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三江平原是东方白鹳的主要繁殖区,但由于湿地开发、人为干扰使得东方白鹳的繁殖地不断缩小,繁殖种群数量明显减少.2004-2007年通过在三江平原开展大规模的东方白鹳人工招引和保护的实施措施,东方白鹳的繁殖种群已经明显回升.但部分地区对东方白鹳的了解和保护程度还不够,今后应该加强对该物种的宣传、研究和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
正十多年未见的东方白鹳,日前再次现身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据监测调查,此次发现的东方白鹳共有86只,同时还发现有白琵鹭30只、小天鹅120只。据了解,东方白鹳属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009年调查表明,全世界仅有东方白鹳野生种群为3000只,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和环保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15年5月发布)》列为濒危(EN)动物,属  相似文献   

3.
2007-2009年期间的2个越冬期,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鹤Grus leucogeranus、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和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了监测与研究,结果表明这3个物种的数量一般都在12月达到最高,而10月由于候鸟刚刚迁来以及翌年3月已有部分候鸟迁离,故这2个月份鸟类数量相对较少。保护区的9个湖泊中,沙湖是白鹤、东方白鹳和小天鹅极重要的栖息地,而大湖池是东方白鹳和小天鹅极重要的栖息地。监测发现蚌湖已成为白鹤和东方白鹳重要的栖息地,建议将该湖划为保护区的核心区以加强白鹤等濒危物种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2015年6月1~28日,在黑龙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采用全日制观察和瞬时扫描方法,通过在野外观察和反复观看远程实时监控录像,对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繁殖后期行为,进行了观察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东方白鹳繁殖后期,一天内,成鸟的静栖、理羽、觅食、警戒、行走、修巢和其它行为所用时间占全天时间的比例分别为26.49%、10.82%、39.73%、1.89%、13.71%、3.53%和3.83%;雏鸟的静栖、站立、理羽、进食、行走和其它行为所用时间占全天时间的比例分别为40.08%、25.25%、16.88%、1.04%、14.75%和2.00%;东方白鹳的静栖、觅食等行为存在明显的节律性;成鸟和雏鸟的休息时间为20∶00至翌日2∶00,成鸟每次觅食时间长度为1~2 h。研究发现,每天的16∶00~18∶00是东方白鹳成鸟离巢觅食的主要时段,18∶00~20∶00是雏鸟进食的主要时段,该现象可能与鱼类等食物的活动高峰和雏鸟夜间维持体温能耗较大等原因有关。另外,还发现50日龄雏鸟有模仿成鸟收集树枝和加固巢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水文学的黄河口湿地生态需水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生态系统保护的要求,以提高生态系统承载力、保护河口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为原则,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为目标,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研究确定了23600hm^2的黄河三角洲应补水的湿地恢复和保护规模。在此基础上,采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湿地植物生理学、生态学、水文学研究基础上及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研究水分—生态耦合作用机理,建立基于生态水文学的黄河口湿地生态需水及评价模型,并运用预案研究方法和景观生态决策支持系统的规划评价思想,预测和评价了黄河口湿地不同补水方案产生的生态效果,重点研究了丹顶鹤、东方白鹳、黑嘴鸥等指示性物种适宜生境条件与湿地补水后的生态格局变化。评价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具备东方白鹳及丹顶鹤等保护性鸟类的繁殖和越冬的潜在生境条件,但其生境质量并不十分理想,通过湿地补水,作为珍稀鸟类重要栖息地芦苇湿地面积从现状的10000hm^2增加至22000hm^2,生态承载力大幅提高;研究在统筹黄河水资源条件、水资源配置工程措施和湿地生态系统综合保护需求后,推荐提出了黄河三角洲湿地恢复和保护的3.5亿m^3黄河补水量及补水时期。  相似文献   

6.
2014年和2017年冬季,将红碱淖湿地原遗鸥繁殖湖心岛D、E半岛分别进行分割,使其重新修复成4个湖心岛。结果表明:2015年D岛成功繁殖200余巢,2018年和2019年分别成功繁殖2 600余巢、2 700余巢。2018年恢复后的E岛遗鸥尝试性筑巢几十巢,2019年成功繁殖遗鸥800余巢。通过湖心岛的生境修复,扩大了适宜遗鸥繁殖的湖心岛数量和面积,红碱淖遗鸥繁殖种群的数量明显增加,有助于缓解因湖心岛减少导致遗鸥繁殖数量承载力不足的问题,为实现红碱淖遗鸥繁殖种群的恢复和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东临乌苏里江,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毗邻,是黑乌两江汇合的三角地带。属内陆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是东北亚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停歇地和繁衍栖息地。保护区内河流泡沼密布,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东方白鹳、丹顶鹤、白尾海雕、金雕、东北虎、雪兔、史氏鲟、鳇、莲、紫椴、水曲柳等近百种。  相似文献   

8.
鱼类是水禽栖息地及其迁徙停歇地中的重要食物基础。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白鹤(Grus leucogeranus)和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等珍稀濒危鸟类迁徙的重要停歇地。针对该保护区中的鱼类资源增殖能力下降、水禽栖息地及其迁徙停歇地的适宜性水平降低的现状,2016年至2017年期间,采用湿地水文和基底修复的方法,对嫩江近岸浅水区和洪泛区中鱼类的自然栖息地进行了修复;鱼类栖息地修复前、后,分别于2015年9月和2017年11月至2021年9月期间,在鱼类栖息地,开展了鱼类样本采集和调查,研究了鱼类栖息地修复前、后鱼类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特征,评价了鱼类栖息地的修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鱼类自然栖息地相比,修复栖息地的鱼类物种数量明显增多,而经济鱼类的相对种群生物量和相对种群数量却分别减小了16.02%和39.98%,小型非经济鱼类的相对种群生物量和相对种群数量比自然栖息地分别增大了1.43倍和63.54%,鱼类现存资源量、平均年鱼类现存资源量和平均年鱼类分布密度大幅增加;修复栖息地鱼类群落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比自然栖息地分别减小了31....  相似文献   

9.
长白山北坡林线岳桦种群动态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坡向分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取长白山北坡岳桦(Betula ermanii)苔原交错带3个不同坡向(东北坡、东南坡、东坡)的岳桦径级结构为研究对象,分析坡向在岳桦种群动态与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异同。结果表明:三坡向的岳桦种群扩张和气温高低存在明显差异。14个生态气候指标与对应年份内繁殖且存活下来的岳桦棵数的逐步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表明三坡向岳桦种群扩张是对气温变化的积极响应,但响应有差异:东坡>东南坡>东北坡。不同坡向岳桦种群扩张的差异是对气温变化差异的响应。  相似文献   

10.
鸟类的巢址选择对其繁殖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对共域繁殖的不同鸟种繁殖策略的比较,有助于理解鸟类生活史对策的进化。为此,我们在河北永年洼湿地对利用芦苇繁殖的4种鸟类即东方大苇莺(Acrocephalus orientalis)、钝翅苇莺(Acrocephalus concinens)、震旦鸦雀(Paradoxornis heudei)和棕头鸦雀(Sinosuthora webbiana)的巢址选择和繁殖成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尽管四种鸟类开始繁殖的时间明显不同,但其巢址、巢型和巢结构均类似,并在同一研究地内镶嵌分布,仅在巢离水面的高度、筑巢芦苇的高度和巢址样方内的芦苇密度三个变量参数上存在显著差异。四种鸟类在两个繁殖季的繁殖成效均较低,其中东方大苇莺为34.5%(86/249),钝翅苇莺为35.3%(6/17),震旦鸦雀为38.5%(15/39),棕头鸦雀为40.9%(9/22)。影响繁殖成效的主要生态因子包括巢捕食和恶劣天气如暴雨和强风暴,而被大杜鹃(Cuculuscanorus)寄生则是导致东方大苇莺繁殖成功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我们的研究表明,同域繁殖的鸟类可以通过繁殖时间的错峰和巢址的分化等而实现共存。  相似文献   

11.
大面积开荒扰动下的三江平原近45年气候变化   总被引:83,自引:2,他引:83  
闫敏华  邓伟  马学慧 《地理学报》2001,56(2):159-170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近45年来,经过大规模的开荒,农田已取代原来的沼泽和沼泽化湿地,成为现今三江平原的主要景观类型,其下垫面发生了巨大变化,采用1955-1999年三江平原地区21个气象台站的气温,降水,日照时数和气压4个要素的资料,分析近45年来三江平原的气候变化和发展趋势:用Yamamoto法和Mann-Kendall法对5年滑动平均的区域季节和年时间序列进行突变检测,定量地认述了三江平原地区的气候变化事实,对于各气候要素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突变事实,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阶梯式的持续变暖事实,认为三江平原区域气候系统内部的变化可能是引起这些突变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东北三江平原全新世火演化及其与植被和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勤得利泥炭剖面碳屑、花粉记录,重建东北三江平原地区全新世火演化与植被变化的历史;研究火演化与植被、气候的关系;探讨人类火活动及其环境效应的信息。三江平原最近9700aB.P.以来,疏林草原植被时期(9200-8500aB.P.)和疏林植被时期(9700-9200aB.P.)对应了暖干气候阶段,碳屑浓度出现峰值,而湿润时期的碳屑浓度均很低。显示在暖干气候阶段,火灾发生的频次高、强度大;湿润或相对湿润阶段。火灾力度相对较小或频次较低。同时,自然植被状况和植物类型同样制约了天然火发生的频次和强度。20世纪50年代三江平原开发与垦荒对火演化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54~2005年三江平原自然湿地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ArcGIS9.1为数据处理平台,从三江平原1954年、1976年、1986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6期土地利用数据中提取自然湿地空间分布信息,分别将其与三江平原的地貌、地形、水系等环境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了6个时期三江平原自然湿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52 a来,三江平原自然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由1954年的353×104 hm2减少至2005年的81×104 hm2;低河漫滩上的自然湿地面积占三江平原自然湿地总面积的比例由1954年的42.5%增加至2005年的64.7%,6个时期平均,有57.2%的自然湿地分布在低河漫滩上,21.3%分布在高河漫滩上;自然湿地主要分布在30~60 m高程上;0°~1°的坡度范围内,几乎分布了三江平原所有的自然湿地;坡向对自然湿地分布的影响不大;近年来自然湿地主要分布在距离河流0~1 km的河漫滩上;湖泊周围的自然湿地分布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14.
三江平原近50年耕地面积动态变化序列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50-2000年三江平原23个县市和3个农垦管理局耕地面积的统计数据,利用空间插值和线性时间内插方法对统计缺失数据进行插补,重建其50年耕地面积时空变化序列。重建的耕地面积变化序列显示,1950年该区域耕地面积仅有88.7万hm2,到2000年增至269.6万hm2,增加了203.9%,除20世纪60年代后期外,该区域耕地基本表现为持续增加。在空间变化方面,近50年三江平原耕地面积增加的重心表现为由早期的平原西部逐渐向中东部转移。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该区域3个农垦管理局所辖的农场对自然湿地的大规模垦殖,其108.8万hm2的耕地面积几乎全部源于近50年的湿地垦殖。  相似文献   

15.
全生育期内作物需水量的研究是农业水资源有效利用和进行合理灌溉的重要依据。基于三江平原22个气象站点2000—2015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及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数据集,利用国际粮农组织 (FAO)Penman-Monteith模型和分段单值平均作物系数法,分别对三江平原水稻、玉米和大豆的作物需水量进行计算,分析作物需水量年际变化特征,采用通径分析法研究作物需水量的变化成因。结果表明:(1)三江平原16 a来年均参考作物蒸散量为537.4 mm,日均为 3.5 mm,呈波动减少趋势。(2)生长季内,水稻在分蘖期需水量最大,为177.1 mm,玉米在七叶期需水量最大,为99.7 mm,大豆在结荚期需水量最大,为96.1 mm;水稻、玉米和大豆的净灌溉需水量分别为195.4 mm、130.8 mm和72.2 mm,对灌溉的依赖程度水稻>玉米>大豆。(3)由通径分析结果可知,三江平原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净辐射、气温和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三江平原退耕还湿空间决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三江平原为研究区,探讨了利用遥感和GIS技术确定退耕还湿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的可行性。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现有沼泽湿地缓冲区、环境背景因子(高程、土壤类型、地貌类型、河流缓冲区)、耕地生产力数据等栅格GIS数据库,选取具有区域特色的退耕还湿指标,利用各指标构建了基于GIS的一、二级退耕还湿决策模型及其空间复合模型,并且得到一、二级退耕面积分别为525652hm2、194029hm2,分别为现有耕地面积的8.76%和3.23%。最后,将其分别与研究区行政区数据进行空间叠加统计分析,得到各县级行政区退耕还湿情况。研究结果可以为三江平原的湿地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Along with tile approaching to the Zlst cenny the eec-environmental pressure on human beingsaggravates rapidly. Both the spatial extent and the fragile degree of the ECOTONE are increasingconsiderably [1]. NatUral resources are threatened more and more seriously. Consequently. much moreattenhon 11as been paid to the StUdy on ecological ffugility by hUInan beings. Weakeds, as one of the keyregions with the highest biodiversity, are a kind of precious resources and special ecosystem. Wetla…  相似文献   

18.
灵丘黑鹳生境的保护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灵丘县具有很好的黑鹃生存环境,征我凼不仪是黑鹳主要的栖息、繁殖地,而且还是我国唯一的越冬地。分析了灵丘黑鹳的生活习性、生境成因,针对黑鹳牛境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三江平原气候突变分析   总被引:47,自引:13,他引:34  
闫敏华  邓伟  陈泮勤 《地理科学》2003,23(6):661-667
采用累积距平法、Jy参数法和Mann-Kendall法联合检测1955~2000年三江平原气候变化过程中的突变现象,讨论了引发三江平原气候突变的可能原因。分析发现,三江平原年降水量在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减少突变;而三江平原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连续两次经历的增温突变,使其气温变化与东北北部平原其它地区明显不同;年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的减少突变均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总体来看,三江平原气候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最明显。  相似文献   

20.
王圣保  姜国华 《湿地科学》2011,9(4):367-372
三江平原是中国著名的低平原沼泽分布区、农业生态示范区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对三江平原区域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经济意义和生态意义.三江平原旅游资源主要分为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和现代农业观光景观.三江平原区域旅游应充分挖掘该区湿地资源,推广湿地旅游品牌,整合旅游资源,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