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3DMAX是优秀的三维建模软件,IDL是出色的科学可视化语言,也是三维GIS开发的有力工具。文中以ASE格式的3DMAX文件为例,在分析ASE格式文件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在1DL中读取和重建3DMAX三维模型的思路和算法,并用实验对这一算法进行了验证。实验表明,3DMAX和IDL的结合能很好地实现GIS数据的三维可视化。  相似文献   

2.
3DMAX是优秀的三维建模软件,IDL是出色的科学可视化语言,也是三维GIS开发的有力工具。文中以ASE格式的3DMAX文件为例,在分析ASE格式文件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在1DL中读取和重建3DMAX三维模型的思路和算法,并用实验对这一算法进行了验证。实验表明,3DMAX和IDL的结合能很好地实现GIS数据的三维可视化。  相似文献   

3.
三维GIS是指能对区域空间内的对象进行三维描述和分析的GIS系统。随着三维GIS的发展与应用,二维GIS数据难以满足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对信息数据的客观需求,三维GIS的出现弥补了二维GIS在空间上表达的不足。与二维GIS相比较,三维GIS可实现对空间信息的直观可视化表达,可进行多维度的空间分析,这使得三维GIS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成分,是目前GIS研究和发展的主要方向。Skyline凭借其国际领先的三维可视化显示技术,可以利用遥感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数据搭建一个对现实世界进行模拟的三维大场景。Sketch Up、3DMAX都是很好的三维建模及模型渲染软件。本文总结了国内外三维GIS的研究现状,研究了基于Skyline的三维GIS构建的关键技术,包括三维场景的构建与优化、数据加载以及协同技术,以及基于Sketch Up、3DMAX的精细模型的构建、模型导入Skyline。  相似文献   

4.
三维全要素建模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热点研究问题。以0.2 m分辨率航空影像、1:500 DEM数据和地形图等为数据源,通过深入研究全要素模型与地形场景套合、建筑物模型房高修正、场景动态优化、全要素模型数据更新、三维全要素建模与集成等关键技术,进而利用3DMAX进行三维全要素建模,并基于TerraExplorer Pro开展三维地形场景模型与建筑物景观精细模型的集成研究,实现了重庆万州区三维全要素建模与数据管理。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有效地解决了复杂城市全要素建模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城市规划与建设和景观设计等领域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虚拟城市小区构建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国内外虚拟城市建设主要采用现有建模软件 ,如 3DMAX、AUTOCAD等软件 ,这些建模软件的模型 ,一般都数据量较大 ,模型类型固定 ,操作起来不灵活。本文主要综述了城市小区虚拟三维建设中各种自定义模型的建模思想和方法 ,以及自定义模型的特点。论述了三维建模中几大部分 ,地形建模、房屋建模、各种实体建模以及现有模型的导入 ,对其中涉及到的几何原理和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 ,对场景漫游的各种各样形式进行了详细表述  相似文献   

6.
低空航测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开拓了三维城市建模新的技术手段。本文介绍了低空航测系统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系统和立体测图软件,并阐述了基于该系统三维城市建筑物纹理的快速获取和利用3DMAX软件的三维建模方法。低空航测技术结合3DMAX三维立体建模软件的城市三维建模,可以为"数字城市"的快速发展开辟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基于OpenGL的3ds文件读取、绘制和控制方法,从三维模型在地形中移动的坡度和坡向问题入手,逼真地模拟了3ds文件模型在GRID地形中移动的交互控制过程。开发的三维模拟可视化实验系统,在3ds文件模型和GRID地形的贴合程度方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三维建模技术在信息的查询、显示、分析上比较成熟,但在三维空间的显示和利用方面比较欠缺,本文论述了常用的三维城市模型作业构建流程,并以3DMAX技术为基础介绍了三维模型主体的制作流程及虚拟现实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基于RSG虚拟地形环境的ROAM实时绘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希林  曾军 《测绘科技》2004,24(1):38-41
三维地形绘制在地形仿真、虚拟现实、测绘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在数字地球、3DGIS日趋发展的今天,大范围三维地形的实时绘制成为一种必须。大范围地形的实时绘制一般采用场景分块、可见性区域块选择和视点相关的连续多细节层次模型建立等算法。本文通过对规则格网(Regular Square Grid,RSG)数字高程模型的分块管理,实现显示区域的地形简化,在普通微机上实现了大范围地形的实时、交互式、自适应网格(Real—Timt Optimally,Adapting Meshes,ROAM)绘制。  相似文献   

10.
3D Zernike矩在三维地形匹配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修林  车龙  叶斌 《测绘科学》2007,32(1):107-108
本文介绍了三维地形匹配工作原理,提出3DZernike矩在三维地形匹配中应用算法。该方法利用三维地形曲面与其3DZernike矩具有一一对应关系,计算实时恢复得到的三维地形与基准图中参考三维地形的3DZernike矩,比较这两个3DZernike矩之间欧式距离,并以欧式距离最小为最佳匹配原则实现三维地形的精确匹配。该方法充分利用3DZernike矩的性质,将三维地形匹配转换成3DZernike矩匹配。该算法对匹配地形无特殊要求,抗噪声能力强,能实现三维地形的精确匹配。  相似文献   

11.
海量地形数据管理算法一直是三维地形仿真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提出采用金字塔模型进行地形数据管理,并给出了算法的数据结构和流程。试验证明,该算法能够有效管理海量地形数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与GIS三维动态符号库相关的概念、分类及三维图形变换等基础理论;搭建了基于Java3D的GIS三维动态符号库开发平台;研究了3DMAX建模、三维动态符号库、建筑物内部场景展示等关键技术;开发了GIS三维动态符号库.  相似文献   

13.
李武 《地理空间信息》2014,(3):76-78,86
结合AutoCAD、3DMAX和ArcGIS软件,在实现建筑物、树木、篮球场等三维场景构建的基础上,保留GIS数据的原有属性,开发实现了属性信息的查询。实验表明,本文设计和实现的三维景观建模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对大规模三维模型的Web传输与可视化渲染进行了研究.基于Cesium JS框架搭建网页三维地形场景,实现了glTF和3D Tiles两种模型的三维可视化;对不同层级的模型加载进行了对比;并从文件结构、数据存储方式等方面对两种三维模型进行了解析.结果 表明,两种模型在网络传输和渲染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可在复杂的三维地理信息...  相似文献   

15.
在介绍相关技术背景的基础上,根据建立虚拟校园模型的特点及业务条件,提出了以Skyline生成的三维地形数据为基础,结合3Dmax创建的校园三维景观模型建立虚拟校园模型的该方案,并成功运用解决方案建立了某学院的虚拟校园模型。  相似文献   

16.
以东莞可园为例,提出一种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网络仿真技术的园林古建筑三维数据和互动系统的建设方案。对园林古建筑精细扫描,建立古建筑、家具、植被、地形的多层次细节的三维模型;采集并编制属性数据、多媒体数据;采用Unity3D引擎开发C/S和B/S模式的网络仿真互动系统。系统具有集成漫游、信息查询、语音导览、自然现象模拟等功能,实现对园林古建筑多视角、全方位的描述和基于网络的交互展示。  相似文献   

17.
基于GML3.0与Direct3D的三维地形可视化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维地形可视化是三维GIS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当前实现三维地形可视化的主要方法,对地理标记语言GML3·0以及三维图形库Direct3D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利用GML3·0对空间地理数据进行编码以及利用Direct3D显示三维地形的方法,最后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完成了一个三维地形可视化原型系统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8.
设计了河道淹没的三维仿真方案,利用历史水文数据,建立了水位-面积-容积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分别通过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切片将历史水位数据进行插值,形成逐帧动画缓存,基于三维地形仿真平台,将连续洪水淹没过程嵌入虚拟地形中进行展示。该方案实现了符合历史规律的河道洪水淹没三维仿真。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无人机价格也变得相对便宜起来,倾斜摄影实景三维建模变得异常火爆,相关研究成果也是层出不穷。运用Smart3D重建三维模型,在所获得三维模型上进行大比例尺地形的测绘,相对于传统数字测图,更新了传统数字测图的作业方式、节省更多的时间、提高测图的效率、节省成本。在三维模型上进行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最重要的就是保证精度,本文就基于Smart3D重建的三维模型进行1∶500地形图精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DEM数据的可视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DEM(数字高程模型)能有效描述地形结构,可视化技术是当今表达和分析复杂数据的有力工具。将可视化引入到DEM中,实现三维地形的生成与仿真,有助于用户直观地理解和提高DEM数据的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