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构造特征及变形序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乌尔逊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一个大型的西断东超并具有走滑性质的中新生代箕状凹陷,凹陷内主要发育3个方向的犁式控陷正断层组合(北东向、南北向和北东东向)以及断层相关褶皱。在凹陷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前人公认的伊敏组沉积末期的强烈挤压作用,研究还发现,大磨拐河组沉积之前也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强烈挤压作用,并持续到伊敏组下段沉积时期。乌尔逊凹陷的变形序列为:(1)北西-南东向的强烈拉张作用阶段;(2)北西-南东向的挤压作用阶段;(3)近东西向的张扭作用阶段;(4)近东西向的强烈压扭作用阶段;(5)近东西向微弱拉张作用阶段。  相似文献   

2.
云南建水县普雄铌稀土矿区的主要断层划分为北东向逆断层、北东东向左行平移断层和北西西向右行平移断层。其中北东向逆断层由北西、南东向的挤压作用形成,构造变形时期属燕山晚期。北东东向左行平移断层由北西、南东向的挤压作用派生的近南北向水平剪切作用形成,构造变形时期属燕山晚期。北西西向右行平移断层由近东西向的右行水平剪切作用形成,构造变形时期属喜马拉雅晚期。  相似文献   

3.
西准噶尔界山南部是新疆原生金矿的主要产区。本文从围岩,岩浆岩和构造三方面分析了该区控矿条件。 金矿的成矿溶液以钾质花岗岩浆热液为主,地下热水为辅,金来源于石炭系火山岩和岩浆热液,含矿溶液沿北东向二级断裂运移,在北东—北东东、北西—北西西和近东西向的三、四级断裂中成矿。  相似文献   

4.
根据露头、 岩心、 薄片、 古地磁、 成像测井、 岩石力学实验等资料;对东濮凹陷北部三叠系砂岩储层构造裂缝特征及形成期次进行分析。东濮凹陷三叠系砂岩储层主要发育北北东、 北东和近东西向3组高角度构造裂缝;裂缝走向近于平行或垂直主断层;倾向为北西和南东。二马营组裂缝较为发育;和尚沟组和刘家沟组裂缝相对不发育。储层裂缝为3期;分别为燕山早期的北西向扩张裂缝和北北西、 北西西向剪切裂缝;燕山晚期形成北东向拉张裂缝;喜马拉雅期形成北北东、 北东向拉张裂缝、 北北东向剪切裂缝和东西向扩张裂缝。古、 今构造应力场和岩石力学性质的各向异性分析表明;现今构造应力场最大水平主应力和岩石抗压强度的各向异性均影响燕山早期北西向裂缝的张开度及有效性。储层裂缝表现为两期;分别为燕山晚期的北东向拉张裂缝、 喜马拉雅期的北北东、 北东向拉张裂缝;北北东向剪切裂缝和东西向扩张裂缝。研究结果阐明了东濮凹陷北部三叠系砂岩储层构造裂缝特征及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5.
阿尔金南中段采石沟矿区位于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带中段南侧,属于阿卡腾能山造山带阿克提早古生代裂陷槽,北侧为阿克提-红水沟断裂,南侧为阿尔金南缘断裂,其间广泛分布有奥陶纪滩涧山群火山岩,为初始矿源层;区内北北东向张性断层及近东西向断层发育,均为控矿断层。根据走滑应力场中构造分布特征及控矿规律理论,该区北东向、近东西向构造为控矿构造,而采石沟金矿均受控于北东向及近东西向两组构造中,与理论完全一致。为了扩大该区地质找矿成果,根据上述结果,结合区内地球化学勘查成果划分了阿克提、柴水沟、采石沟、清水沟、红水沟找矿靶区,经初步检查验证,多数靶区内均发现矿点,进一步证实了靶区选择的合理,为以后在该区找矿提供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6.
歧口凹陷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含油气凹陷,凹陷内发育多个断层相关圈闭。受多期构造运动作用,研究区发育4组方位断裂。前人从不同角度对断层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但多以定性研究为主。本文通过构造层序界面、生长指数、断距- 埋深曲线等研究手段,建立系统的断裂活动参数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技术,定量分析断裂活动特征。岐口凹陷古近系断裂主要活动时期为沙三段和沙一段- 东营组沉积时期,沙三段- 沙二段沉积时期受北西- 南东向伸展作用影响,北东- 北东东向断层开始发育;沙一段- 东营组沉积时期区域伸展方向转变为近南北向,发育大量近东西向展布断层。结合断层分布规律,凹陷自下而上划分为前裂陷构造层、裂陷构造层和后裂陷构造层,裂陷阶段进一步划分为裂陷I幕和裂陷II幕。通过对岐口凹陷断裂活动特征的厘定,发现断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对于洼槽形成、圈闭演化以及圈闭有效性均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断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控制了小型断控洼槽的形成与展布,洼槽的迁移规律受控于应力场及断层走向的变化。临近的同向断层分段生长连接过程中,上盘分段生长点位置能够形成局部构造高点,从而形成同向断层相关圈闭。盆地主要生排烃期与断层相关圈闭形成时间的匹配也是影响圈闭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苏北金湖凹陷内部断裂发育并活动强烈,不同规模、性质、时期的断层交织在一起共同控制了凹陷内油气资源的形成与分布。铜城断裂带位于金湖凹陷南部,是龙岗次凹和汊涧次凹之间的构造高带。古近系沉积期间经历了吴堡和三垛运动,形成复杂的断裂带,组成断鼻—断块油藏。铜城断层平面上表现为一条近南北向的线状主位移带,主断层倾向南段东倾,北段西倾;铜城断层两侧发育一系列次级正断层,东盘次级正断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西盘次级正断层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北北西,这些次级正断层与铜城断层呈锐角相交,构成雁列构造。关于铜城断裂带的构造演化特征,长期以来存在不同的认识。基于构造演化剖面的分析并结合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认为铜城断裂带古近纪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阜宁组沉积期,在NW—SE向区域拉张应力作用下,受杨村断层的控制,在杨村断层下降盘形成一系列与其近平行的次级断层;三垛组沉积晚期,在近东西向区域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铜城逆断层,并发育断展背斜;三垛组沉积末期,铜城断层表现为"P"剪切走滑正断层。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16,(1)
前人对沾化凹陷断裂做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断裂发育特征、形成机制、断裂活动性、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等。认为沾化凹陷断裂十分发育,可划分为4级。凹陷内断层的走向主要有北西向、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断层平面形态主要有弧形或锯齿形、"S"形、直线形等,剖面形态主要有犁式和平面式,组合形态可分为"Y"形、帚形、鹿角形、阶梯状、羽状以及复合"X"形、马尾状、斜列式等。断裂活动强度具有在沙三段沉积期前"西强东弱"、沙三段沉积期后"东强西弱"的特点,并且断层停止活动的时间由西至东逐渐变晚。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控制烃源岩的形成与分布、控制圈闭的形成与分布、控制油气的运移与聚集。对断裂与构造高低关系研究程度较弱,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对白云鄂博超大型稀土-铌-铁矿田内褶皱及断层构造特征进行了剖析和总结,认为矿区内构造活动演化具有多期性,中元古代—海西期至少发育4期构造活动,包括近东西向控岩断层(F1)、近东西向逆-平移断层(F2)、近东西向褶皱和韧性剪切构造、北东向左行走滑正断层(F3),并将其对成岩成矿的影响及控制作用作了详细分析.认为:①沿白云...  相似文献   

10.
以勘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从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区域构造背景、构造特征进行分析,认为苏亥图地区发育7条北东向断层和3条近东西向断层,主断裂为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了煤系的展布,将煤系地层切割为北东走向的断块状。根据煤系与构造形态之间的关系,苏亥图地区构造控煤类型可划分为单斜断块型和逆冲褶皱型两种,其中以单斜断块型为主。  相似文献   

11.
阿延寿 《青海地质》1997,6(1):28-33
滩间山矿田产出部位及矿体延展严格受断裂构造制约。矿田地区发育北西向压扭性断裂,北东向张扭性断裂和近东西向扭性断裂,北西向,并东向断裂均为控矿断裂,但北东向断裂的控矿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苏北盆地南部的高邮凹陷,是一古近纪半地堑式断陷盆地。其中发育了近东西向、北东东向与北北东向3套断层系统。高邮凹陷基底存在着中三叠世末前陆变形所形成的北东东向逆冲断层与晚侏罗世北北东向左行平移断层。古近纪期间该凹陷处于近南北向拉伸的区域伸展应力状态,近东西向断层就是在此应力作用下新生的正断层。高邮凹陷边界上总体北东东向的真①断层、吴①断层与柳菱断层皆是追踪北东东与北北东向两组基底断层而发育的,并以前者为主。它们呈现为右行平移正断层活动,因而真①断层派生了3条左阶雁列状的真②断层。凹陷中、西部大量出现的北东东向断层,一方面是由于南、北边界上北东东向断层影响了局部应力状态,另一方面也有部分是复活的基底断层。凹陷内部北北东向断层皆为复活的基底断层,以活动早、规模小为特征。高邮凹陷各类基底断层的复活方式包括形成直接复活断层、派生雁列状断层、断续分布断层与连接断层。高邮凹陷断层系统的形成机制表明,区域应力状态与基底断层是决定断陷盆地内断层系统方位与活动方式的两个关键因素,基底断层的作用与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3.
运用丰富的三维地震资料, 在断裂体系静态刻画与动态分析的基础上, 分析珠一坳陷新生代断裂发育的时空差异性, 并就断裂转型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 断裂体系发育差异性及转型受控于不同区域动力学背景及岩石圈的差异伸展机制.裂陷期(E2w-E2e), 控盆断裂由始新世的北北东、北东-北东东向向近东西、北西西向转变, 岩石圈伸展作用由宽裂谷方式向窄裂谷方式转变以及由陆(北)向海(南)的迁移, 造成了断裂活动北强南弱及其向北扩展, 推测是因为印支地块的旋转挤出和古南海的俯冲导致区域应力场由北西向顺时针转变为近南北向拉张, 进而产生了断裂的幕式特征变化; 裂后拗陷期(E3z-N1z-N1h), 断裂活动微弱, 推测与岩石圈伸展中心逐渐向南迁移至南海扩张中心, 南海北部陆缘整体处于裂后沉降阶段有关; 构造活化期(N1y-N2w-Q), 先期北西西向、近东西向控盆断裂复活, 近东西、北东和北西向走滑断裂形成, 推测与弧-陆碰撞作用产生的北东东向右旋走滑作用有关.现今断裂体系特征体现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效应, 明确断裂发育的时空差异性对于珠一坳陷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断层落差法和生长指数法计算冀中坳陷廊固凹陷活动断层的古落差和生长指数,绘制了凹陷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落差和生长指数平面分布图,并详细分析了各时期断层活动特征。分析研究可知,一级控凹断层大兴断层的活动存在分段性,整体上表现为自南西到北东逐渐减弱;孔店—沙四期,三级活动性断层主要集中在凹陷的东南部,但活动都比较弱;沙三—沙二期,活动性断层的分布整体向凹陷北东方向扩展,三级以上断层活动比较强。研究结果表明,古近纪廊固凹陷断层活动主要受控于构造演化背景,大兴断层对次级断层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塔木察格盆地南贝尔凹陷早白垩世的断裂发育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铜钵庙组-南屯组沉积期)为北东向同生断层的伸展(或张扭)活动,可细分为4幕,分别发生在铜钵庙组、南一段下部、南一段上部和南二段沉积期。因北东东-近东西向断裂的左行剪切变换,其南、北两侧发育的北东向盆地有不同的特征,北为2个相背而倾的箕状断陷,南为2个相向而倾的箕状断陷。晚期为近南北向断裂的右行剪切,分2幕:第I幕发生在大磨拐组沉积的早-中期,除新生断裂外还有南二段沉积期形成的张扭性断裂的继承性活动;第II幕发生在大磨拐河组沉积晚期-伊敏组沉积早期。早期的北东向断裂晚期再度活动并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基于上述认识分两阶段重塑了南贝尔凹陷早白垩世的演化,并与塔南凹陷进行了对比,发现东部次凹的构造活动性大于西部次凹,即:后者以北东向断裂为主而前者以近南北向断裂为主,北东东-近东西向断裂在东部次凹发育更好,南屯组沉积期末的隆起造成东部剥蚀的地层厚度更大。  相似文献   

16.
临清地区东部新生代伸展构造特征及盆地伸展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临清地区东部各主要断层新生代活动性进行半定量一定量分析后,认为它们在不同时期的活动量各不相同,而且分段活动的特点十分明显,控制了不同时期规模、位置不同的半地暂。根据为层活动的特点,认为临清东部地区是分层伸展剪切模式,在南部、中部、北部均显示了各具特点的伸展组合模式;而这些不同伸组合模式是通过北西西向或近东西向横向变换构造带进行调节的。  相似文献   

17.
雪峰山西侧贵州地区中生代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贵州中生代变形主要发生在燕山期,发育三幕褶皱变形、两幕逆冲和三幕走滑。根据区域对比、卷入褶皱的地层和褶皱间的叠加关系,判断三期褶皱的形成顺序依次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和南北向,时限在J_3—K_2之间。逆冲推覆构造主要由向北西或西逆冲的近南北向逆冲断层组成,大体与南北向褶皱同时形成;自雪峰构造带西缘向西,依次划分出根部带、中部带和前锋带。但是,在根部带识别出两幕逆冲推覆,其它两带各识别出一幕。走滑断层也有3个方向:东西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东西向走滑断层呈现出右行压扭的运动学特征,而大多数北东向走滑断层是左行张扭性质的。依据各个方向断层间的切割和限制关系,推测东西向走滑断层最早形成,其次是南北向逆冲断层,北东向走滑断层最晚活动。这些断裂和褶皱特征,总体表现出贵州多重多种复合联合的构造特征,最后,探讨了本区的构造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18.
贵州中生代变形主要发生在燕山期,发育三幕褶皱变形、两幕逆冲和三幕走滑。根据区域对比、卷入褶皱的地层和褶皱间的叠加关系,判断三期褶皱的形成顺序依次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和南北向,时限在J3—K2之间。逆冲推覆构造主要由向北西或西逆冲的近南北向逆冲断层组成,大体与南北向褶皱同时形成; 自雪峰构造带西缘向西,依次划分出根部带、中部带和前锋带。但是,在根部带识别出两幕逆冲推覆,其它两带各识别出一幕。走滑断层也有3个方向:东西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东西向走滑断层呈现出右行压扭的运动学特征,而大多数北东向走滑断层是左行张扭性质的。依据各个方向断层间的切割和限制关系,推测东西向走滑断层最早形成,其次是南北向逆冲断层,北东向走滑断层最晚活动。这些断裂和褶皱特征,总体表现出贵州多重多种复合联合的构造特征,最后,探讨了本区的构造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19.
渤海海域新近纪断层成因与动力学状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近纪是渤海海域新构造运动的重要阶段,具有不同于第四纪以来的构造活动特征和盆地格局。大量的盆地勘探资料显示,海域新近系内发育了大量张性、张扭性断层,主要为近东西向断层,其次为北北东向的郯庐断裂带和局部的大型北西向断层。这一断层格局与下伏古近系相似,但断层活动强度明显较弱,属于坳陷型盆地内的断层活动。断层的平、剖面特征表明,近东西向者为正断层,北北东与北西向断层分别为右行、左行平移正断层。各类断层的运动学特征指示,海域古近纪处于南北向的弱伸展环境。近东西向断层小型者多为新生正断层,大型者常是早期断层的复活,皆为区域拉张作用的直接结果。北北东向的郯庐断裂带与北西向断层皆为继承性活动,其走滑是斜向拉张的结果。郯庐断裂带较强的张扭性活动一方面使旁侧派生了一系列北东-北东东向的小型正断层,另一方面使其旁侧各类断层密度明显增大。海域新近纪的弱伸展环境结束于新近纪末一次区域性挤压事件。  相似文献   

20.
金湖凹陷隐性断裂带形成机制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湖凹陷基底存在北东、北西向两组断裂。北西向基底断裂活动较弱,对盖层变形影响较小,在盖层中多以隐性断裂带显现;北东向基底断裂活动强烈,对凹陷盖层变形影响较大,不仅形成了凹陷东部边界杨村断裂在内的多条显性断裂,而且形成了多条隐性断裂带。凹陷中部的北东向石港显性断裂带将凹陷分割成西部斜坡带和东部凹陷带。东部凹陷带受基底北西向断裂隐性活动的影响呈现南北分段特征。凹陷盖层中还发育了大量近东西走向的三、四级正断层,它们大致平行成带分布,形成了宝应平行雁列式断裂构造带、唐港雁列式断裂构造带、卞闵杨平行雁列式断裂构造带、西斜坡平行入字型断裂构造带、汊涧泥沛平行雁列式断裂构造带等一系列油气富集区带。上述构造带中的油气藏分布明显受到北东和北西向基底断裂活动影响,呈现北东、北西或近南北向成带、成串分布特征。应用区域地质、重磁等资料开展隐性断裂带预测,识别出10条北东向、5条北西向、6条南北向隐性断裂带。沉积盖层中形成的这些隐性断裂带控制了储集砂体分布、改善了储层物性、使隐性圈闭成带成串分布,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