扇岩性和物性存在较大的差异。海底扇岩性及沉积构造具有砂质滑塌、碎屑流、浊流和深水底流改造的特征。海底扇的沉积微相、厚度、砂泥比和砂泥岩空间配置关系直接控制了地震振幅反射强度和频率的变化。砂体纵向叠置,横向连片,并被后期泥质水道切割分块形成多个岩性圈闭。综合分析认为,深水区海底扇砂体发育区烃源条件优越,储盖配置关系和圈闭条件良好,具备形成大中型岩性油气藏的有利条件,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2.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大面积三维地震资料揭示了新近系类型丰富的砂体,在古珠江三角洲演化及相带迁移的控制下形成了较好的岩性圈闭发育条件。近年来,凹陷内发现的多个构造-岩性圈闭均与河道砂体相关。但在已有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中,河道砂体的成因、分类和展布特征与体系域的耦合关系差,砂体发育规律不明,制约了岩性圈闭的勘探效果。基于沉积层序理论,利用大范围井震资料,系统厘定了恩平凹陷珠江组一段-韩江组六段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精细的三维地震沉积学解剖。分析结果显示,目的层发育的大型辫状河道、小型曲流河道和中型曲流河道,分别与低位、海侵和高位等特定体系域具有密切的耦合发育关系,进而建立了层序格架对河道砂体的有效预测模式,系统指明了凹陷不同区域、不同体系域内岩性圈闭的发育潜力及有利区。本文相关认识对其他海相三角洲盆地岩性圈闭勘探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技术是地震解释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核心就是地震技术与地质思路的紧密结合,以地质模式约束地震的多解性,以地震的精确性约束地质的粗放性。以渤海海域锦州20-A构造为例,从圈闭精细描述和储层预测2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技术在油藏早期评价中的应用。着重强调了地震技术与地质思路的紧密结合是实现地质体精细刻画的关键。该套技术组合在锦州20-A构造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4.
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升高,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平北地区中上始新统平湖组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显示出较大的勘探潜力。然而,该区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勘探基础薄弱,加之构造、沉积条件复杂,砂体展布规律不清,阻碍了该区的勘探进程。本文基于三维地震及钻井等资料,从构造、层序及沉积3个方面对砂体分布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认为构造古地貌及可容纳空间控制地层厚度及沉积体规模;同沉积断裂坡折带控制砂体的展布;体系域类型控制砂体的时空配置,沉积微相类型控制砂体的储集物性。综合分析控砂因素认为:断陷期的平下下段和平下上段是构造―岩性圈闭发育的主要层段,勘探方向为低位体系域控沉积断层下降盘的地势低洼汇砂区,而平中上段有利的岩性圈闭勘探区为三角洲前缘砂地比低或三角洲前端发育的潮汐砂脊带。  相似文献   

5.
江陵凹陷南斜坡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岩性岩相变化大,储层厚度薄,岩性圈闭的识别难度大。此次针对凹陷南斜坡金家场三维区,以古地貌与成藏分析为基础,以砂组或单砂层为单元,以薄互层砂体预测为核心,以地震地质复合微相为指导,建立了一套利用地震地质复合相控和地质统计学反演相结合的薄互层砂岩储层预测技术,开展了南斜坡地区的砂岩展布规律预测,为江陵凹陷新领域的油气勘探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A油田位于北部湾盆地的涠西南凹陷,新近系角尾组二段I油组(J2I)为主要的储层,油组内部不同微相砂体厚度、岩性存在差异,并且A油田为海上油田,钻井少,井网分布不规则,这些因素制约了J2I油组井间沉积微相刻画。本文从井点出发,通过岩心资料确定了井点沉积微相特征。充分利用地震资料,运用地震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对研究区井间沉积微相进行精细刻画。运用分频解释技术和等时地层切片生成层位技术,井震结合,确定了最小等时研究单元,即J2I油组的I-1小层和Ⅰ-2小层。将小层界面作为地震属性提取的时窗,并对提取的地震属性进行属性—砂厚的相关性分析,将相关性最大的属性作为沉积相划分的主要依据。通过J2I油组2个小层的沉积微相的刻画,分析了J2I油组"临滨砂坝—浅滩"的纵向沉积演化。  相似文献   

7.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构造圈闭的落实程度,降低了油气的钻探风险。但在三维地震资料未完全覆盖且地震资料品质较差的区域,如何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准确落实构造囤闭,给实际工作带来了困难。针对这些难点,综合应用时间切片技术、二维、三维地震资料联合解释技术、地质模式指导下的构造解释技术、精细构造成图技术,在锦州20-A构造的识别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经钻探也获得了很好的油气发现。该套技术组合在类似地区的构造圈闭识别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湖相浊积岩体积小、粒度细、单层厚度薄、相变快,受上覆三角洲前缘厚层砂体的屏蔽作用、沉积规律以及现有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影响,湖相浊积砂体的地震预测技术一直难有突破。以东营凹陷牛20区块为例,利用地震沉积学方法和技术,将沉积模式与地震反射特征、时频分析技术相结合,以井点为约束,通过识别前积界面,建立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实现地震相位具有岩性地层意义是识别和预测湖相浊积砂体的关键。在等时界面控制下,通过正演模拟方法,认为混合相位子波拓频技术和分频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地震资料的主频与分辨率,采用90°相位转换可以将反射波瓣提到地层的中心,实现地震相位的岩性地层意义,最终将地层切片与地震属性相结合实现了浊积砂体的有效识别和预测。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三台凸起上侏罗统齐古组一段(J3q1)沉积相类型一直较难确定,制约了油气勘探。充分运用地质、地震属性和地震反演等研究方法,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属冲积扇沉积,主要为扇中—扇缘沉积,并对扇中—扇缘沉积微相特征进行了分析,储层主要为辫状河河道砂体。对齐古组一段储层砂体属冲积扇扇中—扇缘沉积成因的新认识,有助于正确认识和预测储层分布及非均质性,确定潜在的勘探评价目标。在研究区周缘齐古组内以冲积扇扇中或扇缘为勘探和评价目标,有望发现岩性、构造或构造-岩性油气藏圈闭。  相似文献   

10.
泌阳凹陷古城东南部地区构造圈闭具有规模小、幅度低的特点,其油气分布不仅受构造的控制,同时也受到岩性组合等因素的控制。因此,为了更准确地提供钻探目标,查清古城东南部地区岩性圈闭的空间展布特征是十分关键的。以研究区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为基础,利用小层沉积微相分析、地震属性分析、等时切片等技术手段对岩性圈闭进行了综合识别和描述。研究表明,该方法在泌阳凹陷古城东南部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海底浅层地质灾害的高分辨率地震识别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平  张伟  李春雷  王磊 《海洋科学》2014,38(7):103-109
将渤海某油田最新采集的二维高分辨率资料处理解释后,结合区域地球物理及地质概况,利用地震相分析、波阻抗反演、井(孔)震标定等深层油气勘探的成熟技术,系统研究了各类海底浅层地质灾害因素的成因、特征、危害及展布规律,总结了一套完整的利用高分辨率地震识别海底浅层地质灾害的技术方法。结果表明,浅层断裂、浅层气和埋藏古河道是研究区海底浅层发育的主要地质灾害因素,通过刻画不同期次地质灾害因素的类型及其分布范围,为今后该油田海上施工提供了可靠的工程地质调查成果。因此,高分辨率地震技术能够很好地应用于海底浅层地质灾害的识别。  相似文献   

12.
卢占武  张宏远 《海洋地质前沿》2005,21(4):28-32,i002
20世纪末,地震勘探技术在油气勘探、煤田勘探、工程勘探等多方面的应用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总结了近年来地震勘探在岩性、沉积相、构造体系等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应用实例,用以说明地震勘探的多用性及其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潮汕坳陷是以中生界为目标的新的油气勘探领域,其地层时代、产状、岩性以及构造特征等都与珠江口盆地其他坳陷差别很大。鉴于该坳陷内尚无探井,该文充分利用地震资料,结合区域研究成果合理选择参数,利用Basin2盆地模拟软件,对该坳陷沉积充填史、温压场演化史和有机质演化史进行了正演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坳陷内中生界白垩系经历的二次成烃作用提供了主要烃源,而且由于新生代的构造运动,形成了良好的构造圈闭,因此该含油气系统生储盖的时空配置有利于在晚白垩世地层中形成自生自储或下生上储的岩性圈闭和构造圈闭油气藏,应作为该坳陷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海四分量地震资料解释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莺歌海盆地中浅层存在大量的密度型、低速型和钙质型亮点,只有低速型亮点才是气藏亮点,单纯用纵波地震难以准确预测出亮点类型;莺歌海盆地中深层可能还存在中弱振幅型的气层,用纵波地震预测这种形式的气层也是很困难的。四分量地震可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浅层气层的纵横波振幅比、速度比、泊松比远远低于水层和泥岩层,中深层气层的纵横波速度比和泊松比明显低于其它层。用纵横波地震参数比可较好地预测岩性和气藏。应用不同方向的转换横波的走时差异、准各向异性系数的大小及横向(Y)分量的转换横波的反射能量的强弱来预测地层岩石各向异性的强弱。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于中国近海四分量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和应用的流程。四分量地震技术在改善莺歌海盆地的构造成像、浅层气层检测及岩石各向异性(裂隙预测)方面的效果是很好的。乐东8-1等构造中深层的储层发育,储盖组合和储层物性均较好,中深层的勘探前景是比较好的。  相似文献   

15.
海底浅层圈闭与浅层气地震反射特征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底浅层圈闭条件是决定浅层气反射特征的重要因素,根据海底浅层圈闭条件的分析、国内外浅层气分布区反射特征与底质类型对比分析和南黄海西部地区浅部断层分析,得出结论:(1)浅层气的圈闭条件主要受海底底质类型与浅部断层控制,常见圈闭类型为岩性圈闭和断层圈闭;(2)底质类型是决定浅层气反射特征的重要因素。分析认为海底表层沉积物的泥砂含量决定了圈闭中盖层封闭能力,进而决定了浅层气聚集能力和储集量,形成不同浅层气地震反射特征;(3)某些现代三角洲地区,受潮流或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影响,表层底质经常与整个浅层的物质组成差别较大。由于其内部一般含有较厚的细颗粒黏土质粉砂和粉砂质黏土,封闭能力较强,可封闭较多浅层气,能形成大规模的声学空白反射,但常观察到浅层气反射顶界面局部突起呈旗舰状;(4)浅部断层既可形成断层圈闭,也可充当浅层气的运移通道。断层圈闭通常较少见且难以识别,浅部断层在第四纪松散地层中更多地充当了浅层气运移的通道;(5)浅部地层存在多套含泥较多的地层且形成圈闭时,浅层气被多次圈闭,会在不同深度形成"楼层式"的多个强反射界面、声学扰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与滨岸工程的建设,越来越多地遇到海洋地质灾害的影响与危害。为了避免并降低海洋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应开展海洋灾害地质与工程地质调查。二十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若采用以高分辨率地震为主,配合浅地层剖面、旁侧声纳、测深及磁力测量等综合浅层物探技术,对于了解海洋地质灾害因素与海底浅部工程地质特性等方面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是一种既经济又较快速地提供成果资料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A promising method for gas hydrates exploration incorporates pre-stack seismic inversion data, elastic properties modeling, and seismic interpretation to predict saturation of gas hydrates (Sgh). The technology can be modified slightly and used for predicting hydrate concentrations in shallow arctic locations as well. Examples from Gulf of Mexico Walker Ridge (WR) and Green Canyon (GC) protraction areas illustrate how Sgh was derived and used to support the selection of well locations to be drilled for gas hydrates in sand reservoirs by the Chevron-led Joint Industry Project (JIP) Leg II cruise in 2009. Concentrations of hydrates were estimated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seismic inversion of carefully conditioned pre-stack data, seismic stratigraphic interpretation, and shallow rock property modeling. Rock property trends were established by applying principles of rock physics and shallow sediment compaction, constrained by regional geological knowledge. No nearby sonic or density logs were available to define the elastic property trends in the zone of interest. Sgh volumes were generated by inverting pre-stack data to acoustic and shear impedance (PI and SI) volumes, and then analyzing deviations from modeled impedance trend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 inversion, we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maximizing the signal to noise ratio of the offset data by conditioning seismic angle gathers prior to inversion. Seismic interpretation furth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by identifying false anomalies such as hard, compact strata, which can produce apparent high Sgh values, and by identifying the more promising strata and structures for containing the hydrates. This integrated workflow presents a highly promising methodology, appropriate for the exploration of gas hydrates.  相似文献   

18.
古巴三区块是2005年中国石化获得的风险勘探开发合同区块,位于墨西哥湾西南部,是古巴西部的前陆盆地之一。结合该盆地勘探现状,对相关的钻井、物探以及地球化学等资料进行石油地质综合分析,评价了该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及其勘探潜力,预测了有利区带。三区块主要发育上侏罗统一下白垩统的泥灰岩、泥质灰岩和中-下侏罗统泥页岩两套主要烃源岩,储层以泥晶灰岩、灰岩和砂砾岩为主,区内早期形成的圈闭在造山期基本遭到破坏,有效的圈闭主要形成于晚古近纪,圈闭类型有背斜、断鼻、断块和地层圈闭等,推测可能发育多套储盖组合。据区域对比和钻井资料分析,区内的前陆冲断带是本区最有利勘探区带,南盆地北缘发育较厚的第三系,推测是本区有利远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