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兰州南北两山绿化区植物与植被类型初查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武利玉  苏世平  王蕙 《中国沙漠》2006,26(4):564-568
通过对兰州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区进行植物、植被类型调查,结果表明:该项目区内植物资源相对丰富,有植物185种,分属于56科;区内植物生长状况良好,植物群落趋向多元化,且稳定性增加;按照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并参考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将工程区内植被类型划分为9种类型,即 2种天然植被类型和7种人工植被类型。根据当前所造林分多为结构单一的纯林的现状,认为今后在南北两山进行植树造林应考虑营造混交林,以提高林分稳定性和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并积极采用人工措施促进森林更新。  相似文献   

2.
兰州南北两山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状态下无法达到城市发展的绿化要求,必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针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决策困境,提出构建“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知识”的决策支持模式。在详细阐述此决策支持模式的基础上,以兰州南北两山作为研究案例,建立了兰州南北两山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支持系统,通过该系统的试验结果讨论,最终给出兰州南北两山生态环境建设的两项用水措施建议,即: ①在多年平均降雨量大于400 mm的区域进行人工集雨;②在多年平均降雨量小于400 mm的区域进行人工灌溉(灌溉量相当于200 mm降雨)。最后结合专家知识形成兰州南北两山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图,供决策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河中游天然植物群落结构与数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典型样地法,对塔里木河中游30个天然植被样地的群落结构和数量特征做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塔里木河中游沙吉力克、沙子河、乌斯满、阿其河、铁依孜五个断面的天然植物隶属11科,20属,22种。(2)塔里木河中游植物群落结构可分三层,即乔木层、灌木层与草本层,但这种乔、灌、草的三层现象不明显。生境条件差,植物对环境利用不充分。(3)荒漠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较低,群落结构简单,物种组成单一。从多样性指数的数量特征来看,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47~0.609,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范围0.849~1.302;Menhinick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范围为2.309~3.175,Margalef 2.731~5.461;JSW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6~0.778,JSI指数的变化范围0.633~0.805。五个断面盖度的变化范围是0.259~0.563。  相似文献   

4.
兰州南北两山植被恢复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克昌  屈连宝 《中国沙漠》2006,26(3):493-497
兰州地处黄土高原最西端、降水量仅320 mm,但蒸发量1 500 mm,干旱是植被恢复建设的制约因子。如何利用南北两山的地形和黄河流经兰州的天然优势,利用当地的降水和适当的补充灌溉,恢复南北两山植被,是个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在分析兰州市南北两山植被恢复的历史、经验教训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南北两山植被建设的策略。提出在遵从植被与气候耦合的生物地带性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以乡土植物,配合雨水集流等补充灌溉,创造斑块状乔灌木植被,是实现该地区的植被恢复、重建和稳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晋冀北部农牧交错区针阔树种人工林群落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晋冀北部农牧交错区5种主要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关联维数评价林地群落稳定性、分析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随着群落稳定性变差,胸径和树高关联维数均呈增加趋势。针叶树种的稳定性强于阔叶树种。胸径关联维数针叶树种0.58小于阔叶树种0.64,树种排序为油松0.57落叶松0.59樟子松0.61山杏0.62杨树0.67;树高关联维数针叶树种0.53小于阔叶树种0.60,树种排序为落叶松0.41油松0.56山杏0.58樟子松0.61杨树0.62,基于两种维数,不同树种稳定性从强到弱依次为落叶松油松山杏樟子松杨树,与主成分分析法的稳定性评价结果一致。因此,针叶树种,尤其是落叶松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是该地区生态环境恢复、树种优选的主要树种。  相似文献   

6.
民勤荒漠区几种主要固沙植物群落的水分平衡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在自然状态下植物群落的自然稀疏密度、水分营养面积和耗水量等水分平衡特性,选择民勤荒漠几种典型植物群落,运用连续4 a的样方观测资料,分析了天然沙蒿、天然麻黄和人工梭梭林群落在自然降水条件下植物群落的自然稀疏密度、水分营养面积和耗水量等水分平衡特性。结果表明:天然沙蒿、天然麻黄和人工梭梭林群落在当地的自然稀疏密度相对稳定。群落中成年梭梭林的年耗水量与他人在同一地区用蒸渗仪且地下水位控制在1.4 m时测定的3 a幼苗的耗水量相当,梭梭密度较他人用降水量和蒸腾量、蒸发量推算的密度偏小。实验条件下单株植物的耗水量并不等于群落中个体的平均耗水量,在自然状态下研究得到的单株耗水量较在实验条件的下结论更为真实。植物蒸腾耗水量方面研究的真正有意义的是其在接近凋萎时的蒸腾耗水量,而不是特定供水条件下的几个特定值。  相似文献   

7.
新疆艾比湖湿地植被优势种种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于2007年8月,采用样方法对新疆艾比湖湿地植物进行了调查,并应用Х^2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Spearman秩相关分析对艾比湖地区野生湿地植物群落不同生活型主要种的种间关系进行了检验,共分析了19个种,共171个种对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艾比湖湿地植物的种间关系中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种对数占种对数量的22.2%,种间联结主要为正关联。其中,同种生活型层内,草本层种间关联系数较大;不同生活型内,灌木层与草本层的优势种种间关联系数较大。调查情况表明,艾比湖湿地群落处于退化状态,群落内植物种以草本、灌木为主。其中,灌木对于该保护区内群落结构的保持有重要的作用,对草本层的生存产生有利的影响,群落内小斑块多呈灌一草结构。  相似文献   

8.
互花米草入侵东滩盐沼对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外来种互花米草 (Spartina alterniflora)已经成功入侵崇明东滩 ,正在大量取代潮间带的优势种海三棱草 (Scirpus mariqueter)。采用圆筒取样比较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不包含蟹类 )的密度、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在这两种植物群落的变化差异。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密度在互花米草群落和海三棱草群落中分别为 3119个 /m2 和 345 9个 /m2 ,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但一些常见种的密度在两种植物群落中存在显著差异。从物种的相对多度看 ,两种植物群落中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优势种都是堇拟沼螺 (Assimineaviolacea)和丝异须虫(Heteromastusfiliforms)。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 ,互花米草群落中 ,平均每一个圆筒取样中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物种丰富度、香农 -威纳指数、均匀度都显著低于海三棱草群落中 ,而优势度则相反。互花米草群落中 ,食碎屑者的数量百分比显著大于海三棱草群落中 ,食悬浮物者和食植者的数量百分比显著小于海三棱草群落中。这表明互花米草入侵东滩海三棱草群落 ,竞争取代土著植物后 ,显著降低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物种多样性 ,同时显著改变了营养类群的结构。互花米草入侵所引起的植物群落高度、密度、盖度、生物量的变化可能是造成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对浑善达克沙地退化草场植物群落进行OAC分类和DCCA排序结果表明,这些植物群落可分为8组:Ⅰ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 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群落;Ⅱ冷蒿(Artemisia frigida) 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群落;Ⅲ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群落,Ⅳ大针茅(Stipa granodis) 冷蒿(Artemisia frigida)群落,Ⅴ苔草(Carix spp.) 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群落,Ⅵ黄柳(Salix gordejevii) 差把嘎蒿(Artemisa halodendron)群落,Ⅶ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 耧斗叶绣线菊(Spiraea aquilegifolia)群落,Ⅷ人工林下的杂类草群落.群落DCCA排序及排序轴与环境因素的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水量及坡向、坡位对群落的分布与组成有显著影响.植物多样性的回归分析表明,在向阳坡和上坡地段,土壤有机质、全氮、含水量趋于减少,植物多样性趋于下降.  相似文献   

10.
黄山松是中国特有树种。为揭示黄山松天然林不同林龄径级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特征,在麻城市黄山松天然次生林选择4个典型样地开展调查,研究黄山松径级结构与林分密度、群落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不同样地物种多样性相似性之间关系。结果表明:黄山松为群落优势种,在IV径级时,植株数量与全部植株比达到峰值,为19.46%;在VII径级时该比值出现第二次峰值,为18.92%;群落内维管植物156种,隶属于71科130属;林分平均密度最低时(1200 trees ha?1, DBH=36.779±4.444 cm),乔木层多样性(H'=1.6716)和均匀度(E=0.6727)最高;在林分平均密度最高时(1525 trees ha?1,DBH=18.957±5.141cm),灌木层丰富度(Dma=5.4308)、多样性(H'=2.9612)和均匀度最高(E=0.8985)。在林分密度为1325 trees ha?1时,草本的丰富度(Dma=5.8132)、多样性(H'=3.0697)和均匀度(E=0.9025)达到最大值。垂直结构上α多样性指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郁闭度增高会减弱群落林分内光照强度,造成黄山松群落内灌、草层物种多样性下降;样地间平均相似性系数为0.3356,处于中等不相似水平;干扰因子和不当管理可能是造成群落内不同样地存在较大的生境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制定科学的经营管理措施,优化黄山松林分结构,创造良好的群落环境,以提高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森林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11.
陕北黄土高原人工林下土壤干化原因与防治   总被引:39,自引:13,他引:26  
黄土高原的退耕还林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宏伟工程,成功实施该项工程对恢复该区严重恶化了的生态环境和减少黄河下游水患具重大现实意义。当前植树造林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土壤干化。土壤干化导致人工林生长不良,甚至干枯死亡,查明土壤干化原因对在植树造林工作中采取合理对策有重要作用。野外调查和资料分析显示,陕北黄土高原土壤干化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原因;二是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包括该区本来降水量较少,近50 a来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3个方面。人为原因包括植被破坏,人工林密度过大,在不适于森林发育的地带进行了造林和没有遵循植被演替规律进行了造林4个方面。根据黄土高原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自然条件,本文建议在陕西延安以南至关中盆地南缘的落叶阔叶林带应采取植被的自然恢复或人工草灌和稀疏的植树相结合的措施恢复森林植被,在延安至长城之间的森林草原带应以人工发展优良草灌为主,配合大间距的植树恢复森林草原植被,在长城以北以种草为主。为提高乔木成活率和确保人工林正常生长,继续采取建造鱼鳞坑等集雨工程措施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申元村 《地理研究》1994,13(2):20-26
本文简要总结了我国“三北”防护林地区土地资源的区域分异、质量、数量及防护林体系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西部兰州市郊植被的水环境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调查兰州南北两山及周边地区的植被类型、生长状况以及土壤水分等因子,分析了植被的生长与气候环境的关系,对在兰州地区造林绿化的适应性以及各地植被分布的类型、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年降水量是决定植被生长状况最关键的因子,兰州市周边地区的植被分布状况基本是东部稍好于南部,南部显著好于北部。东部和南部植被以乔木为主,北部以耐旱灌木为主。不论乔木和灌木,保障土壤含水量常年处于5%以上是人工造林可持续发展的底线。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99年Landsat ETM+、2005年Landsat TM卫星影像和2009年“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影像提取兰州南北两山地区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兰州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的实际相结合,运用GIS分析、景观指数计算及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对兰州南北两山地区1999—2009年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 a来兰州南北两山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和建设用地的增加,草地和农田的减少;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多样性增大,景观结构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驱动力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和政策因素是导致该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重建后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物种多样性研究相对较薄弱的地区。目前关于该区植被恢复重建后的物种多样性研究尚未见报道。研究该区植被恢复重建后的物种多样性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选取6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对纸坊沟流域主要的天然及人工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天然灌木林物种多样性最高,均匀度最大,人工乔木林和天然草本的物种多样性及均匀度接近,人工灌木林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最小。人工林纯林(包括纯乔木林、纯灌木林及单一乔灌混交林)具有很强的抵抗其它乔灌物种入侵和定居的能力,对林下草本也有很强的控制能力。因此,要建造一个具有较高物种多样性的群落,在建造初期就要选择多物种混交,并注意初值密度。  相似文献   

16.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的思考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柴宗新  范建容 《山地学报》2001,19(4):381-384
金沙江下游沿岸海1300m(阴坡)-1600m阳坡)为干热河谷,根据其环境特点、人工造林成功率低的事实例,分析指出金沙江干热河谷的自然植被恢复应以稀树灌草为主体,因地制宜提出了植被恢复的四个主要途径;(1)建立水土保持人工生态经济林,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2)封山育草,防治坡面侵蚀;(3)加强沟谷灌草建设,防治沟谷侵蚀;(4)城镇工矿人工生态林草建设,提高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7.
天山冰碛物中的花粉组合及冰期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和天山南麓台兰河口区、木扎尔特河口区冰碛物中花粉分析,表明在冰期阶段不同区域的花粉组合均以灌木及为主,乔木含量很低,反映冰川所到之处距云杉林均大于5km。冰期阶段,天山南北坡环境差异明显,北坡以草原为主,南麓带以荒漠草原为主,山地气候较现代干燥,山麓地带较现代略湿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