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1 毫秒
1.
傍河水源地取水井堵塞特征及缓解途径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傍河取水技术是一种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利用的开发模式。该技术既可以保障水资源开采量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又可以通过入渗过程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降低水处理成本。但河水入渗过程导致的取水井堵塞现象一直是困扰国内外傍河取水的难题。如何缓解取水井堵塞是保证傍河水源地可持续运行的核心所在。通过总结国内外傍河水源地的运行实践,分析了堵塞作用的原因及类型,探讨了河流水动力条件、河流的水质状况、傍河水源地取水井的分布及取水量对堵塞作用影响的机制,提出了适时洗井、定期监测河水水质、合理设计取水井井群、控制取水量4条缓解取水井堵塞的途径,为傍河水源地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辐射井是傍河取水的有效开发模式,以富屯溪滩地辐射井傍河取水工程为例进行了试验研究,阐述了辐射井傍河取水的设计方法、涌水量计算、施工技术、试验井水质等。  相似文献   

3.
傍河取水已经成为我国某些城市缓解水资源紧缺状态的一种手段。本文讨论了傍河取水的理论根据和勘探步骤,井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4.
确定傍河水井河流补给段,并对此段河水水质进行必要的保护,是傍河水井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背景均匀流中傍河水井附近的稳定流场,分别提出了地下水补给河流和河流补给地下水背景情况下傍河水井河流补给段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算例证明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7.21”涪江污染事件对绵阳某傍河地下水水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7月21日,四川省松潘县境内锰矿渣库溃坝,造成涪江锰污染.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对绵阳的某涪江渗滤取水工程地下水饮用水水源进行同步水质监测.结果表明,由于滤层中泥膜及砂卵石层的吸附、过滤及生物降解作用,地下水并未受到严重影响,符合饮用水标准.这说明傍河渗滤取水作为供水水源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某新区供水问题,需在拉萨河设置大型傍河水源地。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及拟选定的水源地位置,开展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钻探、单孔、群孔抽水试验等相关测试工作,得出水源地水文地质参数;并对水源地建设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根据获取的参数,对水源地取水方案进行平面及空间布置,对取水构筑物进行设计。在勘察、设计过程中,对取水构筑物的空间布设、设计与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水源地保护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为拉萨河流域大型傍河水源地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王文明  李芳 《探矿工程》2013,40(4):78-80,84
以首钢迁钢生活小区2、4号基坑降水工程为例,针对傍河深基坑具有靠近补给源及含水层厚度大且渗透性强等特点,从降水方案选取、降水设计、降水井施工、对周边的建筑和地下水影响及采取的措施等几个方面,对傍水深基坑降水技术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该区域及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保持黄河不断流是傍河水源地存在的必要条件,黄河频繁的断流威胁傍河开采水源地的稳定性。本文建立了黄河下游影响带地下水系统模拟模型,模拟预测黄河下游在断流和恢复过流条件下,傍河开采时黄河侧渗量的变化趋势及傍河开采水源地地下水的演变趋势。研究表明:断流条件下,因傍河水源地开采而激发的黄河侧渗补给量增加幅度达28.4%-126.4%;小浪底水库运行对于傍河水源地实现稳定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傍河地下水水源地污染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李铎  宋雪琳  张燕君 《地球学报》2000,21(2):202-206
傍河取水是常见的地下水供水形式之一,但水源地的水质常常受到河流污染物的威胁。近年来,随着区域地下水位的下降和开采条件的变化,河水补给地下水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化,从而影响着污染物的迁移。本文通过对河水与地下水的各种关系的分析,给出了河水污染地下水的各种模式,并综合得出其数学模型及其解,最后用实例说明其应用过程。  相似文献   

10.
张龙江  朱维斌  陶然  朱伟 《地下水》2006,28(5):44-46
本文通过对濉河符离集段地表水与傍河浅层地下水的水位、水质进行同步观测,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对濉河符离集段地表水与傍河浅层地下水的水位、水质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水与地下水水位高度相关,傍河地下水水位与离河距离、河水水位关系表达式为:z=-5.9254-0.0003x 1.2110y,地表水与地下水水质的Cl-离子、NH3-N相关性良好.可见濉河地表水污染对傍河浅层地下水污染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与河水脱节的实验与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傍河取水是我国北方城市一种常用的供水模式,由于河道径流量较小,在枯水季节河流附近的地下水与河水产生脱节。本文用砂槽模型进行了地下水与河水脱节的物理模拟,然后再应用饱和流与变饱和流模型进行理论模拟。物理和理论模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和几点新的认识:地下水与河水脱节之前,河水浸润曲线是一条弯向河流的上四曲线;脱节点不位于河床面而在河床面以下的含水层内部;脱节后在河床下形成一个悬挂饱和层。  相似文献   

12.
高淑琴  戴长雷  邓国立 《水文》2008,28(2):30-33
地下水水源地论证是新建和扩建地下水水源地的前提,高寒地区傍河型地下水水源地论证在关注地下水质量和允许开采量的同时,非常注重水源地含水层开采对水环境及其它用水户的影响.本文以黑龙江省孙吴县热电厂供水水源地为例,从论证目标、约束条件和论证方法等方面对高寒地区傍河型地下水水源地进行了论证.结果表明,高寒地区傍河型浅薄含水层地下水水源地的补给来源在冬季主要为含水层侧向径流补给;孙吴县热电厂供水水源地可以满足热电厂正常运转对水质和水量的要求,并且不会对区域水资源和其它用水户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长辛店地区位于北京城之西南,北距卢沟桥二公里。该区平均年雨量633毫米,雨季集中于七、八月份。原小清河流经该区东部,东河、李家菜园水厂皆傍河诱导取水。1959年该区小清河河谷上游横截土坝蓄水,即现在的大宁水库(图1)。河谷下游之河床  相似文献   

14.
傍河地下水水源地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再生 《城市地质》1997,9(4):33-35
1傍河地下水水源地的特征在紧靠常年性河流旁侧建立的地下水水源地称为傍河地下水水源地,它具有如下特征;1)供水的水量和水质都可得到保证。地表河水入渗补给量成为开采水量的主要部分。河水对水源地的补给状态可分为稳定补给和周期性补给。前者河水常年不断流,且流量充沛,河床渗透性能好。后者地表河水的补给是周期性或断续性的,枯水期需动用傍河含水层的储存量进行调节。2)傍河的含水层,般由第四系的更新统和全新统地层构成,河流由上游到下游,傍河含水层的颗粒由粗到细。山间河谷和盆地含水层一般为砾卵石、粗砂层,山前冲洪积…  相似文献   

15.
软土地基中大型沉井的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紧邻黄浦的江源江水厂一期工程取水泵站格栅吸水井的施工经验总结,提出了大型沉井在软土地基中制作、下沉、封底等施工措施,对同类型工程的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宁县地处黄河中游,黄河滩地地下水受黄河补给,是具有巨大开采潜力的水源地。针对中宁黄河滩地第四系含粘粒土砂卵石地层的傍河水源地,选择辐射井作为取水建筑物,完成5眼辐射井。集水井成孔采用反循环方法,并配有专用钻头打捞含水层中粒径>200 mm的漂石,用具有扭力、推力、拉力和振冲力的全液压水平钻机进行水平辐射管施工。采用“等效大口井法”计算辐射井抽水量。对抽水试验的数据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辐射井、管井和大口井的稳定出水量和降深,结果表明采用辐射井开采类似水源地是有效的取水方式。  相似文献   

17.
赵文敏 《地下水》2009,31(1):61-63
水工程建设项目的兴建和运行,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必然产生各种影响,尤其是以地下水为取水水源的水井工程,对周边地区生态和环境的影响更加巨大和深远,有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通过对取水工程完成后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地下水储量与运做状态、水质的演变趋势、水文地质,方面的蓄水层特性,地下水动态变化趋势及对周围地下水环境质量的分析研究,为泯浴取消工和和区域水资源的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渗流井的结构与水流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等效渗透系数,结合当地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构建渗流井取水的“渗流-管流”耦合模型,用于神木县张家川傍河水源地渗流井取水工程。确定水源地的布井方式与开采方案,计算水源地的平、枯水期允许开采量。结果得出:干水期允许开采量为35500 m3/d,枯水期允许开采量为11800 m3/d。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阐述西藏主要城镇地下水资源分布及城镇集中供水水源的保证程度出发,提出了城镇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和建立傍河型水源地的可行性。指出了城镇集中供水水源地地下水开采的主要适用形式。  相似文献   

20.
玛河位于新疆天山地带,属于核心区域,在水资源项目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问题。本文通过对流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取水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加强取水过程中控制措施,通过建立专门的取水管理机构、依据取水原则全面控制取水量、建立先进水源地管理建设方案、对供水价格进行控制、实施合理先进的取水量计量方式以及建设完善的取水保障制度等措施,在增强取水管理力度的基础上,加大水源地的建设力度,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与配置,保证水资源开发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提高工作水平,达到预期工程开发建设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