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1993-2010年能源数据,探讨了中亚地区的能源产业发展情况及各国的能源生产与消费差异。研究表明:(1)中亚五国的能源产量先降后升,2010年能源总产量达2.61×108t,98%以上产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原油、煤炭总产量一直呈增长趋势,天然气总产量变化不大。(2)能源产品消费量随生产量的变化先降后升,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为1.45×108t,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能源消费量和人均能源消费量远高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3)近年来中亚五国的能源净出口量大幅增加,2010年能源净出口总量为1.16×108t,1998年以后哈萨克斯坦取代土库曼斯坦成为中亚地区的主要能源出口国,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天然气、原油和煤炭等能源需求则主要依靠进口。(4)经济发展对能源产业的依赖较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丰富的能矿资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能源矿产资源较为缺乏,导致经济总量较低、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汉英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10):1433-1443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进口国,能源供应安全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现代化进程。通过与俄罗斯和中亚五国的能源合作来扩展石油与天然气来源,与传统的海运进口方式相比,不仅可以大幅度节省运费和时间,而且能源供应的安全性也可大大提高。本文从地理学和地缘政治角度,在深入分析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开展能源合作的战略背景、现实需要、资源储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能源合作项目和发展计划,预测了未来至2030 年不同时间点的能源合作潜力与规模。主要结论如下:① 至2015 年,来自俄罗斯及中亚五国的原油在中国原油进口总额中所占比例将由2010 年的12.3%上升至20%,而天然气由10%上升至50%,两者相加占中国油气综合进口量的26%;② 至2020 年,来自俄罗斯和中亚五国的原油、天然气和油气综合进口量所占比例分别上升至28%、70%和38%;③ 至2030 年,分别占26%、75%和40%。本文筛选并展望了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已经开展或即将开展的10 项重要能源合作项目。为进一步提升能源合作,本文重点推荐了4 种合作模式,即贷款换石油模式、产量分成模式、联合经营模式和技术服务模式,认为应妥善协调能源合作中的矛盾与问题,加强能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并重视改善能源合作开发区域的民生状况。  相似文献   

3.
《地理教学》2009,(9):47-47
2009年4月,日本石油的国家储备量达到相当于103天的原油进口量,与民间石油企业石油储备量相加,达到8608万千升(1168升等于1吨),相当于184天的原油进口量。日本政府规定国家和民间对7种稀有金属必须储备一定数量,这7种稀有金属是钒、锰、钴、镍、钼、钨、铬。因为这些稀有金属几乎全部依赖海外进口,并且供给渠道存在较大风险。国家储备量的目标是42天的国内基本消费量,占储备总量的70%;民间储备量的目标是18天的国内基本消费量,占储备总量的30%。  相似文献   

4.
国际能源署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全球总电力产量的三分之一。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将降低技术成本、提高化石燃料及碳的价格。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美国对原油和天然气的进口依赖程度越来越低,一些国家核电供应能力的削减、风力发电和太阳能技术的广泛使用以及非常规天然气生产的全球化趋势等,都有可能进一步重塑全球能源的未来图景。  相似文献   

5.
随着能源消耗的增加,中国能源缺口不断扩大,原油进口依存度也随之攀升,实施进口来源多元化战略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多元化战略应该确立在总体把握石油进口地域格局的基础之上。本文以1997~2008年间中国原油进口源地分布入手,分析了此时间段内进口原油的地域格局、原油进口格局的演变特征及演变轨迹,探讨了影响原油贸易地域格局的主要因素与原油贸易空间格局的形成与演进机制,为进一步探索其演化趋势,更好地实施进口多元化战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非洲石油生产与贸易的地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洲拥有丰富的能源,是世界八大石油产区之一。非洲石油储量及原油产量近十余年来大幅增长。非洲石油主要分布在地台内部的负向地区和滨海地带的沉积盆地内。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安哥拉是非洲的五大产油国。我们分析了非洲在世界石油供应中的重要地位及与美国、欧洲的石油贸易形势。发现非洲石油工业水平较低,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与中国的石油贸易呈快速增长态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提出了加大国家的统筹协调力度;完善和推广集勘探、开发和融资为一体的“安哥拉模式”;加强与当地石油企业、欧美石油公司的合作;投资建设炼厂以降低成本和风险等加强中非石油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业经济转型过程中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就近30 a来中国工业经济转型过程中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关联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是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与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子;工业碳排放总量增长快速,但工业碳排放密集度持续降低;工业部门中制造业碳排放量最大,平均约占工业部门碳排放总量的60%,降低传统制造业能源消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推动节能减排政策实施和地方行动响应的关键环节;地区工业能源高消费地区集中分布于中国环渤海地区,能源较高消费地区主要集中于中国中部地区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能源中等消费地区主要集中于中国西部地区,而能源低消费地区集中于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中国区域工业碳排放总量除受到本地工业能源消费量的直接影响外,还受到各地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较高碳排放地区空间布局趋于"孤岛"分布格局,低碳排放地区的数量也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8.
从生态和经济观点看次生原料的利用具有日益重要的意义。它已成为保证世界经济发挥职能作用的一项重要资源。分析国外利用次生原料的经验无疑具有经济地理意义。西欧是资源不足地区,年进口约75%的矿物原料,大部分纺织原料和25%以上的木材。该地区对进口原料的依赖还在增大。西欧资源状况的特殊性在于,该地区次生原料储量可与自然资源相比拟。一般说来,西欧的次生原料在资源供应来源的作用上仅次于进口原料,居第二位,有时也占第一位。这也是由于西欧这一大区是老工业区。那里的次生原料广泛地得到“再生产”。  相似文献   

9.
2011年12月8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石油)近日在四川西部地区发现了一座大型页岩气田,储量非常可观——这片区域至少有20处气区,每一块气区的储量预计日均产量能达到1万立方米以上。中石油的这一发现,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石油进口量巨大的国家来说,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如果报道中的页岩气能够顺利开采,将大幅缓解我国能源进口的压力。  相似文献   

10.
国际能源署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全球总电力产量的三分之一。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将降低技术成本、提高化石燃料及碳的价格。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美国对原油和天然气的进口依赖程度越来越低,一些国家核电供应能力的削减、风力发电和太阳能技术的广泛使用以及非常规天然气生产的全球化趋势等,都有可能进一步重塑全球能源的未来图景。这份题为《世界能源展望2012》的报告预测,到2035年世界人口将增  相似文献   

11.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地理学的许多理论和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集群理论提出的挑战以及赋予其的新活力。本文结合统计数据、企业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数据,以37个实地调研的产业集群为案例,分析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产业集群空间组织的演变及延伸。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演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契机和媒介,信息技术带来的产业集群空间组织变革过程中既有集聚又有扩散。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四种模式,即网络式集群"、信息港"式集群、虚拟集群、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2.
13.
<正>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院与日本、以色列、墨西哥、美国、奥地利、埃及、韩国、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科技合作的关系,其中与日本鸟取大学的科技合作长达15年。近几年来,我院在对外交流和引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合作面和合  相似文献   

14.
都市圈规划与管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都市圈作为一种创新的区域发展模式,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领域,为经济学界、规划学界及其他相关学科所关注。本文系统的讨论了都市圈的定义、特征及基本理论问题,阐述了都市圈的城市、产业、空间结构等要素的研究概况,分析了都市圈规划与管理的研究现状,进一步探讨都市圈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城乡统筹研究进展及其地理学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乡统筹是中国当前针对城乡问题提出的美好愿景,其实现过程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地理学因其区域研究方面独特优势成为城乡统筹研究的重要学科.总结了国外城乡关系的发展过程、经典理论、研究特点和新趋向,国内城乡统筹研究现状、发展目标及主要研究特点;评析了国内外地理学有关城乡统筹问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指出其不足之处;提出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17.
<正> 全世界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5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6.8%,年均水土流失量260亿吨,其中,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年水土流失量在50亿吨以上。水土流失使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损害。据估计,中国由于水土流失每年损失土地约13.3万公顷,  相似文献   

18.
<正> 葛藤[Pueraria lobata(Willd.)Ohwi]是豆科多年生藤本植物,也叫野葛、葛麻藤、粉葛藤等。在我国除新疆、西藏外,各省区均有野生分布。俄罗斯、朝鲜、日本、越南、印度、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也有广泛分布或栽培。  相似文献   

19.
水菱镁石和斜方云石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如新 《盐湖研究》2009,17(3):63-68
对水菱镁石(3MgCO3.Mg(OH)2.3H2O)和斜方云石(3MgCO3.CaCO3)的开发与应用做了评述。内容包括简史、物化性能和开采加工,以及在氧化镁、重质碱式碳酸镁和镁质阻燃剂制取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中尼口岸作为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的窗口,其贸易和交通发展是中国建设“面向南亚开放大通道”的重要支撑。论文探讨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的耦合协调机理,运用评价指标体系法和可达性模型分别评估中尼口岸的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跨境交通可达性,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10—2019年中尼口岸贸易可持续性与跨境交通可达性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 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复合系统是一个具有交互耦合关系的有机整体,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高水平同步发展是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耦合协调的关键。② 中尼口岸贸易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偏低,贸易流量是中尼口岸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中尼口岸的跨境交通可达性提升缓慢,樟木口岸的跨境运输优势明显。③ 中尼口岸贸易与交通发展的耦合协调整体处于中度失调状态,贸易滞后于交通发展,交通对贸易的促进作用有限。为了推进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的耦合协调发展,应当充分发挥中尼口岸的货运职能,大力发展尼泊尔转口贸易,打通南亚大市场。加快建设吉隆口岸跨境经济合作区;远期打造新通道以发挥樟木口岸大宗货物运输功能;利用直升机发展普兰(斜尔瓦)口岸的“神山圣湖”旅游经济,促进口岸贸易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