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统计分析襄城县1960~2005年雷暴和降水观测资料发现:夜雷伴有降水次数占夜雷发生次数的94%,昼雷伴有降水次数占昼雷发生次数的86%,下午雷暴伴有降水次数占下午雷暴发生次数的83%。  相似文献   

2.
统计分析襄城县1960~2005年雷暴和降水观测资料发现夜雷伴有降水次数占夜雷发生次数的94%,昼雷伴有降水次数占昼雷发生次数的86%,下午雷暴伴有降水次数占下午雷暴发生次数的83%.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丽江机场最近9年(2007~2015年)的观测资料,总结了丽江机场雷暴发生、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丽江机场近年来年雷暴日数稳定在60d左右,多发生在6~9月,总概率密度达到了82.3%,峰值出现在8月。平均雷暴初终日在4月13日和10月20日,平均间隔190d。从日变化看,雷暴多发生在15~19时,总概率密度达到了48.7%,峰值出现在16时,持续时间在0~1h内的最多,占总数的58.7%。雷暴发生规律除日变化外与水汽(相对湿度)基本一致,雨季午后53%~57%的相对湿度对雷暴的发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雷暴发生次数波动较大的时段为午后到深夜,打夜雷的情况有所增多,夜雷多为系统性雷暴,对丽江机场的航班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1.引言本文对瑞典气象和水文研究所(SMHI)使用的某些热力学指数作预报雷暴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这些指数主要用于作有/无(Y/N)雷暴预报的指标,在瑞典新的预报系统中(PROMIS)也要求一种雷指数。在思路上,这种方法不仅是可做出有/无雷的预报,而且也可以得出闪电频率的指示,即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雷州半岛作物布局调整对雷暴发生的可能影响,以达到趋利避害,利用相关分析、11种模型拟合和全变量回归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雷州半岛年雷暴日数总的变化趋势是明显下降,一年四季均有雷暴天气,午后热雷雨占雷暴天气的大多数,其中5~9月雷暴日数最多,开雷、收雷年际变化差异大。随着稻田的减少,糖蔗、水果种植面积的增加,雷州半岛植被结构得到改善,雷暴天数呈明显减少趋势;蔬菜的种植改变了冬季闲田植被性质,不利于冬初、春末雷暴天气的生成;花生种植面积的调整对雷暴天数变化影响不大。雷州半岛水稻、糖蔗、水果、蔬菜等主要农作物布局调整对雷暴发生可能有明显的影响,主要农作物对雷暴天数可能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糖蔗、水稻、蔬菜和水果,农作物布局调整对年开雷、收雷的迟早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利用博罗县1961—2013年的雷暴资料,采用趋势系数、谐波分析、Yamamoto法和MannKendall(M-K)等方法,分析了雷暴的年、月、季变化和初终日、持续期等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3年博罗县平均雷暴日数为81 d,雷暴日数以0.47 d/年的速率显著减少;雷暴日数在1975年发生转折突变,在1985年发生均值突变。全年均有雷暴发生,月分布呈单峰型的特征,具有集中性、季节性的特点,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出现雷暴的几率很小。初雷主要出现在2月份,终雷主要出现的10月份,雷暴持续期相对较长,年际差异较大。由谐波可分析出雷暴日数具有准10年短周期、准53年长周期的震荡变化。  相似文献   

7.
强雷暴(或称强烈对流风暴)对国民经济、生产活动、国防建设和军事活动等危害极大.我们根据预报需要,制订了这个短时预报方案.一、形成强雷暴的气象条件分析强烈对流风暴除具有一般雷暴天气所具有的条件(大气稳定度、水汽和冲击力)外,还需要不同于一般雷  相似文献   

8.
基于正镶白旗1970—2007年的雷暴资料,对正镶白旗38年雷暴日数的年、季、月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雷暴呈减少趋势,年雷暴持续时期无明显变化;70、80、90年代至本世纪初雷暴逐年代减少;正镶白旗雷暴只发生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冬季无雷暴,季节性明显,夏季雷暴占全年的76%;雷暴的月变化明显,其中7月份雷暴活动最频繁,约占全年的三分之一。针对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当今雷灾发生的新特点,对雷暴的防御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雷暴天气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深圳市1953~2005年逐日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线性分析、突变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得出了深圳市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深圳市属于雷暴多发区,53a平均雷暴日数为68.2d;年雷暴日数年际变化辐度大,最多年为103d,而最少年仅为47d,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1倍多;初雷一般出现在3月上旬,终雷一般出现在10月中旬,而且初雷的发生,有越来越早的趋势,终雷结束时间有越来越晚的趋势;全年各月均有出现雷暴的可能,但雷暴的出现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集中出现在夏季,冬季雷暴出现的概率非常低,且53a来雷暴的发生有逐渐减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8d/10a。另外深圳市雷暴的年际变化存在着准3a较短周期和11a、19a左右的长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10.
文昌卫星发射场雷暴的活动规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黄秋如 《广东气象》2008,30(5):36-37
利用文昌气象观测站1959~2005年雷暴观测资料,分析雷暴对航天发射的影响及文昌卫星发射场雷暴的活动规律。结果表明:直击雷、雷电感应、雷电波侵扰、雷击电磁脉冲等雷电现象对航天发射有严重影响。文昌卫星发射场雷暴在11月~次年3月和03:00~09:00时段发生频率较低,在4月~10月和13:00~20:00时段发生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根据恩平气象观测站1962 ~201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了恩平市近49年雷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恩平市49年来雷暴天气总日数呈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这种上升趋势更为显著;雷暴日数年际变化较大,经历了2个相对多发期和1个相对稀少期,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是波动增加,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频数锐减,90年代中期以后又开始平稳增加;恩平全年均有雷暴发生,雷暴日的月分布具有双峰型的特征,雷暴日主要集中在夏季,其中以8月份最多,冬季雷暴最少;恩平市初雷大多出现在2月上旬~3月下旬,终雷大多在11月中旬,雷暴持续期相对较长,年际差异较大;M-K检验结果表明恩平雷暴在20世纪90年代和2010年左右发生了2次突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地面总温度和层结不稳定能量,分析了1974年6月30日在西北地区发生的一次大范围突变性雷(雹)暴天气过程。指出层结不稳定能量及其变值与雷暴及雷暴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通过对不稳定能量的物理构成及在垂直方向分布的分析,认识到气层的(不是地面的)能量积累是不稳定能量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各个高度上的不稳定能量分布是不均匀的,其积累过程也有时序上的差异,低层早于高层。  相似文献   

13.
深圳市雷暴天气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利用深圳市1953~2005年逐日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线性分析、突变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得出了深圳市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深圳市属于雷暴多发区,53a平均雷暴日数为68.2d;年雷暴日数年际变化辐度大,最多年为103d,而最少年仅为47d,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1倍多;初雷一般出现在3月上旬,终雷一般出现在10月中旬,而且初雷的发生,有越来越早的趋势,终雷结束时间有越来越晚的趋势;全年各月均有出现雷暴的可能,但雷暴的出现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集中出现在夏季,冬季雷暴出现的概率非常低,且53a来雷暴的发生有逐渐减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8d/10a。另外深圳市雷暴的年际变化存在着准3a较短周期和11a、19a左右的长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雷电活动特征分析及活动区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统计、计算陕西省 99个县站 1 961~ 1 990年的雷暴日数、雷暴时数及地面落雷密度等资料 ,对本省雷电活动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得 :陕西省总体上属中雷区 ,陕北、陕南中雷偏多 ,关中地区中雷偏少。雷暴比较集中发生在 6、 7、 8三个月份 ,平均初终间日数为 1 58d大约 5个月时间  相似文献   

15.
根据桂林13个站点54a的地面雷暴观测资料以及近10a的雷电灾害记录,分析桂林市雷暴变化特征及规律,桂林属于高雷区到强雷区,各地雷暴日数近20多年呈下降趋势,但雷灾损失却呈上升之势,雷灾伤亡事故农村高于城市,雷灾经济损失城市远高于农村.根据雷电灾害的发生特点,提出了加强防雷管理和科普宣传、加强防雷工程和防雷检测是做好雷电灾害防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汕头市雷暴气候特征及其防御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暴是自然界中的声、光、电现象,也是重大气象灾害之一,其发生与地理、地形、季节、气候等因素有关.汕头市地处亚热带华南沿海地区,天气复杂多变,春夏季雷暴灾害多,雷击过程所产生的放电高电压可达500KV,电流强度高达100~300KA,一次放电时间约40μs, 雷电的强大冲击波、剧变的电磁场、强烈的电磁辐射、炽热的高温,对地面的建筑物、设备和生物(特别是人类)构成严重的威胁.本文通过对汕头市近49年(1951~1999年)来的雷暴统计资料进行分析,找出雷暴出现的气候特征以及雷暴天气的背景和雷暴发生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当前防雷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防御雷电的若干措施,以期达到防御雷电灾害减少损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利用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FY-2G卫星资料、闪电定位资料及雷达资料对2019年11月2—3日发生在山东的强雷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强雷暴过程是高空槽东移,中高层干冷空气入侵和地面辐合线抬升触发低层不稳定能量释放造成的,这种上干下湿的大气层结特征,有利于雷暴发生发展。(2)850 hPa和500 hPa温差是秋季强雷暴生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当T_(850)-T_(500)≥26℃时,对雷暴发生十分有利;θse水平分布中高能舌的位置跟强雷暴发生的区域对应较好。(3)秋季强对流发生时对流云团高度较夏季偏低,TBB值较夏季偏高,此次雷暴过程发生时云顶温度TBB在-22~-32℃,强雷暴主要位于冷云盖前方TBB梯度大值区域内。(4)雷达回波中心反射率因子在45 dBz以上,1.5~5 km存在非常强的垂直风切变,对秋季雷暴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雷暴:(一)记起止时间和方向(注意整体、判别系统),两次闻雷≤15分钟连记。闻雷一声,只记开始时间。(二)按八方位记录,≥180度时加记中间方位,过顶时加记“Z”,方向不明不记。(三)雷暴  相似文献   

19.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近46年来雷暴气候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广州白云机场1956~2001年46年的逐时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小波分析,揭示出白云机场雷暴气候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白云机场年平均出现雷暴日数为75.4天,初雷一般在3月1日,终雷一般在10月14日,一年12个月都有可能出现雷暴,其中雷暴多集中出现在4~9月份,以8月份出现最多,12月份出现最少;雷暴的历史演变有着较好的9~12年振荡周期,而且近46年来雷暴的发生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变化,另外雷暴有明显的季节和日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董万胜  葛正谟 《高原气象》1995,14(2):141-150
本文通过一个二维平面对称模式,针对甘肃地区雷暴云的特点,计算了在不同电荷分布情况下人工引雷成功时的触发高度、火箭发射点的地面电场值以及能成功引发闪电的范围大小。并对甘肃地区雷暴云在负电场区很难引雷成功的原因和在偶极性电荷分布的雷暴云下人工引雷的结果进行了一些分析。结果表明,下部小正电荷中心的高度、电量的大小对能成功引雷的范围、触发高度都有较大影响。整个云体的高度对触发高度有较大的影响,但对能触发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