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水资源匮乏,地下水严重超采,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结合新绛县自然地理概况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通过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总结出新绛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地表水源置换管理、加强节水管理、水环境污染治理等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2017,(3)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西部,水资源短缺,地下水是该市主要供水水源,由于长期大量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引起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通过对保定市平原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超采区面积和地下水超采引起问题的调查分析,保定市平原区现有超采区面积11 144 km~2,其中严重超采区面积938 km~2,年超采地下水9亿m~3。针对超采问题,对地下水超采区的治理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保护,为全市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控制地下水超采,有效管理和保护地下水资源提供科学合理支撑。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2016,(6)
分析辽宁省地下水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与地下水超采区存在的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水体水质污染超标、部分地区海水入侵加剧等问题。对地下水超采区提出加大保护力度等对策与建议,同时也为全省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当前国家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大举措。陕西省属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省份之一,地下水在保障生活生产用水,支持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保障陕西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陕西省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并针对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地下水管理工作实际,提出:建立完善水资源考核技术体系和指标体系;落实地下水条例;开展特殊类型区地下水资源普查;科学制定开发利用规划;加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和保护;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等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李吉超 《地下水》2019,(3):43-44
甘肃省临泽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地下水超采区主要分布在井灌区,农田灌溉用水主要依赖地下水,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超采区存在地下水监测设施薄弱、建设资金短缺、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制度不健全、治理整体推进难度较大等问题,通过实施地表水源置换、推广高效节水项目、调整种植结构、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强化监督管理等措施,全面完成了地下水超采区年度压减任务,地下水超采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态环境逐渐恢复和改善,有力保障了临泽县水资源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6.
以咸阳市水文地质条件、水文气象资料、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为研究基础,全面研究分析了咸阳市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针对现阶段咸阳市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开采量长期居高不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问题突出等问题,提出了严格完成压采目标、科学配置地下水资源、增加地下水补给等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地下水超采区调控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7.
淮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与保护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浩 《水文》2013,33(6):77-80
地下水超采是淮河流域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已有各类超采区58个。为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地下水,减少超采区和超采现象,本文在分析地下水超采区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超采区的治理与保护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8.
奎屯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及自动监测系统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世珍 《地下水》2009,31(6):56-58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生产和生态供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下水监测是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地下水超采区治理规划、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的基础依据,是实现地下水科学管理的前提。奎屯市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中心,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水量剧增,地下水超采严重,在奎屯河冲洪积倾斜平原区下部的农业井灌区形成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地下水问题目益凸现。应用地下水位自动监测系统监测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为奎屯市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及水资源保护提供基本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16,(2)
近年来,辽宁省地下水源地开采现象十分严重,部分地区还引发地下水超采、海(咸)水入侵及地下水水质恶化现象,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辽宁省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超采区的划分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性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2017,(6)
面对地下水超采问题,各地通过采取多项措施,积极开展治理,但因地下水开发利用涉及多个部门,如何做好顶层设计、系统治理,成为下一步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超采区管理不等同于超采区治理,管理体制重于治理措施。本文聚焦超采区管理现行体制机制,梳理现阶段超采区管理手段和治理措施,分析超采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2020,(2)
地下水超采是阳谷县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全县均划定为深层承压水超采区。在阐述分析阳谷县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地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阳谷县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具体对策措施,并对综合治理成效进行分析,以期为山东省其他地区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侍猛  张超  颜泽群 《地下水》2023,(5):105-107
地下水管控指标是构建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建立超采监管治理体系的基础性工作。地下水管理实行取用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以宿迁市整个市域行政区为规划对象,在分析区内地下水利用与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了宿迁市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水位控制指标,为推动地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大同市(平原区)地下水超采现状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宏  吕玉萍 《地下水》2004,26(4):297-299
通过分析大同市平原区地下水超采现状,指出地下水超采容易引起的水环境问题,针对日益紧张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和地下水起采引起的水环境问题,提出了超采区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依据大量实测和调查资料,阐述东营市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地下水超采情况,以及由地下水资源超采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在分析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措施及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总结出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实践经验,可为其他地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超采区划定是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措施,传统方法是采用水位动态法、开采系数法和引发问题法等进行地下水超采区划定,但各方法的划定结果不统一。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上海市地下水超采区综合划定框架,对水位变化、开采系数以及开采引发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结果与上海市实际情况较吻合。这为后续制定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水位控制等指标及科学合理制定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张建成 《地下水》2005,27(2):118-120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城市出现地下水超采现象,并伴随水环境问题.本文论述了五个方面的问题,认为采用水资源变值理论评价地下水超采地区的水资源量比较合理,同时对"三水"转化关系、水资源还原问题、地下水超采区的划定及超采区类型的划定进行了讨论,提出地下水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在关注开采量的同时,还应重点关注同地下水埋深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全国地下水超采区现状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毕守海 《地下水》2003,25(2):72-74
地下水超采问题是我国当前资源、生态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全国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强地下水保护和超采区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是当前水利管理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以乌苏为例,选取其水资源污染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各评价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全面节流、多方开源、厉行保护、强化管理、优化配置"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针,在开源、节流、保护和管理等方面提出宏观策略及具体措施,应从管理层面加强宣传,以提高人民对地下水污染问题的认识;确立正确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思路。同时,从技术层面充分利用地下水监测与评价技术、污染源防治技术及工程措施提高水防污染治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济宁市地下水超采区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济宁市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对地下水超采区进行了划定,并对因地下水超采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超采现状,提出了治理地下水超采的规划目标和调控方案.  相似文献   

20.
李瑞  刘猛  胡军 《地下水》2018,(6):77-78,135
皖北平原地区地表水源相对不足且污染严重,中深层地下水是该区重要的供水水源。运用水位动态法、开采系数法、引发问题法三种方法,对皖北平原的地下水超采区进行划分浅析。对超采区划分成果进行叠加,并根据实际开发利用情况对范围和边界进行适当修整,划分出超采区。以期为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地下水资源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