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守时系统故障实时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守时系统故障诊断的基本思想作了阐述,重点介绍了基于VB 6.0开发的守时系统故障自检软件,该软件具有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等特点.采用类似示波器的图形绘制方法,可以实时显示国家授时中心(NTSC)的时间基准实验室中各钟、授时部工作钟和BPL长波授时信号与NTSC主钟(MC)的比对结果的数据曲线,并对守时系统出现的各种故障,代替维护人员完成异常分析、故障诊断和故障定位任务,自动给出实时的诊断结果,为守时系统故障的快速修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CTI技术的守时系统故障报警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计算机电话集成(CTI-Computer Telephony Integration)技术在守时系统故障自动报警中的应用。简要介绍了构成报警系统的两个关键产品,电话语音卡和TTS(Text-To-Speech),详细讨论了ActiveX控件(Phonic.OCX)编程接口的一系列事件和方法以及由此而开发的故障报警模块。该模块不仅用于守时主系统的故障报警,也将用于电源系统、钟房环境监控系统的故障报警。  相似文献   

3.
MD-1输出监控是一个Intel8031单片机系统,具有时间比对测量、标准时间频率信号隔离输出、监控报警等功能。与PC微机配合,可建立具有自动守时功能的标准时间工作站。文中介绍了该仪器的软件硬件设计。  相似文献   

4.
MD-1输出监控器是一个Intel8031单片机系统,具有时间比对测量、标准时间频率信号隔离输出、监控报警等功能。与PC微机配合,可建立具有自动守时功能的标准时间工作站,文中介绍了该仪器的软硬件设计  相似文献   

5.
时间频率数据是国家重要的信息资源,时间频率数据平台设计依托国家授时中心运行产生的时频数据、国际权度局(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 BIPM)和国际地球自转服务机构(International Earth Rotation and Reference Systems Service, IERS)公布的时间频率相关数据等实现,该数据平台可以为守时技术研究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支撑。首先介绍时间频率数据平台的建设情况,随后利用数据平台汇交的本地守时系统比对和远距离链路比对数据开展守时技术研究,包括原子钟状态评估,主要分析原子钟异常跳变情况,研究跳变数据处理方法,针对不同类型守时钟,分析对比波动情况、稳定度等原子钟性能指标,此外基于ARIMA模型开展钟差预报研究。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守时系统连续可靠运行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1.守时系统的建立 1975年6月,自己动手利用一个旧山洞改建为临时钟房,开展了石英钟守时工作,用甚低频短波进行外同步,并为各观测室提供时频信号。1977年7月进口一台西德铷钟,并开展了国内电视同步试验。1980年又增加了两台国产铷钟及长波定时设备至今已拥有3台铷钟和甚低频、长波、短波、电视四个波段的时频比对设备,并建立了较完善的内部自动比对系统。1981年完成钟房搬迁工作,从临时钟房搬到了6号楼钟房。为  相似文献   

7.
作为BPL长波授时系统现代化技术改造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BPL监控室比对系统各设备的信号异常(超差)的自动报警软件已经正常运行了2年。介绍了该报警软件的设计思想和工作界面,给出了数据分析方法和信号异常判断依据。设计了多种在出现异常时发出报警的方式,以确保报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钟房时频服务自动化工作系统已建立并投入运行。该系统具有守时、时间测量、数据处理和自动校正铷频标的能力。运行表明,该系统使XSR铷钟守时精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其输出频率相对BPL时频标准台的频偏保持在2×10~(-12)以内。全文介绍了系统的构成及主要性能。  相似文献   

9.
网络技术在时间服务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介绍网络技术在授时中心守时实验室的守时及授时服务系统中的应用情况。守时系统是一种需要连续、可靠运转的复杂系统,包括守时钟组、比对测量系统、原子时归算等多个环节。原子时专用局域网是守时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效地提高了守时、原子时及相关数据资料的传递和交换速率。时间服务的网络化、自动化不仅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工过多干预造成的误差,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守时系统的可靠性和合理性。章详细介绍原子时局域网络(ATLAN)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授时系统的设计情况。  相似文献   

10.
NTSC时频基准实验室守时系统自动监测软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能实时了解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NTSC)时频基准实验室守时系统的运转情况,编制了本软件。本软件的功能是对系统中原子钟最近一个月的比对数据进行实时计算后,得到一个纸面的加权平均时间尺度“TA”,用它作为监测UTC(NTSC)、UTC(JATC)和原子钟运转情况的参考,给出TA-UTC(NTSC)、TA-UTC(JATC)、以及每个钟相对于TA的速率曲线。通过选用窗体上设置的各个按钮,能很方便地监测原子钟和测量设备的运行情况。位于陕西蒲城的BPL监控室可以通过远程局域网得到NTSC守时实验室的数据,实时运行本软件,并用TA作为参考,即可监测BPL监控室原子钟运行情况,并且对BPL发播工作钟时间T(PU)进行监测和频率驾驭,以实现T(Pu)同步到扩形(NTSC)。  相似文献   

11.
NTSC的双混频时差测量系统试运转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NTSC)新进口的由德国Timetech公司制造的双混频时差测量系统(dual mixer time difference system,DMTD)已经通过了试运行。介绍了DMTD的工作原理和设备结构。NTSC时频基准实验室的主钟(MC)信号作为DMTD的频率参考信号,5个氢钟和18个铯钟的频率信号作为被测信号与MC信号进行相位比对。用频率分配放大器输出的多路MC信号也作为被测信号用以监测DMTD本身的精度和稳定度。给出了DMTD和时间间隔计数器TIC实际测量结果的比较及误差分析。测量结果表明DMTD特别适用于频率短期稳定度非常高的氢原子钟这样的频标之间的频率和时间比对。该设备将用于NTSC的守时工作,不久的将来也将用于铯喷泉与氢钟的频率比对。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引起微波时间传递系统时延变化的原因和单向及双向时间传递比对精度;分析表明,根据微波双向时间比对的长期测量数据可对搬钟实验得到的时延值进行修正,采用该修正结果可减小单向时间比对的误差。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etem,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共视远程时间传递技术,并结合现代网络通信技术,搭建了基于GNSS CV(common-view,共视)的精密时间服务系统的硬件平台。利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保持的精确时间UTC(NTSC)和GNSS共视接收机观测数据,实现了用户与国家授时中心之间的在线数据传输和比对处理,为用户时间与UTC(NTSC)之间的高精度时间同步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毫秒脉冲星定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毫秒脉冲星守时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己取得重要进展,利用现有2颗毫秒脉冲星约10yr的计时观测资料分析得到的 TAI-PT,其长期稳定度为 2×10-14。采用合适的长期稳定度算法,由多颗毫秒脉冲星计时观测可以建立综合脉冲星时间尺度。它可以成为与原子时系统比较的重要手段,并对原子时长期稳定度的改进做出贡献。介绍了该领域研究的基本状况,重点对毫秒脉冲星守时的理论方法,综合脉冲星时间及与原子时的关系等进行了讨论和评述。对由双星系统内毫秒脉冲星的轨道运动定义的双星脉冲星时也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5.
GPS共视比对(GPS CV)是国际原子时进行时间连接的主要手段之一,即使在有TWSTFT(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的实验室GPS也作为时间比对的备用手段而存在,而且TWSTFT系统启用时需用GPS做校准。国际权度局(BIPM)为了减小比对误差,对一些时间实验室的GPS接收机进行不定期校准。国家授时中心(NTSC)利用BIPM给出的校准报告对NTSC时间基准实验室的GPS定时型接收机的内部时延及相关数据进行修正,使UTC(NTSC)的准确度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6.
时间频率量的特征及其对时频系统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物理量测量中时间频率量的特点,主要有:时间的流逝性;其基准是自然基准;时间和频率既密切相关又有区别;时间频率具有最高的测量精细度(分辨率)与准确度;其计量标准可通过电磁波发播;其测量精确度与测量时间有关。另外,从基准、守时、授时、时间频率设备的研制、生产和队伍建设等方面阐发了这些特点对时间频率系统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国家授时中心的守时工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国家授时中心(NTSC)所保持的地方协调世界时UTC(NTSC)和地方原子时TA(NTSC)的准确度和稳定度水平稳步提高,进入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简要介绍了当前国家授时中心的守时钟组成,地方协调世界时UTC(NTSC)的产生和保持,以及原子时TA(NTSC)算法的研究等。守时工作的进一步改进正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18.
Time synchronization between satellite and station is the key technique of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and the foundation of realization of satellite navigation and positioning. Aiming at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time synchronization, we have discussed a new method of radio two-way time comparison between satellite and station, deduced in detail the reduction model of up- and down-link pseudo ranges between satellite and station, and provided a practical calculation model of clock error between satellite and station. By calculat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p- and down-link pseudo ranges, this method has eliminated the influences of common errors, such as the tropospheric delay, satellite ephemeris errors, ground station coordinates errors and so on. The ionospheric delay relevant to signal frequency is also weakened largely, thus this improves the accuracy of time comparison greatly. Finally, experimental analysis is conducted by using observational data,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curacy of radio two-way time comparison between satellite and station can attain about 0.34 ns, which validates the correctness of theoretical method and model.  相似文献   

19.
简单介绍了国家授时中心的卫星电视比对系统,给出了利用时间比对系统测量CCTV信号中插入的时间信号(它们或仅由卫星转发或由卫星转发后再经地方电视台转播)时延的方法和测量结果,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对定时用户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