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部地区近地表调查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地区地表条件非常复杂,已成为影响地震资料采集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对地质雷达、微测井、约束层析反演、表层取心、浅层折射等多种近地表调查方法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将以上方法在准噶尔盆地及陕北黄土塬地区进行综合运用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形成了针对这些地区较成熟的近地表调查技术。  相似文献   

2.
用于海上油气田的压裂作业船具备高效性和安全性,具有优越的操控性能和良好的稳定性,配备了先进的船舶航行系统、动力定位系统和强大的动力系统.全船配备的压裂作业设备包括支撑剂存储装置,酸液和胶液存储装置,搅拌混合系统,各类液体和化学药剂添加系统,压裂作业泵系统,中央控制室以及数据采集系统,完备的质量控制体系,安全的作业管线和快速脱离装置.压裂作业船能连续施工作业,效率高,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采用双船模式进行地震资料采集是海洋地球物理勘探一种有效的作业方法。作业中对双船的精确导航定位及实时控制与状态调整是这一方法获得高品质地震数据的关键。根据海上双船地震作业导航定位特点,采用"框架+插件"体系结构,开发设计"双船地震实时状态观测系统",实现了对双船作业的实时状态监控及视图化管理功能,并依据偏移量对双船的航速与航向进行及时调整直至使之近于同步。系统的应用使导航定位的精度控制在误差范围之内,保证了野外采集数据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南黄海盆地崂山隆起区中、古生界地层发育,为南黄海盆地有利勘探区域。但由于区域性的高速屏蔽层的存在,导致地震波能量难以下传,中-古生界地震成像效果较差,信噪比低。针对该问题,选取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采用国产"海亮"高精度电缆采集系统在崂山隆起区域实施了地震采集,以达到增加空间采样率的目的,同时优化采集参数,提高目的层成像效果。实践表明,该方案明显提高了南黄海崂山隆起地区地震资料的品质,中-古生界成像获得改善,为该区中-古生界勘探提供了优质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南黄海盆地崂山隆起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中生界地层几乎剥蚀殆尽,使得新生界底界存在高速屏蔽层,地震波能量难以下传,同时由于下伏中—古生界主要以碎屑岩、碳酸盐岩为主,反射系数小,导致南黄海崂山隆起深部中—古生界地震成像效果较差,信噪比低。为了提高地震波能量下传,改善深部地震成像效果,近几年在南黄海崂山隆起开展了较大气枪容量震源、长电缆地震采集方法。通过系统分析近几年崂山隆起地震采集参数,针对研究区中—古生界地质条件特征,结合实际地震资料效果进行论证分析,得出了适合南黄海崂山隆起的地震采集参数建议。  相似文献   

6.
流体逸散管道是深部流体向上运移所形成的通道,在大陆边缘沉积盆地中广泛发育。由地震资料显示,流体逸散管道主要由根部、过路区和末端3部分组成。由于形成机制、起源和流体成分的不同,其组成三要素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流体逸散管道类型多样,具有不同的地震反射特征。水力压裂是文献中最常见的一种有关流体逸散管道形成机制的解释,但是,随着地震勘探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水力压裂不足以解释所有类型的流体逸散管道,还存在其他的成因机制,包括流化侵蚀作用、局部空洞坍塌及同沉积模式等。从流体逸散管道组成三要素的角度描述了不同类型流体逸散管道的地震反射特征,并详细论述了其4种成因机制下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7.
《海洋地质译丛》2014,(2):45-45
纳米压裂技术是指用纳米压裂球替代常规压裂球,打开滑套进行多级压裂作业的技术,有助于在恶劣条件下经济有效地开发石油资源,降低压裂成本。目前,很多石油公司和技术服务公司实施了纳米技术研发计划,如贝克休斯、康菲、沙特阿美、雪佛龙等。  相似文献   

8.
地震采集技术在野外地震调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对三维地震调查方法的研究。其中对潮期和羽角的研究能够给三维地震调查提供有力的保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潮期预测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作业海域潮位数据的分析,预测一个较长时间段之内(一个月以上)潮汐变化规律",因此,通过研究,可以选择最佳作业时机进行野外采集,为"航次计划"提供基础数据,降低采集费用、提高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9.
《海洋地质译丛》2013,(4):45-45
11月3日,我国首套自主研发的海上高精度地震勘探采集系统“海亮”在南黄海工区进行海试,这是“海亮”系统经过作业检验后的又一次海试,将对“海亮”的采集系统、采集电缆、不受限深度控制、导航系统等进行更全面测试。  相似文献   

10.
三维地震与海底地震仪(OBS)联合采集技术在野外地震调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调查方法的研究。其中对海底地震仪(OBS)的研究能够给天然气水合物调查提供有力的保障,OBS在海底的布设是联合采集的关键,对OBS观测系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关系到OBS采集的野外资料的总体质量和后期解释。因此,通过研究,可以选择设计最佳的观测系统,为联合采集技术提供基础数据,降低采集费用、提高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南黄海前新生代地震勘探地质条件,认为该区地下地震反射界面速度反差可高达1.5~3.0倍。在建立了南黄海前新生代地震勘探1D和2D地震波传播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模拟采集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该区前新生代地震成像的主要问题。通过对模拟采集数据进行成像处理发现,通常的叠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压制多次波,但前新生代地层反射波不能成像;在不考虑速度模型建立的情况下,在压制鬼波、SRME+高精度拉动变换压制自由表面多次波后,Kirchhoff积分叠前深度偏移方法能够使前新生代复杂地质构造基本成像,而叠前逆时深度偏移方法能够使前新生代复杂地质构造精确成像。  相似文献   

12.
随着海上已发现油气田陆续进入开发和生产阶段,对于地震资料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传统宽方位施工方式出发,结合该区实际地质条件和目前装备技术现状,通过对采集航次和震源船配置关系的改变,设计出满足地质需求的多船宽方位观测系统。在实际采集的过程中,考虑到海上平台的影响,又采取变观措施对原观测系统无法实施的测线进行了补充,最终形成了一套针对海上开发区的多船宽方位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对类似地区的作业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浅水地震资料中,直达波上方会出现一个明显的"扫帚状"的条带,确定其地震波成份有利于对地震传播规律的认识,可为海上实际作业建立合适的观测系统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可为后期资料处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陆地多次反射折射波传播路径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简单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确定了浅水环境中位于直达波上方的"扫帚状"条带为海底表层介质产生的多次反射折射波的整体反映。定量分析了多次反射折射波的"扫帚状"条带的范围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地震资料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4.
综合地球物理调查表明,北印度洋阿拉伯海马克兰俯冲带海域水合物资源非常丰富.为调查该海域水合物及与其相关的流体活动,采集了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数据,分析了原始地震数据的特征,并按照常规水合物地震数据处理流程进行处理,获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基于新采集处理的地震数据,识别出了经典的BSR、非经典的BSR及双BSR现象.双BSR的...  相似文献   

15.
针对南黄海盆地碳酸盐岩沉积层对地震波场产生很强的散射和屏蔽作用、深层反射能量弱等特殊地震地质条件,开展大量的四子阵立体阵列组合模型设计,并优选出性能较优的阵列组合,使用优选出的四子阵列组合震源进行野外地震采集试验,获得了较好的中生界深层地震反射,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东海陆架盆地是中国近海最大的边缘海盆地,其地下地质结构较为复杂,地震剖面的中深层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常规的地震波能量补偿技术很难获得有效的地层信息,从而制约了东海陆架盆地中深层构造结构研究及中深层油气勘探。基于此,本文利用基于小波分频的地层Q值补偿技术,该技术针对东海陆架盆地中深层地震资料的频率特点,逐点进行小波分频处理,得到目标频率信息的地震数据,在此数据基础上利用小波域谱比法计算地层Q值,避免了其他频率信息对提取Q值的影响,提高了Q值提取的稳定性,最后进行地层Q值的振幅和相位补偿。模型和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有效地补偿了东海陆架盆地中深层地震资料的振幅和相位,提高了主频,展宽了频带,从而提高了中深层地震资料的质量,有利于后期地震资料的反演。  相似文献   

17.
通过系统研究单道地震数据采集技术方法,结合项目实际应用效果和海上试验结果,从震源的选择、环境背景噪声特点、接收水听器实际效果、单道地震采集系统方法改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一套可行的单道地震调查施工技术方法,采用一发双收双通道地震采集系统,可达到提高单道地震剖面分辨率和获得高信噪比资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采集参数选取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野外地震资料质量的高低。作者经过多年海上地震调查实践,总结了一套实用的采集参数选取原则与验证流程。首先结合南海北部某调查区以往的地震和地质资料分析,建立了典型的地震地质结构模型;根据现有调查设备的性能,利用专业软件Nucleus6.2模拟对采集参数选取的理论计算,比较不同采集参数组合的模拟结果,选择有利于调查任务的参数组合。对海上生产前模拟选用的采集参数组合做试验和验证,确定了最适合的参数作业。运用该套原则和流程精心设计,实验获得了高质量野外资料。  相似文献   

19.
拖缆与海底地震仪联合勘探技术在野外地震调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对油气资源的地震调查方法的研究。其中对海底地震仪(OBS)的研究能够给深水油气调查提供有力的保障,OBS在海底的布设是联合采集的关键,对OBS观测系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关系到OBS采集的野外资料的总体质量和后期解释。因此,通过研究,可以选择设计最佳的观测系统,为联合勘探技术提供基础数据,降低采集费用、提高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20.
2011年12月25日,上海海洋石油局勘探六号平台进行NB14-2-1井压裂作业,也是该平台首次压裂作业获得圆满成功。其中最重要的主压裂作业,始终将环空压力保持在2 900-3 050 psi之间,以确保LPR-N阀打开。与此同时,在分别向两个缓冲罐供液的同时,及时将泥浆池剩余胶液进行汇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