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马士德 《海洋科学》1983,7(5):25-27
藤壶对海洋设施危害极大。人们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开始研究它,前人的研究偏重于藤壶的附着机制,而对其附着对金属腐蚀的影响研究甚少。作者研究了藤壶生长过程对普碳钢、蒙乃尔、工业纯钛和一种不锈钢(1Cr18Ni9Ti)等四种金属材料腐蚀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自1979年引入至今,已在我国海岸带大范围扩张并对盐沼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很大影响.本研究以附着生物藤壶为例,研究了互花米草扩张对附着生物的影响.通过对5个断面共28个样方的米草植株、附着藤壶以及藤壶在互花米草上的最大附着高度调查,获得结果如下:藤壶在互花米草滩上的附着范围位于潮沟两侧,且呈宽度约为5 m的带状分布;潮沟规模越大,其向陆方向的延伸范围越宽;每个站位藤壶附着的相对最大高度都位于同一水平.附着藤壶均为白脊管藤壶Fistulobalanus albicostatus,平均干重237±69g·m-2,大部分藤壶直径在2~10mm之间.互花米草的平均干重为981±81g·m-2,潮沟附近互花米草高壮但密度较小,远离潮沟互花米草矮小但密度较大.分析表明,互花米草为藤壶提供了附着基质,并影响藤壶在潮间带的平面分布格局(尽管藤壶的生态位保持不变).影响白脊管藤壶分布特征的原因主要是海水浸没时间的差异;负地形的浸没时间更有利于藤壶的附着和生存;另外潮沟较高的潮水流速除了利于白脊管藤壶幼体的附着外,还可以通过水流的涨、落为其带来充足的食物.  相似文献   

3.
几种海洋附着生物对海洋用钢影响的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电化学仪器进行自然腐蚀电位、线性极化和动电位扫描极化曲线的测定,来研究微生物粘液膜和大型附着生物的藤壶、牡蛎、苔藓虫、蜾赢蜚及藻类的覆盖层对碳钢、低合金钢等海洋用钢腐蚀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浸海初期(10天左右)试样表面形成的微生物粘液膜具有某一程度的保护作用,尔后随着浸海时间的延长,保护作用减小,腐蚀率变大;几种大型附着生物覆盖层的保护作用大小的顺序如下:蜾赢蜚>藤壶>藻类>苔藓虫>牡蛎。  相似文献   

4.
藤壶是海洋污损生物中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的种类之一。藤壶分泌的胶粘物能在海水中六小时内固化,使底盘与附着基表面粘着,长期作为附着基的船舶、海上设施便受到腐蚀等严重污损。为了防除污损,研究藤壶胶的固化机理有着现实意义。但是固化机理研究的深入又有赖于固态胶的溶解。藤壶胶因分泌的阶段不同而有初生胶和次生胶之分,一些学者认为固态胶难于溶解,只能水解或降解。  相似文献   

5.
网纹藤壶初生胶化学和物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刚  刘承松 《海洋与湖沼》1978,9(2):224-229
藤壶 Balanus reticulatus Utinomi 是海洋污损生物中危害最大的种类之一。藤壶的生活史包括短暂的浮游生活幼虫期和固着生活的成体期。藤壶自金星幼虫附着在一个表面上变态为成体后,在其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每蜕皮一次就需要分泌一圈胶粘物质,以保持底盘与附着基表面的粘着状态,这种胶粘物质称为藤壶初生胶;而藤壶在各种意外损  相似文献   

6.
污损生物附着对杂交鲍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在福建平海湾海域开展了污损生物附着对杂交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鲍壳上污损生物种类主要是网纹藤壶Balanus reticulatus、三角藤壶B. trigonus、褶牡蛎Alectryonella plicatula和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海域污损生物群落特点.对照组与去污处理组之间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去污作业短期内会对鲍类生长产生负面影响.壳缘部位被生物附着污损的鲍类,其生长率有所降低,这可能与壳缘处附着的污损生物会堵塞鲍鱼呼吸孔有关,妨碍其呼吸和排泄等代谢活动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7.
通过测定网纹藤壶覆盖面积分别为35%,75%和100%的碳钢试样,在藤壶去除前、后的自然腐蚀电位和阴极动电位扫描极化曲线的变化,研究了网纹藤壶覆盖面积对碳钢腐蚀的影响;并以线性极化法研究了附有网纹藤壶试样的瞬时腐蚀率与浸挂时间的关系。随着试样表面网纹藤壶覆盖面积的增大,碳钢在海水中的自然腐蚀电位正移、极化阻力增大、腐蚀速度减缓。附有网纹藤壶的试样,其瞬时腐蚀率随浸海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8.
金属/海水界面两个主要过程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浸入海水中的金属构筑物,不久便有生物在其表面附着,这些生物包括细菌、微型藻类、原生动物等微型生物,以及藤壶、牡蛎、海鞘、贻贝、草台虫、海藻等大型生物。这些生物均依一定的附着机制附着在海中的物体上。并且大部分时间以附着为生,  相似文献   

9.
采用生态学单因子梯度试验方法,进行了白脊藤壶金星幼体的室内培养以及附着基、温度、盐度、幼体密度和幼体低温保存时间等因子分别对白脊藤壶金星幼体附着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水体为水温25℃、盐度30的膜滤海水,幼体培养密度为1只/ml,饵料为牟氏角毛藻,投饵量为(0.75-5)×10 5 cells/ml的培养条件下,白脊藤壶无节幼体在培养4天后即大部分顺利发育至金星幼体阶段,实现了白脊藤壶金星幼体在实验室内的大量培养.另一方面,实验结果还表明,在白脊藤壶金星幼体附着抑制实验中,玻璃培养皿和聚苯乙烯六孔板都可采用作为附着基,温度、盐度、幼体密度及幼体低温保存时间的适宜范围分别为20-35℃、15-45、1-20只/ml和0-8天.本研究结果揭示了白脊藤壶可作为筛选天然海洋防污产物的模型生物,并确定了其基础实验条件的适宜范围.  相似文献   

10.
海洋微型污损性附着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洋附着生物按其大小可分为两类,即大型附着生物(藤壶、海鞘、盘管虫、浒苔、水云等)和微型附着生物(附植性细菌、霉菌、放线菌、硅藻、原生动物以及微型线虫等)。  相似文献   

11.
小藤壶类除少数种为深海产外,大部栖息于潮间带,附着于岩石、码头、树木、管道、浮标或船底,是沿岸附着生物的主要种类,在潮间带岩岸生物群落中常占一定的优势。种类的准确鉴定对分析潮间带生态和附着生物的生态研究及防除工作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早在1854年,Darwin就在藤壶科Balanidae下建立了小藤壶亚科Chthamalinae. Pilsbry (1916)将其提升为小藤壶科Chthamalidae,与Balanidae并列;1976年Newman& Ross对藤壶亚目Suborder Balanomorpha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分为3个总科(Chthamaloidea,Coronuloidea和Balanoide),他们将小藤壶科中壳壁带轮生副板的4属分出,建立鳞藤壶科Catophragmidae,与Chthamalidae一起置于小藤壶总科Chthamaloidea之下。 关于小藤壶类,国内仅有零星记载,缺少系统研究,特别是一些深水种尚无报道。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过去在全国沿海潮间带采集的标本写成,共报告小藤壶科9种,分隶于2亚科4属,其中有1新种,1种为我国首次录。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本文报告的小藤壶,分布于我国长江口以北海域的只有东方小藤壶Chthamalus challengeri Hoek,它大量出现在高潮带岩石上,对温、湿度变化的适应力很强,能忍受较长时间的周期性干燥和较大的温度变化幅度。其余种类则出现在长江口以南亚热带和热带海区,其中白条地藤壶Euraphia withersi和楯形矮藤壶Chamaesipho scutelliformis分布广,数量大;中国四板小藤壶Tetrachthamalus sinensis Ren在海南岛和北部湾沿岸占优势。  相似文献   

12.
海洋附着生物按其大小可分为两类,即大型附着生物(藤壶、海鞘、盘管虫、浒苔、水云等)和微型附着生物(附植性细菌、霉菌、放线菌、硅藻、原生动物以及微型线虫等)。附着微生物群落由于微生物之间以及微生物与被附着物体表面的相互作用,往往在表面形成膜状物,称为初级微生物粘膜(Primary microbial slime film)。它普遍存在于早期浸入海中的物体表面上,然后幼虫或孢子附着,从而局部或全部代替粘膜使大型附着生物成为优势种群。因此,在海洋中人为物体表面附着生物群落的演替中,微型生物群落先于大型生物附着,被认为是大型生物附着的先驱。  相似文献   

13.
厦门港网箱养殖场污损生物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1990年3月至1991年3月在厦门港火烧屿网箱养殖场进行了污损生物挂板和挂网试验,对养殖场的污损生物进行了初步研究.优势种是中胚花筒螅、薮枝螅、海根笔螅、僧帽牡蛎、翡翠贻贝、网纹藤壶、泥藤壶、长鳃、灰钩虾、强壮细足钩虾、尾剩蜾赢蜚等.全年都有生物附着,生物防除的重点在冬、夏两季.  相似文献   

14.
郝斌 《海洋科学》1978,2(1):19-25
前言 海洋附着生物对于海洋设施的危害,随着海洋事业的日益发展,愈加显得突出。任何一种海洋设施,都必须注意防除海洋附着生物的问题。 海洋附着生物的种类很多,主要有藤壶类、贝类、苔藓虫和藻类等。这些附着生物的特点是在它们生活史中的浮游阶段后期,附着  相似文献   

15.
一直在研究附着于扇贝使商品价值下降的藤壶生态的日本青森县产业技术开发中心、青森市山石川商店的联合研究小组,在弄清藤壶的附着与扇贝贝壳表面构造关系的同时,查明了把握藤壶繁殖的关键、附着诱因物质的本来面目,即为糖蛋白质。今后如果搞清其分子结构,通过遗传因子操作等,则可期待确立对扇贝无害的驱除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大亚湾码头桩柱的污损生物群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严颂凯  黄宗国 《海洋学报》1992,14(3):114-120
研究大亚湾8座码头桩柱的污损生物群落,记录了223种生物。桩柱潮间带部分的生物群落在不同潮位上有极为明显的分带,各带都有代表种。中潮带生物的数量最大,湿重最高记录高达27.6kg/m~2,主要是由于棘刺牡蛎重叠附着的结果。 随着码头暴露程度不同,污损生物有很大差别。白条地藤壶、白脊藤壶、黑荞麦蛤和两种瘤海鞘是隐蔽处的表征种。鳞笠藤壶、中华小藤壶、大洋纵列海鞘和无柄珊瑚藻是暴露处的表征种。  相似文献   

17.
舰船的生物附着与腐蚀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对航行在渤海、黄海、东海的舰船的附着生物和腐蚀的调查,讨论了舰船附着生物的附着规律、生态特点以及由附着生物引起腐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厦门港试验浮筏污损生物的群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李传燕  黄宗国 《台湾海峡》1992,11(2):167-173
1989年6月至1990年5月在厦门港防污、防锈试验的浮筏群进行了周年的污损生物挂板。记录了90种生物,其中网纹藤壶、泥藤壶、僧帽牡蛎、翡翠贻贝、中胚花筒螅、太平洋侧花海葵、厦门膜孔苔虫和多种端足类是优势种。全年都有生物附着,夏、秋和冬、春季的优势种有显著的不同。附着量较大,夏季3个月的湿重生物量高达22.7kg/m~2。这个结果可为防污、防锈试验提供较确切的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有机锡为主的防污涂料是一类有效的涂料。十几年前,在第二届国际污染和防污会议上介绍有机锡类防污涂料时,就有人注意到其防污机理问题,但至今尚未看到有关报道。 纹藤壶(Balanus amphitrite amphitrite Darwin)是我国沿海船底及其他海上设施为害最严重的附着生物之一,是很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我们在有机锡类防污涂料中选用效能较好的TPTC,就其对纹藤壶的防污机理作了初步研究。 搞清楚防污机理对于合理使用防污涂料以及进一步提高防污效能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生化功能和形态结构两个方面阐述了TPTC对藤壶线粒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研究海洋污损生物藤壶(Barnacle)不同生长阶段附着强度,可为科学制定藤壶清除规范及设计相关机械设备提供依据。本文采用浸泡法在湛江调顺岛(21°31''N,110°41''E)实海中挂板,结合形貌观察藤壶生长过程,利用自行设计的剪切强度测试装置,选取网纹藤壶测试不同生长阶段剪切强度。结果表明:试板浸泡10 d,幼体藤壶开始附着;30 d试板表面藤壶覆盖面积约占30%,基底直径1~6 mm,部分藤壶死亡形成空壳;60 d试板约50%面积被藤壶覆盖,试板表面有覆膜,空壳现象加剧,藤壶基底直径最大达10 mm;90 d试板约95%面积被藤壶覆盖,出现藤壶相叠现象,基底直径1~13 mm。藤壶附着生长过程中,剪切强度变化符合“快-慢”的特点,以藤壶基底直径为变量,构建藤壶剪切强度Logistic增长模型,决定系数R2=0.99,说明模型拟合良好。利用构建的Logistic增长模型将藤壶剪切强度划分为速增期(基底直径4.0~6.4 mm),缓增期(基底直径6.4~8.7 mm)及渐停期(基底直径>8.7 mm)3个阶段。结合藤壶附着生长过程,藤壶在附着后采用机械方式清除的最佳清除时期在速增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