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鸿祯 《第四纪研究》1994,14(2):115-118
尹赞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又是我国地质事业的一位开拓者和组织者。尹先生对科学界、地质界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地质教育方面,自1952年至1956年,他参加了北京地质学院的筹建工作,并担任了第一任副院长兼教务长。在北京地质学院任职期间,他竭尽全力推进各项教学工作,培养了大批学生,满足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地质人才的需求。他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成就而自豪,并长期关怀学院的成长,关怀地质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缅怀尹先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推动学校工作的进一步向前发展,使之建成为当代地质教学和科研的一个中心。  相似文献   

2.
我国地质教育事业经历了80余年的历史.从1909年京师大学堂(后改为北京大学)创办地质学门到1949年,全国共培养出700名地质专门人才,但到新中国成立时还在地质岗位上的已不足300人了.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特别是1952年地质部成立后,我国地质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40年来,地质教育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70多年来,董申保老师一直从事地质学研究与教育工作,为我国地质行业发展与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在北京大学学习、工作将近40年。2007年9月17日恭逢董先生九十华诞,我们将他在北大学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自己执教办地质教育,是从章鸿钊1911年由日本学习地质回国之后逐步开始的。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地质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下列四个时期:Ⅰ.草创时期(1912—1916):1913年,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开办了地质研究所—我国第一所地质专科学校。Ⅱ.成长时期(1917—1927)Ⅲ.发展时期(1928—1937)Ⅳ.艰苦时期(1938—1949)。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地质教育事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萍  沈舒 《地质论评》2024,70(2):2024020027-2024020027
中国地质图书馆可追溯到1916年,是中国最早的科技专业图书馆机构。初创时期的负责人李学清、赵志新、卢祖荫致力于规范图书管理、建设独立馆舍、服务学术研究等,为发展中国地质事业、推动地质科技创新、培养地质人才、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个人作为机构初创者和领域科学家,具有较高的行业地位与影响力,时至今日仍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包括普通教育、中高等地质专业教育在内的地质教育是地质事业的重要基础.它具有多规格、多形式、多层次的特点,其本身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研究并探讨如何使地质教育适应新的技术革命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  相似文献   

7.
《吉林地质》创刊于改革开放年代又逢地质事业发展新阶段。在改革浪潮推动下,全体编辑人员以地质找矿为中心传播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地质工作体制改革深化和地质找矿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为完成“七五”计划作出了贡献。可贺! 《吉林地质》是最早成为全省地质行业刊物的,她起到了联络感情、交流经验、团结互助、激励进取的作用,受到大家的厚爱。可敬! 渴望《吉林地质》在广大地质职工爱护下茁壮成长。使她成为新  相似文献   

8.
地质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地质工程人才培养角度,重点分析了地质工程专业教育的现状,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科技进步和地质工程所面临的发展实际,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阐述了地质工程素质人才教育所需要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也将取决于地质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地质专业人才的培养.40年来广大地质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辛勤劳动培养了地质类专  相似文献   

10.
从清末到民国初期,我国的地质教育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难而又充满然望的路程。近代化企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运动的开展,造就了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他们在开发资源,造福民众的爱国思想激励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培养地质科学人才的工作中,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地质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廷栋  刘勇  王军  郑洪伟 《地质论评》2014,60(3):473-485
地质工作是一项永恒的事业,地质图件是地质工作成果的载体和集中体现,它不仅可以为矿产资源、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勘查评价提供基础地质资料,而且可以为创新地质科学理论开辟道路。本文引述了一些著名科学家和地质部门对地质图件重要性的论述,概括了地质图件的十大功能: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地质研究程度和地质科技水平;记录地质事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为矿产勘查及潜力评价提供地质背景;为优化地质环境和预防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为创新地质科学理论开启道路;为维护国家主权权益提供实证资料;推动国际地学合作与交流;普及科学知识;培养高水平区域性地质人才;是地质工作实现科学化管理的必备资料。  相似文献   

12.
袁扬  胡世玲 《第四纪研究》2007,27(5):896-899
袁复礼(1893.12.31~1987.5.22),字希渊,河北徐水县人.著名地质学家、教授、教育家.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1915年获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深造.1920年获硕士学位,1921年回国进入地质调查所工作,从此献身地质事业.他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创立会员,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地学系主任,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从教60余年,培养了几代地质人才,对中国的地质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1924年开设了《地文学》课程,1953年开始编写了我国第一本《中国第四纪地质学》教材,他的文章涉及到第四纪地质、地貌、新构造运动等各个方面,是我国当代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3.
<正>北京大学一直是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我国科学、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她培养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人才,创造出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创建于1909年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是我国高等学校中建立的第一个地质学系,是我国培养地质人才的第一个教学单位,也是我国最早的一个地质学术机构。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一直是我国地质教育和地质  相似文献   

14.
《地球科学》2015,(1):168
<正>马杏垣院士是国内外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地震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学家之一,曾长期担任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兼地质研究所所长.他在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坚持实践第一,勇于开拓创新.他在科学研究和治学领域,学风严谨、为人师表,培育了几代地质学者,为我国地质研究和教育事业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2019年5月将是马杏垣院士百年华诞的日子,为了  相似文献   

15.
地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推动地质事业发展、加快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的主要动力.没有全体职工的共同参与,没有广大职工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改革是难以进行的.地质工作体制改革10年来,地矿行业各部门、各地勘单位围绕调动地质职工的积极性,采取了许多措施,做了大量工作.打破分配制度的平均主义,实行经济责任制,改善职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浙江地质》2012,(4):11-11
我国地质人才短缺问题已经呼吁了多年,地质行业从业人员学历偏低、在校地质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下降是目前地质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日前,浙江省地质调查院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通过联合办学和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的方式,为这一问题找到了实现双赢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地质论评》1993,39(3):276-279
继1982年以来,先后表彰了四批从事地质工作50年的会员之后,至今又有十八名会员从事地质工作50年了,中国地质学会予以表彰。我们向战斗在地质科研、教育、生产战线上兢兢业业为我国地质事业,为地质科学的发展献身五十年,做出重要贡献的  相似文献   

18.
辉煌五十年     
在全党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举国欢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的喜庆日子里,我们隆重庆祝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建局五十周年。首先,我们向多年来关心与支持煤炭地质事业发展的上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曾经在煤炭地质行业工作过、为煤炭地质事业开创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为煤炭地质事业付出辛勤劳动的离退休老同志和广大煤炭地质职工及其家属致以亲切的问候!五十年前,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的前身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地质勘探局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煤炭地质事业从…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煤田地质事业蓬勃发展,已形成了专业配套、技术手段齐全、具有献身煤田地质事业、艰苦奋斗、找煤立功优良传统的地质队伍,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机构的调整,煤田地质勘查业  相似文献   

20.
长春地质学院是我国重点高等院校之一。它是一九五二年十一月由山东大学地质矿物学系、东北工学院地质系和长春地质专科学校等校系合并成立的,至今已整整三十年了。 三十年来,长春地质学院为国家培养各种高级地质人才一万六千余人。他们分布在地质、工业、交通、科研、教育等各条战线上,常年战斗在崇山峻岭,碧海蓝天,为祖国寻找着丰富的地下宝藏。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已成为我国地质战线上的技术骨干,为国家地质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三十年来,长春地质学院结合野外实习,同全国二十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