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下水》2021,(2)
针对山区型中小河流现状和河道水文特征,通过实施有效的防洪措施可切实提升山区河流防洪标准,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充分考虑中小河流现存的问题以及山区型河道洪水特点,遵循提高防洪标准、增强岸坡岸脚稳定性、减轻土壤侵蚀、畅通山洪出路的原则,提出通过实施清淤疏浚、硬性防护、生态防护等山区型中小河流防洪治理技术,可提高河道防洪标准及完善河道生态建设,以期为山区型中小河流防洪规划以及行洪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李忱庚 《地下水》2018,(5):232-233
辽宁省中小河流防洪体系尚不完善,原有提防和护岸已不能满足现有防洪标准要求,中小河流已逐渐成为全省防洪减灾体系的薄弱环节。本文对辽宁省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系统剖析,提出应坚持因势利导和生态治理理念,在中小河流治理建设中,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加强中小河流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完善防洪体系,充分发挥防洪减灾工程功能。研究成果对于中小河流治理规划、设计及建设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2017,(3)
随着城镇一体化进程脚步的加快,环境破坏和污染加剧,河流成了纳污的主要载体。河道治理问题尤为突出。通过对辽宁省阜新市柳河河道沙土淤积、防洪标准、河床不平整、水土流失、农田防淹防冲、人为破坏等问题的研究,结合柳河河道实际情况,提出了河道清淤、护岸固坝、生态修复三大柳河河道治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柳河河道的防洪能力和生态环境,为类似河道治理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4.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迅速,中小河道治理中存在设计编制质量不高、工程建设投资不足、政府对工程管理力度不够以及工程项目覆盖面广等问题显著,现以大连普兰店区河道治理为例,以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治理的理念为主,对如何高效高质的进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进行阐述,为中小河道治理工程建设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2020,(2)
秭归县九畹溪周坪段属鄂西南山区是典型的山区性河流,河床坡降陡,洪水集水时间短、汇流快,陡涨陡落。以秭归县九畹溪周坪段为例,在阐述研究区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九畹溪存在的河道防洪能力较差、岸坡稳定性差、水土流失严重、水污染问题严重、河道亲水性差、缺乏生物多样性等主要生态问题,并提出河道清淤、生态护岸、生态绿化等具体对策措施。以期为类似中小河流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民财产的安全,关系到城乡防洪减灾能力的提高,关系到经济建设的提高。所以,当前,中小河流的治理已成为当前水利工的作重点。本文根据当前山区中小河流存在的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水土流失严重、缺乏系统治理,防洪标准低、投入不足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与合理利用、加强法制建设,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加强建设管理,提高防洪标准、加大投入、加大宣传的力度等五项治理措施,为中小河流科学合理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彰武县河流流域总面积约为3 486 km~2,多以中小河流为主,多年来存在河道泥沙淤积现象严重、冲刷侵蚀严重、降雨和人类活动对河道径流影响明显和区域水体污染物严重超标等问题。本文在分析了彰武县中小河流分布特点,结合该县拦河水闸、提防以及护岸工程等许多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实施状况,对区域内中小河流河道治理方案技术要点进行分析。从河道的平面布置技术要点、横断面设计原则以及纵向设计需考虑的关键因素等方面对彰武县河道设计方案进行探讨,为该区域的中小河流河道治理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20,(3)
生态河道是现代河道综合治理一种不可缺少的治理方案。本文以生态理念探讨了无锡市现状中小河流的设计理念与治理原则,并从生态河道总体布置、河道堤型及断面设计、生态护岸设计,以及河道缓冲带构建设计等方面对河道治理进行了分析,以期在生态河道治理中将现有自然河道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河流生态系统是城市中具有独特魅力的,同时又是受人类活动干扰最强烈的。在对城市河流治理与改造过程中,人们往往仅侧重于防洪、水利、航运等功利价值和园林等景观功能,对将河流生态问题重视不够,以至于出现了许多问题。通过分析河流生态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试图探讨在河流生态理论与原则指导下,河流生态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问题,以期对今后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朝阳县河道管理中存在河道乱侵乱,占、乱排乱放,滥挖乱采等致河道污染严重,防洪能力大大降低,主要从朝阳县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朝阳县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河道管理中重要性以及河道管理生态治理落实河道管理工作,应通过明确各部门职责严格涉河建设项目的审批,严格控制采砂许可,严厉打击排放污水和乱放垃圾的行为、加大水环境的保护宣传教育水平,完善河道管理法律法规等措施等进行生态治理,保证该县水资源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2021,(3)
由于承载着防洪排涝、城市供水、保持水土、生物栖息和景观娱乐等多重功能,城市河道水生态修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以大凌河义县段治理工程为例,针对大凌河义县段河道存在的一系列生态问题,系统阐述了多种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流综合整治中的应用,并对治理后的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钟立君 《地下水》2020,(1):287-289
城市发展对宜居环境和河道景观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保证财产和城市安全中河道防洪工程占据着重要地位。根据合理的设计理念,如何一体化设计城市河道景观和防洪体系,可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安全发展和合理规划提供重要依据。以葫芦岛市绥中县六股河防洪工程为例,结合河道治理实际情况,研究城市河道一体化景观与防洪设计方法,能够显著增强河道防洪能力和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总体而言,在河道景观设计中融入城市河道防洪,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协调统一,可为河道景观建设、生态改造及防洪安全提供基础依据,保证绥中县居民财产安全和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2021,(2)
河道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利载体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环境资源基础,受多种条件限制,传统的河道治理比较注重灌溉供水、防洪排涝、水力发电等功能,因未考虑河流的生态功能往往难以获取理想的治理效果。对此,为提高河道的生态服务功能以及满足人们对滨河宜居环境的需求,"生态、和谐、自然、安全"的治河理念正成为河道治理的新方向。本文整理分析了现有河道治理技术及其优缺点,并以义县大凌河生态文明示范区一期工程为例提出了一种新的生态治理模式。实践表明,生态治理模式能够显著提升河流的生态效益,为大凌河水环境修复和河道治理方案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张晓峰 《地下水》2019,(1):255-256
城市河道关系着防洪及生态环境安全。以城市河道整治为入手点,依据城市上、下游河流段开发情况,对某地城市河道治理、已有河道整治项目及河势变化进行调查分析,基于城市河道整治现状及景观建设优势,设定城市河道整治规划,并依据城市河道景观设计需求,对城市河道整治与景观生态融合设计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全面提升城市河道水网生态面貌及防洪排涝能力,为区域水系建设及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2021,(1)
根据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水源地环境保护要求,本文提出河流底泥及水质治理、河道斜堤重新设计、生态群落净化以及水生植物吸附等生态治理措施,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创造水生动植物栖息环境和聚集地提供重要保障。通过仿真试验模拟河流水环境,验证了河流生态治理措施的科学有效性。试验表明:设计的城市河流治理体系可以快速恢复水生态环境,为城市河流综合整治及其方案的优化设计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2016,(6)
华县地处三门峡水库回水淹没区,其南部为秦岭余脉,由于地理原因造成中小河流众多,河流落差大,,汛期河水暴涨暴落,极易形成洪水,属于典型的"大雨大灾、小雨也是大灾"的地区。通过调查和多年总结,分析了华县中小河流的治理现状,指出目前存在着防洪基础设施薄弱,堤防标准较低,潼关高程抬升河道行洪能力差内涝严重等问题,提出对列入和未列入国家治理规划的分别采取对策及措施保障汛期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7.
王西平 《地下水》2014,(1):93-94,111
大荔洛河生态治理首先在保证洛河大荔县城区段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重在改善河道环境,营造良好区域环境,以打造绿色生态河流为主要目标。以“水”为脉,以“绿”为网,构筑生态化、自平衡的人居体系,形成“疏密有致,蓝绿相间”的布局形态。在保证河道生态用水的前提下,通过水生态环境治理,适当规划河湖人工水系和绿色景观,实现水资源的综利用。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2017,(4)
通过分析留坝县太白河江口镇河道治理现状,理清河道治理存在防洪体系不完善、设施不配套、治理与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充分考虑现状已成工程及高岸坎,结合河道特点,提出尽量利用已有工程,沿河道天然岸坎进行防洪治理,共修建防洪工程3.67 km。工程建成后在保证设计洪水安全下泄的基础上,改善工程区河道两岸的生态环境,促进了保护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2021,(1)
长期以来,城市河道治水的指导思想都是"下排、中疏、上蓄",而对防洪排涝中河道的"中蓄"功能考虑较少,未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河道的生态治理。引入"湿地河道"设计理念建成原河流生物"繁殖、生长、栖息"的环境,通过综合治理自然河道的生态性实现提高城市河道"中蓄"的目标,逐步形成河流与人的良好关系,为河道水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城市防洪排涝需求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为维护生态水利治理成果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20.
季万才 《地下水》2020,(1):164-16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河流防洪治理的措施、方法、理念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提高。将河流综合治理与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结合,已被国家列为重要的生态型社会建设政策提出和实施。河流防洪治理经历了"修堤、堵口、疏浚、裁弯取直"、"蓄滞兼顾、除害兴利结合",以及以"防为主、拦疏结合,由防御洪水向管理及利用洪水转变,提倡人水和谐相处",逐步发展为建设水生态文明社会,水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国策。河流防洪治理面临的形势是,由传统的单一防洪工程治理,转变为水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既注重防洪又注重水生态环境景观,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防洪管理由粗放型转变为精细,防洪工程由重建设轻管理逐步转变为重管理轻建设或管建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