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朝阳沟油田生产试验区为例,论述7朝阳沟油田扶余油层单井产能的控制因素:油藏地质条件和油气层损害。油藏地质条件从根本上决定了单井产能的大小,油层损害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油井的产能  相似文献   

2.
朝阳沟油田扶余油层单井产能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朝阳沟油田生产试验区为例,论述了朝阳油田扶余油层单井产能的控制因素;油藏地质条件和油气层损害。油藏地质条件从根本上决定了单井产能的大小,油层损害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油井的产能。  相似文献   

3.
扎那诺尔油田为有效开发动用老井区储油和残余油,2358井成功地利用开窗侧钻井技术对老井进行改造,恢复和提高了单井产量,对今后该地区的老井套管开窗侧钻井施工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白马中区延长组长8油藏是典型的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极高的储层非均质性和复杂的油水运动规律给注水开发方案制定带来较大困难。本次研究以生产动态分析和数值模拟为主要手段,针对注水开发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政策,为油田的有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该油田在注水开发中存在三大矛盾,即注采井网与裂缝系统之间的矛盾,地层压力与单井产能之间的矛盾以及含水上升与注水参数之间的矛盾。研究结果认为深部调剖、高含水井转注、周期注水、优化注采参数、局部井网加密等开发政策的调整可以有效缓解上述矛盾。  相似文献   

5.
用盈亏平衡点法建立单井采油极限含水率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经济极限含水率是油气田开发决策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油田的采油特点和我国的现行财税制度,并对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的统一经济技术指标,用盈亏平衡点法律立单井采油极限含水率模型,根据采油成本中各项费用和产液量之间的关系,钭采油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结合克拉玛依油田单井采油的资料,证实这套模型对于油田单井采油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同时,也将为今后建立经济极限含水率标准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盈亏平衡原理,研究了高渗透和低渗透两类油田的抽油和电泵两种采油方式,在不同油价和液量时,新老油井的经济极限含水的计算方法,供现场及决策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董经峰 《地下水》1993,15(1):23-29
本文根据60年代老井灌区目前普遍存在的改建问题,通过对一个县的机井评查,总结了老井灌区建、管、用经验,找出了工作差距,制定了可行的措施,提出了老井灌区机井建设的规划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为保证抽油泵正常工作 ,达到抽井机井供采协调、高产稳产、节能降耗的目的 ,从最大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小泵效三个方面讨论了葡萄花油田合理沉没度 ,得出该油田单井的合理流压为 2 .5~ 3 .3MPa ,合理沉没度为 30 0~ 35 0m。确定油井工作制度时应该考虑经济效益。合理的沉没度在保证抽油泵正常工作的同时 ,还可以获得最大产量和最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采用油藏动态分析与矿场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以大量的动静态资料为基础,从单井分析入手,对温-米油田各区块以及全油田的产量递减规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符合本油田实际情况的产量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产量递减的主要因素,预测了各区块及全油田1998年的老井产量,应用自然递减理论图版,定性地评价了温-米油田4个主力区块的开发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安塞油田注水开发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安塞油田特低渗透油藏的非均质性较强,注水开发启动压力梯度大、天然微裂缝较发育和油井见水后采液、采油指数下降等因素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日益突出,根据安塞油田多年实际注水开发试验,从注水参数优化、精细注水单元划分、注水剖面调整和优化注采井网方面分析总结了安塞油田注水开发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特点,在注水参数优化方面提出了超前注水及油井投产的时机选择,以及强化注水、不稳定注水的特点和方法,针对油层的非均质性提出了三分精细注水的核心和方法,对剖面调整技术和井网优化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为油田开发提供了技术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1.
张传凤 《江苏地质》2019,43(4):696-700
将盐溶腔改造成储气库,改造老井时,锻铣施工返屑率低、携返时间长、环空憋堵严重、单副刀具进尺少,总体效率低,对锻铣效率影响较大的是钻压、转盘转速、铣进速度、泵排量、钻井液性能等,这些参数相互影响,需要系统协调配合。通过对关键参数的计算和研究,提出了提高锻铣效率的优化措施,经金坛茅井现场验证,能明显增加单副铣刀的施工长度,提高总体施工效率。  相似文献   

12.
孤东油田水平井开采剩余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孤东油田老区水平井设计中,面临周边均有老井开采,含水较高、产量较低的风险,进行夹层识别和构型解剖研究.例如孤东7P11井完钻后,根据其测井解释成果结合邻井资料研究落实该井区第5侧积体含油饱和度较高,富含剩余油,因而孤东7P11井采取射孔段沿第5侧积体延伸,2005年5月投产,初期日产油16.0t/d,含水13.6%,对于采出程度达41%、综合含水98%的井组,应用效果较好.孤东油田1996年以来累计投产43口水平井,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13.6t/d,是同期老井产量的3倍,含水68.4%,比老井含水低25.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认真贯彻调整时期的水利建设方针,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管理方面来,武威县从一九八○年以来,狠抓了井灌区的调整、改革和配套挖潜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它们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调整机井布局扩大单井控制面积一九八○年,全县机井普查,发现以往机井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一)机井布局不够合理,密度过大,相互干扰,单井效率低。(二)井深不够,成井工艺差,半拉子井多,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柴达木盆地英东油田长井段油层层间非均质性强、产能差异大、产液能力不确定给低油价下效益开发带来的诸多问题,笔者尝试利用渗流系数、存储系数与含油饱和度作为fisher判别函数参数对研究区不同储层产能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通过实际生产数据与理论函数对比,理论模型整体判别符合率达到80%以上,基本满足了油藏开发需要,为后续油藏的单层砂体投产治理、产能部署及储层预测动用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产能预测是油田生产中的关键一步,而定量预测储层产能存在难度。因此通常先对产能级别进行划分,为储层产能定量预测提供基础。通过分析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储层产能影响因素,利用能够反映储层岩石物理特征的191块岩心毛管压力曲线形态将储层类别划分为3类,然后将储层分类和产能分级相结合,将储层米采油指数的分级界限确定为12和2 m~3/(d·MPa·m),提出储层宏观与微观物性参数结合的综合评价指数Z来划分储层产能,最终利用储层品质因子RQI来识别全井段储层产能级别。利用该产能分级与识别方法对研究区所有测试层产能级别进行划分,准确率达到了90%以上。该方法应用效果较好,可尝试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加准确地预测煤层气井产能,采用多层次模糊数学法建立包含3个二级评价参数(资源条件、储层条件及改造工艺)、10个三级评价参数在内的综合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结合收集到的国内15个煤层气目标区块的储层参数与改造工艺资料,对各区块煤层气井产能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利用各区块的实际产量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分析并拟合,最终得到了评价结果与产量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区块单井平均日产气量不超过600 m3/d,且评分相对集中在0.64以下,这主要是由于较差的储层条件和不合理的改造工艺所致;单井平均日产气量与综合评价结果相关性良好,二者呈幂函数关系;根据评价结果可知,当综合评分超过0.660 6时,预计平均单井日产气量将超过1 000 m3。研究认为,煤层气开发一方面要加强储层评价,优选有利区;另一方面要优选相适应的储层改造措施,以达到煤层气开发产能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张晓东  程鑫  马轮  周亚楠  石月  杨刚 《地下水》2013,(1):170-171
依据超声波采油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基本原则,为清楚超声波采油技术在低渗油田的增油效果及其制约因素,我们在陕北ZK区块对八口油井进行现场试验,得到实验前后每口油井的产液量、含水率等数据。结合油井的差异性和注水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渗油田,因堵塞、结蜡产能严重下降的油井,一般经超声波处理,产量均有所增加;对于一些特殊油井,需要结合调剖堵水、压裂等方法进行综合作业,这样超声波采油才会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内外针对控制碳酸盐岩油藏单井产能主要地质因素研究还较少。本文以哈萨克斯坦北特鲁瓦油田KT-I油层组为例,基于岩芯分析、测井解释成果、储层微观表征与生产动态分析等资料,宏观上从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以及微观上从储层岩性、储层类型、物性、有效厚度等两方面对单井产能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单井产能主要受孔隙体积、渗透率与储层有效厚度的直接影响,而孔隙体积及孔隙空间类型受岩性、沉积微相与成岩相控制。在碳酸盐岩中,裂缝的发育可极大程度地改善孔隙连通性,从而增加渗透率,而其发育受断裂作用与构造变形及成岩作用、岩性控制。研究各种地质因素对碳酸盐岩单井产能的控制作用,可为制定初次油气开发方案提供有效的指导,为调整开发方案和老区扩边勘探、滚动开发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田梦  林海  孙跃武  徐衍彬  高平 《世界地质》2003,22(3):279-283
头台油田是构造—岩性油藏。裂缝型、特低渗透是其显著特点,常规注水开发后经常出现严重的油井水淹,造成油田开发低效。本文以头台油田研究为例,认为对于裂缝型特低渗透油田,采用注水吞吐采油技术,通过套管直接向地层注水,利用储层毛管力作用,进行油水置换,实现单井自注自采吞吐采油,可以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减缓产量递减。适合注水吞吐采油基本条件是岩石润湿性为弱亲水和岩石饱和非润湿相。影响注水吞吐采油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储层吸水状况、微缝发育状况、储层非均质性、注入体积和关井压力等。吞吐采油技术可作为改善裂缝型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一种新的模式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王清发 《地下水》1991,13(4):222-224
本文在机井装置效率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机泵高效区运行及井泵合理配套的原则,建立了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组成机井装置效率的优化模型,然后介绍了优化模型的计算机解法和针对模型特性的简单解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