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应用空间基尼系数、泰尔系数分解及面板模型等方法,对1995-2013年中国人类福祉地区差距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1995-2013年中国人类福祉省际差距整体趋于缩小。其中,“九五”时期不断缩小,“十五”时期波动变化,“十一五”时期快速缩小,“十二五”时期趋同发展;②四大区域之间的人类福祉差距是最主要的差距,但其贡献率总体呈递减趋势,而区域内人类福祉省际差距的贡献率呈递增趋势。西部地区人类福祉的省际差距最大但降幅明显,东部地区人类福祉的省际差距先扩大后降低,中部、东北地区人类福祉省际差距相对较小且不断缩小;③中国人类福祉地区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同向扩大。加快经济发展、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均可提高中国各省的人类福祉水平,但也可能扩大地区差距。提高卫生经费占比的增长率可降低中国人类福祉水平,但却能有效缩小中国地区之间的福祉差距。提高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和人均转移支付,既能提高中国各省区的人类福祉水平,又可起到促进地区之间福祉均衡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人类福祉视角的中部地区碳排放绩效与效应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排放绩效是当前国内外低碳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已有研究主要针对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测度展开,关注经济产出的碳排放绩效。基于人类福祉是研究碳排放绩效的新视角。首次提出碳排放绩效的概念框架及图解,据此构建了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评估模型,应用LMDI分解法建立了碳排放绩效的效应分解模型,对中部地区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及其效应进行研究发现:(1)1990年~2008年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整体上先增后降;人类福祉的经济绩效与碳排放绩效整体上均呈递减趋同态势。中部地区人类福祉碳排放绩效的省际差距整体上趋向缩小;(2)1990年~2008年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的总效应波动较大,驱动效应和抑制效应交替出现。经济福祉绩效效应整体递增,由抑制效应向驱动效应演进,呈现趋同趋势;(3)中部六省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主要由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决定,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效应是碳排放绩效总效应的决定性因素,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效应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效应和人类福祉的经济绩效效应两种效应的叠合。  相似文献   

3.
我国中部六省产业集聚与扩散的空间计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崛起"战略给中部六省各地区的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进入十二五时期,中部地区有必要总结之前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着手,掌握产业更新规律,尽可能规避经济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承托的区域经济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本文收集整理了我国中部六省共88个地市2000年至2008年第二产业数据,采用LIS...  相似文献   

4.
中国山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国阶  周后珍 《山地学报》2003,21(4):435-44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除呈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差异外,还呈平原、丘陵、山区发展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叠加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形成犬牙交错的多维、多梯度差异。人均GDP由东部城市、中部城市、东部整体、西部城市、东部丘陵、东部山区、中部整体、西部总体、中部丘陵、中部山区、西部丘陵、西部山区逐渐降低。人均GDP的最大差距出现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大中城市与宁夏、甘肃、贵州等省(区)的山区之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受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受第一产业的影响较小。中国要实现全面小康,必须逐步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关键是加快西部山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地区合作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者就地区差距的形成,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全面扩大情况下的地区间矛盾,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八五”期我国区域政策的调整作了精辟分析,最后阐述了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和基本内容,强调重视内地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的差距,促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缩小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内在机制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五年计划”视角下中国地区差距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Panel-data),以"五年计划"为视角,分析了1978-2009年7个"五年计划"期中国地区差距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地区差距1978-2009年呈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的波动特征,整体呈缩小趋势;近30年来中国地区差距演化由地区内差距为主转向以地区间差距为主,地区间差距扩大是全国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动因;2)东部地区内部差距呈缩小趋势,中、西部地区内部差距均呈扩大趋势;3)中国城乡差距呈现明显的"U"型演化特征,以"八五"计划期为拐点,差距不断扩大,并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4)东部地区城乡差距总体呈扩大趋势,大部分省市城乡差距变化都较剧烈;中部地区城乡差距呈现明显"U"型特征,各省市除"七五"计划期呈缩小趋势外,其他计划期城乡差距均呈扩大趋势;西部地区城乡差距以1983年为拐点,呈先缩小后逐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省区经济增长空间分布动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国平  陈晓玲 《地理学报》2007,62(10):1051-1062
采用分布动态方法(MEDD), 从省区经济增长空间分布的形状和流动性两方面考察1978-2004 年中国省区经济增长空间分布的动态演进, 结果表明, 中国省区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布形态经历多极化-收敛-双峰状的变化过程, 其中, 俱乐部收敛省区内部的经济发展差距由扩大到再次缩小, 俱乐部间的发展差距由缩小到再次扩大, 说明收敛俱乐部间的经济差距在扩大。1990 年后, 地区经济增长的活跃性提高; 转移概率矩阵、无条件和空间条件动态随机核估计及密度等高线图显示空间相互作用影响着省区经济增长未来的空间分布, 空间因素是影响地区经济增长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邻地区经济增长互相依赖, 因地理位置临近所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促使了相似经济水平地区的空间聚集。  相似文献   

9.
以中部省份各个市域第三产业产值为研究指标,采用空间自相关、Gi*系数法、半变异方差以及Kriging法对中部区域服务业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结果发现:①从总体分布格局上看,中部地区服务产业分布极为不均衡,各区域间服务产业发展差异较大.中部六省服务产业格局呈发散分布,但发散程度较弱.②热点区域的服务产业整体格局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具体表现为热点区逐渐消失,次热点区数目有所增加.除武汉城市群、环长株潭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外,太原城市群也相继进入次热点区;③从整体看,中部各区域服务产业差距有所扩大,布局具有较强的空间连续性和组织性.热点区域范围不断缩小,且不断向核心城市集中.  相似文献   

10.
20年来新疆地州区域经济差异动态分析   总被引:9,自引:11,他引:9  
高志刚 《干旱区地理》2002,25(3):272-277
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角度选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计量经济方法,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和居民收入差异两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疆地、州区域经济差异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新疆地州经济发展水平来看,1978-1990年,绝对差异在扩大,而相对差异在缩小,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基本都呈逐年扩大趋势;从地州居民收入来看,1978-1999年,城镇职工平均货币工资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差异呈逐年扩大趋势,而相对差异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基本是逐渐缩小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基本呈扩大态势。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及其过大,会对经济、社会、政治、正义、民族等各方面产生诸多的消极影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区域旅行社业效率的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2003~2009年中国区域旅行社业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旅行社业综合效率总体上呈现出增长的态势,纯技术效率是综合效率变化的主导因素,中国区域旅行社业全要素生产率也表现为增长的态势;中国区域旅行社业效率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部低走势,且中部和东西部差距较大,东部和西部差距较小;在变化趋势方面,东、中、西部地区在旅行社业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均得到很大的提高,其增长主要得益于三大地区在技术进步方面的突出表现,但在综合效率方面均表现出弱改善的趋势;从效率类型来看,双高类型的省份主要分布东部地区,其他3个类型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且中国各省旅行社业效率之间的差异呈现出缩小的趋势;从各省旅行社业效率的变化趋势来看,2003~2009年,大部分省份旅行社业综合效率保持增长的态势,少数省份处于下降的趋势,在旅行社业全要素生产率方面,除新疆外,其余省份全部保持增长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贫困视角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规律及其管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隋文娟  刘筱  廖悲雨  王铮 《地理研究》2010,29(2):373-381
采用贫穷增长曲线方法,研究了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规律。根据中国1994~2006年地级市的人口和GDP数据,总体来看,随着经济增长,中国地区差距呈扩大趋势,但区域平均GDP增长率越高,地区差距拉大的趋势就越小。1998~2000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呈现贫困化经济增长,GDP增长率最低,地区差距急剧扩大;2003~2004年是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平均GDP增长率最高的年份,基本符合减贫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缩小;其余年份基本符合涓滴经济增长,即随着经济增长,虽然绝对贫穷得到了缓解,但贫困地区人口的收入份额降低,地区差距扩大。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管治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一、全国及三类地区城市化水平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省际差异 按沈阳农学院朱道华对我国农村经济综合区域的划分结果,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共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陕西共11个省(市、区);西部地区包括内蒙、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共8个省(区)。用市镇人口比重(市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增长趋同与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山东省东西部地区差距显著,堪称我国区域差异的一个缩影.在检验σ趋同和建立绝对β趋同经典回归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发现山东省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经历了"趋同(1978-1983)-趋异(1984-2004)-趋同(2005-2008)"的变化过程,特别是在较长时期的趋异后2005年以来转为趋同值得关注;进而使用灰色关联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制度变量进行探讨,在引入初始人力资本、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工业化进程、产权制度改革、政府活动等初始变量和控制因素后,存在条件β趋同,其中人力资本禀赋和非国有化进程对山东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最为突出,劳动力市场表现和政府财政活动的影响不显著.这些结论为缩小区域差距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采用克鲁格曼区域分工指数和专业化指数对中部省区2000年,2004年和2008年的制造业区域专业化分工水平进行测度;进而通过构建竞合关系模型结合马尔可夫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对中部省区间的竞合关系进行判断并对其演进态势进行探讨。中部省区间制造业专业化分工水平不断提升,但省际间区域分工的非均衡性较为显著,山西与各省区间的分工程度较高,提升速度较快;竞合关系分析显示山西与其它省区主要表现为强互补合作关系,而其它省区间则主要表现为竞争型区域经济关系,且竞合关系演进的两极分化态势明显。由此认为,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建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是加强中部地区经济合作,实现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张淑文  陈勤昌  王凯 《热带地理》2020,40(1):154-163
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综合考察2001—2017年中国30个省区(不含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特征,继而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并着重解析旅游产业集聚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产业集聚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且区域间差距日渐缩小;中国旅游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局域空间分布以“H-H”和“L-L”类型为主;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和区域创新能力是推动本省区及邻近省区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旅游产业集聚显著促进本省区旅游经济增长,对邻近省区则是负向影响,而交通设施条件对本省区旅游经济增长具有负向抑制效应,对邻近省区影响不明显,地区开放程度对旅游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福利水平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以中部六省为例,通过计算中部六省各县市的人均GDP指数与福利指数,并提出上行与下行及其衍生概念,分析中部六省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福利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均GDP指数的"伸缩性"明显大于人均福利指数的"伸缩性"。经济水平高的地区福利水平有下降的趋势;经济水平一般的地区福利水平比较稳定;经济水平低的地区福利水平有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以我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分析1991-2010年各省份旅游外汇收入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各省份国际旅游收入的绝对差异呈快速扩大态势,虽然相对差异总体呈逐渐缩小趋势,但下降幅度较小;②各省份国际旅游收入发展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两极绝对收入差距在扩大,相对收入差距在缩小;③国际旅游收入地域空间集聚态势明显,高收入省份全部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在此基础上,从旅游资源禀赋、目的地可达性、对外开放水平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对我国入境旅游发展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的成因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加快我国中西部地区入境旅游发展、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发展地域差异及类型划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分异规律一样,作为区域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经济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该文采用泰勒(Theil)区域不平衡指数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研究表明我国的农村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东中西三大地带性差异,其中以非农产业的差距最大,这种差异在1993年以前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之后,经济总量的差距趋于缩小,但农民收入水平的差距继续扩大。为了反映不同地区农村发展更深层次的差异,笔者进一步提出了农村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并根据该指标体系采用层次聚类法将全国划分为六大农村地域经济类型,总结分析了不同农村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中部地区的区域问题是“发展迟滞”,可称为“迟滞病”。“发展迟滞”是中部六省区域问题的综合症结,其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受阻、发展迟缓、在全国的相对地位下降;导致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迟滞的因素主要有区域投资环境、产业结构水平、城市化水平、区域对外开放程度等;针对中部地区制约区域快速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发展、推进市场化进程、加强区域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