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有效指导储层描述、评价及产能预测,为致密砂岩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以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地区致密砂岩储层为例,利用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高压压汞、气水相渗及扫描电镜等实验,分析了致密砂岩中束缚水饱和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致密砂岩束缚水饱和度为34.77%~83.78%,平均值为63.86%,T2谱截止值(T2cutoff)为3.86~65.60ms,平均值为20.96ms;致密砂岩束缚水饱和度受储层物性、润湿性、敏感性、黏土矿物类型、质量分数和粒径共同作用;致密砂岩粒径越细,黏土矿物质量分数越高,岩石亲水性越强,岩石比表面积和水膜厚度越大,则毛细管束缚水和薄膜束缚水越高;水敏和盐敏是造成致密储层渗透率改变的主要因素;致密砂岩发育残余粒间孔、粒间溶蚀孔、粒内溶蚀孔、晶间孔和微裂缝;充填于孔隙中黏土矿物的类型、形态存在差异,致使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复杂,微观非均质性强,束缚水饱和度变化大.  相似文献   

2.
张海涛  时卓  任战利  李美 《现代地质》2011,25(5):931-937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是低渗透砂岩气藏的典型代表,主力含气层盒8段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气水关系复杂。根据储层非均质性、孔喉结构配置关系将盒8段储层水分为吸附水、毛细管水、自由水3类,其中吸附水主要吸附于岩石颗粒表面;毛细管水存在于非均质性较强储层的毛细管中;自由水发育在孔隙结构和物性较好的储层。根据区域生烃强度、储层非均质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了控制气水分布的主要因素:生烃强度控制气水分布总格局,储层横向非均质性控制储层局部气水分布,微观孔隙结构控制地层水赋存状态。  相似文献   

3.
水可动性是影响煤层气产出的重要因素,分析孔渗对水可动性的作用对鸡西盆地煤层气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鸡西盆地不同矿区主力煤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低场核磁共振(NMR)及渗透率实验,同时,结合称重测定煤样含水饱和度的方法,分析了煤层孔渗特征对煤中水可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煤样中吸附孔较为发育,平均占比为58.36%;渗流孔和裂隙发育程度相当,平均占比分别为21.23%和20.41%,且两者之间连通性较好;(2)确定了煤样达到束缚水状态的离心力为1.38 MPa,此压力下煤中可排出半径约0.1μm半开放或开放孔隙中的可动水。煤样可动水饱和度为27.84%~60.87%,平均值37.86%;束缚水饱和度为39.13%~72.16%,平均值62.14%,可动水含量相对束缚水含量较低。随着离心压力的增加,可动水首先沿着大裂隙流动,随后经过渗流孔流出,束缚水主要存在于吸附孔中,需要克服较大的毛细管阻力,难以流动;(3)尽管煤样变质程度相近,但其内部水的可动性及赋存状态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是造成同一区块不同煤层气井气水产出差异的原因之一;(4)研究区煤中半径1 000 nm段孔喉越发育、煤岩渗透率越大,煤的可动水饱和度越高,水在其中越容易流出;煤中半径0~100 nm段孔喉越发育,煤的可动水饱和度越低,水在其中被束缚而难以流动。  相似文献   

4.
黎盼 《地质与勘探》2019,55(2):649-660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长8_1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强、微观孔隙结构复杂、流体分布特征差异性明显等问题,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不同成岩相类型储层可动流体进行定量评价,辅助以常规物性、图像孔隙、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等微观实验,分析不同类型的成岩相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差异性及其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分成四种成岩相,分别为绿泥石+伊利石胶结-粒间孔相、伊利石+高岭石胶结-粒间孔+溶蚀相、绿泥石+伊利石胶结-溶蚀相和碳酸盐胶结致密相。四种不同成岩相类型的微观孔隙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微观孔隙结构差异是造成可动流体饱和度差异的主要因素。不同成岩相类型的储层渗透率与可动流体参数的相关性较强,储层物性越好,可动流体参数变化幅度越大;孔喉半径大小、孔喉半径比、分选系数、孔喉进汞饱和度以及粘土矿物的充填是影响不同成岩相类型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差异的主控因素。其中有效喉道半径、孔喉进汞饱和度、孔喉半径比是影响可动流体饱和度的主要因素,分选系数对可动流体饱和度影响较明显,储层物性对可动流体饱和度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应用核磁共振实验对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3致密砂岩储层可动流体赋存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铸体薄片、图像孔隙、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及真实砂岩微观水驱油实验,对可动流体赋存特征的微观孔隙结构影响因素开展了探讨。结果表明:华庆地区平均孔隙度为8.71%,平均渗透率为0.148×10~(-3)μm~2,可动流体饱和度平均值为33.89%;主要孔隙组合类型为残余粒间孔型、溶蚀孔型及孔隙+裂缝型,不同孔隙类型的储层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各异;孔喉大小及配比关系对可动流体饱和度具有重要影响,喉道半径大于水膜厚度的有效喉道对储层可动流体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盛军  徐立  王奇  阳成  丁晓军  刘燕妮 《地质论评》2018,64(3):764-776
为了探讨致密砂岩气藏不同孔隙结构的控制因素以及其内部流体渗流行为的差异,本文利用铸体薄片分析、高压压汞、核磁共振、气水相渗等一系列储层岩心分析资料从定性到定量的角度分别对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南地区盒8段储层的孔隙类型、渗流特征进行研究,将储层按照溶蚀孔与晶间孔的相对含量划分为四类:晶间孔主导型储层、溶蚀孔—晶间孔混合型储层、晶间孔—溶蚀孔混合型储层、溶蚀孔主导型储层,并重点分析了四种储层类型所对应的可动流体、气水两相渗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成岩作用差异是导致储层具有不同孔隙结构类型的主要因素;不同孔隙类型储层之间的孔隙结构差异显著;从晶间孔主导型到溶蚀孔主导型储层,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具有明显的改善趋势,可动流体饱和度增加明显,同时气、水两相干扰程度也逐渐增强,气相渗透率对含水饱和度的敏感程度也随之上升;晶间孔—溶蚀孔混合型储层是研究区广泛发育的储层类型,沉积微相对不同孔隙类型储层在平面上的分布起到了较大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和物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高压压汞、气水相渗、核磁共振等分析测试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下奥陶统马五段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进行了静态表征与动态评价。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马五段的岩性主要为白云岩,孔隙度、渗透率较低,对油气储集和渗流具有较大意义的储集空间为晶间溶孔、溶蚀孔洞、铸模孔和裂缝。依据压汞参数和毛管压力曲线形态,将马五段储层孔隙结构划分为4种类型。选取孔隙度、渗透率、主流孔喉半径、最大进汞饱和度、等渗点相对渗透率、可动流体饱和度、试气产量和孔喉组合类型等8项参数,建立了研究区马五段碳酸盐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分类评价标准。Ⅰ类、Ⅱ类储层的溶蚀孔洞、晶间溶孔、裂缝发育,以中大孔喉为主,孔隙度5.5%,渗透率0.1×10~(-3)μm~2,最大进汞饱和度70%,等渗点相对渗透率≥0.05×10~(-3)μm~2,可动流体饱和度 60%,经压裂改造可获工业气流,是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8.
刘江斌 《地质与勘探》2021,57(1):231-240
山2段是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致密砂岩气生产的重要层段,目前对其流体赋存规律认识明显不足。因此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高压压汞、恒速压汞、核磁共振测试的基础上,分析该储层可动流体的赋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山2储层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溶蚀孔和晶间孔为主要储集空间,粒间溶孔显著发育。山2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为34.74%~91.83%,平均为69.94%,T2谱多为双峰态,呈左低右高型。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类型、孔喉特征及胶结物影响可动流体饱和度。孔隙为可动流体提供主要空间,平均孔隙半径越大,平均喉道半径越大,孔喉比越小,可动流体饱和度越高。硅质含量越高,粒间孔保存越好,可动流体饱和度越高。铁方解石含量越高,孔隙破坏越明显,可动流体饱和越低。高岭石含量较高,长石溶孔及晶间孔发育较好,有利于流体流动,可动流体饱和度也较高。  相似文献   

9.
陈永振  张创  张奉 《地下水》2013,(1):154-157
分析苏北盆地花庄油田阜三段储层溶蚀现象,探讨本区溶蚀型次生孔隙的形成机理,进行孔隙演化定量、溶蚀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本区主要的溶蚀现象有三种不同强度的长石溶蚀、碳酸盐胶结物溶蚀与岩屑的筛状溶蚀;溶蚀所需的酸性孔隙水主要来源于有机质热成熟产生的有机酸和粘土矿物转化产生酸性水;本区储层溶蚀增加孔隙度为12.76%(长石溶蚀增加6.11%,岩屑溶蚀增加0.18%,填隙物溶蚀增加6.47%),储层物性很大程度上是由溶蚀作用所产生的次生孔隙所决定的;随碎屑颗粒粒度变粗、泥质杂基含量变低、刚性颗粒含量升高,溶蚀作用强度增强,但溶蚀作用控制因素总体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物性、高压压汞等分析测试手段,深入分析了超低渗储层成岩作用、成岩相及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发育的优势储集成岩相主要有水云母胶结-残余粒间孔+长石溶蚀相、长石溶蚀+水云母胶结-残余粒间孔相、长石溶蚀+绿泥石膜胶结-残余粒间孔相等。不同类型成岩相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不同,孔喉比和配位数与最大进汞饱和度和退汞效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即孔喉比越小,配位数越大,则最大进汞饱和度和退汞效率越大,如水云母胶结-残余粒间孔+长石溶孔相;反之,孔喉比越大,配位数越小,最大进汞饱和度和退汞效率越小,如长石溶孔+绿泥石膜胶结-残余粒间孔相。  相似文献   

11.
张东起 《地下水》2003,25(2):71-71,82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生活饮用水的习惯及我国目前的生活饮用水水质评价对象,对今后我国在生活饮用水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及生活饮用水水质评价对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汉石桥湿地引水工程为例,结合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从水资源承载能力出发,收集和调查项目区的水资源状况和供水现状,分析项目需水合理性,供水方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本地区水资源条件对项目用水的保障程度等,以及项目用水对区域水资源和其他用户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刍议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水资源及其基本特征分析入手,系统阐述了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及其影响因子,提出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分类体系与概念模型,为建立水资源可再生性维持理论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胡政  陈再谦 《中国岩溶》2018,37(2):245-253
以贵阳市地铁2号线三桥站主体结构基坑抗浮为研究对象,根据长观孔3~5年地下水位与降雨量关系对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定量计算抗浮水位的取值方法:抗浮水位值包括三个部分,勘察期间场区地下水最高水位(Hkmax)、可能的意外补给造成该层地下水位的上升值(ΔH0)及该层地下水相对勘察时的最大变幅值(ΔHe);长观孔地下水位呈雨季升高、枯季下降的变化规律,最高水位出现在6、7月份;通过对4、5、6月份的降雨量与观测孔水位进行线性拟合,得到地下水位变化量与月降雨量变化量的线性变化关系;结合历史降雨量推测场区地下水位的最大升幅为2.26 m,进而计算场区的抗浮水位为1 128.46 m。   相似文献   

15.
黑河干流浅层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转化的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分析黑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识别沿黑河干流不同地带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转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祁连山区,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转化以地下水向河流排泄为主.(2)南部盆地,在山前戈壁带,出山河水入渗转化为地下水;溢出带地下水以泉的形式转化为地表水;进入细土平原后,汛期河水补给地下水,非汛期地下水补给河水;在农灌区引河水通过田间入渗补给地下水.(3)北部盆地,在金塔灌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引水灌溉入渗补给;在金塔灌区到额济纳旗,河流入渗转化为地下水.  相似文献   

16.
泾惠渠灌区配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双  侯丽雅  张海宾 《地下水》2010,32(5):52-53,63
合理调配泾惠渠灌区水量,提高灌区灌溉效益。根据渠首来水量、含沙量与降雨情况,采取续灌调配水量、轮灌调配水量和应变调配水量三种方法。通过灌区配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在灌区的应用,三种水量调配方法提高了灌区供水调蓄能力,有效缓解灌溉用水供需矛盾。按不同情况调配水量,将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一世纪初期天津市水资源供需分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天津市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北方城市之一。通过对二十一世纪初期供需水的趋势分析,在加大节水力度、充分发掘本地水资源和从外流域调水(含南水北调)、污水资源化和海水淡化等措施下,一般平水年的缺水状况可得以缓解,但在枯水年份(75%保证率)依然缺水。文中在探讨了天津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措施后,认为合理地开发地下水资源,是天津市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松辽平原(吉林省部分)由于自然环境背景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近几十年来频繁的人类活动,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对全区经济已构成严重威胁。水资源严重紧缺、地下水质恶化、地下水降落漏斗普遍存在于平原各地,土地沙漠化与盐渍化也正在发展蔓延。为了遏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势头,逐步在松辽平原实现经济、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从全区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特征出发,针对松辽平原东部地区地下水资源赋存条件复杂,水资源严重紧缺和松辽平原西部地区承压水环境恶化及出现的土地沙漠化与盐渍化等生态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综合修复与整治的新方法,对维系吉林省经济及生态省建设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辽河流域铁岭段水质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丽荣 《地下水》2005,27(6):425-426
本文依据辽河流域铁岭段的水质监测数据,对辽河流域铁岭段水质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对辽河铁岭段的地表水水资源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黑河干流细土平原区灌溉水入渗运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北干旱地带农业区的灌溉水入渗是地下水补给的重要途径。在甘肃省黑河干流细土平原区,利用中子仪和负压计观测了灌溉水入渗时包气带的含水率和土水势的变化,初步分析了灌溉水入渗运移规律,确定了灌溉水入渗补给系数随地下水埋深的变化,为本区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