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汉生  曾学华 《江西地质》1994,8(3):190-194
作者通过对曾家垅含锡矿物特征及赋存状态的分析认为,曾家垅含锡独立矿物以锡石为主,次为马来亚石及黄锡矿。在华南锡成矿带中,马来亚石的矿物组合在曾家垅锡矿床中首次发现,读矿物组合在岩浆期后不同的成矿阶段各具特色。矽卡岩晚期高温氧化物阶段和石英硫化物阶段早期是锡石、马来亚石的主要成矿期,所晶出的大量锡石构成了曾家垅锡矿床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塌山斑岩锡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机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师先 《地球化学》1992,(2):149-157
燕山晚期早阶段斑岩成岩过程自交代,即白云母化和钠长石化过程锡石晶出成矿。岩浆期后气液期亦有锡石富集,中温热液作用微弱,偶见锡石硫化物石英脉,这乃是斑岩锡矿成矿模式典型。  相似文献   

3.
平桂锡矿区锡石标型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平桂锡矿区包括姑婆山区、珊瑚区和花山区。该区原生锡矿有含锡夕卡岩型、锡石硫化物型和含锡碳酸盐型。对不同类型锡矿床中锡石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红外光谱、晶胞参数等标型特征的研究,有助于确定锡矿床的类型,划分成矿阶段和探讨砂锡矿的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大井锡多金属矿床锡矿物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井锡多金属矿床含锡矿物为锡石和黄锡矿,产于3个成矿阶段和5种矿石类型中.从早到晚,即韧性变形阶段→锡石-毒砂-石英阶段→锡石-硫化物阶段(或黄铜矿-黄铁矿阶段),主要含锡矿物锡石的化学成分,表现出SnO2逐渐升高而FeO、TiO2、Nb2O5、Ta2O5和In2O5依次跳跃式递减的特征,同时NiO和Ga2O5趋于升高.与一般脉状锡矿床相比,早阶段锡石富Ta而晚阶段锡石富Ti、Fe,表明早期的锡石更接近花岗质岩浆源特征而晚期锡石则明显具层控性质.锡石的组分变化特征与各阶段(内)从早到晚成矿温度递减有关.另一含锡矿物黄锡矿含As、Zn较高,仅出现于锡石-硫化物阶段,并在温度为220℃~320℃、硫逸度为10-10.04×105~10-13.44×105Pa的特定区间内淀出.两个阶段锡石的稀土元素特征分别与矿区次火山岩和林西组地层一致,表明早期锡石-毒砂-石英阶段中的锡主要来自次火山岩(如英安斑岩),而晚期锡石-硫化物阶段中的锡可能主要来自林西组围岩(如粉砂岩).  相似文献   

5.
湖南香花岭矽卡岩型锡矿床是南岭地区一个重要的锡多金属矿床,发育有丰富的含锡矿物。在野外和显微镜下观察 基础上,文章利用电子探针技术系统分析了香花岭矽卡岩中含锡矿物的矿物学特征,探讨了锡的成矿过程、成矿流体以及 锡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香花岭矽卡岩中含锡矿物由锡矿物(锡石、尼日利亚石、孟宪民石等)和富锡矿物(韭闪石、 尖晶石、葡萄石、塔菲石等)组成。锡的成矿有三个阶段:矽卡岩早阶段,Sn进入尖晶石、韭闪石等造岩矿物中,形成富 锡矿物;氧化物阶段,锡矿物如锡石、尼日利亚石、孟宪民石等逐渐晶出;晚期热液阶段,早期含锡矿物热液蚀变原位析 出锡石,或富Sn热液交代早期矿物形成了富锡环边。矽卡岩中成矿流体富含F,CO2,Li等挥发组分,控制了Sn的富集、迁 移、结晶等过程。香花岭矽卡岩中Sn根本上来源于地层,锡的成矿过程反映了Sn在地壳中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6.
唐良栋 《云南地质》1992,11(3):283-288
来利山锡矿床是滇西锡矿带西亚带的一种主要的矿床类型。本文根据该矿床的矿体产状、矿石成分、矿石矿物微量元素、成矿溶液成分等方面所反映出锡矿化与黄铁矿化间的密切关系,认为该矿床虽有两种类型—多金属硫化物云英岩型和锡石-石英黄铁矿型,前者见于已有资料和文献,而主体部分则应属于后者,即岩浆期后热液成因的锡石-硫化物型大类的锡石-石英黄铁矿亚型。  相似文献   

7.
许典葵  钱龙兵  卜安 《江苏地质》2023,47(4):369-374
锡矿是粤东优势矿种之一。在收集分析粤东莲花山地区61个锡矿床(点)成矿特征的基础上,对该地区锡矿床(点)矿产类型进行划分归类,建立了粤东莲花山地区锡矿工业类型,主要有为锡石-硫化物型、锡石-硅酸盐型、锡石-石英脉型、斑岩型4类;对4种不同类型锡矿床所具有的矿物组合进行归纳,并开展各类型代表性矿床综合研究,初步构建了4个类型代表性矿区的成矿模式图,为粤东地区锡矿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白腊水矿区是湖南近年来在进行国土资源大调查时新发现的一个超大型规模的锡矿床,其成矿作用存在明显的多期次、多阶段特点.通过研究认为,该矿区锡矿床的形成可以划分为岩浆期、矽卡岩期、补充岩浆岩期、碱质交代期、云英岩期、锡石硫化物期、表生期等七个成矿期、九个矿化阶段,并由此探讨了各个成矿区及成矿阶段的主要地质特征,以及对该锡矿床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9.
在详细的野外调研及岩相学研究基础上,通过X射线粉晶衍射和红外光谱等测试手段,研究云南来利山锡矿不同成矿阶段石英和锡石的晶胞参数及红外光谱特征,解译石英和锡石的成因信息。研究表明,来利山锡矿热液成矿期可分为4个成矿阶段,即云母-黄铁矿-黄玉-粒状锡石阶段(Ⅰ)、云母-石英-黄铁矿-柱状锡石阶段(Ⅱ)、石英-黄铁矿-放射状锡石阶段(Ⅲ)和萤石-石英-黄铁矿-球粒状锡石阶段(Ⅳ)。从第Ⅰ阶段到第Ⅳ阶段,石英晶胞参数中a0、c0、V0和c0/a0均有减小的趋势,石英轴变化率比值为0.773 07~3.496 88;石英红外光谱各吸收峰的吸光度有增大的趋势。推测第Ⅰ、Ⅱ阶段石英所含杂质以Al3+、Fe3+等置换杂质为主,第Ⅲ阶段较为复杂,可能存在置换杂质和填隙杂质两种类型,第Ⅳ阶段所含杂质以Na+、K+等填隙杂质为主。锡石晶胞参数中a0、c0和V0随着成矿阶段的演化先减小后增大,其中第Ⅱ阶段a0、c0和V0值最小。这与不同成矿阶段锡石中杂质元素总量的变化规律一致,反映了锡石的晶胞参数变化主要受混入晶格元素的影响,而温度对锡石晶胞参数的影响较小。锡石红外光谱特征在不同成矿阶段的基本相似,属于变形谱,反映了锡石-硫化物热液矿床的谱形特征。此外,石英氢氧同位素组成显示成矿流体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混合物,推测初始成矿热液主要来自岩浆,随着热液演化,大气水沿构造裂隙混入到热液中,使热液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向大气水一侧偏移。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振动光谱和电子顺磁共振谱研究了云龙锡矿锡石的谱学特征。根据红外光谱的谱形、吸收频率和吸收峰强度特征,将云龙锡矿锡石的红外光谱划分成两种类型:A型谱和B型谱。红外光谱特征的研究结合宏观地质特征的研究表明:氧化物阶段锡石的红外光谱为A型谱,硫化物阶段锡石的红外光谱为B型谱。随着锡石成分和结构的变化,锡石的拉曼光谱的谱型、振动频率也发生变化,反映了锡石的成矿条件的差异。云龙锡矿锡石的EPR谱研究表明,云龙锡石中含有呈类质同象进入锡石晶格的V~(4+),根据V~(4+)的稳定场研究,云龙锡石主要形成于相对碱性和偏还原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11.
中国锡矿成矿规律概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锡矿资源丰富,矿床类型比较齐全。在锡矿资源储量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主要是锡石—硫化物型、矽卡岩型和石英脉型;从开采和利用角度来说,最为重要的是锡石—硫化物型和石英脉型。锡石—硫化物型主要集中在桂北、滇东等地,矽卡岩型集中分布在南岭中段湘南等矿集区、石英脉型则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的闽西、赣中、粤北、湘南等地;成矿时代以中生代最为重要;成矿大地构造背景以造山运动之后的大陆环境为主,构造变动剧烈,深大断裂纵横交错,岩浆活动频繁,特别是与锡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中生代花岗岩类非常发育,最具特色。本次在对全国873处锡矿矿产地资料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深入总结了全国锡矿的成矿规律,厘定出20个以锡为主或锡较为重要的矿床成矿系列,认为锡石—硫化物型、矽卡岩(—云英岩型)、石英脉型和岩体型4类锡矿类型,应该作为重点预测类型,并划分出44个成锡带,提出了19个重要工作部署区,并编制了中国成锡带图、中国锡矿成矿规律图等系列图件,为潜力评价预测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柿竹园矽卡岩型钨锡钼铋矿床成矿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骏  吴厚泽 《矿床地质》1988,7(1):32-41
在世界各大锡矿区中普遍存在矽卡岩型锡矿床和锡石硫化物矿床共生的现象,且前者靠近花岗岩接触带,后者产出于矽卡岩之外的大理岩或大理岩化灰岩中。为探讨这一成矿机制,笔者模拟了柿竹园锡矿的形成条件,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表明,在高温矽卡岩阶段成矿溶液中的锡大部分被石榴石等造岩矿物所捕获,或生成锡的钙硅酸盐矿物马来亚石,只有在相当于晚期矽卡岩阶段或石英硫化物阶段的温度条件下,溶液中的锡才以锡石形式晶出,出现锡石-石英-硫化物组合。由此,笔者认为温度是控制这类矿床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中南半岛位于特提斯成矿域和西环太平洋成矿域的相交地带,在印支—喜山期发生了多期次俯冲、碰撞造山成矿作用,发育多个与中酸性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的锡(钨)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形成了世界著名的东南亚中南半岛锡矿带。研究区自西向东依次可划分为抹谷—毛淡棉—德林达依—普吉锡矿带、景栋—清莱—清迈锡矿带和越北—长山—昆嵩—大叻锡矿带三大锡矿带及7个锡矿亚带,锡矿化花岗岩多为高度分异演化的重熔型铝过饱和花岗岩类,具有多硅、富碱、多挥发分、高钾、87Sr/86Sr初始比值高、Rb/Sr值高、相对明显富集Be、Bi、Cu、Mo、Pb、Sn、Y、Zn等元素的特点。锡矿体主要分布于S型花岗岩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锡矿床成矿类型主要有热液脉型、矽卡岩型、锡石—硫化物型、云英岩型、伟晶岩—细晶岩型等。从海西晚期到喜山早期都有锡的成矿事件发生,以燕山期锡成矿作用为主,成矿构造环境主要为岛弧环境和大陆边缘碰撞造山环境。  相似文献   

14.
黄瑞华 《矿床地质》1988,7(2):65-72
在大地构造上,浙江地区锡矿(化)主要形成于中、新生代以来的地洼阶段。以江山-绍兴深断裂为界,可以划分为浙东洼陷和浙西洼隆。从地质条件、矿床成因、岩石类型和物质组分等特征,将浙江锡矿(化)划分为斑岩型、矽卡岩型、云英岩型、锡石-石英脉型,锡石-石硫化物型和砂矿型六种类型。亲石型锡矿建造主要分布于陈蔡—龙泉地穹内;亲铁型和亲硫型锡矿建造主要分布于富阳—开化地洼陷带。从锡矿(化)受控于构造、沉积建造的特点,结合锡的赋存状态,提出乌岙—洋滨一带是浙江找锡最有利的部位。  相似文献   

15.
矽卡岩型锡矿是全球重要的锡金属来源,但是锡石沉淀成矿机制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垄上矽卡岩型锡矿床位于湘东锡田锡多金属矿田中部,是南岭钨锡成矿带内矽卡岩型锡矿的典型代表。本文在野外考察、矿石矿相学、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流体包裹体组合法对垄上矽卡岩矿床不同矿化阶段代表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显示,垄上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成矿阶段可划分为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云英岩-氧化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以及萤石碳酸盐化等5个阶段,其中,锡石主要形成于云英岩-氧化物阶段。与锡石密切共生的石英中发育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富液相、富气相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含液相CO_(2)三相水溶液包裹体和纯CO_(2)型包裹体。流体温度和盐度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200-400℃和2%-9%NaCleqv),指示流体在降温过程中经历了显著的不混溶。与硫化物共生的石英中主要为富液相两相水溶液包裹体,温度和盐度主要集中在190-261℃和3%-7%NaCleqv,指示流体冷却过程同时经历了流体混合。本次研究提出锡田矽卡岩型矿床中流体不混溶是导致云英岩-氧化物阶段锡石沉淀成矿的主要机制,而流体冷却和混合是导致硫化物沉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尕龙格玛铜多金属矿床成因,选取金属硫化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探针进行矿物学分析研究。结合矿床地质特征,为该矿床成因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该矿床成矿阶段可划分为火山沉积热液期和中温热液硫化物期,并进一步细分为热水沉积-黄铁矿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碳酸盐阶段、铜铅锌-硫化物阶段和闪锌矿-碳酸盐阶段等五阶段。不同成矿阶段的黄铁矿标型特征表明其分别具有火山喷流沉积、火山热液改造和岩浆热液等不同成因。该矿床经历了早期火山喷流沉积,形成火山沉积(热液)矿化;中期受较大范围的火山热液充填交代;后期中酸性岩浆侵入引起的中温岩浆热液矿化,沿着断裂构造上侵,在前期矿化体中叠加成矿。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渗沙水锡矿点宏、微观研究,否定了原矽卡岩型锡矿的成因观点,提出锡矿化与早二叠世末碱长花岗岩侵入和热液充填交代有关,矿化受断裂破碎构造控制。以此新观点为指导,我们在南天山东段首次发现了与早二叠世末钾长花岗斑岩有关的成型锡矿床-独山锡矿床。从蚀变、矿期活动及矿石中锡的存在形式等方面对该矿床进行了详细研究,确定了该矿床的形成包括锡石-泥晶碳酸盐充填交代、锡石-石英-铁矿物充填及锡石-石英-硫化物充填3个成矿阶段。根据稳定同位素、稀土特征对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并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8.
云南锡矿床可别为亲石和亲硫两大系列,亲石系列包括含锡稀有金属伟晶岩型、锡石—石英—电气石—云英岩型锡矿床;亲硫系列包括含锡矽卡岩型、锡石—碳酸盐—硫化物型锡矿床 研究了两大系列锡矿床在云南的分布,以红河断裂为界,云南西部主要分布为亲石系列锡矿床,以陆壳碰撞型的原地半原地交代—重熔花岗岩为主。云南东部主要为亲硫系列锡矿床,以壳下重熔花岗岩为主,具异地侵位特征。 综合锡矿床的地质特征。建立了两大系列锡矿床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9.
云南东南部都龙锡石-硫化物型矿床的成矿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宋焕斌 《矿床地质》1989,8(4):29-38
都龙锡矿床是中国三大锡矿基地之一——滇东南老君山锡、钨多金属成矿区中最大的矿床。矿体产在老君山花岗岩体外接触带寒武纪地层中,属锡石-硫化物型多金属矿床。除产Sn外,还伴生有zn、Ag、Cu、Fe等有用组分。本文通过对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控制因素和物理、化学条件等方面的研究,对以往的层控观点提出了异议,认为矿床的锡质主要来源于第一期花岗岩,第二期花岗岩与叠加在锡石硫化物矿床之上的铜矿化有关;矿质的运移和沉淀主要受控于断裂、裂隙构造及围岩的岩性;成矿流体以温度高(300—400℃)、盐度低(5.5wt.%NaCl)、密度小(0.9—1.0g/cm~3)及富含挥发组分等为特征;矿床成因类型属岩浆期后高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20.
个旧矿区具有经济意义的夕卡岩型锡矿床,通常都可见到广泛发育的各种夕卡岩期后的热液蚀变,即或以硼氟交代为主,或以多金属硫化物中低温热液交代为主.根据成矿作用过程中成矿流体的成份、氧逸度和硫逸度的变化所形成的矿物及其共生组合,笔者将个旧夕卡岩型锡矿划分为:富硫低氧为特征的“还原”夕卡岩锡矿即锡石硫化物型夕卡岩矿床;和富氧低硫为特征的“氧化”夕卡岩锡矿即硼氟交代型(或锡石-磁铁矿型)夕卡岩锡矿床.同时,结合成矿空间位置和围岩的性质,又分为内夕卡岩,或外夕卡岩矿床.研究其锡矿物稳定度及夕卡岩的蚀变分带,主要受挥发分化学位μB_xO_3、μF_2O_(-1)、μCO_2、μH_2O、μH_2S等控制.本文通过多体系矿物组合拓扑关系相图来研究锡矿物的稳定度、夕卡岩锡矿的分类以及蚀变分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