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向海湿地生态环境退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向海湿地位于半干旱的吉林西部平原区,生态环境脆弱,在自然和人为驱动影响下,系统结构和功能出现明显的退化趋势,表现为湿地面积缩小、调节功能削弱、区域荒漠化发展迅速。文章通过对向海湿地生态环境背景条件及退化现状的分析,探讨了湿地生态环境退化的机制:自然环境的脆弱性是湿地退化的前提,上游水的大量截流、水利工程设施及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触发了湿地退化的过程。通过对退化湿地的脆弱因子分析,指出退化河流湿地的恢复必须从湿地的水文功能出发,考虑水资源的循环和转化,制定水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及生态技术和生态工程。  相似文献   

2.
杭州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与前景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湿地生态旅游是基于丰富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发生的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它可以实现旅游者回归自然、体验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愿望。在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总结了西溪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地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及前景,并就杭州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湿地生态环境及资源保护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柳河县地处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向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从湿地类型、面积及其比例构成等方面介绍了柳河县湿地资源现状与基本特征;根据近20年来湿地面积的动态变化及其产生原因,探讨了湿地资源变化特点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在分析湿地保护与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认为湿地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力都较低、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缓慢以及泥炭地开发利用过度等方面,是目前柳河县湿地利用与保护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实施柳河县湿地生态保护工程、建立湿地生态农业模式等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4.
城市生态住宅小区分散式雨水人工湿地处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小区为单位的城市雨水分散式收集利用有利于减轻城市洪涝灾害,减小城市排水管网长度和管径,缓解城市供水压力,对改善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利用人工湿地处理小区地表径流并回用于城市地下水补给、绿化的思路,论述了城市雨水人工湿地再生处理利用系统中主要工艺的设计计算方法,为缓解城市用水压力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根据新疆乌鲁木齐柴窝堡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资源和水资源现状,分析了湿地公园水源补给不足、水质污染的问题。通过实施水质保护恢复工程、湿地生态环境恢复工程、栖息地恢复工程、野生动物保护等生态修复措施,达到保护湿地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同时缓解该区域因地下水超采引起的生态恶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湿地的保护和恢复。  相似文献   

6.
若尔盖湿地面临的威胁、保护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若尔盖湿地是中国残存面积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资源。然而长期以来,这片湿地明显萎缩,生态环境极度脆弱,正面临着空前的生态危机。在分析了若尔盖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基础上,总结了若尔盖湿地保护现状,包括建立保护区、加强宣传、开展科研调查活动、以及各种保护项目和工程,并从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和保护区层次上提出了有效缓解若尔盖湿地面临威胁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辽河三角洲湿地是我国重要的湿地资源之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辽河口湿地土壤、水、生物、矿产等资源的掠夺越来越严重,湿地资源过度开发,湿地退化严重,生态环境失衡。因此,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辽河口湿地资源并实现良性的生态循环经济,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可持续性评价目标提出了建立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的5大评价标准: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承受力,在此基础上探讨了3种生态循环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8.
玛旁雍错湿地是西藏高原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拥有比较丰富的动植物和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利用价值。玛旁雍错湿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湖泊周围固体废弃物污染较严重;过度放牧、湿地周边植被破坏、湿地周围蝗虫和鼠(兔)害严重、气候变暖干等因素导致湿地系统内土地沙化和荒漠化日趋加剧;湿地面积日趋萎缩;野生动物资源受到严重威胁。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该湿地资源保护利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鄱阳湖人工控制与湿地生态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小英  胡细英 《热带地理》2003,23(2):105-109
从考察鄱阳湖湿地生态特征入手,探讨鄱阳湖控制工程对湖区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认为只要水位运行调度得当,控湖工程不仅不会破坏湖区湿地生态环境,反而会使湖滩草洲及候鸟越冬环境得到稳定和改善.同时提出了保护鄱阳湖湿地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时间序列植被特征的内蒙古荒漠化评价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殷贺  李正国  王仰麟  蔡福 《地理学报》2011,66(5):653-661
荒漠化是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从植被特征着手,关注其年际动态变化特征,已经成为国内外荒漠化评价的发展趋势。选取遥感反演的高时间分辨率的植被降水利用率作为评价指标,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评价了内蒙古自治区1999-2009 年的荒漠化发展态势,并对荒漠化逆转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11 年来生态环境总体趋于改善,荒漠化发展态势并不明显。其中,鄂尔多斯高原的东部至大青山南麓、大兴安岭及燕山北部余脉是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改善最为明显的地区,反映出该区的植被保护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荒漠化土地空间分异特征表明,降水因子和植被恢复有着密切的联系,300mm以上降水量的地区,其植被恢复能力要明显大于降水稀少的地区;干旱、极干旱地区的荒漠界限极不稳定,对荒漠化是否逆转的判断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尺度,结合当年的气候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1.
松嫩平原沙地资源开发与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取生  裘善文 《地理科学》1997,17(3):259-264
松嫩平原沙地具有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开发潜力巨大。沙地合理开发的关键是采用沙地生态工程技术,沙地农业工程技术和沙地水利工程技术相结合建立高效稳定的沙地人工生态系统对沙地进行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12.
1954~2005年三江平原自然湿地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ArcGIS9.1为数据处理平台,从三江平原1954年、1976年、1986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6期土地利用数据中提取自然湿地空间分布信息,分别将其与三江平原的地貌、地形、水系等环境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了6个时期三江平原自然湿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52 a来,三江平原自然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由1954年的353×104 hm2减少至2005年的81×104 hm2;低河漫滩上的自然湿地面积占三江平原自然湿地总面积的比例由1954年的42.5%增加至2005年的64.7%,6个时期平均,有57.2%的自然湿地分布在低河漫滩上,21.3%分布在高河漫滩上;自然湿地主要分布在30~60 m高程上;0°~1°的坡度范围内,几乎分布了三江平原所有的自然湿地;坡向对自然湿地分布的影响不大;近年来自然湿地主要分布在距离河流0~1 km的河漫滩上;湖泊周围的自然湿地分布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13.
近50年来松嫩平原西部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5,他引:3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对松嫩平原西部土地利用方式、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过去近50年里,松嫩平原西部耕地净增加29.65×104hm2,其中草地与湿地对耕地的增加贡献最大;草地减少70.29×104 hm2,除部分草地转化为耕地外,退化为盐碱地、沙地也是草地大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松嫩平原西部现有沼泽湿地面积44.88×104 hm2,近50年来减少62.54%。景观破碎化严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频繁转化,表明各种土地景观间存在不稳定因素,自然和人为因子在景观的转化中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但人为因子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4.
松嫩平原退化芦苇湿地恢复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探讨松嫩平原退化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的生态恢复模式,2001—2008年,在吉林省西部牛心套堡退化的芦苇湿地进行了示范研究。试验苇田面积100hm2,以工程措施恢复湿地与河流的水力联系,改造苇田基底,完善灌排水系统;通过鱼虾自然增殖与人工放流、芦苇培育等生物措施,恢复苇田生物群落;采用农艺措施与水资源管理技术,恢复苇田的水文过程和生境。至2008年,苇田水环境盐度和碱度分别下降了92.21%和90.96%,平均每年下降30.55%和29.06%;苇田地表0~20cm土体脱盐率59.70%,平均每年下降14.06%;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05.37%;芦苇产量增加697.67%。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过程导向策略,恢复与重建因水文过程功能丧失而导致退化的芦苇湿地,综合应用工程、生物、农艺及水资源优化管理等措施,可促进苇田生物与生境的恢复,再建水文、生物等重要生态过程和恢复湿地原有的生态功能,对松嫩平原退化盐碱芦苇湿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洞庭湖平原退田还湖区湿地生态功能建设初探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洞庭湖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之一,湿地资源丰富;由于人类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特别围湖造田等一系列人类活动影响,使湿地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洪涝灾害频繁,影响了湖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因此退田还湖、防洪减灾,恢复湿地,开展退田还湖区湿地生态功能区建设,不仅有利于湿地资源的保护,而且对发展湖区经济,改善湖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忆春  陈发虎 《山地学报》2001,19(5):465-469
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民勤绿洲面临的严重问题。本文在分析民勤盆地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本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从加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发展节水农业生产体系,以及开源调水和减少人口等方面,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上游玛曲湿地退化现状、成因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戚登臣  李广宇 《湿地科学》2007,5(4):341-347
位于黄河上游的玛曲湿地由于地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特殊的生态功能,除了蓄水、涵养水源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外,对调节黄河水量、泥沙量、小气候和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近年来玛曲湿地大面积干涸和萎缩、湿地功能退化现象十分严重,这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对玛曲湿地退化因素深入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对于其保护,即要有制度的完善,又要有成熟的治理技术,制度应优先于技术;只有在制度不断完善、法制不断健全和人们思想观念逐渐提高的前提下,再采用先进的、可操作性强的、行之有效的治理技术,经过长期的治理与保护,玛曲持续多年的湿地退化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三江平原退耕还湿空间决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三江平原为研究区,探讨了利用遥感和GIS技术确定退耕还湿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的可行性。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现有沼泽湿地缓冲区、环境背景因子(高程、土壤类型、地貌类型、河流缓冲区)、耕地生产力数据等栅格GIS数据库,选取具有区域特色的退耕还湿指标,利用各指标构建了基于GIS的一、二级退耕还湿决策模型及其空间复合模型,并且得到一、二级退耕面积分别为525652hm2、194029hm2,分别为现有耕地面积的8.76%和3.23%。最后,将其分别与研究区行政区数据进行空间叠加统计分析,得到各县级行政区退耕还湿情况。研究结果可以为三江平原的湿地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藏东"三江"流域土地沙漠化成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6  
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是藏东地区著名的国际性大河,"三江"流域作为"江河源"、"生态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态环境变化对当地乃至周边地区都有着重大影响。近年来受全球变暖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自然资源的影响,土地沙漠化问题日趋严重,直接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作者在分析了当地土地沙漠化现状、成因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三条防治土地沙漠化的对策,并指出保护好"三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对当地乃至周边地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