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6 毫秒
1.
对中国对虾肝胰腺上皮细胞进行透射电镜观察。指出:对虾杆状病毒可在肝胰腺上皮细胞的胞质内增殖,与以细胞核内形成包涵体为特征的增殖方式明显不同。溶酶体在增殖过程中内吞濒临解体的线粒体和病原体,利用线粒体内嵴提供的能量,有规律地组装成杆状病毒的包涵体。这一结果为探讨对虾暴发大面积死亡的病因分析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94-95斫养殖对虾病毒爆发流行期间,对患病中国对虾肝胰上皮细胞和胃肌细胞进行了电镜检测,发现一种核包涵体型杆状病毒(140-160nm×280-330nm),对其装配机质的超微结构研究表明,核包涵 体型杆状病毒以核内装配为主,部分病毒基质转入胞质进行了装配。  相似文献   

3.
对虾暴发性流行病及其预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1994年我国沿海养殖对虾发生了特大的暴发性流行病,损失惨重。本文报道该病的特点、症状及危害,并在患病的中国对虾、日本对虾、长毛对虾的中肠、肝胰腺的上皮细胞核和细胞质及腹肌纤维间质中发现大量具有囊膜的杆状病毒。通过病毒引起宿主靶组织细胞的病理变化、无包涵体等特性分析,认为该病毒属于有囊膜杆状病毒科C亚群,不同于已知的对虾所有杆状病毒,为对虾的一类新致病病毒。文中还分析了主要致病原因,通过调查和试验提出8条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虾卵细胞中病毒及其发生基质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电匀是对中国对虾卵细胞进行病毒检测,在胞质中发现一种杆状病毒和一种球形病毒及其病毒发生基质;杆状病毒为35-40*110-120nm,球形病毒直径为60-70nm,均具包涵体和囊膜;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对虾越冬亲虾中检出杆状病毒。经对病虾鳃、前中肠、卵巢组织进行电镜观察,在这些组织中发现大量有囊膜的杆状病毒。病毒粒子大小约为367nm×128nm,核衣壳为324nm×92nm。病毒在细胞内不形成包涵体,在核内或在细胞质的发生基质中装配。从病毒的形态特征、感染组织以及典型的发病症状和病理变化,初步认为亲虾感染的病毒与近年广泛报道的造成养殖对虾大规模流行病的主要原因——中国对虾杆状病毒为同一种。卵巢组织也是病毒的主要靶器官之一,亲虾卵巢组织的被感染暗示着该病毒有可能通过生殖细胞而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6.
对潮阳县古埕村养殖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的成体病虾在光学显微镜下作病理组织诊断表明,被病原体感染的肝胰脏腺泡管和导管的上皮细胞核肥大,其内包含一些近似圆球形的包涵体,分别用苏木精-曙红、姬姆舍、孚尔根和Brown and Breen's Gram等染色剂作比较染色。致病细胞发育分:(1)指环期;(2)未成熟包涵体期;(3)成熟包涵体期。该病毒包涵体的形状、大小和形成部位、致病细胞发育期和组织病理初步分析等均与Lightner等对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的描述一致。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虾球形病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电子显微镜对中国对虾进行病毒的检测,发现一种新的球形病毒,这种病毒直径约80~100nm,具有包涵体,形态上有两种电子密度,球形病毒数量较多,分布在细胞质中,细胞核中没有发现,主要侵染对虾的肠、鳃、肌肉、肝胰腺等组织;宿主细胞的病理变化表现为内质网水肿,线粒体内嵴肿胀及局部溶解,酶原颗粒和粘蛋白原变性等;球形病毒与杆状病毒混合感染是对虾爆发流行病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8.
1994-1995年山东文登市高岛盐厂对虾育苗池和养虾池,随机和定点采集中国对虾的卵,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及幼虾,成虾样品,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病毒的检测。结果表明,卵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卵黄,没有明显的细胞分化,卵细胞质中有球形病毒感染;无节幼体的肝胰腺和上皮细胞的分化程度较低,有大量球形病毒分布;糠虾幼体已有明显的肝胰腺和上皮细胞的分化,肝胰腺上皮细胞的胞质中发现有球形病毒包涵  相似文献   

9.
长毛对虾杆状病毒病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我国沿海各省市养殖对虾发生了特大的暴发性流行病,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本文报道1993年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 Alcock)暴发性流行病的症状与危害,在病虾中肠、肝胰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以及腹肌纤维间质细胞质等组织中发现了大量的无包涵体的具有囊膜的C亚群杆状病毒,描述了该病毒的分布和形态特征及其引起宿主细胞的主要病理变化等,而正常虾组织无这些情况,为一类新的病毒病.  相似文献   

10.
中国对虾组织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电镜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组织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体,透射电镜下观察中国对虾的淋巴器、肝胰腺、触角腺和中肠4种组织。观察显示:过氧化物酶体主要存在于肝胰腺细胞和触角腺的迷路上皮细胞中。在肝胰腺的R-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的形成与粗面内质网、脂滴和胞质溶胶有密切关系。肝胰腺中的R-细胞和触角腺的迷路上皮细胞富含过氧化物酶体,提示这两个组织在对虾降解外来有毒物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病诊断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利生  陈福华 《热带海洋》1993,12(4):95-99,T002
对潮阳县古埕村养殖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的成体病虾在光学显微镜下作病理组织诊断表明,被病原体感染的肝胰脏腺泡管和导管的上皮细胞核肥大,其内包含一些近似圆球形的包涵体,分别用苏木精-曙红、姬姆舍、孚尔根和Brown and Breen's Gram等染色剂作比较染色。致病细胞发育分:(1)指环期:(2)未成熟包涵体期:(3)成熟包涵体期。该病毒包涵体的形状、大小和形成部位、致病细胞发  相似文献   

12.
以患病死亡的甲壳上具白斑的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虾头及从中提取的病毒悬液分别感染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幼虾及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感染后此2种对虾均发病死亡 ,且甲壳上均有白斑。电镜下对人工感染的中国对虾幼虾及日本对虾的组织器官进行观察发现了大量的病毒。此病毒为杆状 ,具囊膜 ,无包涵体 ,大小为295nm×105nm。此病毒的形态发生起始于细胞核 ,并可分为4个阶段 :病毒基质的形成、囊膜的形成、病毒的装配和完整的病毒粒子的形成。病毒的装配过程是与其大量迅速繁殖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3.
对虾一种无包涵体杆状病毒病原的PCR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建立对虾无包涵体杆状病毒的快速诊断技术,应用PCR技术分别对暴发性流行病发生前、流行中和发病后的对虾样品进行了检测.根据已克隆的对虾杆状病毒部分基因组序列而设计的引物能特异性地扩增出靶DNA片段,最低可以检测1pg的病素DNA.由典型发病症状对虾的胃、腮、肝胰腺、中肠、游泳足、肌内和心脏等器官和组织中成功地检测到病毒.不同组织和器官经扩增得到的信号强弱不同:病虾的胃扩增得到的信号最强,中肠、肌肉、心脏和游泳足次之,腮和肝胰腺信号最弱,说明病毒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数量及感染程度不同.在对虾发病前及发病后,用二次PCR还能检测表面不发病呈隐性感染状态的对虾携带的病毒;而对野生健康虾的检测结果为阴性.研究表明,PCR是检测对虾暴发性流行病快速、灵敏而准确的方法,对病毒病的早期诊断、防治和高健康对虾品种的选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对虾分离纯化的一种杆状病毒及其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患病和濒死的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头胸部分离提纯出一种杆状病毒,同时经对病虾的鳃、胃和中肠组织进行超薄切片及电镜观察,亦在上述组织的细胞核内发现大小相同、形态一致的大量杆状病毒粒子.成簇的病毒粒子主要在核内装配,并导致细胞结构的病变.病毒粒子大小约为320~400nm×100~130nm,两端钝圆,中部膨大,有囊膜,分内外两后,核衣壳大小为250~300nm×70~100nm.细胞内未观察到有核型多角体或颗粒体类包涵体存在.根据病毒学分类原则,该病毒应属于杆状病毒属无包涵体杆状病毒亚群,即杆状病毒C亚群.  相似文献   

15.
对1994~1995年中国对虾病害爆发期间病虾肝胰脏、鳃、胃及肠组织进 行了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多亚群杆状病毒感染是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杆状 病毒以无包涵体100~130nm×500~520nm、110~130nm×300~330nm及有包涵 体的 100~130×300~330nm 3种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16.
1995年电镜检测患病真鲷肠上皮组织,在细胞质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病毒粒子及其发生基质.病毒呈杆状外形为(130~200)×(360~400)nm,具囊膜,囊膜与核心间有10~12nm低密度间隔.病毒以溶酶体为载体形成病毒包涵体并进行病毒粒子装配;形态学上暂定为真鲷杆状病毒(Pagrosomus major Baculovirus,PMBV).细胞病理变化呈现粗面内质网核糖体脱落,部分线粒体溶解,溶酶体膨大,有大量包涵物,核膜有轻微膨胀变形等病变.  相似文献   

17.
对1994 ̄1995年中国对虾病害爆发期间病虾肝胰脏、鳃、胃、及肠组织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多亚群杆状病毒感染是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杆状病毒以无包涵体100 ̄130nm×500 ̄520nm、110 ̄130nm×300 ̄330nm及有包涵体的100 ̄130×300 ̄330nm3种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以来 ,肝胰脏细小病毒病在养殖中国对虾中广泛流行并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作者采用免疫金银染色 (immunogold silver staining,IGSS)技术 ,对患病对虾肝胰脏中的细小病毒(Hepatopancreatic parvovirus,HPV)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 ,经 IGSS染色的病虾肝胰脏上皮细胞核内出现了黑色的、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 3~ 15μm的结构。由于该结构与 H- E染色切片上出现的肝胰脏细小病毒包涵体在发生部位、形态和大小上皆一致 ,故而认为该结构为HPV包涵体。证明 ,免疫金银染色法是一种可应用于中国对虾肝胰脏细小病毒病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刘克强 《海洋科学》1995,19(5):64-65
随着我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养殖生产的发展,虾病日趋严重。1993年,由于虾病发病早、范围广、死亡率高,给我国对虾养殖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因地理水质环境及致病因子不同,虾病及症状十分复杂。但发病范围广死亡率最高的是“头胸甲白斑,肝胰腺肿大综合症”。其特点是在头胸甲壳上出现白斑,有的体色微红,内部解剖发现肝胰腺肿大,有的红肿有的白浊。病理检查,从肝胰腺分离出大量弧菌,同时在血淋巴、心肌间质、整个中肠管壁和鳃上也发现大量细菌。有的从肝胰腺、胃壁和中肠细胞中发现病毒或病毒包涵体。这种…  相似文献   

20.
斑节对虾一种新球形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细法  吴定虎 《台湾海峡》1996,15(2):159-162,T001
应用电镜超薄切片技术,发现斑节对虾肝胰腺上皮、肠上皮和淋巴样细胞质中一种新的球形形病毒,称之为斑节对虾球形病毒。病毒粒子为球形,直径28-35nm,核衣壳直径21-28nm,囊膜光滑无纤突,包涵体多数为球形,体积差异颇大,外有单位膜包被。MSV与MBV混合感染,造成严重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