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南堡35-2-A6mh井设计为一口多底水平分支井,下主支完成后,通过下入膨胀管,斜向器进行开窗侧钻上主支作业,并在上主支下入φ177.8mm/尾管,然后套铣尾管及斜向器沟通上、下主支。介绍了NB35-2-A6mh井套铣尾管及斜向器的作业难点及现场施工作业中遇到的问题,探讨了该井未套铣成功的原因,并提出几点保证套铣作业顺利进行的建议,为以后海上4级完井作业中套铣尾管及斜向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南海第一个海上油田——“北部湾涠10—3油田”建成投产,油田日产量达 1万桶,此油田是中国海上石油对外合作以来在南海海域投产的第一个油田.由地矿部海洋地质调查局“勘探三号”半潜式钻井平台施工的“天外天一井”,钻至5000.3米,经测试,获工业性油气流,为目前我国海上钻探最深的一口石油普查井.地  相似文献   

3.
由于海洋石油开发的特殊性,每个采油平台的槽口数量有限,而新建平台或者外挂槽口成本太高,因此利用低效井和关停井的槽口进行套管内开窗侧钻成为一种很好的选择。QHD32—6F平台部分生产井为中177.8mm生产套管,利用修井机在Ф177.8mm生产套管内开窗侧钻Ф152.4mm小井眼,直接着陆钻水平段,裸眼段最长达1120m,平均长1032m。该工艺技术可操作性较强,工期短,成本低,为延长老油田寿命,维持老油田经济开发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针对海上河流相砂岩油田单砂体厚度薄,井间储层横向变化快,纵向上油气水间互,平面上连通性差等特点,渤海通过十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发展完善了定量描述砂体展布的储层描述技术.该技术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海上探井井距大,井控程度低,取心资料较少等情况下的储层横向展布问题,并基于已钻井资料,总结出如何在探井之间寻找潜力砂体的经验.随着渤海越来越多的河流相油田投入开发,储层描述技术的可靠性也得到证实.大量实例证明,该技术是渤海油田新近系河流相砂岩储层预测与描述的有效技术手段,其思路和方法也可借鉴到类似地质背景下的河流相岩性油气藏评价.  相似文献   

5.
由科麦奇担任作业者的曹妃甸油田借鉴中方在渤海油田钻多分支水平井的成功经验,首次采用这项技术获得成功,先后钻成曹妃甸11—1A-53H和曹妃甸11—1A-50H两口井,并顺利投产获得高产原油。截至6月11日,曹妃甸11—1A-53H井连续平稳生产29天,日产量已达1600桶,比钻前预计日产量增加120桶;曹妃甸11—1A-50H投产初期日产量达3350桶,比钻前预计日产量增加500桶。  相似文献   

6.
水平井钻井技术作为提高单井产量和采收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钻测井因能够实时确定水平井的井眼轨迹,提高水平井钻进的精确度,而成为水平井开发的主要应用技术。2008年6月,在柳赞油田柳18断块馆陶组油藏部署实施了柳18-平1井,介绍了随钻测井技术在柳赞油田柳18断块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海上油田由于合注合采导致中、高含水期油层的油水分布复杂、影响因素多、识别难度大等问题,而且考虑到海上油田“寸时寸金”的现实情况,根据密闭取心井资料,提出了利用密闭取心现场实验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识别油层水淹状况的有效方法。选择了6个油层水淹状况评价参数,构建了模糊评价矩阵,确定了各参数权重系数,利用加权平均的算法,计算了油层水淹状况综合评价指数。从现场实验评价和岩心观察评价两个方面对油层水淹状况进行了二级综合评价。利用该方法对绥中36-1-B19井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给出其纵向水淹强度的排序,及时有效地指导了该井的射孔工作。  相似文献   

8.
开展海上边际油田的开发研究是开发海上油田的三大技术难题之一。BZ34-3/5油田是渤海海域的小边际油田,针对该边际油田“现有油田附近含油构造”特点采用了“三一”开发模式和两腿三桩轻型平台,并且采用了一井双泵采油技术,自投产以来日产油达300多立方米,这标志着该海上小边际油田建成并成功投产,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该油田的开发和开采模式对于边际油田的开发具有普遍意义,因此简要介绍了该油田开发模式和电潜泵采油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薄散弱”油藏由于其油层薄、砂体小、分布零散、天然能量弱,采用定向井难以经济有效开发;采用水平井开发虽可提高单井初期产量,但由于地层能量不足,产量递减快,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采收率低的问题;注水开发虽能解决地层能量不足问题,但海上注水要增加设备、平台空间及平台重量,相应地增加开发成本,加上其储量规模小,经济效益难以保证.以X油田H4油藏为例,在储层精细描述的基础上,提出并实践了多底多分支水平井技术与地层自流注水技术,实现了“薄散弱”油藏的经济有效开发,并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其实践成果对类似难动用储量的经济有效开发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渤中34油田油藏孔隙度渗透率比较低、温度比较高(大于120℃)的特点,结合储层伤害原因分析,根据室内试验结果,采用多氢酸体系对渤中34油田的油井进行酸化增产作业。通过对渤中34油田5口井(均为新井,完井后基本不出液)的酸化施工,酸化成功率达到100%,酸化后各井均达到甚至超过配产要求,这表明多氢酸体系对于高温低渗砂岩地层,能够有效地解除钻完井过程中造成的污染。与常规酸液体系相比,多氢酸体系具有明显的优势且效果明显,对于类似海上油田酸化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渤海油田勘探钻井向深层发展,钻井风险逐渐增大,费用逐渐增加,如何有效降低作业成本是渤海勘探井作业一个比较棘手的课题。早期渤海井深4000m的勘探井身结构设计至少需要五层套管,但随着钻井技术的发展,渤海勘探井井身结构逐渐优化,节约了较多成本。针对渤海集柬勘探钻井实施的中339.71nm套管作为隔水套管的局限性,从稳定性、相关配套设备技术及操作要点等方面对中508nm+Ф339.7nm表层套管二合一钻井技术的优越性进行了介绍。该技术的成功应用,势必将给今后的勘探钻井作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川西低渗高压气藏具有多层系的特点,层间距离一般在十至百米左右。为了提高气井产量与开采经济效益,鉴于气井加砂压裂后压井会严重伤害储层,影响压裂效果,采用压裂管柱直接作为生产管柱,研究形成了以FCY211及Y241封隔器不同组合的两层不动管柱分层压裂工艺。同时,在成熟的两层分压工艺基础上,结合投球选压工艺,研究形成了以“工具分层+投球选压”不动管柱三层分层的压裂工艺。现场应用实践表明,分层压裂极大地增加了单井的产能,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对类似气藏的多层压裂与开采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稠油油藏由于储层胶结疏松,原油胶质、沥青质含量高,加上稠油中重质组分与细粉砂、泥质成分混在一起,往往在防砂管柱筛孔处形成堵塞,造成近井地带堵塞,影响了油井产能。常规的有机解堵或酸化增产措施很难解除这种复合堵塞,即使解堵后,效果也不理想。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泡沫流体吞吐解堵技术,进行了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计算。优选的高效清洗剂Po-Ca,在5%浓度时降黏率达到99.28%、对油砂的清洗效率达到94.6%,并通过在渤海油田一口稠油井首次成功应用后该井由停产井变为产量为28-30 m^3/d的高产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该技术为海洋稠油油藏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对渤海油田低产低效井的增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水下井口回接是海洋石油钻井工程中的一项特殊工艺。为降低开发成本,提高边际油田的开发效益,利用临时弃井的井进行水下井口的回接,并在此基础上建造小型生产平台是开发边际油田一项不错的选择。于1988年钻探的BZ34-3-2D井,试油显示较好,采用了保留水下井口的临时弃井。介绍了井口回接工艺以及该工艺在BZ34-3油田的应用中遇到的困难,对常规井口回接工艺进行了改进与创新,利用水下摄像技术观察水下井口情况,最终回接成功,对今后水下井口回接作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过去的几十年里,三维地震技术已经成为描述地下地层和沉积体系必不可少的工具。地震地层学和地震地貌学的快速发展大幅度提升了应用3D地震数据解释深水区沉积地层的能力。时间切片和层属性分析等技术能够增强对古地貌的解释,并且当与地层分析手段相结合时,能够对储层和盖层分布进行预测。多属性叠加技术能够进一步突出其常规技术方法容易忽视的地质现象。本文提出将频谱分解的不同组分与相干属性叠加突出深水水道沉积要素的边界和砂体分布,进而精细描述水道结构要素。通过应用该技术在研究区识别出四种沉积要素(1)点坝,(2)迁移的曲流环,(3)侵蚀水道,(4)决口。研究发现深水水道平面上从低弯曲度向高弯曲度变化。这个技术方法有助于解释人员识别复杂的沉积要素并且可以定性预测水道富砂要素,这对于勘探和开发中降低钻井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渤海SZ36-1油田原油属重质稠油,具有密度高、黏度大、胶质沥青质含量高的特点,在传统的热洗井中单独采用大量地热水长时间清洗井筒的工艺,往往会造成资源浪费、污染地层.为此推出了一套化学增效热洗井技术,经过实验室研究及在海上平台现场的大量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缩短作业时间和油井恢复周期并且增产的目的.这也为其它稠油油田的洗井、清蜡作业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Heavy mineral deposits of placer origin are mostly found as beach or dune deposits. Suction cutter or bucket-wheel dredgers are used to exploit such deposits when water is present for the maintenance of artificial channels and dredge ponds. Production reconciliation of dredge mining is a complex process because slumping of material causes mixing of material to take place amongst resource blocks during mining operation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applicability of sonar technolog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material losses taking place in the dredge ponds, and also reviews the applicability of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tags in conjunction with sonar technology as a cost effective method to enhance dredge mine production reconciliation in the heavy minerals mining industry.  相似文献   

18.
为加快南堡1号构造的开发速度,冀东油田在南堡1—5海上导管架尝试实施了批量钻井技术。针对南堡1—5海上导管架井口间距小的特点,对井口布置、优选及轨迹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论证,并对施工顺序、工艺作了精细安排,保证了钻井施工的顺利,提高了钻井速度。南堡1~5井组5口井平均钻井周期为16.72d,较未实施批量钻井单井钻井周期缩短30%以上。该项技术为缓解海上钻井平台紧张被动局面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为人工岛模块钻机高效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塔河油田为满足部分侧钻井的地质避水要求,采取从石炭系巴楚组或奥陶系上部桑塔木组泥岩段进行开窗侧钻,但泥岩在井内液体浸泡下存在易坍塌、掉块等不稳定问题,给钻井、完井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此文介绍了塔河油田中177.8mm套管开窗侧钻井技术现状与难题,探讨了下φ127mm套管、膨胀波纹管、实体膨胀管封隔泥岩三种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