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丰江水库区微震震源力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丰江水库位于广东省河源县境内。1959年水库蓄水后连续发生地震,1962年3月19日发生6.1级强震,十几年来记录到1级以上测定参数的地震二万多次。本文试图通过对新丰江水库区微震震源力学的研究,探讨该区发生地震的应力场和地壳变形。  相似文献   

2.
地震现象地震俗说地动,就是我们居住的地方忽然摇晃起来了。它与日蚀、月蚀、台风、暴雨、洪水、冰雹、寒流、霜冻……等一样,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地震五百万次,其中大部分是轻微震动,人感觉不出来,用仪器才能记录到。从历史记载看,人能感觉到的有五万次左右,破坏性大地震全世界每年只有十几次,而且大部分发生在大洋里或人烟稀少的山区,发生在陆地上人口稠密的地方就更少。  相似文献   

3.
地震滑坡一直是地学界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特别是2005年10月8日克什米尔Ms 7.8地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Ms 8.0地震、2010年玉树Ms 7.1地震、2014年云南鲁甸Ms 6.5地震、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s 8.1地震以及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 7.0地震等一系列强震活动,都不同程度地触发了大量地震滑坡,并伴生了许多次生灾害,从而促进地震滑坡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地震滑坡研究现状,归纳了地震滑坡的特征和分布规律、地震动参数与地震滑坡关系、边坡地质条件与地震滑坡关系、地震滑坡的动力响应特征、地震滑坡预测以及地震滑坡危险性与风险区划等6方面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未来地震滑坡应关注的主要研究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工作概况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质科学》1976,11(2):116-119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历史地震记载丰富。地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公元132年张衡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地震仪,曾记录到138年甘肃发生的陇西大地震。16世纪已有关于地震前兆和抗震建筑方面的记述。  相似文献   

5.
唐山地震区域构造背景和发震模式的讨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6年7月28日3点42分在我国河北省唐山地区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地震的发生,是有它的区域构造背景和震区的构造条件的。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对认识地震的形成、孕育和发生是十分有意义的。唐山地震震中与深大断裂没有表现直接的联系,而是分布在不引入注目的北东向断裂上。其控制因素我们认为是包围震区的边界断裂起了重要作用。边界断裂的存在使被围限的北东向断裂得到了暂时的平衡,形成相对“闭锁”区段。当区域应力场急剧变化时,“闭锁”就被突破,产生大地震。  相似文献   

6.
海城地震地质构造背景与发震构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言 一九七五年二月四日,我国辽宁省海城县发生了一次7.3级强烈地震。由于这次地震预报和预防工作的成功极大地减少了伤亡损失,取得了预报和预防破坏性地震的一些很有意义的经验。它充分显示了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之后,我国地震工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取得的新成就。 这次海城地震是我国东北有记载以来第一个七级以上的浅源地震。在宏观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先后两次对震区及其邻近地区进行了地震地质考察。  相似文献   

7.
葛碧如 《地质科学》1976,11(1):97-102
我国是一个强地震较多的国家,几千年来发生了上千次强烈地震,劳动人民与地震灾害作斗争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在历代封建王朝和蒋介石卖国集团统治的旧中国,只留下了悲惨的灾情记载。1920年海源大震时山崩地裂,黑水横流,村镇埋没,死于地震灾害者达二十万人,然而反动统治者置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于不顾,借地震灾害敲诈勒索,大发横财。  相似文献   

8.
徐道一  薛恩  宋惠珍 《地质科学》1974,9(4):371-377
地震地质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阐明地震发生的位置与地质构造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对地质构造的观察一般在地表进行,而地震多发生在地下几公里或几十公里的深处,因此两者的联系则是地震地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鄂尔多斯地块周边断陷系是我国历史地震活跃区。据历史文字记载,近2000年期间该区曾发生4次8级地震,6次7~7 1/2级地震,28次6~6 3/4级地震。有关该区7级以上历史强震与活动断裂的关系,一直受到地震地质学者的关注。但对于该区6级地震的构造背景讨论不多。在Wells统计的全球19世纪下半叶以来发生的地震数据库中,在有地表破裂的122次地震中,震级等于或大于7级的地震54次,占有地表破裂地震总数的45%,震级6~6.9级的地震52次,占总数的42%。这些有地表破裂的6~6.9级地震,约40%发  相似文献   

10.
根据福建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测定 ,2 0 0 3年 1月至 2 0 0 3年 1 2月 ,福建及其邻近地区共发生 2 0级以上地震 72次 ,其中 2 0~ 2 9级 65次 ,3 0~ 3 9级 7次 ,最大地震为 3月 1 8日漳平 3 6级 ;台湾海峡地区共发生 2 0级以上地震 2 6次 ,其中 2 0~ 2 9级 1 7次 ,3 0  相似文献   

11.
金沙江转换断层沉积盆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沙江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这里说的金沙江是指流经西藏和四川分界线的一段)。笔者认为,该断裂带是一条近南北走向的古代转换断层。在这个断裂带内,存在一个二叠纪—中三叠世的转换断层沉积盆地。这个古盆地里面的岩浆和沉积建造部分保存到今天。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地震地质工作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展而提出来的,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本文是在整理中国地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由于地震地质的许多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我们只是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便和从事这一工作的同志们共同讨论。  相似文献   

13.
The Pamir-Hindu Kush region at the western end of the Himalayan-Tibet orogen i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regions on the globe with strong seismicity and deformation and provides a window to evaluate continental collision linked to two intra-continental subduction zones with different polarities. The seismicity and seismic tomography data show a steep northward subducting slab beneath the Hindu Kush and southward subducting slab under the Pamir. Here, we collect seismic catalogue with 3988 earthquake events to compute seismicity images and waveform data from 926 earthquake events to invert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and stress field with a view to characterize the subducting slabs under the Pamir-Hindu Kush region. Our results define two distinct seismic zones: a steep one beneath the Hindu Kush and a broad one beneath the Pamir. Deep and intermediate-depth earthquake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Hindu Kush region which is controlled by thrust faulting, whereas the Pamir is dominated by strike-slip stress regime with shallow and intermediate-depth earthquakes. The area where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axis is vertical in the southern Pamir corresponds to the location of a high-conductivity low-velocity region that contributes to the seismogenic processes in this region. We interpret the two distinct seismic zones to represent a double-sided subduction system where the Hindu Kush zone represents the nor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Indian plate, and the Pamir zone shows sou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Eurasian plate. A transition fault is inferred in the region between the Hindu Kush and the Pamir which regulates the opposing directions of motion of the Indian and Eurasian plates.  相似文献   

14.
杨科佑 《第四纪研究》1996,16(3):272-276
第四纪最突出的事件是青藏高原和南海海盆的形成和演化。众多中外学者几乎一致认为,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由于印度克拉通向北的推动,南海等西太平洋边缘海是在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向西俯冲的过程中形成的。笔者另辟蹊径,提出,由于新生代(尤其是第四纪)以来两个相互交切的东亚断裂和南亚断裂的深部物理运动,使得南海等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的陆壳物质被逐渐吸入地幔,经转化为“幔源壳质”以后,再不断输送、补充给青藏地区。其结果必然是,南海等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的陆壳迅速转化为过渡型壳甚至洋壳,青藏地区则由洋壳转化为陆壳,并迅速隆起、增厚。  相似文献   

15.
龙山门断裂带活动特征与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里氏8.0级汶川地震处于龙门山造山带与四川盆地的构造边界上。350km长的地表破裂带呈右行左阶雁行排列在具有逆冲和右行走滑性质的汶川茂县青川、映秀北川和江油都江堰3条断层带上。下地壳的韧性流动伴随中地壳韧-脆性剪切带应力和应变的积累,产生上地壳脆性发震断层,并控制地表破裂带和滑坡的分布。震源出现在上地壳脆性断层与中地壳脆-韧性剪切带的交汇部位。〖KG2〗以汶川地震为例,结合板内地震基本特征,提出引入大陆动力学理论完善工程区域稳定性理论基础,构建基于板块学说、地质力学和大陆动力学理论的相互补充的工程区域稳定性评价体系;对活断层与地震活动性预测提出见解,强调仅仅从活断层的存在及其活动强度来预测地震活动性与强度是远远不够甚至是错误的,必须将下地壳、中地壳和上地壳结构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和判别;提出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指出了大陆内部安全岛划分应采用的核心指标。  相似文献   

16.
山系的形成与板块构造碰撞无关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白文吉  杨经绥 《地质论评》1993,39(2):110-117
本文根据对中国重要蛇绿岩带的观察,并参考大量国内外文献,对板块构造学说的造山模式提出了否定意见,认为古老山系和现代山系的形成都与板块构造碰撞无关,并提出大陆内部山系形成与盆地形成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地震成因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能量等方面分析了地震的成因。源于地核地幔的流体携带大量热能,为岩浆起源、地震形成和地热田提供了充足的能量,然而岩石聚集的应变能不足以产生中等以上的地震。大地震(M≥6.0)绝大部分分布在海沟、火山岛弧和大陆裂谷带等拉张性构造带,如环太平洋海沟、东印度洋海沟、大洋中脊、非洲裂谷、地中海-黑海-里海-波斯湾、欧亚大陆中部的伊塞克湖-阿拉湖-乌布苏湖-库苏古尔湖-贝加尔湖裂谷。流体在地球深部物质运动、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全球到处发育的隐爆角砾岩表明隐爆作用的普遍性。深部流体向上运移、向地表逃逸的过程中发生爆炸,在地球内部产生了不同震级和震源深度的地震。因此,隐爆应该是产生地震的主要机制。地震成因的隐爆模型不仅能够更好地解释不连续、各向异性的非弹性介质中发生的各类地震,譬如中深源震、震群、慢地震和非双力偶性地震等,而且能够更好地诠释全球地震、火山和地热带在空间上的吻合以及隐爆角砾岩型矿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回流”是大陆碰撞带内普遍发生的一种构造-物理过程。本文基于喜马拉雅碰撞带的地质、地球物理事实,提出“回流”模式,以阐明喜马拉雅碰撞带各种地质、地球物理过程的内在联系,揭示大陆碰撞带的构造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发展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地构造是地壳形变的结果,而地壳形变是在地壳形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壳的形成主要表现为地质体的建造过程,包括地壳形成的地质时期中,不同温度和压力下所产生的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的类型、组合和相带的发展。地壳的形变主要表现为地质体的改造过程,包括各种岩层在形成过程之中或以后,经受内力和外力作用而产生的各种微观和宏观的结构变化,如流动、褶曲、破碎和断裂等。  相似文献   

20.
李荫槐 《地质科学》1984,(2):127-138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高大和最雄伟的年青隆起区。对于它的形成和演化机制,一直是国内外地质和地球物理学者注意的问题之一。 近十年来,人们认为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由于相距千里之遥的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并与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然而,根据作者对喀喇昆仑和喜马拉雅等地的野外考察及其深部地球物理资料的研究,提出青藏高原原来是一个统一的前震旦纪陆壳区,后经震旦纪以来多次的拉开和挤压碰撞而形成的新观点。这种拉开和挤压的运动方式,是深部鳗隆和慢拗的分异作用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