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海洋浮游动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综述了国际上有关海洋浮游动物种群、群落结构、多样性及浮游动物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等方面研究进展。海洋浮游动物种类繁多, 数量丰富, 分布广泛, 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物类群。在海洋食物网中, 浮游动物通过摄食浮游植物控制初级生产力, 同时, 又被更高营养阶层的动物(鱼、虾、鲸、海鸟等)捕食, 充当次级生产者的角色, 其群落结构、种群动态和物种多样性影响鱼类和其他海洋动物资源量, 浮游动物是海洋食物网中关键环节。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是浮游生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过程, 多项国际研究计划以生物多样性和年际变化趋势为研究重点并联系全球变化及响应, 因此, 浮游动物的研究已成为海洋生态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国际上对浮游动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方向:(1)浮游动物生境、种群的分布和扩散动力学研究;(2)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3)浮游动物的实验生态和现场受控生态研究;(4)浮游动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5)深海、南北极、低氧区等极端生境的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6)浮游动物研究新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海洋中型浮游动物的选择性摄食对浮游植物群落的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洋中型浮游动物的选择性摄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浮游植物种群的变化,控制着海洋初级生产力的节律、规模和归宿。从海洋中型浮游动物选择性摄食对有害藻华的控制、中型浮游动物的选择性摄食机制、中型浮游动物选择性摄食的研究方法和中型浮游动物的选择性摄食模型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型浮游动物选择性摄食对控制浮游植物种群演替的贡献,为进一步预测和控制有害藻华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张武昌  王克 《海洋科学》2001,25(5):14-17
到20世纪70年代 ,大尺度的生物地理分布已经比较清楚 ,浮游动物的生态学开始研究物理环境对浮游动物的影响。在较短时间内(1a以内) ,环境因子是在中、小尺度(分别为100~1000m和10~100m)对浮游动物种群(群落)产生影响的。因此研究浮游动物中、小尺度的分布 ,同时观测物理因子成为海洋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际上通用的浮游动物采集网具为Bango网。在我国的海洋浮游动物调查中 ,使用浮游动物网(浮游动物大型网、中型网)采集浮游动物。用水平拖网和垂直拖网的方式研究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丰度 ,垂直分层拖网…  相似文献   

4.
郑重  郑执中 《海洋与湖沼》1959,2(4):214-218
我国海洋浮游动物的研究还是在解放以后才蓬勃发展起来的。解放前,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百般摧残下,这门年青的生物科学根本没有发展的机会。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对科学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海洋浮游动物学和其他科学一样,才迅速地成长起来。十年来我国海洋浮游动物研究是以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为目的。为了水产事业的发展,在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海区进行了综合调查。  相似文献   

5.
我国海洋浮游动物染色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大生态类群 ,种类组成繁杂、数量大、分布广 ,有着极其重要的生态学研究意义[1]。过去 ,这类动物的生物多样性研究重点主要在物种多样性的丰度和数量表达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面 ,积累了大量资料 ,但是在遗传多样性研究方面的资料则十分匮乏。我国海洋南北地理跨度较大 ,各海域地理环境、生态条件不尽相同 ,不仅有着各自的浮游动物群落面貌和特征 ,其共有种在各自栖息的环境条件中经自然选择以及在遗传漂移过程中常出现遗传趋异 ,有的种群可能已完全适应其生态环境 ,产生了独特的基因型和遗传结…  相似文献   

6.
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陆地面积最大的群岛,海域广阔,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与丰富的海洋资源。为了解该海域浮游动物组成与分布特征,本研究于2019年5月在西沙群岛14个岛礁站位开展多学科综合调查,并采用形态学方法和基于18S V9测序的宏条形码技术对浮游动物样本组成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此次西沙调查站位浮游动物样本的主要种类包括桡足类、软甲纲和箭虫纲,这3个类别的物种在两种鉴定方法中均具有较高的相对丰度。14个站位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707.53±378.34 ind/m3,各站位浮游动物丰度、物种组成及优势种存在差异。形态学方法共鉴定出11门17纲18目共86个物种,18S V9分子方法鉴定出22门46纲85目共233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分子鉴定的物种覆盖度更高,且代表性类群相对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在大部分站位与形态学鉴定结果呈现出显著相关性,表明宏条形码技术鉴定方法与形态学鉴定方法在评价海洋浮游动物多样性方面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在我国海洋浮游动物群落监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但由于目前浮游动物的分子鉴定方法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关技术手段仍不完善,仍需多种鉴定方法结合使用,以保证浮游动物多样性鉴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东海北部黑潮区浮游动物的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由于浮游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及其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全球变化的重要影响,浮游动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已成为现代海洋生态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1].  相似文献   

8.
渤海中南部春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50年以前有关报道渤海浮游动物的文献很少。1958~1959年的全国海洋普查取得了大量的浮游动物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海洋组海洋综合调查办公室编,1964)。1982~1984年,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进行了每月一次的浮游动物调查(白雪娥等,1991)。1984年8月,11月和1985年2月,5月,有4个季度的浮游动物调查(孟凡等,1993)。除此之外,一些专家就渤海部分海区的浮游动物进行了研究(肖贻昌,1988;钟贻诚等,1984)。作为“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和生物资源持续利用”研究的一部分,本文报道1998年秋季和1999年春季渤海浮游动物群落的调查结果,为渤海生态系统研究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9.
为加深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海洋生态系统功能的认知,并为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文章综述海洋中碱性磷酸酶及其活性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展望。研究结果表明:碱性磷酸酶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细菌,通常根据滤膜孔径等进行分类,对于海洋碳、氮、磷循环和调节生物群落组成具有重要意义;碱性磷酸酶活性通常采用水解荧光模拟底物法定量研究,并在全球海洋范围具有一定的水平、垂直和季节分布特征,影响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典型环境因子包括太阳辐射、海水温度、河流输入、上升流、溶解态有机磷、溶解态无机磷、溶解态无机氮、金属离子以及病毒裂解、浮游动物捕食和排遗作用等。  相似文献   

10.
海洋浮游动物是海洋中的主要次级生产者。其种类组成、种群分布以及种群数量变动将直接和间接地制约海洋的生产力,对渔业兴衰关系极为密切。它是生态特征明显的海洋动物,还可以作为指标动物,用来区别水团和海流。因此,对浮游动物研究在海洋综合性调查中占一定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1.
胶州湾的浮游动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引言 海洋浮游动物种类、数量变化,不仅体现了海洋次级生产力变化的情况,而且在海洋生态系能量转换中起重要作用。生态特征明显的、具有代表性的海洋浮游动物,还可用作区别海区水团或海流的指标生物,或监测海水污染的指标种。因此,浮游动物调查已列为海洋学综合调查、渔场和污染等调查中不可缺少的项目。所获资料数据对开展海区资源利用,保护生态系统及研究水系性质等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第三节 浮游动物生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洋浮游动物是海洋中的主要次级生产者。其种类组成、种群分布以及种群数量变动将直接和间接地制约海洋的生产力,对渔业兴衰关系极为密切。它是生态特征明显的海洋动物,还可以作为指标动物,用来区别水团和海流。因此,对浮游动物研究在海洋综合性调查中占一定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3.
海洋浮游动物多样性及其分布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日益加剧的全球增温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现象,结合浮游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从世界各大海域的浮游甲壳类、水母类及毛颚类等群落对海洋表层温度升高及海流变化的响应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可见光和紫外线对浮游动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浮游动物在海洋食物链中处于中枢地位.大多数浮游动物摄食浮游植物,自身又是鱼类等高级摄食者的饵料,在食物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而且微型浮游动物又是微食物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浮游动物存活、繁殖的成功与否决定于能否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浮游动物行为的研究对理解浮游动物的生存策略和生态系统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对浮游动物行为的研究逐渐成为浮游动物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海洋浮游细菌生长率和被摄食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武昌  赵丽  陈雪  赵苑  董逸  李海波  肖天 《海洋科学》2016,40(5):151-158
海洋浮游细菌利用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碳合成自身物质,是海洋浮游生态系统的二次生产者。微型浮游动物是细菌的主要摄食者,也是细菌生产向较高营养级传递的中介。研究海洋浮游细菌的生长率和被(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对理解海洋浮游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利用改变海水中生物类群组成(或功能)的培养方法研究海洋浮游细菌生长率和被摄食率的历程和现状,为我国的同类研究提供借鉴。改变海水中生物类群组成(或功能)进行培养的方法有海水分粒级培养、海水稀释培养和添加选择性抑制剂培养。这些方法各有其局限性,应用并不广泛。细菌及其主要摄食者异养鞭毛虫群落在自然海区和实验室内都有生长周期,鞭毛虫的生长周期落后于细菌,因此细菌的生长率有时会小于被摄食率,有时会大于被摄食率。我国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落后,应值得引起重视,建议从海水稀释培养法入手开展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6.
海洋浮游动物种类、数量变化,不仅体现了海洋次级生产力变化的情况,而且在海洋生态系能量转换中起重要作用。生态特征明显的、具有代表性的海洋浮游动物,还可用作区别海区水团或海流的指标生物,或监测海水污染的指标种。因此,浮游动物调查已列为海洋学综合调查、渔场和污染等调查中不可缺少的项目。所获资料数据对开展海  相似文献   

17.
中华哲水蚤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芳  孙松 《海洋科学》2001,25(11):16-19
浮游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真正起控制作用的往往只是少数的优势种。中华哲水蚤 (Calanussinicus)是我国近海及日本沿岸海的浮游动物优势种之一 ,它与北挪威沿岸海及巴伦支海大西洋区域的浮游动物优势种———飞马哲水蚤 (C.fin marchicus)的角色相同 ,分布广、数量多、个体大 ,因此在探讨我国海洋浮游动物种群动力学中该种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国际GLOBEC研究计划中 ,将飞马哲水蚤作为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的关键种进行深入研究 ,我国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也已将中华哲水蚤列为关键…  相似文献   

18.
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研究分析海洋经济构成的基础上,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为依据,结合海洋经济统计工作实际,对我国海洋及相关产业的分类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核心层、支持层和外围层三个层次的海洋经济构成和海洋及相关产业的其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9.
十年来我国海洋浮游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解放十年来我国海洋浮游植物的研究工作在党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扶持下发展得非常迅速。解放前不过只几个人做了一些海洋浮游植物分类的工作。现在我们已有了一大批为国民经济及海防建设服务的海洋浮游植物科学工作者。他们正在祖国沿海各地广泛地进行着海洋浮游植物分类和生态方面的研究工作。在配合各重要渔场调查和港湾养殖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近两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光辉照耀和大跃进形势的鼓舞下,随着全国海洋综合调查的开展,浮游植物的分类工作和生态研究已在中国海区的  相似文献   

20.
王崇江 《海洋科学》1998,22(2):36-38
“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CLOBEC)研究计划目前已被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接纳为核心计划之一,并且可能成为今后10a内最大的国际海洋学研究计划。其主要目的是要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特别是物理环境变化的响应。浮游动物是研究海洋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胁迫反应理想的研究对象,其数量变动是监测海洋生态系统动态的理想指标,因此GLOBEC计划特别强调对浮游动物的研究。海洋浮游桡足类的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在繁殖盛季往往超过其他种类而在浮游动物中占据优势[1],因此海洋浮游桡足类的研究是浮游动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