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土地荒漠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 ,土地荒漠化正困扰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并被列为影响全球环境的十大问题之首。在不计极端干旱区的情况下 ,目前全球有 3 6× 10 9hm2 干旱区土地直接受到荒漠化的危害 ,约占全球干旱土地的 70 %,接近全球陆地面积的1/4 (宁大同等 ,1996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算 ,目前全球荒漠化每年仍以 5 0× 10 4 ~ 7 0× 10 4 hm2 的速度不断扩展(周欢水等 ,1998) ,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4 2 3× 10 1 0 美元 ,其间接经济损失是直接经济损失的 2~ 3倍 ,甚至 10倍(杨朝飞 ,1997)。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地区之…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应用改进的水分平衡模型研究了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未来地表径流的变化。结果表明:基于不同的气候变化情景模拟所得的地表径流变化在空间上有差异,总体上,中国未来的地表径流将增加;长江上游地区的地表径流春季下降但在夏季增加,而下游地区的则相反,夏季径流下降而春季径流剧增;气溶胶对地表径流变化方面有影响,但在各个气候变化情景下缺乏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了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项目针对荒漠化问题编写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荒漠化综合报告》的核心内容。报告表明:① 除南极洲以外的其它各洲均存在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是旱区居民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主要障碍,它已被列为当今世界具有局地与全球效应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② 根据MA构建的4种情景的分析结果,预计荒漠化在未来50年(2000—2050年)内仍会不断加剧,但是在不同情景条件下其发展程度也不相同;③ 荒漠化已成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主要障碍,为了有效地防治荒漠化,必须在局地至全球的各级层次上对当前的生态系统管理方式、习惯行为和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同时最好是将工作重点放在预防上,因为试图修复荒漠化区域不仅成本昂贵,而且往往收效甚微;④ 为了更好地认识荒漠化的本质,当前亟待在全球尺度上建立准确一致的荒漠化本底数据库和评估指标体系,并对科学认知方面的一些不确定性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全球气候变化对干旱区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区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41%,养育了世界上超过38%的人口,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贫困人口的聚集地,也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和响应最敏感的地区之一,对其气候、水文和生态环境变化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近几十年来相关研究不少,但结论比较零散,也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基于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归纳梳理了气候变化下干旱区的气候、水文、面积和类型的变化及其这些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梳理的主要结果如下:干旱区CO2排量约为湿润区的30%,但升温速率却比湿润区高20%~40%。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干旱区面积增加了约2.61×106km2,预计21世纪末,全球干旱区面积将继续扩大约5.8×106km2,占陆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区中以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为基础的水资源系统将会更为脆弱,冰、雪等水文要素及水资源构成发生改变,水文波动加大,水资源不确定性加剧。伴随干旱区面积扩大和干旱程度增加,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水体面积萎缩、生态系统退化、荒漠化程度也随之加剧,未来干旱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保障将面临更严峻的...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对江河流量变化趋势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气候变化对基于自然稳定气候假定的流量变化趋势的检测和水资源评价方法提出了挑战。在流量变化趋势的检测中分离出气候变化的影响,不仅对水资源管理和水利工程设计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有助于了解气候变化以何种方式、在何时、何地、已经或尚未对水文循环产生影响,对改进气候模型的模拟与预测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统计方法是检验流量变化趋势显著性的有效工具。直接用气候模型模拟和预测未来径流变化的可靠性取决于模型对当代降水模拟的可信度。多个气候模型集合分析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模型对降水、径流模拟的不确定性。近年发展起来的多个气候模型集合分析与统计显著性检验技术结合的方法,有可能模拟并预测出气候强迫导致大尺度径流空间分布的变化。随着气候模型尤其是陆—气耦合的区域气候模型对降水模拟的改进,可以预见径流变化的检测、归因和预测的趋同化模拟已为期不远。将温室气体外强迫导致的水文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因子引入到水资源评价中,对于水资源管理经济与生态评估,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将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8.
多年冻土区冻土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利用在长江黄河源区实测的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植被生物量数据以及青藏高原降水、气温以及地温等的空间分布规律,建立了长江黄河源区高寒草甸与高寒草原等主要高寒生态系统地上与地下现存生物量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多元回归模型.预测分析表明:如果未来10 a气温增加0.44℃.(10a)^-1,在降水量不变的情况下,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地上生物量分别递减2.7%和2.4%,如果同时降水量小幅度增加8 mm.(10a)^-1,则地上生物量可基本保持现状水平略有减少;在气温增加2.2℃.(10a)^-1,在降水量不变的情况下,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地上生物量年分别平均减少达6.8%和4.6%,如果同期降水量增加12 mm.(10a)^-1,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可基本维持现状水平略有增加,而高寒草原地上生物量则递增5.2%.高寒草原植被地上生物量对气候增暖的响应幅度显著小于高寒草甸,而对降水增加的响应程度大于高寒草甸.明确高寒草地植被生物量随气候变化的演变趋势,对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研究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河源区水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严重改变了黄河水文情势和生态径流,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河流生态的影响对流域水资源管理和长期规划意义重大。本文对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13个全球气候模式数据进行偏差订正,驱动水文模型进行径流模拟,应用流量历时曲线方法分析SSP1-2.6、SSP2-4.5、SSP5-8.5情景下2026年至21世纪末年、季节尺度的花园口生态径流变化。结果表明:订正能明显降低降水、气温模拟偏差;人类活动严重影响了1986-2010年花园口生态径流;2026-2100年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增加趋势显著,低排放情景增速慢,高排放情景增速快;气候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库调控、水土保持等人类活动对生态径流的负面影响,SSP5-8.5情景缓解程度最高,冬季缓解程度最高,夏、秋季最低。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天山地区降水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天山地区的降水变化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利用中国天山地区40个气象站1951-2014年的月降水数据,运用线性倾向估计、相关分析等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该区域的降水变化,探讨了主要气候指数与降水同步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年降水呈现出"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高山多外围少"的特征,年降水变化率为6.0 mm·(10a)-1。SASMI与年降水表现为显著正相关,PDO、PNA和AO与年降水表现为弱正相关,且有局限性。在枯水期,SASMI与天山北坡及部分中高山地带的降水表现为弱正相关,而在西天山南坡表现为弱负相关,ENSO与中、西天山南北坡的中低山带的降水变化相关性较高。在丰水期,SASMI与天山南坡和高山区降水变化相关性较高,PDO与中、西天山南北坡的低山带部分站点的降水变化相关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由于全球显著变暖和水循环加快,使得中国西北主要是新疆地区于1987年气候发生突然变化,随着温度上升,降水量、冰川消融量和径流量连续多年增加,内陆湖泊水位显著上升,洪水灾害也迅猛增加,同时,植被有所改善,沙尘暴日数锐减,从而改变了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70年代的变暖变干趋势.以降水量增加超过蒸发量增加所导致的径流量增长及湖泊水位上升作为气候向暖湿转型的主要标准,西北地区目前的气候变化可分为3个区域,即1)显著转型区;2)轻度转型区;3)未转型区.作者初步认为,西北气候向暖湿转型可能是世纪性的,预期西北东部在21世纪上半期也会向暖湿转变,但预测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据物候、动物分布、孢粉、雪线和海平面等相关资料,对隋唐时期气候冷暖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重新肯定了竺可桢关于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研究的基本结论,并对隋唐温暖期的起讫时代作了修正。在此基础上,对这一时期气候波动状况也作了相应探讨。结果表明,隋唐时期气候冷暖特征是以温暖为主,如与现代气候相比较,则当时年平均温度高1℃左右,气候带的纬度北移1°左右。包括南北朝晚期、五代、北宋中前期在内的隋唐温暖期(550~1050年)存在由温暖-寒冷-温暖的气候波动,其中的寒冷期持续时间约为150年左右(800~950年),第1个温暖期(550-800年)和第2个温暖期(950-1050年)则分别为250年和100年左右。这一现象反映了在持续时间约500年的隋唐温暖期中有渐趋寒冷的趋势,而这正与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总体上由暖转寒的趋势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利用Landsat-TM和MODIS遥感影像, 结合遥感、GIS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等技术方法, 研究了1989~2010年海南岛西部沙化土地时空变化过程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1989~2010年海南岛西部非沙化面积显著上升, 总体增速为9.2km2/a, 不同程度沙化区域面积均显著下降, 轻度沙化区面积变化在沙化控制中起主导作用, 重度沙化区面积下降最为显著; 2)1990~2010年土地转移分析表明, 20年中研究区域沙化土地面积总体降低174.04km2, 其中67.67 % 的区域为轻度沙化土地, 非沙化区域、轻度沙化区域、中度沙化区域以及重度沙化区域发生转化的面积分别达到1.59 % 、94.67 % 、98.02 % 和99.46 %, 沙化土地转换频繁, 非沙化区域相对稳定; 3)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海岸带区域, 植被覆盖度低, 人类活动频繁, 变化波动剧烈。2000年以来植被覆盖总体上升, 其中西海岸的中部和北部植被覆盖显著上升, 沙化土地得到明显改善; 4)相关性分析表明: 非沙化面积与年降水、年均温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82(pp<0.05), 气温和降水是海南岛西部土地沙化的重要驱动因子, 其中降水对土地沙化的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未来北方干旱灾害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气候异常变化不仅是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涝灾害、生物灾害的源头,而且由于地球及其各圈层运动的整体性和联系性,气候异常变化的激烈时期也常是地震和地质灾害的多发期。为了对未来自然灾害作出预测,文章研究了第四纪气候变化和发展规律,据此认为21世纪初虽然可能降水量有所增加,但仍属干旱期,特别是中国北方将受到干旱灾害的严重威胁,并将诱发或伴生一系列其他自然灾害。文章认为要从节流与开源并重的战略高度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南极海洋性气候区土壤发生与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极海洋性气候区明显的气候变化已经对独特但脆弱的陆地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影响。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关键的环境要素之一,土壤的发生、发育与演化过程对气候变化同样敏感,其响应结果通过气候变化对成土因素的影响间接表现出来。首先,南极海洋性气候区日益加速的气候变暖现象导致冰川消退、地表积雪融化,为土壤形成与分布提供了母质与空间基础;同时,气候变暖导致自由水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加强促进了以自由水为基础的土壤过程和冰缘地貌过程,对南极海洋性气候区土壤发生、发育产生深刻影响。低等植物对气温升高的响应主要表现为物种数量增加、生境拓展、群落结构演变、初级生产力与生物量提高,从而对土壤有机质积累过程以及土壤有机质结构与性状产生重要影响。气候变化与地壳运动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对海洋脊椎动物的活动影响巨大,而动物活动直接影响海洋性有机质进入土壤与陆地生态系统的途径与数量;同时,动物栖息地的变迁与海岸及附近地区土壤景观演变密切相关。为了准确判断和预测一段时期内气候变化对南极海洋性气候区域土壤形成与演化影响的规模、程度与速率,对各种成土因素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响应与反馈机制、以及与土壤过程之间相互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工作亟需开展。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岳桦苔原过渡带动态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样带网格调查方法 ,对长白山岳桦苔原过渡带上岳桦径级结构、分布格局以及过渡带的环境因子进行调查 ,并与最近几十年的极端低温进行了对比研究 ,用格局的差异和径级结构的动态变化来揭示全球变暖对岳桦苔原过渡带的影响。结果表明 :全球气候变暖对长白山岳桦苔原过渡带产生很大影响 ,气候变暖使得岳桦苔原过渡带中的岳桦分布主要以幼苗和幼树为主 ,其中岳桦的径级分布呈倒J字型 ,过渡带中岳桦种群格局呈聚集型分布。整个岳桦种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有一种整体向上迁移的趋势 ,尤其以岳桦苔原过渡带最为明显 ,岳桦苔原过渡带变宽 ,岳桦向苔原侵入的程度加剧。 相似文献
18.
要重视全球变化对我国北方沙区可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讨论了全球变化及其对我国北方沙区可能影响的三个问题。首先,全球变化是人为因素与自然变化的藕合,不能忽视全球自然变化过程的研究;其次,沙漠的变化主要与气候
干湿变化有关,要注重研究未来增暖伴随的降水变化,预浏土地沙漠化未来发展趁势;第三,要研究土地沙漠化及其逆转对气候的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干湿变化有关,要注重研究未来增暖伴随的降水变化,预浏土地沙漠化未来发展趁势;第三,要研究土地沙漠化及其逆转对气候的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泊江海子全新世气候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0个 AMS 14C 测年为框架,利用BJH01孔438cm沉积物岩芯的粒度、烧失量以及孢粉阔叶树含量等代用指标,初步重建了泊江海子地区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和环境变化:1)11820cal.a B.P. 以前,钻孔处为风成环境,流域发育荒漠或草原化荒漠,气候寒冷干燥;2)11820~11390cal.a B.P.,湖泊形成,流域植被好转,降水略增加,气候变暖湿;3)11390~7510cal.a B.P.,湖泊维持高湖面,降水增加,区域植被演化为阔叶疏林草原,气候温暖湿润,其中10500~8500cal.a B.P. 为最宜期;4)7510~6800cal.a B.P.,湖泊水位降低,区域植被退化,气候变干;5)6800~1590cal.a B.P.,气候总体波动变干,其中5000~4000cal.a B.P. 为湖侵阶段,气候湿润,4000~1590cal.a B.P. 为湖退阶段,气候最为干旱;6)1590cal.a B.P. 以来湖泊扩张,水位升高至钻孔位置以上,流域植被为典型草原,气候与现在相当。泊江海子重建的全新世气候变化序列与区域乃至更大尺度的气候变化具有相关性,表现出早全新世湿润、中晚全新世变干的趋势,是季风系统通过海气耦合对北半球夏季日辐射增加的快速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