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西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动态数据库建设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开发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经济支柱。但是由于该区生态环境脆弱,不合理的矿业开发导致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严峻,部分矿区呈现加速恶化势态。资源损毁、地质灾害、环境污染是矿业活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矿业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与矿产资源类型、开发方式、地域条件及矿山企业的规模、性质关系密切。在研究分析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了以MAPGIS为平台的可视化动态环境地质数据库。  相似文献   

2.
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一体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一体化的原则和组织,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河南省矿业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论述了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一体化的准则与前景,提出今后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疆矿山地区环境地质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杰 《地质找矿论丛》2002,17(4):277-281
新疆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矿业开发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但由于人为不合理开发,加上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导致了资源破坏、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引起矿山地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有历史因素、政策、经济技术、地方保护主义及环保意识差等。随着西部大开发,我国将进一步加大矿业开发力度,走出“先开发、后治理”的误区,使矿业开发和环境保护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湖南郴州市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开发在该市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矿业活动所引发的安全、环境问题又严重制约着该市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危及人的健康生命安全。怎样才能既使矿业经济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又将矿业活动所引发的安全隐患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作者认为:地质科学与矿业开发有效结合起来,将更有利于矿山安全生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童志良 《浙江地质》2001,17(2):63-65
文章通过对湖州市矿业经济发展简介,提出矿业开发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环境,提出矿业综合治理措施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主要矿山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辽宁省是全国矿产资源和矿业开发大省,同时也是矿山地质灾害高发省份,矿山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诱发的矿山地质灾害较为普遍。矿山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辽东抚顺、本溪,辽西南票、北票、阜新及辽北铁法三个地区。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和矿业开发活动是诱发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对人为诱发因素,应通过立法和加强管理,制定相应对策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7.
高分辨率卫星如“IKONOS”“GEOEYE”等已经被应用于国民经济的诸多方面:例如监测土地利用状况、森林种植面积、农作物病虫害、找矿异常、荒漠化地质灾害等.由于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的占地面积逐年增加,且对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因此矿业活动占地的监测工作与土地利用和灾害防治等息息相关.本文根据安徽省巢湖市非金属矿区的光谱特征对该地区的矿业活动占地变化进行遥感解译,实现了对2009年和2010年的矿业活动占地面积变化的监测:其中矿业活动占地面积保持不变的区域有138.08公顷,矿业活动占地面积总体增加了29.29公顷.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矿业可持续勘查开发,从地质、环境、技术和经济4个方面研究矿业可持续勘查开发问题,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矿业可持续勘查开发"四元"模型。该模型指出只有在地质背景显示有矿、勘查开发技术可行、能实现矿床经济效益最大化且又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才是合理而非盲目的。该模型对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甲玛铜多金属矿勘查开发方案进行评价。模型评价甲玛铜多金属矿现行勘查开发方案是合理的,与实际情况吻合。  相似文献   

9.
对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必要性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普遍认为矿山牛态环境在开采的同时必须治理,这种思维忽略了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自然适应性,即较小的扰动使生态系统有所变化,进而产生新的生态系统,新系统仍能维持良性循环。本文以生物阻抗性和自然恢复性及自然系统加大作用力效应模式为基础,提出一个新的矿业活动生态环境作用效应模式,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投资、政策引导等方面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多伦史前人类遗存的发现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蒙古多伦地区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东南部,10处史前人类遗存点的发现填补了该地区史前人类研究的空白。对发掘出的2892件石器进行了较系统的统计与分析,探讨了石器的组合特点及其演化序列,确定其文化期为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中期,距今约10-6ka,认为该地区史前人类的经济方式早期为采集和狩猎方式,晚期出现了原始农业,并进一步讨论了史前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指出生态环境对史前人类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原始农业等生产性经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人为因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贵州是喀斯特强烈发育的省区。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近年来贵州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了日益恶化的趋势,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甚至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本阐述了喀斯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深入探讨了人为因素对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为防止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矿山环境质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矿业活动会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1-2].  相似文献   

13.
矿业开发中环境影响的生态环境地质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矿业开发具有两重性,它一方面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干扰生态环境平衡、诱发大量的环境地质的灾害问题。以前对矿山项目的环境评价和环境审批往往仅是局限于大气、地表及水体等常规环评因素,而对矿区岩石的生态功能、矿震、滑坡、崩塌及塌陷等不利地质因素评价涉及甚少,导致对潜在地质灾害认识不足而造成损失;文章指出矿业开发环境评价中应加强生态环境地质评价、促使地质环境监督和环境监理协调进行;提出矿业开发中环境影响的生态环境地质评价框架。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矿产资源开发有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国平 《中国地质》2000,(12):25-26
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内容之一.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其后续产业可为地方增加致富就业的机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条件十分脆弱.如何才能发挥西部资源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又不至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将矿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笔者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境内矿业废弃地分布广,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它在江苏生态省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实践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本文在全面分析全省矿业废弃地的分布特征和已采取有效的矿山环境整治模式、示范工程的基础上,划分全省矿业废弃地的类型,设计适合不同类型矿业废弃地的环境恢复整治模式,并提出全省矿业废弃地环境恢复整治模式(规划)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任荣富  曲卫 《浙江地质》2002,18(1):90-95
安吉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工作在我省开展比较早,规划的组织实施在国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已发挥出较好的作用,在参与安吉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过程中,结合资源环境的调查评价,在整顿矿业秩序,改善和修复矿山生态环境,矿山地质灾害调查防治等方面做了些尝试,本就资源环境的开发保护,矿业经济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作些探讨,对于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规划和实施规划的地区具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闽西大田地区矿床采选冶活动对水土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矿区采选矿废水pH值、SO4^2-浓度远远超过水环境标准,选矿废水和接纳采选矿废水的河流水体中Fe、Mn、Cu、Pb、Zn、Cd的含量大部分超过地面5类水标准,少部分超过4类水标准,矿区采选矿业废水是地表水金属污染的重要源头。矿业废水pH值与金属Fe、Mn、Cu、Pb、Zn、Cd的含量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SO4^2-浓度与金属离子Fe、Mn、Cu、Pb、Zn、Cd浓度具有较一致的变化规律。提出整治硫多金属矿山环境污染,应坚持因地制宜、矿业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用石灰石碱性中和酸性废水,隔离覆盖尾矿矿堆,对废弃矿山植树种草进行生态修复,对效益低下的开采矿山退矿还林,对严重环境污染的矿山实行关闭,对新开矿山要进行科学规划开发。  相似文献   

18.
漫步在淮河源头桐柏县,山上红绿相映,山下泉水叮咚,河流清可见底,处处如诗如画。这是该县加大矿业开发秩序整治力度带来的新气象。自2000年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第五批试点地区以来,桐柏县把整治矿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可划分为两个气候分区和四个生态地理区域。油气藏主要分布在陕北高原,油气藏开发产生的污染源可归纳为三类:气态污染源,液态污染源和固态污染源。其环保技术可分为五大类:物理改性处理法、化学改良处理法、物理化学处理法、废物综合利用法、生物降解处理法。黄土高原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油气藏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必须走资源开发的“生态矿业”之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南部岩溶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中国西南部岩溶山区属于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其地壳表层石漠化现象日趋严重。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确定了适合该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判断的主要关键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这些关键因子对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影响程度的大小,并利用建立的模型对岩溶山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综合的半定量评价。评价结果将其生态环境分为5类:极端脆弱区、严重脆弱区、中等脆弱区、轻度脆弱区、潜在脆弱区,并针对各脆弱区的特点提出相应的生态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