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1995~2015年20 a间塔里木河干流区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ENVI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并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工具对塔里木河干流的耕地数据进行提取,分析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20 a间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和土地利用方式产生了直接影响,对塔里木河干流区的耕地也影响显著。通过对耕地变化的分析,可为塔里木河生态综合治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泥石流灾害对流域植被、土壤、水体等生态环境要素具有极强的破坏作用,快速有效地监测灾害影响区内生态环境的变化对防灾减灾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选取白龙江流域泥石流灾害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期次遥感影像提取了生态因子信息,构建了生态质量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基于时间序列影像的遥感监测能够有效地刻画灾害发生前后的区域生态变迁过程,对地质灾害区的生态监测和修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甘肃省兰州市周边地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影像数据,通过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相结合的技术,提取兰州周边地区削山造地信息和遥感生态指数,研究该地区削山造地时空变化规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遥感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周边地区削山造地工程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研究成果为兰州削山造地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提供科学研究支撑。  相似文献   

4.
都汶公路沿线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都汶公路沿线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波动效应等问题,该文以都汶公路沿线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理省情普查及监测数据,探讨了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内部各动力要素间的协同耦合机制。通过对公路沿线生态地质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探索并构建了宏观—中观—微观联动的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本底库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揭示都汶公路沿线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变化的影响因素、机制和规律,界定都汶公路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阈值。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考虑了西南地区的"震后效应",适合于开展山区地质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研究。  相似文献   

5.
首先,从生态环境评价的内涵出发,根据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自然生态环境特点,探讨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法,包括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各指标权重确定、评价单元选择、评价数学模型研究等;然后,利用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及多种专题资料,客观地对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指出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环境及其保护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采用2002-2014年塔里木河下游的长时间序列野外调查资料和卫星遥感解译成果数据,对输水后研究区内地表覆盖时空变化、地下水、植被覆盖及其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利用收集到的气象和水利工程数据对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经过10余a的治理,塔里木河下游流域的植被覆盖情况有所改善,研究区植被整体生长状况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7.
利用移动窗口遥感生态指数分析矿区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山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矿区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是矿区管理必不可少的内容。前人通过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y index, RSEI)对矿区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得到了有效的结果,但计算遥感生态指数时没有考虑到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区域性的,且矿区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会对矿区及其周边的环境造成不同的效应。针对大面积地物类型复杂的研究区域,提出了基于遥感生态指数和移动窗口评价单元的改进生态指数——基于移动窗口的遥感生态指数(moving window-based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MWRSEI)。结果显示,研究区域MW-RSEI均值为0.522,绿度和湿度对环境起正效应,干度和热度起负效应,其中矿山地貌景观破坏区域生态环境等级差和等级较差的占整体矿山地貌景观破坏区域面积的85.40%。提出的MW-RSEI符合地理学第一定律,其结果与RSEI结果具有一致性,同时显示了更多的矿区周边生态环境的渐变信息,印证了生态环境中的耗散结构理论,可以为矿区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现代化高新技术对流域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是流域规划和综合治理的重要依据。本文以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三期遥感影像及基础背景数据为基础,基于遥感和GIS技术,通过分类体系划分、遥感解译、生态模型构建,实现了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多源、多类型监测数据的定性、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应急输水工程实施后,随着累计输水量的逐渐增加,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中、高植被覆盖度面积也逐渐增加,非沙漠化和轻度沙漠化面积扩大,而中度沙漠化面积缩小,生态环境趋于好转。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环境作为我国生态安全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分析其生态环境脆弱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生态评价理论研究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选取12个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对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并根据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EEVI,进行生态环境脆弱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0.
依据干旱区绿洲生态环境特点,建立了完整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GIS和遥感技术,分别从生态压力、生态敏感度和生态稳定度3方面对研究区生态脆弱性进行分析,并运用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得出综合评价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80%以上的区域已达到中度脆弱级别,近1/6的区域为重度脆弱区,在分布上呈现从东向西明显增加的特点。生态脆弱性表现出了显著的土地利用效应,随着脆弱度等级的增加,荒漠化面积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进行荒漠化治理、保证生态用水是吐鲁番绿洲生态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