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梁佳  谢超  林琳  黄菊  王婷  俞群娣 《海洋与湖沼》2015,46(5):1175-1179
为提高鱿鱼加工下脚料的利用率,以秘鲁鱿鱼肝脏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酶解技术和凝胶蛋白分离技术等对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鱿鱼肝脏蛋白酶解液经过超滤处理后(分子质量为20k Da),用Sephadex G-100初步分离,得到五个组分,对分离的组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降血压活性能力最强的是组分二,测定其半抑制浓度(IC50)为1.8mg/m L。对组分二进行活性条件分析,结构表明其ACE抑制活性在温度0—100°C、p H 1—12之间基本没有变化。最后用DEAE阴离子交换柱和Sephadex LH-20对组分二继续分离纯化,得到组分六和组分七,测定其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达到1.52 mg/m L和2.16 mg/m L。本研究可为利用鱿鱼加工下脚料开发降血压活性肽产品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科技短消息     
巨型鱿鱼:酸海中艰难行进全球气候变化使海水变暖、变酸。对于巨型鱿鱼而言,今后海水可能和糖浆差不多,在里面游泳将变得相当艰难。巨型鱿鱼体积庞大,胃口也十分惊人,可吞食鱼群。但是,一项新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将使它们的行动变得迟缓,使它们的角色从"猎人"沦为"猎物"。研究者人工模拟了2100年的海洋环境并让巨型鱿鱼生活在其中,结果发现:巨型鱿鱼的代谢水平降低了1/3,而肌肉收缩的持续时间几乎下降了一半。更糟糕的是,在酸性环境中,巨型鱿鱼因血细胞的携氧能力降低,行动变得迟缓,更易受到敌人的攻击;同时,其自身的捕食能力也会下降。  相似文献   

3.
酸辣荔枝鱿鱼卷主料:干鱿鱼150克。配料:泡菜50克,冬笋40克,水香菇40克,干辣椒15克,青蒜10克。调料:生油125克,料酒15克,酱油75克,干淀粉25克,味精5克,香油10克。制作方法:①先将干鱿鱼用凉水浸泡一天,然后去掉鱿鱼头和尾再把鱿鱼身上的黑油皮撕去,或  相似文献   

4.
研究高胆固醇食物鱿鱼对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酪蛋白对照组、鱿鱼添加组6%、9%和12%(以蛋白质含量计)、猪肉添加组12%(以蛋白质含量计),喂食3周.分别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肝脏TC,TG含量.称量小鼠体重,肝脏、肾脏重量以及精巢脂肪重量;观察小鼠进食量并计算食物功效比(FER).猪肉、鱿鱼添加组体重增加均较酪蛋白组明显,鱿鱼添加组肝脏重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而猪肉添加组则显著降低(P<0.05).不同添加量的鱿鱼对小鼠血清TC水平均有显著降低作用,而猪肉则明显提升小鼠血清TC含量.鱿鱼添加组小鼠血清TG、HDL-c浓度及AI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另一方面,鱿鱼各浓度添加组对小鼠肝脏TC及TG含量均有明显的增加作用.摄食鱿鱼与猪肉对小鼠血清和肝脏脂肪代谢的影响显著不同,进食鱿鱼有助于降低血清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摄食鱿鱼并不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提要 鱿鱼(Ommastrephes bartrami)皮胶原蛋白提取液为红棕色,不利于在食品中广泛地应用。为了进一步利用鱿鱼皮胶原蛋白,本文采用活性炭吸附法脱除鱿鱼皮胶原蛋白提取液中色素,优化脱色条件。在确定该色素特征吸收波长为420 nm条件下,分别研究了活性炭添加量、脱色时间、溶液pH值和吸附温度对鱿鱼皮胶原蛋白液色素脱除效果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择吸附时间30 min,进行活性炭添加量、溶液pH值、吸附温度三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中心组合响应面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鱿鱼皮胶原蛋白液色素最佳条件为活性炭添加量4.2%,溶液pH值2.27,脱色温度35 ℃,该条件下鱿鱼皮胶原蛋白液的脱色率为45.6%,蛋白质和氨基酸损耗率分别为19.65%和22.93%。脱色后鱿鱼皮胶原蛋白的甘氨酸含量最高(136.02 mg/g,相对含量23.05%),谷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含量也较高,而半胱氨酸和蛋氨酸总量不到1%,符合水产蛋白氨基酸和I型胶原蛋白氨基酸特点。  相似文献   

6.
采用扫描电镜、光谱分析和元素分析法,进行了胃蛋白酶水解法、高速离心法和酸水解法精制的鱿鱼墨黑色素颗粒形态、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及金属元素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酸水解法破坏了鱿鱼墨黑色素的颗粒结构;三种不同精制方法所得的鱿鱼墨黑色素在220nm附近均有强吸收。胃蛋白酶水解和酸水解法有效切除黑色素的氨基基团,但酸水解法下...  相似文献   

7.
《海洋世界》2009,(3):8-8
日本短尾鱿鱼和一种发冷光的海洋细菌相处得可谓是“琴瑟和谐”:这种细菌在鱿鱼的发光器官里“安家”,使鱿鱼发出水纹状的光,用来蛊惑敌人和猎物。最近,科学家发现:决定这种细菌是否寄居在鱿鱼体内的关键因素是一个基因,而这个基因的关键作用是使细菌形成生物膜。  相似文献   

8.
采用活性炭吸附法脱除鱿鱼(Ommastrephes bartrami)皮胶原蛋白提取液中色素,优化脱色条件,以进一步利用鱿鱼皮胶原蛋白。在确定该色素特征吸收波长为420 nm条件下,分别研究了活性炭添加量、脱色时间、溶液p H值和脱色温度对鱿鱼皮胶原蛋白液色素脱除效果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择脱色时间30 min,进行活性炭添加量、溶液p H值、脱色温度三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中心组合响应面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鱿鱼皮胶原蛋白液色素最佳条件为活性炭添加量4.2%,溶液p H值2.27,脱色温度35°C,该条件下鱿鱼皮胶原蛋白液的脱色率为45.6%,蛋白质和氨基酸损耗率分别为19.65%和22.93%。脱色后鱿鱼皮胶原蛋白的甘氨酸含量最高(136.02 mg/g,相对含量23.05%),谷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含量也较高,而半胱氨酸和蛋氨酸总量不到1%,符合水产蛋白氨基酸和I型胶原蛋白氨基酸特点。  相似文献   

9.
找找茬吧     
《海洋世界》2009,(11):F0003-F0003
据说鱿鱼是游泳能手,这是真的吗? 答:是真的。鱿鱼游动的速度可达每小时40-55千米,几乎是普通客轮航速的2~3倍。鱿鱼的尾部左右各有一片对称的菱形鳍。当头部和长在头部上方的腕足收拢在一起的时候,非常利于快速游泳。在鱿鱼颈部附近,可以见到一条窄缝通向腹腔,叫做套膜孔;  相似文献   

10.
《海洋世界》2009,(1):7-7
全球气候变化使海水变暖、变酸。对于巨型鱿鱼而言,今后海水可能和糖浆差不多,在里面游泳将变得相当艰难。巨型鱿鱼体积庞大,胃口也十分惊人,可吞食鱼群。但是,一项新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将使它们的行动变得迟缓,使它们的角色从“猎人”沦为“猎物”。研究者人工模拟了2100年的海洋环境并让巨型鱿鱼生活在其中,结果发现:  相似文献   

11.
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时空分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秘鲁外海茎柔鱼是重要的经济性种类,掌握其渔场时空分布规律有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本文根据2003—2004年和2006—2009年我国鱿钓船在秘鲁外海的生产统计和海洋表面温度(SST)等资料,使用空间距离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其各年间渔场时空分布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各年产量重心的分布都存在一定差异,产量重心在经度上随月份整体上呈现向西移动的趋势,在纬度方向上1~6月整体上呈向北移动的趋势,7~12月则表现出向南移动的趋势。聚类分析表明,2003、2006和2008年;2004、2007和2009年空间分布格局各为一类。空间距离分析表明,2006和2009年产量重心差异最大,其中前者平均产量重心为82°23′W、12°53′S,后者为81°47′W、14°27′S,南北相差约1.5个纬度。研究认为,渔场分布的月间变化是由茎柔鱼南北洄游所引起的,年间渔场分布差异与SST等海洋环境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海洋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海洋生态适宜性研究能够评定海域的固有属性对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适宜等级和潜力-限制因素.本研究以典型的海岛区洞头为例,构建了海洋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空间分析模型,计算得到其空间分布,进而开展了生态适宜度的功能分区;据此划分了洞头区的生态管控空间,判断了未来海域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管理的主导方向,提出了各管控区发展的资源优势及限制性因素.结果表明,洞头海域按照生态适宜度值的高低可以清晰地划分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适度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等4类功能区,分别占区域总面积的23%、50%、18%和9%;前两者为生态保护及恢复的重要区域,后两者是未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区域; 4类区域可以归并为生态保护、农渔业养殖、城镇开发3类管控功能区.本研究对开展海洋生态功能区划、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区域生态保护的关系、构建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We analyzed recent food web and fish stock changes in the central Chile marine ecosystem, comparing the roles of jumbo squid (Dosidicus gigas) as predator, the environment, and fishing. To accomplish this we used food web modeling and the Ecopath with Ecosim software (EwE). The principal fish stocks have experienced wide decadal fluctuations in the past 30 years, including stock collapses of horse mackerel (Trachurus murphyi) and hake (Merluccius gayi), and there was a large influx of jumbo squid during the mid-2000s. We used two EwE models representing the food web off central Chile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predation by jumbo squid has been significant in explaining the dynamics of the main fishing resources and other species in the study area. Results indicate that predation by jumbo squid on fish stocks is lower than that of other predators (e.g. hake) and the fishery. Long-term fluctuations (1978–2004) in the biomass of the main fish stocks (as well as other components of the food web) seem to be related to fishing and to variation in primary production, rather than to predation by jumbo squid alone. Jumbo squid seems to play a role as predator rather than prey in the system, but its impacts are low when compared with the impacts of other predators and fishing. Therefore, we conclude that jumbo squid predation on its prey was not the primary force behind the collapse of important fish stocks off central Chile. Future efforts should be directed to better understanding factors that trigger sudden increases in jumbo squid abundance off central Chile, as well as modeling its trophic impacts.  相似文献   

14.
福建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福建沿海地区土地资源基本状况和特征,并对其进行综 合评价。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了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5.
高雪  陈新军  余为 《海洋学报》2017,39(6):55-61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西北太平洋重要的经济头足类之一,科学预测柔鱼资源丰度有利于其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研究结合1998-2008年北太平洋柔鱼生产统计数据和产卵场环境及其气候因子,使用灰色关联分析和灰色预测建模的方法,对产卵期内(1-4月)影响柔鱼冬春生群体资源丰度(CPUE)的产卵场环境以及气候指标进行分析,并建立柔鱼冬春生群体资源丰度的预报模型。结果表明,产卵期内影响柔鱼冬春生群体资源丰度的因子依次是:3月份产卵场平均海表面温度SST(averag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1月份太平洋年代际震荡指数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 index),4月份Niño3.4指标和4月份平均叶绿素浓度Chl a(average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灰色预报模型分析表明,基于3月份SST、1月份PDO和4月份Chl a的GM(1,4)模型有着较好的预测效果,其预测准确率在80%以上,可用于西北太平洋柔鱼冬春群体资源丰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我国鱿钓船队重要捕捞对象,其资源分布的时空变化对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有重要影响。本文以2000?2015年7?10月西北太平洋柔鱼渔业数据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作为应变量,以年份、月份、经度、纬度、海表面温度、海表盐度、海面高度、叶绿素a浓度作为自变量,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推测该段时间西北太平洋柔鱼丰度时空变化规律,并探究环境因子对柔鱼资源丰度的影响。通过比较,确定输入层为年份、月份、经度、纬度、海表面温度和海表盐度,隐含层神经元数量为8的模型均方误差最小,模型最优。结果表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年间波动明显,每年的7月、10月柔鱼资源丰度较低,且空间分布分散在整个作业渔场,8月、9月资源丰度较高,并集中在41.5°~43.5°N, 155°~160°E局部区域。研究认为,海表面温度和海表盐度对柔鱼资源丰度时空变动有较大影响,在今后柔鱼资源评估与管理中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7.
从可能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论证了盐、碱、镁的联产问题。强调了利用莱州湾沿岸地下浓缩海水和饱和盐水的预处理方法以及白泥(盐泥)的综合利用问题,并着重指出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盐、碱、镁联产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水产加工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水产品加工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现状和展望,并对海洋水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和前景作了论述,许多先进技术,如微波技术,辐照杀菌技术,超高压杀菌技术等,在水产品加工业中应用前景广阔,对海洋低值鱼类资源,水产加工废弃物,以及尚未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引起重视,海洋生物技术在开发海洋食用生物资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将成为21世纪水产加工业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大洋性鱿鱼的洄游路径能够给我们重要的信息,帮助我们了解其时空分布的变化。标记-重捕和电子标记方法在施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头足类的硬组织,如角质颚,有着稳定的形态特征和类似耳石的连续生长纹,同时包含丰富的生态信息,可以为我们研究物种的时空分布提供相关信息。本研究中,我们以北太平洋柔鱼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角质颚生长阶段进行取样来重建鱿鱼的洄游路径。研究结果认为,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取样,发现角质颚的喙端矢状平面(RSS)检测到9种微量元素。针对上述几种元素,发现不同生长阶段的磷(P)、铜(Cu)和锌(Zn)存在显著差异。利用钠(Na)、磷和锌与海表面温度(SST)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基于贝叶斯模型,计算出不同时期柔鱼出现的较高概率的海域。结合不同时期的高概率分布海域,建立起柔鱼的洄游路径,该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也证实了角质颚可以为研究大洋性柔鱼的洄游路径提供有效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我国远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我国在国际渔业事务中的影响力,文章根据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采用组态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分析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策略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包括全产业链程度、生产要素、资源综合利用实力、挑战应对能力以及政府公共服务和自身政策需求;其中,挑战应对能力是高产业竞争力组态的必备条件,全产业链程度与政府公共服务和自身政策需求是具有同步性的高产业竞争力组合驱动因素,全产业链程度是非高产业竞争力组态的核心条件;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应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和构建全产业链、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化挑战为机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实力以及通过“龙头”企业提高远洋渔业企业整体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