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造山带内大型走滑断层带的运动、变形及变质事件的精细厘定,对研究造山带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沿着红河-哀牢山走滑断裂带出露大量深变质杂岩体,这些深变质杂岩保存了极其丰富的变形-变质以及热-构造演化信息。本文重点以红河-哀牢山走滑断层带中的变基性岩和变泥质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详细的宏观和显微构造、岩相矿物组合、变形温压条件及年代学的综合分析。所有的结果表明哀牢山深变质杂岩经历了至少三个阶段的变质以及依次的变形,即早期进变质阶段(M1)、峰期麻粒岩相变质阶段(M2)(T=780~840℃,P=~0. 95GPa)以及峰后近等温减压阶段(M3),具有明显的顺时针PT演化轨迹。获得片麻岩中的锆石边的变质或熔融年龄为35. 2±0. 9Ma~33. 9±0. 8Ma。同时结合EBSD变形矿物晶格优选定向分析,可以确定峰后近等温减压阶段(M3)与区域左行剪切变形阶段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三江地区含锡花岗岩Rb—Sr等时线年龄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含锡花岗岩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研究,哀牢山-金沙江锡矿带的含锡花岗岩形成于燕山中晚期(133~80Ma);临沧-左贡锡矿带的年龄范围648~370Ma,相当于徵江期到海西期;潞西-腾冲锡矿带,属于燕山晚期到喜山期(105~51Ma)。  相似文献   

3.
李先勋 《云南地质》1990,9(3):186-199,185
哀牢山老王寨金矿产于变质的晚古生代岩石中,是由浅变质的砂板岩、杂砂岩以及海相火山岩所组成。区内岩浆活动强烈,断裂发育。区内存在具挤压逆冲性质的东西向断裂带和显示塑性—脆性剪切带特征的NW-SE向断裂带,它们是主要的控矿构造。此外,有少量规模不大的NE-SW向断层,可切割上述断裂和矿体。根据对共轭节理测定、岩组分析和岩石有限应力分析等,本文对构造应力场作了划分:早期(成矿前)构造应力场发生于海西-印支运动期间;晚期(成矿期)构造应力场发生于燕山期,并可进一步划分早晚两个阶段。成矿主要受断裂控制,构造活动引起岩石蚀变,多次构造活动导致多次蚀变矿化。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至喜山早期。  相似文献   

4.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哀牢山段可划分为东部高级变质带和西部低级变质带。构造分析表明:该构造带由3个不同变形域组成,可能代表其经历的3期左行走滑。第1期走滑发生在整个高级变质带,为拉张性左行走滑,形成角闪岩相L型构造岩。第2期走滑形成高级变质带中的高应变带,变形体制接近简单剪切,形成绿片岩相L-S型糜棱岩。第3期主要发生在低级变质带,为挤压性走滑,形成左行逆冲构造格局,并形成低绿片岩相千糜岩。地质年代学数据证明,3期左行走滑的形成时代分别是:距今58~56Ma、27~22Ma和13~12Ma±。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第1期左行走滑可能对应于印度与欧亚大陆距今60Ma左右的初始碰撞;第2期变形与青藏高原最强的挤压隆升期一致;第3期事件可能代表距今16~13Ma开始的青藏高原物质进一步东挤。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的3期主要左行走滑均发生在新生代印度与欧亚大陆的汇聚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哀牢山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重要的边界构造带,其内出露的深变质岩系一直被认为是古老的变质基底岩石。利用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技术对哀牢山深变质岩系锆石进行U-Pb年龄、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深变质岩系的原岩有728±8Ma、727±3Ma、231±4Ma的花岗质岩石和其它年龄的碎屑岩,变质时代为27.8~23.7Ma。综合野外地质特征和分析结果,我们认为哀牢山深构造带在晚渐新世27.8~23.7Ma发生了大规模的地壳深熔作用,现今所见深变质岩系是由不同时代、不同岩性的原岩在晚渐新世(27.8~23.7Ma)变质形成,不全是古老的变质基底岩石。深熔过程中熔/流体发生了明显的迁移。哀牢山变质带具有混合岩化特征的岩石很可能是峰期变质作用后减压熔融的产物。晚渐新世地壳深熔作用与左行走滑剪切是哀牢山深变质带折返过程中近似同时发生的两种不同变质表现形式,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相似文献   

6.
王顺华  王照波 《云南地质》2004,23(3):287-303
三台坡岩组为哀牢山断裂南段新发现的一套构造混杂岩。在剖面大理岩化灰岩中采获牙形石,经鉴定时代为早石炭世。该套岩石为位于扬子准地台与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间的哀牢山断裂带上的构造混杂岩,至少经历4期变形变质。据原岩恢复和变质残余组构,具蛇绿岩套组合特征,断裂带应为板块俯冲带(缝合线)。三台坡组的发现,为研究哀牢山造山带南段地质发展演化提供了依据,填补哀牢山断裂带南段构造演化研究空白。  相似文献   

7.
建立在岩石组合、变质、变形、碎屑组分和同位素年代学基础上的研究成果表明,滇西时代不明变质岩系是两个时代不同的构造岩片,分别相当于中元古界崇山群和二叠系吉东龙组,二者是喜山期构造混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山群在晚元古时期(727~956 Ma)发生区域性的动热变质作用,加里东时期(397 Ma)又叠加了一次变质作用。吉东龙组中有喜山期(32 Ma)变质作用的叠加。  相似文献   

8.
李华健  王庆飞  杨林  于华之  王璇 《岩石学报》2017,33(7):2189-2201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背景下形成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及哀牢山造山带两条造山型金矿带。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包含马攸木、念扎、邦布及折木朗金矿等;该矿带形成于拉萨地块及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层序列地壳初始缩短加厚的背景(59~44Ma),与林子宗火山岩和高压变质岩同期形成。控矿构造主要以EW向展布。金以自然金形式赋存在石英硫化物脉及石英脉两侧以绿片岩相变质为主的千枚岩及板岩中。哀牢山造山带包含镇沅、金厂、大坪及长安金矿等,主要形成于35~26Ma,成矿背景为区域发生大规模走滑剪切,矿区内分布有成矿前期的煌斑岩及富碱斑岩。控矿构造主要以NW-SE向展布,围岩变质级低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C-S-H-O-Pb同位素变化较大,整体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及哀牢山造山带造山型金矿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深部地幔流体、围岩地层的变质流体及岩浆流体,成矿围岩的差异性也会导致同位素的变化性。  相似文献   

9.
1区域地质背景九甲—安定断裂为哀牢山造山带的区域性深大断裂,呈北西-南东向延伸,海西-印支期表现为逆冲推覆,喜山期具右行走滑的多期、多阶段活动特点。沿断裂带发育有墨江金矿、牛孔金矿和牛机金矿等多个金矿床(点)和依期金矿化蚀变带,构成了九甲-安定金成矿带。成矿带金矿床(点)类型较为统一、成因机理基本一致,主要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刘德民 《现代地质》2003,17(2):125-130
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 ,确立了中国变质核杂岩的三层结构 ,即盖层 (上部脆性变形层 )、滑脱层 (固态流变中间韧性层 )、核部 (变质核、同构造侵入岩 ) ,分析并总结了各层的主要特征。中国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时间以燕山期为主 ,喜山期次之 ,还有晋宁期、加里东期、海西期以及印支期。依据中国变质核杂岩出露的大地构造位置 ,可分为板缘变质核杂岩和板内变质核杂岩两类 ,它们均与热异常和岩浆活动有密切的联系 ,变质核杂岩核部基本上都发生一期以上的岩体侵入 ,是找矿探矿的理想构造区。  相似文献   

11.
哀牢山金矿带原生金矿床的类型及控矿条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哀牢山金矿带位于红河、哀牢山构造变质带的西亚带.矿带由一系列不同成因和不同类型的金矿床组成.矿床受地层(上志留统、中-下志留统金厂组矿源层)、岩性(浅变质基性火山-碎屑沉积岩)、多期活动的压扭性断裂带(哀牢山深大断裂及其次级构造)和矿源岩(超基性、基性、中-酸性岩浆岩)成矿条件控制.矿床是在矿源层、矿源岩基础上,经过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的改造而富集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云南哀牢山地区构造岩石地层单元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依据新获得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和构造岩石地层单元,重新认识了云南哀牢山造山带形成与演化历史。认为:在哀牢山地区元古界深变质岩系属基底构造层;前造山期岩石组合及构造演化为扬子地块西缘被动大陆边缘志留纪深水相碎屑岩→陆缘泥盆纪被动裂谷盆地中火山-沉积岩→石炭纪哀牢山有限洋盆及蛇绿岩石组合→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哀牢山洋-陆碰撞成陆及弧火山岩-陆相碎屑岩组合。燕山期主造山期及岩石组合为晚三叠世-侏罗纪前陆盆地磨拉石建造-同造山期中酸性侵入岩-燕山期脆韧性剪切带及构造岩。喜马拉雅山期陆内造山成原的岩石组合为第三-第四纪陆内山间盆地中磨拉石建造-红河韧性剪切带及构造岩-富碱侵入岩和煌斑岩。  相似文献   

13.
滇西与花岗岩有关的锡矿床(化)集中分布在澜沧江印支期构造岩浆带和腾冲—潞西燕山—喜山期构造岩浆带。按其与花岗岩成因联系,并结合矿床形成的地质构造环境、时空关系,分为变质交代型(Ⅰ)和重熔混染型(Ⅱ)两大类。  相似文献   

14.
云南哀牢山潘家寨一带变质玄武岩的研究程惠兰沈上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云南哀牢山潘家寨一带变质玄武岩呈构造岩片产于哀牢山深大断裂西侧的浅变质带中(图1),属哀牢山洋脊/准洋脊蛇绿岩带的东部,其东侧为扬子地块,西侧为太忠-李仙江弧火山岩带1。段新华等(...  相似文献   

15.
苏北榴辉岩经历5期以上变质变形作用,其中至少有两期以上为高压变质变形作用,p—t轨迹呈顺时针方向旋转。榴辉岩形成后,随着地体的反弹、推覆,于印支期末迅速回返到中地壳,再经燕山期—喜山期区域隆升和拉伸折返,最终剥露于现代侵蚀面。苏胶造山带至少经历了晋宁期、印支期和燕山期3次以上的造陆或造山运动  相似文献   

16.
云南哀牢山构造变质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前言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的哀牢山构造变质带,以其独特的线形延伸、复杂而多期的变质迭加以及变质带东西两侧地质演化的明显差异,早为云南乃至国内外的地质工作者所瞩目;长期以来是讨论云南地质构造的核心课题。早期,从不同的角度,对哀牢山进行探讨,给以不同的地质构造名称,如“哀牢山变质带”、“哀牢山凸起”、“哀牢山地脊”、“哀牢山褶断带”等等。这些探讨,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哀牢山地质构造的特点,且都认为是不同地质构造单元间  相似文献   

17.
长安大型金矿床位于哀牢山成矿带南段,矿区内出露煌斑岩、辉长岩、辉绿岩、正长花岗岩、正长花岗斑岩等岩株和岩脉,矿体均与脉岩共生或相互切穿。各类岩浆岩和矿石的地质、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的系统研究表明,矿区内岩浆岩可能为同源岩浆演化产物,但煌斑岩、辉绿岩与矿化关系更为密切。金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源的特点,成矿流体由岩浆水与地层变质水混合而成。在喜山期,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过程导致了区内的岩浆和热液活动,大规模富碱岩浆上侵的热驱使岩浆水循环并与矿区地层在造山作用下脱水产生的富CO2的变质水混合,萃取地层及略早形成的脉岩中的Au等成矿元素,在适宜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和成矿空间内卸载并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8.
点苍山-哀牢山杂岩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为云南三江地区一条重要的造山带,由扬子板块和印支板块于晚二叠世-中晚三叠世碰撞拼合而成。杂岩带主要由各类副片麻岩、片岩、石英岩、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构成,岩石发育强烈糜棱岩化和深熔作用。本文选取哀牢山北段新平嘎洒地区变沉积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变沉积岩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微量元素、矿物包裹体组合、表面形态和U-Pb年龄的综合研究,揭示出嘎洒地区哀牢山杂岩经历了两期变质事件:其中,含石榴子石斜长二云母片岩中30颗变质锆石获得了较为一致的206Pb/238U年龄215±6Ma~227±5Ma,加权平均年龄为222.3±1.2Ma(n=30,MSWD=0.27),这些锆石具有浑圆状或椭圆状形态、较为均匀的阴极发光图像、平坦的HREE配分模式((Lu/Gd)N=0.73~4.08)和弱的负Eu异常,这些特征与典型的高级变质岩中变质锆石相似,而锆石的Th/U比值较为分散为0.06~0.84,平均值为0.45,可能与变质过程中富Th矿物独居石分解有关。变质年龄与杂岩带中点苍山和元阳地区变质岩中、晚三叠世变质年龄极为吻合,指示这期变质事件与中-晚三叠世古特提斯洋闭合-造山有关,标志着点苍山-哀牢山杂岩带为三江地区一条重要的古缝合线。此外,嘎洒地区夕线石榴黑云二长片麻岩的岩相学特征显示,岩石经历了石榴子石的转熔作用,除两颗锆石年龄为35.4Ma外,28颗锆石(增生边)给出了误差范围内较为一致的206Pb/238U年龄(27.3±0.5Ma~31.9±0.5Ma),加权平均年龄为29.4±0.53Ma(n=28,MSWD=2.0)。这些锆石的增生边中的矿物包裹体组合为夕线石+钾长石+黑云母+石英+独居石,且具有较低的Th/U比值(0.01~0.1),平坦的重稀土(HREE)配分模式((Lu/Gd)N=0.45~7.59)和中等程度的负Eu异常,这些特征指示该类锆石为典型的变质锆石。变质年龄与新生代红河-哀牢山剪切带内大量发现的同剪切岩浆岩、变质岩的年龄较为一致,指示这期年轻的变质事件与岩石圈尺度大规模剪切运动有关。此外,两类变沉积岩中6颗继承性碎屑锆石的年龄分布范围为528~783Ma,这些锆石具有锥形的锆石形态,清晰的振荡环带,表面发育蚀痕和凹坑,较高的Th/U比(0.1),陡倾的HREE配分曲线,表明这些锆石为经过剥蚀-搬运-沉积的岩浆锆石,具有继承性碎屑锆石的特征,说明哀牢山杂岩变沉积岩中至少应包含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的沉积物源,指示研究区哀牢山杂岩带部分岩石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扬子结晶基底。  相似文献   

19.
哀牢山矿集区构造环境演化与金多金属成矿系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哀牢山金多金属矿集区是指以传统的哀牢山成矿带为中心,包括与其相邻的矿田、矿区在内的多金属矿床分布密集区,地处由哀牢山复合造山作用为纽带而发生相互联系的多个不同性质的古大地构造单元结合地带。哀牢山复合造山作用演化经历了前寒武纪-早古生代造山带基础形成、晚古生代俯冲造山作用、海西末-印支期碰撞造山作用、燕山期-新生代伸展造山作用等复杂的造山过程。伴随着造山作用演化,在矿集区内不同构造-成矿单元形成了不同性质的成矿地质环境以及与其对应的成矿系统。主要包括早中元古代扬子板块大陆边缘裂谷环境及成矿系统、中晚古生代哀牢山大陆边缘洋盆裂谷(小洋盆)-缝合带环境及汇聚大陆边缘复合成矿系统、个旧-文山复合裂陷盆地多旋回演化与复合成矿系统、金平"稳定"陆缘块体构造环境与陆内复合成矿系统及墨江-绿春多期叠加弧-裂谷盆地环境与成矿系统等。由此形成了由一系列超大型-大型锡、金、铁铜、铅锌、镍等多金属矿床组成的成矿集中区。  相似文献   

20.
苏北榴辉岩变质变形模式与苏胶造山带的隆升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樊金涛  程振香 《中国区域地质》1999,18(2):162-167,174
苏北榴辉岩经历了5期以上变质变形作用,其中至少有两期以上为高压变质变形作用,p-t轨迹呈顺时针方向旋转,榴辉岩形成后,随着地体的反弹,推覆,于印支期未迅速回返到地壳,再经燕山期-喜山期区域隆升和拉伸折返,最终剥露于现代侵蚀面。苏胶造山带至少经历了晋宁期,印支期和燕山期3次以上的造陆或造山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