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象科技》1977,(3):10-12
一、预报思路和天气概况我区每年在春播期3月20日—4月20日,往往会出现1—3次5—7天或10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过程。我们根据预报工作中的实践经验,认为连阴雨天气过程的产生与大范围的环流变化有密切的关系。为此对1956年至1975年(缺1967年资料)3月20日—4月20日出现的25次连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普查,发现我区产生连阴雨的前五天(±1天)在700毫巴中高纬度环流形势均为两槽一脊型。即我国沿海以东和乌拉尔山各为低槽,  相似文献   

2.
春播期间(4月份)的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生长和春播作物有很大影响。我们根据省气象局制订的低温连阴雨的三条标准:1.日最低气温≤5℃;2.连续3天阴(日照时数≤2小时);3.过程雨量≤5mm。普查了1951-1980年30年气象资料,同时符合上述三条标准者没有,也就是说,最近卅年中泰安地区无低温连阴雨天气出现,这是不符  相似文献   

3.
2005年河南省秋季持续阴雨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NcEP/NcAR 2.5°×2.5°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和1°×1°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河南省2005年9月14日-10月3日长达18天(18日、22日间歇)的连阴雨天气成因.结果表明:200 hPa出现并且维持的高空急流,异常强大的南亚高压,偏西偏北的副热带高压,以及边界层的偏东风,是造成此次连阴雨天气的...  相似文献   

4.
2005年海南州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量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5年9月26日~10月1日,海南州境内出现了连阴雨天气。本文从地面、高空形势场、各种物理量场、T213、ECMWF数值预报产品等进行综合分析,阐述连阴雨天气产生和维持的物理机制,提出利用物理量诊断分析方法进行连阴雨天气预报的思路,为准确预报连阴雨天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实时资料,分析了2002年9月11~15日安阳地区连阴雨天气出现的天气形势,揭示了此次连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利用实时资料,分析了2002午9月11~15日安阳地区连阴雨天气出现的天气形势,揭示了此次连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  相似文献   

7.
春播期稳定通过10℃初日的分析预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华安 《气象》1981,7(1):17-18
我们从气候统计入手,分析前期连阴雨与稳定通过10℃初日的关系。进而,以农谚为线索,天气形势为背景,寻找前期相关因子,建立预报方程,为适宜播种期作出较为客观的定量预报。 一、气候统计的启示 我县早稻播种期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一般认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始期即是早稻大量播种育秧的适宜期。又据农业部门试验得知,当日≤12℃,日照≤3小时,并出现≥5天的连阴雨时,如对秧田管理不善,亦会发生烂秧或死苗现象。因此,我们以此条件作为低温连阴雨的统计标准,对历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出现≥5天的连阴雨天气过程逐一进行统计,并与稳定通过10℃初日对照综合分析,发现以下规律  相似文献   

8.
高安市耕地中的绝大部分以种植水稻为主。历年来,早稻春播期间因天气变化造成烂种烂秧,影响早稻生产。而采用薄膜育秧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天气灾害对育秧的影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1高安市春播天气分析高安市早稻播种育秧时段为3月中旬一4月上旬。此期间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变化剧烈,时响时雨,且常常出现连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对播种育秧十分不利。利用高安1959~门则年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33a(年)中春季米出现低温连阴雨灾害的有16a(年),频率为48%;达轻底灾害指标的有6a(年),频率为18%;达重度灾害指标的…  相似文献   

9.
1988年4月,西安地区多次出现风沙、浮尘天气。其中以4月11日4时左右、4月16日傍晚18时以后的两次最为明显,出现了西安地区历史上罕见的能见度小于1km的“沙暴”天气。本文拟通过对这两次过程的分析,总结出几点经验,以提高预报强风沙天气的能力。一、风沙形成的条件分析  相似文献   

10.
3月20至4月30日是我县的春播育秧期,早稻秧苗的质量与这段时间内的连阴雨(睛)天气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做好连阴雨(晴)过程的预报具有较大的经济意义。本文利用日本播发的08时FSAS、FUFE_(502)及FSFE_(02)三张传真图制作了有无三天连阴雨(晴)过程的权重集成预报方程,取得了较好的拟合效果。经1984年实际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利用佳县气象站2006—2015年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和红枣生态观测资料,对红枣可采成熟期(9月1日—10月10日)出现的连阴雨天气过程的次数、降水量、降水日数进行统计分析,结合红枣生态观测资料进行降雨与红枣裂果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006年以来佳县秋季连阴雨天气呈增加趋势,是造成红枣裂变霉烂的主要因子。连阴雨出现次数越多、持续时间越长、出现的越晚,红枣裂变率也越高;连阴雨天气过程降水量越大而且越均匀,红枣裂果率越大;降水日数多,日照寡、空气湿度大,也容易形成枣果裂变;大雾天气与连阴雨相伴也会增加红枣裂果率。9月上旬白熟期,连阴雨对枣果裂变影响程度相对较小;9月中、下旬脆熟期和10月上旬完熟期,连阴雨对枣果裂变影响严重,容易造成红枣裂变、霉烂。应对和减轻连阴雨天气对红枣的影响将是红枣生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一)思路: 根据农谚“一日赤膊,三日冷缩”,以温度场为主导,用冷空气开始影响时温压变化结合风场的变化情况来作春播期低温连阴雨的短期预报。 (二)低温连阴雨标准: 连续四天以上(≥4天)以阴雨天气为主,2/3以上天数的气温为负距平。统计1956年~1976年,3月10~4月20日达到低温连阴雨标准的过程个例共50个。  相似文献   

13.
2004年8月30日~9月6日浙江省出现了一次持续时间长、局地降水强的连阴雨天气过程.文章对这次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主要影响系统等进行了重点分析,初步揭示此次连阴雨过程的成因,为今后提高预报准确率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关中冬麦区春季透雨的分析和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关中春季第一场透雨天气标准选用关中地区44个(台)站20~20时的日降水量资料,规定有三分之二站过程降水量>20mm,(降水过程中允许有一天无雨)或日降水量>15mm,则该过程定为春季第一场透雨。2春季第一场透雨的气侯特征根据1976~1995年20年资料统计(表l),陕西关中地区春季(3~4月)共出现透雨天气过程12次。其中,1978、1980、1982、1984、1985、1986、1987、1993年共8年无透雨过程。平均每年出现0.6次。从表1可以看出,在12次透雨过程中,其中有8次连阴雨天气(降水日数>4d以上)占67%。因此,透雨过程大多数是连阴雨天气过…  相似文献   

15.
在棉花生产中,适期早播,可以促使棉花早发,获得高产。但是棉花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棉籽在温度12℃以上时,才能正常发芽。我县5厘米地温,多年平均在4月10日才能稳定通过12℃。4月中、下旬由于连阴雨天气多,≥4天连阴雨天气的年分约占50%,特别是4月第6候,正值棉籽出苗之际,  相似文献   

16.
1987年3月7日至4月14日,我省出现低温连阴雨天气,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7日至3月底全省阴雨绵绵,日照极少,气温偏低,4月上半月又遭受严重的倒春寒天气影响。据农业部门反映:全省春粮受灾面积达460.26万亩,占总面积的48%,估计损失粮食4.1亿斤,大部分地区反映有烂秧,以浙南为最严重。本文着重分析3月7日至26日波谱特征变化。  相似文献   

17.
伊犁地区汛期一次强降水天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5年5月25~28日由西西伯利亚低槽引起的全区范围的大降水,个别地区出现的强对流天气给我区农牧业、工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本文从天气学动力学角度对这次连阴雨降水天气进行了分析,归结出伊犁河谷大降水预报的某些着眼点.  相似文献   

18.
1996年3月中旬至下旬,江南出现大范围连续阴雨过程,其时间之长,雨量之多,日照之少为历年所罕见.宁波市3月14日到4月1日,连续维持19天连阴雨天气,创下了建站43年来的历史记录,雨量达243.5mm,是同期的3.3倍,日照时数仅17.4小时,仅为同期的22%,加上气温偏低,对农作物生长带来了严重影响.本文对这次连阴雨过程的形成、维持和结束的环流形势,连阴雨发生前后扰动动能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与计算.分析表明连阴雨过程常在稳定的环流形势下生成,是冷暖空气在江南持续交汇的结果,它的生消与环流的调整关系密切;扰动动能变化与连阴雨起始日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北方风沙多 南方降水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绚 《气象》2002,28(7)
2002年4月,冷空气频繁影响我国,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与常年持平或偏多;气温普遍较高,但波动幅度较大.北方多次出现沙尘天气,华北南部、黄淮等地出现了春旱,而南方地区由于冷暖空气交绥,一些地方出现了连阴雨甚至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20.
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北方弱冷空气的共同影响,9月28日~10月4日,海北部分地区出现了连阴雨天气。本从地面、高空形势及它们的物理量场进行分析,阐述连阴雨产生和维持机制,从中总结出连阴雨开始及结束的预报指标,以便在预报中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