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思恩 《地质学报》1999,73(4):289-301,T003
冀北,辽西地区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的叶肢介化石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古叶肢介群落,通过叶肢介化石埋藏学,形态功能学和现代化叶肢介生活环境的研究,对古环境进行了重塑,文中讨论了古群落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与地位,并着重论述了叶肢介群落的演变和古环境的变化以及环境变化对群落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2.
华蓥山地区的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沙溪庙组页岩中有一叶肢介化石富集层"叶肢介页岩"。叶肢介化石一般出现在陆相地层中,由于它数量多、演化快、分布广泛,近年来已成为中国和邻近地区中生代非海相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叶肢介化石形态功能和现代叶肢介生活环境的分析和华蓥山地区叶肢介埋藏情况的研究,对其在中侏罗统的古环境进行了重塑,该文着重论述了叶肢介的演变和古环境的变化以及古环境变化对"叶肢介页岩"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前人对林西县上二叠统林西组和扎鲁特旗陶海营子组进行过长期研究,发现较多淡水双壳类和植物化石,而叶肢介化石仅在陶海营子组有所发现。本次研究在内蒙古林西县官地剖面林西组的中上部首次发现叶肢介化石,经初步鉴定为林西黄河叶肢介(新种)等3个属种。叶肢介化石的发现为林西组时代的进一步确定、地层对比和古地理重建提供了可靠的化石依据,具有重要的地层学和古地理古构造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贝壳堤剖面记录了约39.7~17.514CkaB.P.期间古湖泊高湖面扩张、收缩的演化历史。剖面中丰富的介形类,皆为我国东部山间盆地~平原区系与西部高原区系常见种。依据青海地区现代介形类分布调查,可知研究剖面高湖面发育期为淡水湖,其中高分异度介形类组合代表近静水的浅湖环境,单种或近单种土星介大量出现层位指示缓流水环境,大量原生双壳类共生可能指示静水、较深水环境。据地层中介形类分布,自下而上划分为7个组合-沉积环境带,分别为:①少量湖沼种出现(积水洼地形成带)——湖泊前期,②单种缓流水种连续出现(湖泊初始形成带)——高湖面初始形成期,③高分异度组合、介形类富集(浅水大湖带)——高湖面水深加大期,④中分异度组合、介形类少量出现(深湖带)——高湖面最盛期,⑤中分异度组合、介形类少量出现、双壳类连续富集(湖泊变浅带)——高湖面略下降期,⑥缓流水介形类繁盛、双壳类多少不等(湖泊水位下降带)——古湖泊退缩期和⑦介形类稀少带——古湖泊快速消亡期。贝壳堤剖面所见双壳类在现代介形类调查区域没有发现,它们在地层中的出现,进一步指示大体相当MIS3阶段时期柴达木盆地比现代更温暖的气候背景,降水条件好于现代。  相似文献   

5.
张掖国家地质公园红山湾白垩纪单型盆地是张掖—民乐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缺乏可靠的生物地层和古生态与古环境研究。本文首次报道了该区下白垩统下沟组叶肢介化石,包括1个种和3个未定种:Eosestheria ovate、E.sp.。结合首次发现的大古植物化石Claophlebis、Podozamites、微古植物化石和前人同位素测年结果,认为地质公园红山湾一带成景地层属于Aptian阶,应为Aptian中晚期。通过对叶肢介个体8个特征参数进行测量,运用PAST软件进行常规统计分析与多元统计分析,按照生态系统,结合发现的大古、微古植物化石,将早白垩世红山湾盆地划分为陆地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对沉积盆地古生态与古环境进行了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6.
笔者较系统地对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余油层和杨大城子油层(以下简称扶、杨油层)介形类的组合特征、分布范围以及古生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扶、杨油层沉积时期的介形类自初期少量出现,之后发展并繁盛,末期全部绝灭。这种变化不仅表现为介形类动物群的属和种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且其壳饰类型、分布范围与壳体保存状况也发生了规律性变化,但总体上仍为壳饰简单、属种类型较多、大小个体混生并生活于浅水湖泊环境的介形类群体。对介形类的埋葬环境与分布范围的分析表明,仅含有少量介形类化石碎片的杨五组、杨四组的沉积环境为冲积平原环境,而含有较丰富介形类化石的杨三组—扶上组的沉积环境则以浅湖环境为主,并自杨三组沉积时期在该区中部出现大范围的浅水湖泊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湖泊分布范围与水深在缓慢的扩大或增加,至扶下组沉积时期该湖泊向西已扩大至大庆长垣以西,从而与齐家—古龙地区的湖泊连为一体,组成统一的松辽古湖泊。湖泊水体浅、气候干燥、氧化作用强,可能是造成该时期湖相砂、泥沉积物呈现红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产于泰国半岛班关坤村附近的叶肢介化石原鉴定为 Pseudograpta cf.yuzhongensis Chen,P.jialingensisDuan,P.siamensis Duan,P.sp.,Paleoleptestheria chinensis Chen和 Palaeolmnadia?sp.等 5个属种或未定种 ,认为其时代为中侏罗世晚期。现经重新研究 ,发现这些叶肢介化石生长带上的网孔状装饰网壁相对较粗 ,网孔较深 ,孔径比 Euestheria ziliujingensis叶肢介群的分子要稍大一些 ,但远比 Pseudograpta或 N estoria叶肢介群的要小 ,基本上可以归入 Paleoleptestheria?chinensis叶肢介群 ,其生物地理区系属于古地中海水系 ,与中国西南湖群中侏罗世晚期的叶肢介动物群关系最为密切 ,其生存时代与北方地理区系的 Pseudograpta叶肢介动物群大致平行  相似文献   

8.
前人对林西县上二叠统林西组和扎鲁特旗陶海营子组进行过长期研究,发现较多淡水双壳类和植物化石,而叶肢介化石仅在陶海营子组有所发现。本次研究在内蒙古林西县官地剖面林西组的中上部首次发现叶肢介化石,经初步鉴定为林西黄河叶肢介(新种)等3个属种。叶肢介化石的发现为林西组时代的进一步确定、地层对比和古地理重建提供了可靠的化石依据,具有重要的地层学和古地理古构造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福建叶肢介动物群序列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诗经 《福建地质》1998,17(2):57-67
叶肢介化石在福建境内自早石炭世至晚白垩世的各时代地层中多有分布,根据叶肢介组合特征及地层我,划分为10个叶肢介动物群L(1)Monoleiolophus-Rostroleaia叶肢介群,时代为早石炭世晚期;(2)Palaeoimnadia-Paleolimnadipsis叶肢介群,时代为二纪;(3)Anyuanestheria-Eestheriaindiana叶介群,时代晚三叠世;(4)Auest  相似文献   

10.
2009年8月,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扎鲁特旗陶海营子重新测制了上二叠统陶海营子组剖面。自下而上共发现3层叶肢介(包括2层李氏叶肢介类Leaid化石),经鉴定为单脊型与双脊型的新种类。在中国,二叠纪的李氏叶肢介类(Leaid)化石前人仅在甘肃肃南县上二叠统肃南组发现过,计2属3种[1],其后一直未见报道。这类化石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发现,填补了该时期中国东部李氏叶肢介类(Leaid)分布的空白,为该时期地层的区域对比和时代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具有重要的地层意义。同时,为进一步探讨它们的分布、迁徙、古生态、生物地理区系等增加了实际材料,具有古地理和古构造学上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河源地区优云湖相地层环境代用指标反映的古环境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黄河源地区优云湖相地层剖面的研究,综合分析了剖面的粒度、碳酸盐含量、磁化率、TOC、N和C/N比值环境代用指标,获得了这一地区中更新世中晚期古湖泊环境变化记录。结果显示该古湖泊465~219 kaB.P.期间可能经历了深湖-滨浅湖-深湖-浅湖-深湖5个湖泊演化过程。465~435.2 kaB.P.期间,降水量较多,入湖径流多,气候比较冷湿,为深湖环境;435.2~367.3 kaB.P.期间,入湖径流减少,湖水水动力减弱,环境温度较低,湖泊营养状态较差,有机物主要是陆源物质,为浅湖环境;367.3~284.6 kaB.P.期间,环境温度逐渐增高,湖泊的营养状态好转,湖泊水体体积逐渐增大,为深湖环境;284.6~228.2 kaB.P.期间湖泊为浅水环境,但环境温度低,湖泊的营养状态差,湖泊水体体积逐渐增加,后期向深湖转变;228.2~219.0 kaB.P.期间,环境温度低,湖泊的营养状态差,湖泊水体体积逐渐增加,为深湖环境。优云地区中更新世中晚期的环境代用指标在约370 kaB.P.和约250 kaB.P.发生突变,这两次突变分别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MIS11向MIS10转变时期和MIS8向MIS7转变时期相对应,反映该区及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气候环境演变特征具有全球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吴乃琴 《地层学杂志》1991,15(4):302-307
<正> 临江组共分四个岩性段,地表剖面位于江西清江县临江镇南,仅出露三个岩性段,现按沉积序列,对三个含腹足类化石丰富的层段进行沉积环境讨论。1)临一段第2层 紫红色块状钙质粉砂质泥岩,普遍含钙质结核和团块,微层理发育,近顶部20cm层中含丰富的腹足类及口盖,腹足类多已破碎。主要为Valvata of. parviumbilicata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松辽盆地晚白垩世青山口组—嫩江组一段介形类壳饰?壳形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对研究层位12 种壳饰类型与9 种壳形类型的介形类可能生活的环境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刺状壳饰的介形类生活的最佳环境为深湖—半深湖相环境;瘤状壳饰的介形类适宜生活于水质清?矿化度较高?pH值也较高的浅湖—半深湖相环境;深蜂孔?饰边?长瘤或隆脊壳饰的介形类生活于深湖—半深湖相环境;浅蜂孔?网状?细纹?细脊壳饰的介形类主要生活于滨浅湖相环境?三角形?长方形壳形的介形类生活于深湖—半深湖相环境;低梯形?五边形壳形的介形类部分种类生活的环境为深湖相环境,另外一些种类生活于半深湖—浅湖相环境;高梯形壳形的介形类一般适宜的环境为浅湖相环境;椭圆形壳形的介形类基本生活于滨浅湖相环境;肾形壳形的介形类一般生活于浅湖—半深湖相环境?青山口组一段的介形类群以适应深湖—半深湖相的具饰边壳饰?低五边形壳形的介形类为主;青山口组二?三段介形类的壳饰与壳形类型虽然丰富多样,但与湖泊沉积环境变化也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姚家组介形类的壳饰均以适应浅水相环境的浅蜂孔?细脊壳饰为主,壳形以椭圆形占绝对优势为特征,后期随着湖泊水深增大,出现了少量反映较深水相环境的深蜂孔壳饰与三角形和长方形壳形类型;嫩江组一段介形类的壳饰类型较少,以深蜂孔与浅蜂孔类型为主,壳形类型相对较多,椭圆形?长肾形?长方形?三角形?低梯形类型均有一定含量?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沉积相与生物气成藏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蕴藏着巨大的生物气资源,目前已探明加控制天然气储量接近3×1011m3。更新世时期,柴达木盆地的湖相沉积主要分布在三湖(吉乃尔湖、涩聂湖和达布逊湖)地区,自山前至盆地中心依次发育了冲积扇、河流三角洲和湖相沉积,其中湖相沉积分布最为广泛。早更新世湖相沉积开始形成,中更新世湖相沉积扩张并且达到鼎盛,晚更新世湖相沉积开始萎缩并形成盐湖沉积。中、早更新世冰川的出现和青藏高原的崛起使柴达木盆地的古气候变得干旱寒冷,沉积水体温度较低,盐度较高。本区第四纪独特的沉积环境是形成大型生物气藏最重要的地质条件。高盐度的水体环境减缓了有机质的降解速度,长期的低温条件抑制了甲烷菌的活动,避免了沉积有机质在沉积浅埋阶段的过量消耗,推迟了生物产气的高峰期。而三湖地区巨厚的第四系暗色泥岩和频繁发育的砂岩提供了充足的气源条件和构成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15.
不同水域鲤鱼耳石微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中子活化分析对密云水库与白洋淀水域两个不同水域(无污染水域和重污染水域)中鲤鱼耳石的微量元素进行分析,发现白洋淀鲤鱼耳石中Sr、Zn、As、Au、Ba、K、Na的含量明显比密云水库鲤鱼耳石的相应元素含量高。采用线性判别方法对两地耳石中Sr、Zn、As、Ba4种元素进行分析,表明存在明显的分组差异,而且两地的差别主要在于Sr含量不同,其次是Zn、As和Ba;白洋淀鲤鱼耳石中As、Ba、Sr、Na等元素含量变化幅度比密云水库鲤鱼耳石中相应元素含量的变化幅度大,与白洋淀水域废水排放时间上的周期性和短暂性导致元素在耳石部分日轮上沉淀等因素相吻合。两地鲤鱼耳石微量元素特征存在截然的区别,与两地水域水体中微量元素差异相一致,表明鲤鱼耳石微化学特征具有水化学环境指示意义,为进一步研究利用鲤鱼耳石进行水化学环境监测或恢复鲤鱼生长期水环境特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四方台组和明水组是松辽坳陷盆地萎缩阶段的产物。松科1井北孔的连续岩心显示:四方台组发育曲流河亚相和浅湖亚相的沉积,其中以曲流河亚相为主,曲流河亚相发育河床滞留、点砂坝、天然堤、决口扇、决口水道、河漫滩、河漫湖等7种沉积微相,浅湖亚相发育临滨砂坝微相和静水泥质沉积微相;明水组发育曲流河亚相、浅湖亚相和滨湖亚相,明一段以浅湖亚相为主,明二段曲流河、浅湖亚相交替发育。明水组曲流河亚相发育河床滞留、点砂坝、天然堤、决口扇、决口水道、河漫滩、河漫湖等7种微相;浅湖亚相发育浅湖静水泥沉积、临滨砂坝和风暴沉积微相;滨湖亚相发育砂滩和泥滩微相。盆地沉积时期松辽盆地经历了多次湖平面相对升降变化,四方台湖平面最低、明水组二段形成时期湖平面次之、明水组一段形成时期湖平面最高,自下而上形成了一个低—高—低的湖平面变化旋回。沉积物颜色-古气候关系显示四方台组是气温普遍偏高的干旱、半干旱气候;明一段下部是气温偏低的干旱、半干旱环境,上部是气温偏低的干、湿交替环境;明二段气温高低交替变化,下部和中部是干、湿交替环境,上部是干旱、半干旱环境。四方台组—明水组垂向沉积相带的演变是横向上以小型浅水湖泊为沉积中心的沉积体相带向北西方向迁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依据松辽盆地西南部新站地区嫩江组三段孢粉和藻类化石百分含量纵向变化特征,自下而上划分7个能识别水体盐度变化的孢粉和藻类组合:Cyathidites Pinuspollenites Dinogymniopsis组合,指示缩小的微咸水湖相沉积环境;Dinogymniopsis Leiosphaeridia Pinuspollenites组合,代表水域扩大的微咸水湖相沉积环境;Cicatricosisporites Pinuspollenites Botryococcus组合,代表水域缩小的淡水-微咸水湖相沉积环境;Dinogymniopsis Chlamydophorella Taxodiaceaepollenites组合,反映淡水与微咸水频繁交互变化的浅湖相沉积环境;Cicatricosisporites Pinuspollenites Pediastrum组合,代表水域缩小的淡水湖相沉积环境;Nenjiangella Balmula Cyathidites组合,代表水域范围较大的淡水湖相沉积环境;Cyathidites Trilobosporites Botryococcus组合,指示水域缩小的微咸水湖相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8.
近10年来,油页岩勘探开发和成矿理论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作者在前期研究和系统调研的基础上,概要总结了中国陆相油页岩的形成环境和成矿机制。总体表明,油页岩易形成于相对较高的O2和低CO2浓度的大气背景下,具有4个主要成矿期次;盆地内构造和古气候协同控制油页岩的矿床规模,补偿环境易于形成深水油页岩,而过补偿环境沉积浅水油页岩;深水油页岩沉积于半深湖和深湖环境中,湖底均处于贫氧—缺氧的状态,生物生产力为控制油页岩品质的关键因素,有利条件的持续时间和低含氧区范围决定油页岩矿床的规模;浅水油页岩沉积于湖沼环境中,富营养化和浊水藻型湖泊是沉积油页岩的前提,湖泊自身恢复和古气候调节作用导致油页岩厚度小、横纵向非均质性强;部分地质事件,缺氧、火山活动和热液、海侵,有助于提高生物生产力和形成缺氧环境,促进油页岩沉积。基于油页岩形成环境归纳,总结出深水和浅水油页岩成矿机制。进一步结合中国大陆区域构造演化,认为中国油页岩时空分布主要受控于古亚洲、特提斯和环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10年来,油页岩勘探开发和成矿理论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作者在前期研究和系统调研的基础上,概要总结了中国陆相油页岩的形成环境和成矿机制.总体表明,油页岩易形成于相对较高的O2和低CO2浓度的大气背景下,具有4个主要成矿期次;盆地内构造和古气候协同控制油页岩的矿床规模,补偿环境易于形成深水油页岩,而过补偿环境沉积浅水油页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