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反射地震勘探是揭示地球深部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由于不同于沉积地层的反射特征,深反射地震资料的解释需要不同于浅层水平层状介质的解释方法.基于随机介质模型的统计分析为深反射地震解释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首先介绍了地球深部结构中非均质性的统计特性研究成果,阐述了随机介质模型的基本概念及二维随机介质的建立方法,讨论了随机介质模型参数的含义.通过正演模拟的方法分析了随机介质的地震响应特点,对比实际深反射地震资料可对地壳中反射透明区、上下地壳界面、莫霍面反射以及非均质入侵体的地震响应提出合理解释.然后总结了从反射地震数据估算随机介质参数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实例论述了随机介质参数分析在深反射地震解释中的作用.最后探讨了该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沙.  ΒИ 《内陆地震》1995,9(4):374-381
用地质地球物理原理估计岩石圈地震危险性和预测地震时,通常根据深部地震测深资料对地震危险区和非地震区进行地球物理模拟。高山区是有意义的地震危险区,但难以克服的地形复杂性的困难限制了深部地震测深的前景。中亚和哈萨克斯坦边境的天山和帕米尔高山区就是这样的地区。当深部地震测深没有前景时,唯一可能的通用方法是根据地震勘探原理利用区域地震观测资料解决岩石圈地球物理模拟问题。  相似文献   

3.
南京地区地球物理场与地震构造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石圈的不均衡状态是地球物理场存在差异的原因,对区域地球物理场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岩石圈的不均衡及其构造活动的背景.本文在对南京地区地震地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重力异常、地热场、深部速度结构、天然地震层析成像等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它们与本区地震构造稳定性的关系;分析研究地震活动,从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与地壳形变...  相似文献   

4.
根据各种参数综合,利用地震学标志和表征地壳深部构造的地球物理标志,以北天山为例,在北纬41°30′-43°30′和东经75°00′-80°00′地区范围内划出15×15 km的网格单元,总数为448元区.研究了强震震源区形成规律,分出的地区与山脉、盆地和深部断裂分布相比较后得到的结果表明,多数情况下它们与已知地质构造相一致.观测到优势趋向地区界面的断裂破坏.列出了6个地震活动区的21种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参数的平均标准值.根据弹性强度和能量参数,昆格-外伊犁是楔形状异常不均匀区.震情参数和应力形变状态参数组合证实坚固体的存在并强烈地积累能量.在外伊犁和阿拉木图地区,参数μ和nb几乎与昆格区相同,而参数μ、h、1gw、YM、HP、GPS在北面从昆格向阿拉木图平缓地减小,表明这些地区范围内地球动力学状态和昆格区相同,但强度偏低.在科克沙勒表现出与昆格地区有明显差异的地球动力学参数,优势的地球动力学状态为水平剪切.列举资料可以识别出有高强度特性的刚性不均匀中心区,并表现出地震活动性的最大应力状态.根据地震-地球物理资料综合,用主分量方法估计地壳的地震势.地震过程的物理数学模型表示为X1=0.74K-10.52;X1=0.21M+0.30YM+0.26HP+0.34N+0.28μ+0.51lgw+0.48h-0.35c;K1=0.28M+0.41YM+0.35HP+0.46N+0.39μ+0.671gw+0.65h-0.48c+14.2.K1为最大可能地震震级;X1为综合特征量的第一分量值.解释得到的资料可以指出,反映系统主方向的第一分量可用莫霍面温度愈高、地壳厚度愈厚、地面地形愈高来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地壳应力比较大,地震能量源和地震活动层的厚度增加,弱地震活动性也增加.得到的结果可用于解决地震危险性评估的实际任务.根据各种参数综合,可以识别出地震发生区.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部及其邻域岩石圈底界面特征及地震活动性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布格异常采用小波变换场分离技术得到深部重力异常,利用其他地球物理方法获得较可靠的先验信息作为约束,并采用球谐函数的级数解形式对中国东部及其邻域的深部重力异常进行联合反演,获得了该区岩石圈底界面的展布图像;同时对岩石圈底界面特征和强地震分布特性进行了讨论,指出中国东部及其邻域在地貌分布、各种地球物理场和岩石圈结构等方面都明显地具有分区性,很可能与深部岩石圈底界面的变化有关,而岩石圈底界面的形态的差异将对岩石圈层的运动和一系列地质过程产生重要作用,强地震活动的分布也与深部岩石圈界面形态和构造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三峡重庆库区深部二维构造剖面的建立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综合地球物理角度出发,结合本区重力和航磁资料再处理成果,依据射线追踪反演建立了三峡重庆库区的深部二维构造剖面,较好地反映了各层速度的横向变化。对剖面所揭示的基底构造特征、地壳结构特征、主要断裂构造特征以及莫霍面的起伏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获得了对库区主剖面揭示的断裂构造新的认识,为深入研究本区岩石圈动力学特征及其对断裂构造活动的控制和影响提供了基础资料,为三峡重庆库区地震、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库.  AK 王道 《内陆地震》1997,11(3):233-239
哈萨克斯坦各类自然灾害中地震及其伴生的次生地质作用是最危险的一种。国家对地震的综合防御十分重视,90年代以来,地震研究所开展了地壳及上地幔结构特征、震源区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编制了地球物理、流体地球动力学、形变和地震活动性前兆形成的物理数学模型;研究出用各种观测资料进行超长期、长期、中期和短期地震预报的方法及相应的软件系统。地震是现今地球动力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产生地震的必要条件是应力积累超过构造非均匀性之间的内聚力的强度,应力的积累和松弛伴随着构造和物质的变化,它表现在岩石物理性质、地球物理场及其它场的变化。观测微小地震活动的发展、物理化学场的变化就可以预测未来地震的地点,并估计震源区的大小。实践证明,前兆机理和预测地震方法的基础研究在哈萨克斯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大陆壳新的三层地震模型研究了反转层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并给出其构造物理解释。由于岩石静压力随深度增大,根据不同类型岩石破裂变化的机制可以认为,反转层的形成受地壳构造成层性的制约。本文分析了新地壳地震模型的地质意义。在各向强压缩下,由于构造形变和岩石破裂条件特殊,因而研究区介质自身的物理参数和地球化学特征发生变化的同时,机械能可以转变成其它形式的能。可以认为,能量转换区是地壳最活跃的部分。它可能是构造和矿物再生过程的力源。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多孔介质中大尺度传热问题为基础,结合热平衡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探讨了上通流对大陆岩石圈地幔-地壳热结构模式的潜在影响.根据大陆岩石圈中孔隙波传热概念模型的初步理论分析结果,指出了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大陆岩石圈地幔-地壳热结构模式时的重要性.理论分析方法可用来确定岩石圈尺度范围内大陆岩石圈的厚度和大陆地壳相关的边界条件,从而为地壳范围内数值模型的建立提供一些重要信息.数值模拟方法可以用来模拟地壳尺度范围内地壳的详细结构和复杂几何形状.如果地壳内的热分布是所考虑的主要因素,采用具有地壳尺度的合理数值模型可以有效减少计算机工作量.利用理论分析方法求出的岩石圈尺度范围内大陆岩石圈厚度与地幔传导热流之间关系的理论解,不仅可以用来验证模拟大陆岩石圈内传热问题所采用的数值方法, 而且可以用来初步研究大陆岩石圈内热分布的基本规律,为研究岩石圈地幔热事件中大陆岩石圈热减薄过程提供相应的边界条件.本文从理论分析的观点初步探讨了中国大陆不同构造背景下大陆岩石圈的热结构模式,其结果与从地球物理和地质资料中获得的大陆岩石圈热结构模式十分吻合.研究结果表明由大陆岩石圈中孔隙波传播所导致的上通流是影响大陆岩石圈地幔-地壳热结构模式及大陆岩石圈地幔与地壳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张东宁  许忠淮 《中国地震》1994,10(2):136-143
根据现有的地球物理和地质资料,建立了青藏高原三维弹-粘性有限单元模型,模拟了由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地质调查资料推断的高原岩石圈的构造应力状态,并模拟岩石圈物质的运动特征,着重考察高原物质向东南方向运动的可能性,并把模拟结果与实际资料结果进行比较。施加载荷时考虑了处于Airy均衡条件下的高原地壳的重力势能和底面浮力,以及水平边界的挤压作用,根据试错法的试验结果,能够符合观测结果的模型边界条件表明:①印度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用地震学结果表示波罗的地盾东此部的地壳特征时,综合利用了重力测量、地热和地磁数据。地壳的厚度在31—48km之间变化,且可分辨出四个中间层,每层都有不同的物理特征和可能的不同的地质起因。根据对地震和重力资料的综合分析,建立了莫霍界面起  相似文献   

12.
地壳介质弹性和电性各向异性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地壳介质各向异性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弹性和电性各向异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联合利用弹性和电性各向异性研究地球介质特征及提取物性参数的正反演方法.理论研究和地震过程的实际资料表明,将弹性和电性结合起来研究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具有清晰明确的物理意义,是各向异性研究的一个非常有发展前景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3.
吉姆.  AB 《内陆地震》1997,11(1):88-96
哈萨克斯坦地震活动造山带由从南东环绕年轻板块─—图兰板块和哈萨克地质构造的山体构成。仅在最近的107年这里发生了10余次强烈的破坏性的M≥6.5级的地震。因此,最近20年进行的地震研究的方向是查明地震活动与地壳构造系统和构造过程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最重要的地震构造问题是确定强烈地震的地点,同时确定在“地点”下面的无论是区域的还是局部的震源分布。地震的构造研究还包括一系列问题:区域地震活动性、加固地基、新构造运动、最新构运、古地震断层、查明估计地壳地震势能的定量标准等等。本文主要研究了区域地震活动性与地震构造基础的可比性和造山带的地震断层,根据地质条件估计了地壳的地震势能;认为,地震构造图可以作为估计地震危险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秦皇岛32-6油田明化镇组储层为河流相沉积,单砂体规模小,砂体间接触关系复杂,受到地震分辨率限制,对叠置砂体储层地震响应规律认识不明确,导致基于地震信息的储层砂体解释错误.通过数值正演模拟,可以正确认识砂体储层的地震响应规律,提高砂体储层预测的准确率.所以,在进行地震响应正演模拟前,非常有必要对该区储层地球物理参数影响因素展开研究,通过分析研究区14口测井资料,建立了岩石物理参数(孔隙度、泥质含量、合流体性)与地球物理参数(速度、密度、波阻抗等)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了不同沉积微相对地球物理参数的控制作用,并给出了相应的数学表达式,为正确认识河流相储层砂体地震响应规律奠定了准确的地球物理参数基础.  相似文献   

15.
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中物理学协会(IASPEI)第25届大会于1989年8月21日-9月1日在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国文文化中心(Atatyurk Cultural Center)举行。这次大会组织了15个专题讨论会,包括:IASPEI的科学领域;活动陆缘的细结构和过程;俯冲块体动力与地球深部;大地动力过程:定量模型与新的地球物理约束;岩石圈中不连续界面的物理学与岩石学性质;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及其它造山带的地震构造;震源模拟;用数字地震图确定震源参数;地震预报下前兆现象;板缘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定;大地震场地地面运动的估计;在二维和三维结构中地震波场的计算与解释;地震波的散射与衰减;地热模拟的正演与反演技术;地热与其它参数的关系。及9个研讨会,包括,走时表与地震定位问题;区域资料中心;发展中国家的仪器与数据分析;岩石圈的综合编图;地壳形变;地震危险性评定技术;地震统计与时间可变 的危险性;国际地震观测期(3年);非洲地震学与有关科学。另外还专门组织了一次1988年12月7日苏联斯皮塔-克地震的学术报告会。在这次大会上宣读的论文近600篇,另约有150篇论文以张贴图文的方式进行了展览公式。各国注册的地震学家以美国最多,有62人。日本次之,44人。再其次是西德、英国。我国与会人数有20人,其中有国家地震局派出的一个由12人组成的代表团。下面将分别概述有关的专题讨论会和研讨会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学断面地球物理研究的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功建 《地球物理学报》1997,40(Z1):110-120
地球物理在中国地学断面图的编制和综合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简要地概述了古地磁用于研究中国大陆的形成与演化;人工地震,特别是反射地震成功地用于研究地壳细结构;大地电磁用于了解壳内和岩石圈地幔的高导层;重、磁、地热,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解决地质问题上均取得了新进展.在综合解释上,研制出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的人机交互解释系统,以及研制出在微机上实现数字化等成果.简介了地学断面成果受到国外同行的广泛重视.最后提出了地学断面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7.
沈旭章 《地球物理学报》2013,56(6):1895-1903
地壳和岩石圈变形特征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强地震的深部孕震环境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联合P和S波远震接收函数偏移成像结果,对发生过芦山7.0地震和汶川8.0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区域地壳和岩石圈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揭示出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龙门山断裂带,Moho面和岩石圈底界面(LAB)呈现出强烈变形,特别是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震源区下方地壳出现了错断、下凹,岩石圈也呈现下凹变形特征.这种地壳及岩石圈变形所代表的高应力的积累可能是汶川和芦山地震发生的重要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18.
潜在震源区划分的深部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到地壳深部的构造形态是地震孕育发生的重要深部环境和力学条件,本文利用已有的浅层地质和物探资料,经过重力场的正、反演计算,获得了能够较精确反映地壳深部界面起伏的深部重力异常平面分布。文章通过对唐山、三河、邢台、菏泽和华县等地震区的深部重力场展布特征,及其与现今地面垂直和水平形变场的对比分析,给出了潜在震源区划分的深部标志。文章提出一种表征这种特征的深部构造模式,统一地解释了形成地表“断陷盆地”、“地震带”、壳内“易震层”、低速层”和“高导层”等地球构造的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无论地壳还是地幔都发育着地震过程,地震与地球内部过程关系的理念早就成为地质学原理。下面以天山地震成因带和毗邻地区为例,分析研究可以识别孕震带的最佳标志。4.1地球动力学标志通过对天山造山带地壳的地质发展、构造体制、巨大构造带和地震活动性的比较分析,查明了地震活动性的地球物理的共同和特殊标志,共同标志有:——构造运动的总方向和特征改变,最新发展阶段的构造图式重新调整;——最新构造运动具有强度和差异性特征。在这方面,天山新构造不均匀性是最佳的地震活动标志。天山造山带最新地球动力学的重要特性归纳如下:中生代发生地…  相似文献   

20.
古奥斯陆裂谷/奥斯陆地堑体系在地球物理上的特点是有一个明显的重力高。用一种挠曲的反演方法对这个地区的重力资料进行重新解释,结果表明:成其为主要原因的物体有0.06g/cm~3的密度差。反演结果也指出这类物体多半位于下地壳的上部并且向东延伸,远远超出地堑本区之外。对断裂前后地壳厚度的估计表明,裂缝开始在南面,然后改为向北。相应的旋转极位于奥斯陆城北北东大约240 km。7个局部小地震震源位于异常体的周围,这正如重力模拟推导出的,包括用NORSAR资料做的三维成象的地震调查还没能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说明岩石圈中的软流层物质的侵入是奥斯陆地堑运动的一部分。这里作出的解释是在大约150—200 Ma期间内,奥斯陆裂谷的地球物理特征和奥斯陆地堑的发展过程在上地幔中被明显地减弱了。最后,假定软流层进入岩石圈后发生了一个相对小的莫霍交叉断面地区,相对坚硬的上地壳部分地阻止了基性岩岩浆的进一步升高,因此引起了奥斯陆地堑外向东扩展的10—20 km深度范围的横向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