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气液包裹体存在于各种成因的矿物中,它是作为成矿溶液的“样品”保存下来的.通常见到的气液包裹体,具有体积小、含量微、组分复杂等特点,硫酸根是其中的组分之一.本文研究了二苯氨基脲间接分光光度法测定气液包裹体中微量硫酸根.国内测定微量硫酸根常见的比浊法,由于灵敏度低,误差大,不适用于矿物包裹体中微量硫酸根的测定.本文在文献〔1〕〔2〕的基础上,采用二苯氨基脲间接测定硫酸根.  相似文献   

2.
碳酸岩流体及其稀土成矿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火成碳酸岩熔浆可侵入到大陆和洋壳构造环境 ,多数大陆构造环境下的碳酸岩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地壳减薄事件有关 ,高温下它具有极强的搬运碱金属、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的能力。碳酸岩中可能出现的原生包裹体有两相水溶液 (气 +液 )包裹体、含子矿物多相水溶液包裹体、含CO2 包裹体和CO2 +盐水溶液混合多相包裹体以及硅酸盐玻璃质熔融包裹体等。碳酸岩型稀土矿床中赋存的流体包裹体类型也可分为气液相、含碳水溶液相和气液固多相包裹体 ,包裹体中稀土子矿物的出现是该类矿床最显著的特征。富碱碳酸岩流体中REE ,Sr ,Th和Fe等都具有极高的溶解度 ,水岩反应和流体不混溶是造成成矿热液中REE及Fe等沉淀成矿的关键因素 ,REE的迁移沉淀可延续到低温、低盐度的成矿晚阶段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伟晶岩矿物包裹体的研究,发现伟晶岩和似伟晶岩的矿物包裹体均以气液包裹体为主,不同矿化伟晶岩的包裹体不相同。包裹体的气体成分以水蒸气为主,有一定量的CH_4、N_2、O_2及CO。成矿伟晶岩包裹体的电导率较高,富Na~+、K~+而贫Ca~(2+)和Mg~(2+),阴离子成分有较大差异,这与矿化元素在成矿溶液中的不同迁移形式有关。作者还测定了包裹体溶液中成矿金属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含量,这对于探讨成矿物质来源和地化找矿标志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金属矿床成矿溶液的性质 ,特别是 pH值 (酸碱度 )的确定 ,是认识含矿溶液的成因、成矿条件和成矿机理的关键。目前对成矿溶液性质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对围岩蚀变矿物包裹体的测定方面 ,并得出近中性热卤水成矿的结论。作者认为 ,多数围岩蚀变矿物的包裹体溶液不能代表原成矿溶液的性质 ,“近中性的热卤水成矿”的认识有误 ,应是酸性水形成的含矿溶液成矿 ,并从矿物包裹体溶液的特征、Roedder的高金属含量的矿物包裹体溶液的发现、氢氧同位素资料、矿物包裹体中高卤水溶液的起源以及成矿溶液的演化机理等方面论述了酸性金属含矿溶液的成因及成矿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新疆西天山木祖克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木祖克铅锌矿床成因,探讨成矿流体特征及其演化规律,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成矿各阶段脉石矿物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热液矿物中的包裹体类型丰富,主要为气液水两相包裹体和含NaCl子矿物的多相包裹体,后者主要发育于Ⅰ阶段石榴子石和Ⅱ阶段绿帘石中。由Ⅰ→Ⅱ→Ⅲ→Ⅳ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330~568℃→299~416℃→181~320℃→137~196℃)和盐度(38.8%~49.8%NaCleq→34.8%~38.4%NaCleq→1.4%~11.46%NaCleq→1.1%~5.6%NaCleq)有明显降低趋势。Ⅰ阶段石榴子石和Ⅱ阶段绿帘石中发育气液水包裹体和含NaCl子晶的多相包裹体,Ⅲ阶段石英中的气液水包裹体与同期次的纯液相水包裹体、纯气相水包裹体共生,且均一温度相近;各阶段成矿流体均发生过不混溶作用,其中Ⅲ阶段成矿流体的不混溶作用导致方铅矿、闪锌矿等的析出并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6.
陈福  龙洪波 《矿物学报》2000,20(1):28-34
对金属矿床成矿溶液的性质,特别是pH值(酸碱度)的确定,是认识含矿溶液的成因、成矿条件和成矿机理的关键。目前对成矿溶液性质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对围岩蚀变矿物包裹体的测定方面,并得出近中性热卤水成矿的结论。作者认为,多数围岩蚀变矿物的包裹体溶液不能代表原矿溶液的性质,“近中性的热卤水成矿”的认识有误,应是酸性水形成的含矿溶液成矿,并从矿物包裹体溶液的特征,Roedder的高金属含量的矿物包裹体溶液的发现  相似文献   

7.
四川牦牛坪稀土矿床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矿物流体包裹体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牦牛坪稀土矿床的矿物中存在4种类型包裹体:(1)液-所耵;(2)液-气-固相;(3)纯气相;(4)固相,矿物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牦牛坪矿床成矿温度从423℃至122℃;成矿流体的盐度ω(NaCl)为11.46%-14.36%质量分数,包裹体的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流体中富含CO2和其他挥发性组分,并富含大量的不同成分的矿物雏晶,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和矿物包裹体的研究结果,作者认为本矿床的成矿作用是由碳酸岩岩浆气液流体的沸腾、充填和交代过程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对矿物沸腾包裹体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振声 《湖南地质》1989,8(1):60-65
矿物沸腾包裹体是矿液处在沸腾相态下被矿物捕获的包裹体,它具有不同形态、不同大小、不同类型混乱产出的特征,包裹体溶液含盐度高,均一温度变化大,有些包裹体可能含有围岩碎屑。温度、压力、盐度是影响矿液沸腾的因素。研究沸腾包裹体有助于研究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和矿液运移方式,可提供找矿信息。均一温度用所测数据两极值或中值作为成矿温度均不恰当,应以均一温度最小的液、气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作为试样所在处的成矿温度较为适宜,成矿压力亦采用这种包裹体所测得的压力值作为代表较为恰当。  相似文献   

9.
<正>1包裹体与成矿流体包裹体是成岩成矿溶液在矿物生长过程中包裹在矿物晶格缺陷中的物质,从包裹体研究获得成矿流体温度、压力、同位素的示踪测得来源与年代等。流体是成矿过程中主要的载体,从流体演化到成矿的不同阶段所捕获的包裹体的性质是不同的,因此,用包裹体研究流体的性质是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铜山斑岩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武广  刘军  钟伟  朱明田  糜梅  万秋 《岩石学报》2009,25(11):2995-3006
铜山大型铜矿床位于小兴安岭西北部,是中亚-兴蒙造山带北东段最著名的斑岩型铜矿床之一,矿体产于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和中奥陶世多宝山组安山岩、凝灰岩中,铜矿化与硅化-绢云母化关系密切.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铜山铜矿床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含CO_2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早、中、晚3个阶段的演化.成矿早阶段发育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和少量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420℃~>5500C之间,流体盐度介于13.72 wt%~59.76 wt%NaCl eqv之间;中阶段为铜山矿床的主成矿阶段,发育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和含CO_2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41℃~417℃,流体盐度介于2.96 wt%~14.04 wt%NaCl eqv之间,主成矿期成矿流体总体上属H_2O-CO_2-NaCl体系;晚阶段仅发育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2℃~218℃,盐度介于3.71 wt%~15.96 wt%NaCl eqv之间,表明晚阶段有大气降水的混入.成矿早、中阶段的流体均为不混溶流体,流体沸腾作用是金属硫化物大量沉淀的主要机制.铜山矿床形成于陆缘弧环境.  相似文献   

11.
李荫清 《地球学报》1994,15(1):27-38
详细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正岔矿床矿物中流体包裹体十分丰富.主要有G型富气体包裹体、P型多相包裹体和F型两相气液包裹体。矽卡岩阶段(尤其是早期)以发育P型包裹体为特征,其内子晶种类多、体积大;成矿高峰期的石英-硫化物阶段F型包裹体最多,少数G型;成矿晚期石英-方解石阶段包裹体数量少,主要为气液比小的富液相包裹体.通过包裹体的低温试验和成分分析得出,本区成矿液体有两类:①高温度、高盐度、高密度含CaCl3、MgCl3、KCl的NaKCl-H2O溶液,来自岩浆热液;②低温度、低盐度、低密度NaCl-H2O溶液,来自大气降水.成矿早期以岩浆热液为主;晚期大气降水占优势。成矿作用温度范围为180-640℃;矽卡岩阶段为280-640℃,成矿的最佳温度为260-400℃。成矿压力为5-20MPa,当流体沸腾、盐度为7-12WNaCl%、密度为0.5-0.8(g/cm^3)时对成矿最有利。  相似文献   

12.
李荫清 《地球学报》1993,14(3):27-38
详细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正岔矿床矿物中流体包裹体十分丰富.主要有G型富气体包裹体、P型多相包裹体和F型两相气液包裹体。矽卡岩阶段(尤其是早期)以发育P型包裹体为特征,其内子晶种类多、体积大;成矿高峰期的石英-硫化物阶段F型包裹体最多,少数G型;成矿晚期石英-方解石阶段包裹体数量少,主要为气液比小的富液相包裹体.通过包裹体的低温试验和成分分析得出,本区成矿液体有两类:①高温度、高盐度、高密度含CaCl3、MgCl3、KCl的NaKCl-H2O溶液,来自岩浆热液;②低温度、低盐度、低密度NaCl-H2O溶液,来自大气降水.成矿早期以岩浆热液为主;晚期大气降水占优势。成矿作用温度范围为180-640℃;矽卡岩阶段为280-640℃,成矿的最佳温度为260-400℃。成矿压力为5-20MPa,当流体沸腾、盐度为7-12WNaCl%、密度为0.5-0.8(g/cm^3)时对成矿最有利。  相似文献   

13.
气液包裹体存在并密闭于各种成因的矿物中,是天然的成矿溶液的样品.气液包裹体体积小(一般在几个微米以下)、组份复杂、含量极微.要分析这么小的包裹体成份,用一般分析方法是困难的,需采用进样量少、灵敏度高的分析测试手段.国内多采用比色法,比浊法、电化学等方法测定包裹体液相成份中的阴离子.我院以前采用的是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包裹体液相成份中的氟离子、氯离子;比色法间接测定硫酸根离子.这些方法都不能将氟、氯、硫酸根等离子一次同时分析出来,而且分析流程长、测定灵敏度还满足不了包裹体液相成份中阴离子的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14.
纳日贡玛铜钼矿床中流熔包裹体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日贡玛铜钼矿床矿物中包裹体丰富、类型多样,有晶质熔体包裹体、流熔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三大类。其中,流体包裹体又分气体包裹体、液气包裹体、气液包裹体、含金属矿物或石盐子晶的气液包裹体。对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该矿床是在较浅的地质环境中形成的,成矿温度主要为246℃~300℃,盐度最高为31.3wt%~42.2wt%NaCl,而且其矿体均产于高盐度包裹体分布的范围内,并且流体成份以Na 、Cl-和H2O为主。在含矿斑岩的石英中发现了流熔包裹体,这是一种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存在的直接证据,该证据说明了纳日贡玛铜钼矿床是花岗斑岩在演化过程中分异出来的,由岩浆热液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前激光拉曼探针直接测定抛光片中矿物单个包裹体气液相组分,所获得的是分子团相对摩尔分数,而不能获得包裹体中流体的阴、阳离子和成矿元素组分,因此群体包裹成分分析仍然是进行矿床地球化学研究、获得成矿流体有关信息的首选方法。矿物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除要求榈必须是纯净的单矿物(99%以上)外,还要了解样品中原生和次生包裹体的含量、特征、大小、气液比以及它们各自的均一温度、爆裂温度和盐度等情况,以便确定样品  相似文献   

16.
西华山钨矿床是一个产于燕山期花岗岩中的大脉型钨矿床。已有百余年的开采史。但在矿床成矿条件和成矿流体性质等方面一直存在不同认识。作者利用红外显微镜及其它相关设备,对西华山矿床不同中段样品中的黑钨矿、锡石、绿柱石、黄铁矿、闪锌矿、石英和萤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详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蚀变花岗岩中造岩石英只见次生气液包裹体,晶洞水晶中只有原生包裹体,而云英岩石英中原生、次生包裹体均较发育。黑钨矿中以原生气液包裹体为主,在早期结晶的黑钨矿中还有较多的硅酸盐熔融包裹体,而晶洞中的黑钨矿和水晶一样——只有原生气液包裹体。绿柱石中除了硅酸盐包裹体外,主要是气液包裹体(多为次生)。其它锡石、黄铁矿、闪锌矿和萤石等都只有气液包裹体(原生或次生)。研究结果表明,西华山钨矿床的初始成矿流体是一种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尔后才演变成单一的热水溶液,在这一过程中黑钨矿、黄铁矿、闪锌矿、萤石和石英等矿物不断晶出。矿床总的成矿温度大致为700~200℃,压力约为160~200MPa。各种气液包裹体的盐度主要为5.0%~10%Na Cleqv。文中还对这些数据的地质意义以及对脉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和数据解释中的某些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浙江八面山萤石矿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八面山萤石矿床流体包裹体可分为三大类型:Ⅰ气液包裹体,Ⅱ气体包裹体,Ⅲ含子矿物的多相包裹体;矿床成矿温度变化不大,主要集中在120~240°C之间。细粒条带状萤石矿石包裹体温度变化在115~250℃之间;巨晶块状萤石矿石和石英脉型萤石矿石包裹体温度集中在135~170℃之间。萤石矿床流体包裹体以低盐度成矿流体为主。成矿过程中起作用的成矿流体为KCl-H2O体系和CO2-CaF2-H2O体系,成矿溶液的离子类型属K+-Ca2+-HCO--F-型,KCl-H2O体系反映岩浆期后热液作用的结果,而CO2-CaF2-H2O体系可能反映了寒武纪矿源层成矿体系。通过包裹体研究,认为八面山萤石矿床是受地层-岩体-层间断裂共同控制"三位一体"的热液成因矿床。  相似文献   

18.
贵州泥堡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揭示泥堡金矿床的成因机制,本文对泥堡金矿床两类矿体中的萤石、方解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热力学和单个包裹体成分的激光拉曼显微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层控型矿体为早期成矿阶段的产物,其中的脉石矿物萤石中发育了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含CO2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220~260℃,盐度为0.00%~2.00%NaCleq,密度为0.54~1.03g/cm3;断裂带型矿体方解石中发育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含CO2气液两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的三相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主要为100~200℃,盐度为3.00%~6.00%NaCleq,密度为0.69~1.00g/cm3。计算得到早期成矿阶段流体捕获压力为40~80MPa,成矿深度为1.5~3.0km;断裂带型矿体中流体的捕获压力为30~40MPa,成矿深度为1.0~2.5km。反映出初始流体的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并含CO2及CH4、N2等有机气体成分的特点。流体混合是导致成矿早期阶段矿质初步富集形成层控型矿体的原因,后期的断裂带活动引发的流体沸腾是形成断裂带型矿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江西德兴斑岩铜矿铜厂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出发,讨论了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与矿床成因。矿床中流体包裹体分为6类,即富液包裹体、富气包裹体、含石盐多相包裹体、含CO2多相包裹体以及熔体包裹体和熔体-流体包裹体。富气包裹体、含石盐多相包裹体和熔体与熔体-流体包裹体代表了成矿早期岩浆热液的特征。在这些包裹体中发现黄铜矿等金属矿物,表明成矿金属主要源自岩浆。含石盐多相包裹体和富气包裹体与矿体关系不甚密切,但其中所含有的金属矿物特别是黄铜矿,暗示早期来自岩浆的热液流体金属含量较高,形成于大气降水与岩浆热液混合之前。成矿中晚期大气降水流体在冷却和稀释岩浆流体方面对于矿床的形成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是来自围岩的大气降水可能并没有向成矿体系提供大量金属。  相似文献   

20.
油气运移史是油气成藏体系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包裹体测试技术的发展 ,矿物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已成为油气运移史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 (郑有业 ,1998;何知礼 ,1996)。矿物流体包裹体是矿物生长时 ,一部分成矿溶液被包裹在矿物晶体缺陷或窝穴里 ,至今尚存在于矿物中 ,并与矿物有相界线的那一部分物质。它是分析成矿条件的直接依据 ,可反映出成矿时介质的温度和盐度等。识别包裹体组合类型是运用该技术研究油气运移史的关键。笔者在湖北当阳地区二叠系—三叠系裂缝包裹体的研究中 ,利用地表各组系裂缝的相互切割关系、裂缝充填物同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