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RS和GIS的广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广西陆域作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技术开展矿山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工作,获取矿产资源开发状况、矿业活动占地情况、矿山地质灾害、矿山环境污染、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情况等客观数据,综合自然地理、基础地质等相关资料,选择14个评价因子,采用网格法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划分矿山地质环境严重影响区、较严重影响区、一般影响区、无影响区,为政府部门整治矿山地质环境、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等提供技术支撑及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遥感技术在辽宁省矿山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宁省矿产资源丰富,开发程度较高,但部分矿区开发秩序混乱,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通过2011—2014年4 a的矿产资源开发环境遥感监测,基本查明了全省矿产资源开发状况,矿山开发占地、矿区地质灾害、矿山环境污染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以及全省矿产资源开发规划执行情况; 总结分析了辽宁省矿山开发易出现违法开采的区域、矿种和开采方式; 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圈定出矿山开采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较严重区、一般区和无影响区。监测工作为辽宁省矿产资源有序、高效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为辽宁省矿山环境遥感监测的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收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相关规范和技术要求的基础上,结合矿山开采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的现状、分布,从众多常用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评价指标中,选取普适性较强的地质灾害治理效果、水环境恢复效果、景观植被恢复效果、管护措施这4个评价指标作为评价因子,从而验证上述普适性较强的评价因子可以较好的反映治理恢复效果。根据评价因子的重要性,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采用加权综合法进行计算,对恢复治理效果评估方法进行改进量化,综合判定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效果。本文以贵州省毕节市某煤矿为例,采用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评估方法通过验证,可以为同类型矿山开展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效果评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山西地质》2012,(1):13-13
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将安排3亿元,在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和赤峰市等地的13个矿区,进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治理面积共计20平方公里。今年,内蒙古将对重要采矿集中区开展地质环境详查,编制区域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规划,建立区域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实施矿山地质环境遥感信息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5.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本指标体系把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归为三大类23项指标,提出以指标指数作为划分环境地质问题危害程度等级的依据,给出2类指标评价指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各指标相应的权重。在此基础上,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评定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影响程度。在考虑矿山区位条件和恢复治理难度的基础上,最终给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综合评价等级,该等级也同时反映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优先顺序。  相似文献   

6.
为满足国家、自然资源部矿政管理需要,2016年在新疆东北地区开展了矿产资源开发环境遥感监测工作。通过计算机自动提取与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室内解译与野外查证相结合的方式,基本查明了该地区的矿山开发状况、矿山地质环境、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含“复绿工程”)和矿产资源规划执行等情况。基于本底数据调查结果,根据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区域矿产资源综合评价,并对尾矿成分开展探索性研究。监测结果表明,新疆东北地区矿山开发秩序整体较好,矿山地质环境有一定程度改善。该监测结果为相关部门的矿政管理工作,以及下一轮新疆矿产资源规划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山区煤矿矿山地质环境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山区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为研究对象,从地质环境条件、矿山开发程度、资源损毁、地质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等5个方面构建一个3层次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山区矿山地质环境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并结合实例进行计算,得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值。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表明该模型能有效地利用评价指标的信息,所给出的综合评价值能够对受评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判,为政府和企业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及矿产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矿山地质环境现状的分析研究,运用质量指数模型方法,对全市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划分出矿山地质环境严重区。较严重区及一般区。并对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矿山环境、恢复与重建矿山生态系统以及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矿业开发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占用破坏土地、破坏地貌景观、水土流失、水土污染、水均衡破坏以及采空塌陷、岩溶塌陷、崩滑流矿山地质灾害等。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单元的划分采用正方形网格单元。选取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地质环境条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难易程度等作为评价因子。根据各因子对矿山地质环境质量影响存在重大差异及可分层次的实际情况,采用质量指数评价模型作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模型。利用MAP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整个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根据综合指数的大小,将全省圈定出28个区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质量划分为严重区、较严重区和一般区。  相似文献   

10.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矿山开发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将不同类型矿产、不同开发方式、不同地质环境背景区、不同规模性质的矿山企业开发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用图件形式予以形象直观的表示,是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西北地区矿山开发地质环境系列图件包括《西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历史及现状图》、《西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预测分区图》、《西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综合评价分区图》、《西北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分区图》。本文着重讨论《西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综合评价分区图》的编图方法、表示内容及镶表形式,作为对大区域小比例尺图件编制方法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是国家绿水青山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查明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本文采用资料收集、遥感解译、地面调查、岩土样采集测试等方法,调查了全省所有在建、生产、废弃、政策性关闭的矿山,分析了土地资源压占与损毁、地形地貌景观改变、含水层结构破坏、地质灾害、水土污染等地质环境问题,建立了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库,进而基于模糊数学方法,对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分区,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建议,为全省有计划地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贵州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探讨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贵州矿山地质环境特点,选取多变量综合指数评价法对贵州省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影响评估,在合理选定全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变量权重、赋值标准以及单元格划分方法的,得出全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综合指数及评估分区。分区充分反应了贵州矿山地质环境的特点,为今后开展全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云浮硫铁矿已开采多年,但开采中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对矿区进行的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查明了主要矿山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其原因;利用敏感因子—综合分值评价法,对云浮硫铁矿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进行分区,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建议,最大程度的降低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的不利影响,努力构建"和谐矿区,和谐社会",促进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矿产资源分布广泛,资源种类丰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大和强度高,产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在分析矿产资源概况及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以往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成效及项目安排情况。选取了两个近年来实施的典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对恢复治理效果情况进行了说明。结果表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实施能有效的改善矿山地质环境,具有较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并进一步分析预测了矿山地质环境发展变化趋势,认为陕西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将进入平稳发展阶段,矿山地质环境整体将逐步好转。同时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了剖析,为今后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以广西珊瑚矿区地质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珊瑚矿区的基本情况和矿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调查分析,对矿山地质环境背景、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特征、危害程度等进行了分析。从矿山地质背景、环境污染、地质灾害和资源破坏四个方面,建立广西珊瑚矿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系统,选取了16个评价因子进行量化赋值,采用模糊多层次评判数学模型,对广西珊瑚矿区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将矿区划分为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严重、较严重、较轻三个区。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的模糊多层次数学模型量化评价,为广西珊瑚矿区地质环境评价及治理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并对同类矿山地质环境的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扎赉诺尔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为例,分析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投入情况,构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中增添了以往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中较少出现的区位置和治理可行性两个方面的指标。将层次分析方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应用于对治理区的综合评价,提出治理顺序,实现治理资金的合理利用。这种评价方法效果显著,与实际相符,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评价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方法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矿业开发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土地污染、地面变形与塌陷、次生崩滑流灾害、水环境污染等。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单元的划分是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区界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分区界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界线确定评价最小单元。选取矿山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难易程度等作为评价因子。根据各因子对矿山地质环境质量影响存在重大差异及可分层次的实际情况,采用敏感因子一综合分值评价模型作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模型。首先对各参评因子进行1级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整个系统进行综合评价(2级评价)。在进行2级综合评价时,对存在的敏感因子进行敏感因子评价。然后根据综合指数的大小,将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质量划分不良、一般、较好3个等级。  相似文献   

18.
为了摸清辽源市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进展和效果,本研究首次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全市范围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遥感监测,通过提取矿山地质环境专题信息,总结和划分辽源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典型模式,结果表明:辽源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进展较快,存在灾害治理型、公益园区型、功能改善型、景观再造型、矿山绿化型、综合治理型等多种模式,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典型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安徽铜陵地区是我国典型的硫铁矿集中开采区。研究区内新桥硫铁矿等数座硫铁矿山的长期开采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对铜陵地区硫铁矿集中开采区矿山进行地质环境评价可为矿山生态恢复提供依据。本文在资料分析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地质环境背景、矿业开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4种要素下20种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法确定了各要素和指标的权重值。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对研究区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并采用ArcGIS的网格化插值评价法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地质环境背景、矿业开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的权重值分别为0.10、0.14、0.37、0.39。模糊综合评价二级初判结果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总体上影响较大,其中水土污染问题最为突出;一级初判结果为研究区内矿山地质环境总体较好。网格化插值评价将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划分为严重区、较严重区和轻微区,面积占比分别为4.62%、32.04%、63.34%。模糊数学综合评价与网格化插值评价结果基本一致,AHP与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硫铁矿集中开采区的地质环境评价适用性较好。评价结果可为当地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和GIS技术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白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分布于渭北黑腰带地区的蒲城和白水县,煤炭、石灰岩、铝土矿和粘土等多种矿产的持续开发,产生了各类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其中煤矿采空区塌陷及裂缝最为突出。选取了地形相对高差、岩土体特征、开采方式、有效深厚比、采空区面积比、矿山地质灾害发育密度、地下水位、压占破坏土地资源等11个指标作为评价因子,构建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划分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12个,较严重区4个,较轻区2个。评价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较为相近,较客观的反映了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并结合区内实际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措施建议,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