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米逗油 《地图》2012,(5):132-133
16世纪末,有着"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热衷于寻找从欧洲通往亚洲的航道。一些由贸易公司与富商赞助的船队深入北冰洋探险寻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威廉·巴伦支和他带领船队。巴伦支曾在1549年、1595年和1596年三次试航。前两次航行,他都被冰块所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园林的世界性地位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早在盛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商旅和马可波罗的宣传,已将中国的古典园林带到了欧洲。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在法国首先掀起了“中国热”,许多传教士和商人在介绍中国园林方面起到先锋作用,特别是法国画家王致诚神父写给达索的信中,详细描述了圆明园。他认为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原则是“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朴野的农村,而不是一所按照对称和比例的规则严谨地安排过的宫殿”,“是由自然天成”;都不同于欧洲的那种“处处喜欢统一和对称”的造园风格。他认为,像中国园林这…  相似文献   

3.
龚缨晏  邬银兰 《地图》2003,(2):66-69
中国与欧洲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虽然相距遥远,但从古代开始,东西方文明之间就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也反映在欧洲绘制的地图上。不同时代欧洲地图上的中国形象,正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一个形象、生动、精彩、独特的缩影。  相似文献   

4.
《坤輿万国全图》与《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外译本考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尼阁编译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多种欧洲文字版本之间存在翻译差异,而300年后出版的英译本和中译本与原文存在严重错漏。600页的札记,利玛窦只用不到两页的篇幅叙述测绘《坤輿万国全图》一事,连实际比例尺的描述也不清楚。利玛窦承认没有见过其他的版本,"六幅版"地图出现在南京或北京,个别欧洲文字翻译版本不一,《坤輿万国全图》究竟是在南京还是北京完成的也有疑问。《利玛窦中国札记》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测绘术语,指出地图的错误是针对西方地图而不是中国地图。《坤輿万国全图》中一半的中文地名,当时欧洲地图没有对应。1593年,利玛窦尚未制作《坤輿万国全图》,"六幅版"中文世界地图已出现在南京。因此,《坤輿万国全图》原本早已存在,《坤輿万国全图》应是郑和时代(1405—1433)大航海的成果,中国的地图学,不是西学东渐,甚至有可能是中国的世界地理与地图学流传到西方。世界地图史应该还原中国对地理大发现与地图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清彩绘绢本《江西全省图说》(局部,1662-1731年)茂大英图书馆。中国古地图自16世纪八十年代由耶稣会传教士送到澳门,然后搭葡船经海路送回罗马教廷和西班牙王室。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由于荷兰人在亚洲的频繁活动,致使一些中国地图乘荷兰的船只回航欧洲的航线,首先传到阿姆斯特丹,然后再流传到欧洲其它地方。17世纪,部分中国地图也从北方陆路流入俄国和欧洲。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以后,中国地图外流的频率大大加快。  相似文献   

6.
日前,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教授、遗传学家张伯斯通过DNA技术研究,证明南太平洋毛利族及其他波里尼西亚人均源自中国大陆,他们是数千年前百越人漂洋过海来到这里定居的后代。我国古代远洋航行历史悠久。500年前,郑和带领船队在中国沿海与印度洋之间广阔的海面上纵横驰骋,半个多世纪之后,当欧洲人才能沿着非洲西海岸到达好望角;欧洲人进入印度洋的时候,中国人反而从这里销声匿迹了……  相似文献   

7.
"中国属于亚洲"——这一论断在今天对所有国人来说都是常识,但仅仅一百多年前,大多数中国人却并不知道.梁启超直到1890年在上海的书店里看《瀛环志略》,才知道世界有五大洲,而中国位于亚洲东部.这倒不是当时的国人比今人愚昧,而只是因为:"亚洲"原本就是欧洲的概念,在西方观念普及之前,很多亚洲人当然不知道自己世代居住的地方被划入了."亚洲"的范围. 如今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许多地理划分,事实上都是欧洲中心主义的产物,体现的是一种欧洲式的地理观念——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元地理学观念就是把世界划分为"西方/非西方" (the West/the Rest)两部分,它将世界区分为核心、半边陲、边陲等一系列同心的空间结构,似乎地理现象构成一种秩序井然的等级体系.  相似文献   

8.
龚缨晏  邬银兰 《地图》2004,(5):68-73
英国虽是欧洲西北大西洋中的一个岛国.但它与欧洲大陆却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联系。公元1世纪,它被罗马人征服。5世纪,日耳曼人入侵这里。从8世纪末起,又遭到北欧部落的侵略。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到此,成为国王。后来,英国又与法国不断发生;中突,特别是两国间的百年战争(1337~1457年)。  相似文献   

9.
李兆良 《测绘科学》2016,41(7):59-66
通过对详细的地理地名考析,结论是《坤舆万国全图》并非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根据欧洲世界地图翻译绘制,该地图的地理测绘不是1602年完成,而是1430年左右,即郑和第六次大航海之后。该地图的欧洲部分是1400年以前的地理,中国部分为1430年左右,部分美洲却是1800年以后欧洲人才知道的,与西方公认的地理大发现历史严重冲突。卫匡国的《中国新地图集》不可能是他在中国9年内完成,证明经纬度、球形投影等技术是明代中国人发明的地图绘制技术,不是"西学东渐"。此外,其他明代文化文物在美洲遗存等旁证有力支持地图论据,证明明代中国人比哥伦布先抵美洲,《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文献,用现代地图学技术测绘,明代中国人是15世纪世界地理大发现和现代地图学的真正先驱。  相似文献   

10.
《地图》2005,(4):6-6
中国和欧洲“伽利略计划”的合作又有重大进展,中方将在今年7月与欧方就空间、地面和应用方面的7个项目签署合同,这标志着中国全面参与“伽利略计划”的具体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测绘》2011,(1):86-86
1月11日.米其林首次推出面向中国旅行者的”米其林世界分国目的系列地图”,该地图为中文及原文对照版本,共有9份.覆盖欧洲13个国家.为中国旅游者和驾驶者提供了更加专业、详实的出行信息。自2011年1月起.该地图将陆续在中国各地上市发售。  相似文献   

12.
陈述彭 《地图》2005,(3):38-41
“地理大发现”的先驱 郑和下西洋.先于哥伦布横渡大西洋70年。长期以来.包括中国的旧教科书.都沿用欧洲人的说法.把哥伦布作为14~16世纪地理大发现的第一人。但是.20世纪末,人们的认识有了很大进步.被扭曲的历史得以还原。例如.英国出版的海洋地图集和世界探险史的著作中(如The Times Atlas of Oceans.1983:The Times Atlas and Encyclopedia of The Sea.1989等)都把郑和下西洋的光辉历史列于榜首.而哥伦布仅列于第三位或第四位。  相似文献   

13.
3月25日凌晨,剧烈的爆炸声划破了南联盟寂静的夜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悍然发动了对一个主权国家的空袭。巴尔干地区素称“欧洲的火药桶”,而科索沃则是这只火药桶的导火索。科索沃是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省,虽是弹丸之地,却集中了种族、领土、宗教等诸多矛盾,再加上大国利益在这里的冲撞,就使得问题变得十分复杂和敏感。这场世纪末的热战,受影响的绝不仅仅是巴尔干地区的未来,而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所以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地球的另一边。巴尔干———火药桶“巴尔干”一词源于土耳其语对保…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2012年12月7日,中国科技期刊统计结果的权威发布机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了2012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会上发布了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11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测绘学报》2009年第4期刊登的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章传银的《EGM2008地球重力场模型在中国大陆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中亚国家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后又在访问东南亚国家时指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意同东盟国家加强合作,……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发端于中国汉代。自汉武帝命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陆路交通,开始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经隋唐宋元明清,两千年来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政治、经济、商贸、文化、艺术交流的纽带。  相似文献   

16.
杨浪  理池 《地图》2014,(4):140-140
1751年在法国开始出版的人类第一部现代类型的百科全书,是由狄德罗主编的.当时,狄德罗邀请了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杰出的思想家参加编纂,这些参与编纂的学者形成了“百科全书派”.他们用新的观点解释科学和历史,这些新的观点动摇了封建主义的思想基础,为18世纪末发生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在法国这部《百科全书》首次出版之后的242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于1993年出版完毕.《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共74卷,收有77859个条目,总计12568万字.在参加编纂的20670人中,囊括了当时中国各学科的一流学者.而姜椿芳(1912-1987年)则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的首倡者之一和第一任总编辑.  相似文献   

17.
新一代数字地球平台与“数字中国”技术体系架构探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系统分析和总结了Google Earth的四大特点,及为地球科学研究、"数字地球"和"数字中国"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和启迪,提出了数字地球平台(DEP)的概念,并针对"数字中国"的建设,提出了建立"数字中国"的数据交换标准(DCML),提出了全新的以地学信息浏览器/空间信息服务器(G/S)结构为主的下一代数字地球、数字中国的技术体系架构,进一步对"数字中国"技术体系架构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论述,对"数字中国"建设和应用服务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地图测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禹铸九鼎的公元前21世纪。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指出:"从3世纪到13世纪,当欧洲文化走下坡路的时候,中国人则远远地走到前面去了,而且还取得了稳步的发展。"他还说:"当人们读了文艺复兴时代的详细编年史以后,就感到西方从这时才开始走上一条对事物进行客观描述的道路,而这条道路,中国人在那以前已经走了1500年了。而且在制图学领域内,它表现得更为明显。"长沙马王堆出土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末,当以网络、Web、高性能计算、通信和3S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波信息技术发展浪潮——"数字地球"时代来临时,我国科学家敏锐地抓住了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掀起了建设"数字中国"的新高潮,借助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稳固地建立了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使我国的数字地球技术水平大步跨入世界"第二梯队"的先进行列!在这里,我们由衷地对那一代科学专家们表达崇高的敬意! 正是基于这样良好的基础,当以"3G"和云计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发展浪潮再次袭来的时候,我们才可以像今天这样从容游刃,扬帆弄潮!  相似文献   

20.
龚缨晏 《地图》2014,(1):44-53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通往西方的交通路线,它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着漫长的丝绸之路,中外使臣策马驱驰,各国商人奔波逐利,宗教僧侣热情往返,多种文化交流融合。影响深远的丝绸之路,也反映在了欧洲人绘制的各类地图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