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扬子陆块出露了较多前南华纪地层和岩浆岩,碎屑沉积岩中保存的碎屑锆石对限定地层沉积时代、示踪沉积物源和反演早期大陆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扬子北缘大洪山地区中元古代打鼓石群碎屑锆石年代学的研究,结果显示李家咀组最年轻的锆石年龄为1 250±64 Ma,主要峰值为2 078 Ma、2 437 Ma、2 659 Ma和3 084 Ma附近;罗汉岭组最年轻锆石年龄为1 077±51 Ma,主要峰值为1 126 Ma、2 044 Ma、2 458 Ma和2 635 Ma附近.根据结果认为:李家咀组的沉积时代在1 250±64 Ma与1 126 Ma之间,罗汉岭组沉积时代晚于1 077±51 Ma,可以确定打鼓石群的沉积时代为中元古代.另外,通过对打鼓石群、神农架群、会理群和东川群的碎屑锆石统计频谱特征的对比分析,发现在扬子陆块不同地区出露的中元古代地层,具有明显不同的锆石年谱特征,反映了各地层单元的物源差异很大,在中元古时期应分属不同的地块,经历了中-新元古代构造演化,才逐渐拼合成统一的扬子陆块基底.   相似文献   

2.
汪迎平  阎永奎  丁保良 《地层学杂志》2001,25(2):111-115,T002
浙东沿海中生代火山岩系十分发育 ,分布极广 ,在大片火山岩系覆盖的永嘉市枫林镇附近出露一套浅变质沉积地层 ,由于缺乏生物化石依据 ,其地层时代长期被定为上侏罗统诸几组 a段 (J3za)或茶湾组 (J3c) ,抑或下白垩统馆头组 (K1 g)等。“九·五”期间 ,笔者在这套浅变质地层中首次发现了极其丰富的微古植物化石。微古植物化石中的大多数属种见于我国浙西、赣东北、皖南、鲁东北等地区震旦纪地层中和俄罗斯陆台与西伯利亚陆台上里菲及文德系中。据此 ,这套产微古植物化石地层的时代应该属于震旦纪而不是中生代  相似文献   

3.
文章报道了在湖产房县梅花山一带山露的一套浅变质地层中首次发现较多的微体植物化石,据其组合特征及区域对比,大致确定了它的形成时代为早志留世。这些发现不但丰富了该区志留纪古生物资料,而且为其时代归属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果线地层的微体植物化石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磊明 《地层学杂志》1995,19(4):299-307
前寒武纪-寒纪界线地层在扬子地台发育良好,分布广泛,并有包括微体植物群、海藻、瓶原生物、具硬体动物及‘澄江动物群’等化石的发现。因而,扬子地台成为研究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生物地层的代表地区之一。基于对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界地地层已知微体植物化石纪录的回顾和论定,总结概括了下寒武统微体植物化石组合:寒武系最底部硅质磷块岩中的Micrhystridium-Paracymatiosphaera-Me  相似文献   

5.
出露于扬子克拉通北缘大洪山地区的打鼓石群一直被认为是一套中元古代沉积地层,其上被花山群不整合覆盖。但是由于缺少可靠的年龄依据,打鼓石群与同属扬子克拉通北缘的神农架群以及其他相关地层的对比关系一直存有争议。本文作者利用高精度高分辨率离子探针质谱仪(SHRIMP)测定了打鼓石群中凝灰岩的锆石U-Pb年龄,并利用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MC-ICPMS)测定了打鼓石群凝灰岩和基本同时代的神农架地区神农架群上亚群凝灰岩的锆石Lu-Hf同位素。这是迄今为止第一次测得了打鼓石群罗汉岭组凝灰岩年龄(1 225±19) Ma和(1 239±23) Ma;锆石Lu-Hf同位素结果显示打鼓石群罗汉岭组凝灰岩与神农架群上亚群野马河组凝灰岩具有相似的Lu-Hf同位素特征:176Hf/177Hf初始值介于0.282 172~0.282 397,εHf(t)值为4.9~12.0, TCDM=1 150~1 943 Ma。结合现有区域地质资料,我们认为打鼓石群与神农架群上亚群属于同时期沉积物,形成于超级地幔柱主导的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背景。  相似文献   

6.
油气勘探中的绝大多数钻井分析样品为岩屑,利用岩屑中的微体化石判断逆断层的方法比岩性、测井、地震等方法能更具体、更直接地反映地层的真实情况。建立区域微体化石层序律是该方法的基础,具体方法是对参数井、区域探井按部颁标准系统采样,鉴定对比中以标准微体化石带或组合的上界为依据,结合测井曲线和岩性来综合划定地层分界。在分析过程中,应注意到上覆地层下掉化石的影响,以及不同化石门类专家对同一地层中出现的化石时代归属的不同认识。对冀中晋县凹陷赵古2井进行的岩屑微体化石分析,发现在3151m处存在地层倒置,上部属奥陶系峰峰组,见泗水塔斯满牙形石、不对称微腔牙形石组合带;下部层位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见曲环三缝孢属一喉唇三缝孢属孢粉组合。  相似文献   

7.
油气勘探中的绝大多数钻井分析样品为岩屑,利用岩屑中的微体化石判断逆断层的方法比岩性、测井、地震等方法能更具体、更直接地反映地层的真实情况。建立区域微体化石层序律是该方法的基础,具体方法是对参数井、区域探井按部颁标准系统采样,鉴定对比中以标准微体化石带或组合的上界为依据,结合测井曲线和岩性来综合划定地层分界。在分析过程中,应注意到上覆地层下掉化石的影响,以及不同化石门类专家对同一地层中出现的化石时代归属的不同认识。对冀中晋县凹陷赵古2井进行的岩屑微体化石分析,发现在3151m 处存在地层倒置,上部属奥陶系峰峰组,见泗水塔斯满牙形石、不对称微腔牙形石组合带;下部层位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见曲环三缝孢属—喉唇三缝孢属孢粉组合。  相似文献   

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图什市木吉地区邻近帕米尔,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应力最集中的地区,地层变质和变形强烈,研究基础薄弱。木吉群由变质砂岩、板岩、千枚岩、石英岩、钙质石英岩、变粒岩、二云石英片岩、大理岩等组成,一直未发现任何化石。最近,笔者在木吉乡的喀拉足克沟和阿拉木陶沟的粉砂岩、钙质粉砂岩中发现了一些植物管胞片和孢粉化石:Gran-ulatisporites sp.,Cycloranisporites sp.,Verrucosisporites sp.,Pityosporites sp.,Punetatosporites sp.,Leiotriletes sp.,Apicu-latisporites sp.,Platysaccus sp.,Cycodopites sp.等。从地层接触关系和孢粉化石的整体面貌看,木吉地区含上述孢粉化石的木吉群的时代可能为泥盆纪—石炭纪。  相似文献   

9.
董瀚  张海峰  肖林 《地质通报》2001,20(4):343-347
在南秦岭西段文县北部三河口地区,古生代浅变质沉积岩系三河口群分布广泛,前人将其划分为桥头组、屯寨组和洋汤寨组.在其中部的屯寨组中首次发现了微古植物化石,计30多个种属,时代确定为晚震旦世,为三河口群的划分与解体提供了新的依据,证实桥头-康县裂陷盆地是南秦岭新元古代裂陷海槽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安徽宿松原称"茅山群"地层的综合研究,发现了2层线形植物化石、植物类表皮微体化石和大型虫管遗迹化石。结合湖南张家界和澧县、重庆秀山、贵州石阡和印江、湖北通山等地志留纪晚期地层的研究结果,确定宿松坐山原称"茅山群"地层的时代为志留纪晚期(Ludlow-Pridoli);依据所含化石和岩性特征,认为这套地层应称为小溪组。综合分析了安徽下扬子地层分区的志留系上部地层,认为该区可能不存在真正茅山群沉积,原称"茅山群"地层为志留纪晚期小溪组。造成该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早期之后沉积间断的原因是广西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出露于扬子北缘大洪山地区的打鼓石群是扬子地区保留比较完整的中元古代地层,其上被青白口系花山群不整合覆盖。通常认为其与神农架群时代相当,但缺乏物源及同位素地质年代学证据。首次报导了打鼓石群底部太阳寺组砂岩的碎屑锆石U-Pb年龄。测年结果显示,该砂岩中碎屑锆石最古老的年龄为3.1~3.2Ga,最年轻年龄为1124Ma,并在2.65Ga和2.75Ga出现统计峰值,且年龄组成与崆岭杂岩区和杨坡杂岩区的多期岩浆活动具有较好的可比性。而鄂西地区神农架群沉积于1.1~1.4Ga,主要统计峰值年龄为1.6Ga、2~2.1Ga、2.7~2.8Ga。因此,打鼓石群沉积时间晚于神农架群,两者非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12.
油气勘探中的绝大多数钻井分析样品为岩屑,利用岩屑的中微化石判断塑层的方法比岩性,测井,地震等方法能更具体,更直接地反映地层的直实情况,建立区域微体化石层序律是该方法的基础,具体方法是对参数井,区域探井按部颁标准系统采样,鉴定对比中以标准微体化石带或组合的上界为依据,结合测井曲线岩性来综合划定地层分界,在分析过程中,应注意到上覆地层下掉化石的影响,以及不同化石门类专家对一地层中出现的化石时代归属的不同认识,对冀中晋县册陷赵古2井进行的岩屑微体化石分析,发现在3151m处存在地层倒置,上部属奥陶系峰峰组,见洒水塔斯满牙形石,不对称微腔牙形石组合带,下部层位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见曲环三缝孢屑-喉唇三缝孢属孢粉组合。  相似文献   

13.
周小平 《地质论评》1991,37(5):456-459
北京十三陵雾迷山组微体植物群由球状、椭球状和丝状体组成,个体数量丰富,保存完好。其中带刺疑源类Micrhystridium sp.和螺旋状弯曲丝体Obruchevella sp.的发现,大大提前了各自出现的地质时代,表明它们并不局限于震旦纪—早寒武世。而Archaeoellipsoides属,迄今在世界不同地区相近时代地层中的发现,似乎表明这类形状特殊的微化石具有潜在的地层对比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冀西北长城纪宣龙式铁矿层中微体植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杜汝霖  刘志礼 《地质论评》1992,38(2):184-189
本文研究的是笔者等在冀西北长城系串岭沟组宣龙式铁矿层中发现的微体植物化石,这些化石都保存在铁质叠层石(肾状赤铁矿)和铁质核形石(鲕状赤铁矿)的基本层中。微化石以丝状体为主,部分为球状体。归属于原核生物蓝藻门颤藻科的两个属和色球藻科的一个属。化石层同位素年龄约在1800—1757Ma。这些化石与北美冈弗林特组微化石比较,既有些相似,又有些区别。该化石的发现为研究铁矿的成因,指示沉积环境及层位对比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阿牙登组是原1∶20万区调建立的地层单位,置于白云鄂博群上部。长期以来地质工作者没有在该地层中发现"大化石"。笔者在呼吉尔图西阿牙登组建组剖面上系统采集了微体古生物化石,首次在该地区发现了藻类化石,确定地质时代为早寒武世。该时代只能代表阿牙登组本身,应将其从白云鄂博群中剔除。  相似文献   

16.
在西昆仑琼恰特一带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中,发现一套浅变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其上叠加了中-高级热接触变质岩组合,沉积环境为滨-浅海相.上部碎屑岩内首次发现Laevolancis divellomedia (Chibrikova) Burgess et Richardson(光面掌状体)、Dyadospora murusdensa Strorher et Traverse(耳状加厚二分体)及Artempoyra brevicosta Burgess et Richardson(单侧加厚梨形体)孢粉化石,时代为早志留世.前人将该套地层划分为中一晚志留世温泉沟群和达坂沟群.本次研究据区域地层对比和孢粉化石年龄,重新将其厘定为下志留统温泉沟群.据岩石组合特征,该群自下而上划分为阿克别尔迪沟组和琼恰特组,该地层内层控型铁矿、中低温热液型铜矿均具很好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17.
在南秦岭西段文县北部三河口地区,古生代浅变质沉积岩系三河口群分布广泛,前人将其划分为桥头组、屯寨组和洋汤寨组。在其中部的屯寨组中首次发现了微古植物化石,计30多个种属,时代确定为晚震旦世,为三河口群的划分与解体提供了新的依据,证实桥头-康县裂陷盆地是南秦岭新元古代裂陷海槽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秦岭造山带主要疑难地层时代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区域与剖面地质调查, 结合古生物学、同位素年代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法研究, 在秦岭主要疑难地层中发现了众多化石, 并获得一批同位素年代数据, 重新厘定了地层时代。在变质哑地层: 1)宽坪群中发现了奥陶纪化石; 2)耀岭河群和郧西群中发现石炭纪化石, 并测得相应同位素年龄; 3)三花石群中发现泥盆纪化石。在有争议地层碧口群中发现泥盆纪化石, 厘定其主体时代为泥盆纪; 在原划寒武-奥陶系洞河群中发现晚古生代化石, 更正了北大巴山腹地没有上古生界的普遍认识; 将南秦岭原志留系及相伴的下古生界厘定为于二叠纪末或三叠纪最终形成的增生杂岩带, 否定其为被动陆缘沉积地层。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安徽宿松原称"茅山群"地层的综合研究,发现了2层线形植物化石、植物类表皮微体化石和大型虫管遗迹化石。结合湖南张家界和澧县、重庆秀山、贵州石阡和印江、湖北通山等地志留纪晚期地层的研究结果,确定宿松坐山原称"茅山群"地层的时代为志留纪晚期(Ludlow-Pridoli);依据所含化石和岩性特征,认为这套地层应称为小溪组。综合分析了安徽下扬子地层分区的志留系上部地层,认为该区可能不存在真正茅山群沉积,原称"茅山群"地层为志留纪晚期小溪组。造成该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早期之后沉积间断的原因是广西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豫西陕县一带,有一套中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系。前人将其归于太古界太华群或早元古代熊耳群。笔者通过地层清理发现,该套地层下与太华群、上与熊耳群均呈不整合关系,为一独立的岩石地层单位。因其发育在放牛山地区,故建立新的岩石地层单位──放牛山组。本文对放牛山组层型剖面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