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豫南南阳盆地西峡赵营村上白垩统高沟组含有较多的恐龙蛋化石,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路易贝贝”胚胎化石。对含化石地层中恐龙蛋的保存特征和古气候重建,可进一步认识白垩纪恐龙灭绝的古环境背景和原因。本文实测赵营村剖面厚约267.8 m,主要由下伏泥盆系南湾组(厚7.9 m)、上白垩统高沟组(厚259.9 m,未到顶)组成。通过地层沉积物结构构造观测和样品采集,在室内进行了元素、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有机质饱和烃生标化合物等测试。结果表明,高沟组沉积物主要源于熊耳山岩浆岩的风化和短距离迁移,恐龙蛋化石主要保存于海拔200~800 m的山麓至平原过渡带的河漫滩环境,以原地埋藏为主。降雨量的变化造成河漫滩与河道频繁变化,从而导致恐龙在山麓与河漫滩之间来回迁栖。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表明,含恐龙蛋化石地层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生植物、菌藻类和陆生植物,但植被总体不发育。利用地层沉积岩Si/Al、CIA、Rb/Sr比值,以及δ13C、δ18O等环境指标对高沟组古气候重建,该时期发生了较为快速的旋回变化,经历了暖干—暖湿—干旱—暖湿—干旱的古气候演变过程,总体上呈逐渐干旱化的趋势。通过赵营村晚白垩世早期恐龙蛋化石的埋藏、以及地层的古环境重建,说明古气候、古环境状况可能是影响恐龙生存的主要因素,大量恐龙蛋不能完全孵化以及气候的干旱化导致植被恶化可能是恐龙逐渐消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路易贝贝"恐龙胚胎化石产于中国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阳城乡,位于西峡盆地上白垩统高沟组下(底)部,是Macroelongatoolithus xixaensis(西峡巨型长形蛋)的胚胎骨骼化石。西峡盆地上白垩统自下而上划分为高沟组、马家村组、寺沟组。高沟组产有丰富的恐龙蛋化石和少量恐龙骨骼化石,以及少量的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轮藻、植物孢粉、植物化石碎片和丰富的遗迹化石。依据上述化石的地质时代并结合高沟组与上覆马家村组整合接触关系和寺沟组化石组合情况,以及高沟组与下伏泥盆系南湾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和周边相邻盆地的地层对比,将西峡盆地高沟组地质时代置于晚白垩世中晚期的康尼亚克期(Coniacian)。高沟组下、中部为半干旱温热气候条件下的红色陆相类磨拉石建造的陆源碎屑岩,属间歇性的、以牵引流为主的浑水河流冲积扇沉积物;高沟组上部为冲积扇和辫状河沉积。"路易贝贝"所在层位的古地理环境是冲积扇扇端朝向南的、缓坡状宽阔平坦的冲积扇扇面,可归入冲积扇相-扇端亚相-漫流微相。  相似文献   

3.
2008年12月26日,汝阳县被授予“中国恐龙之乡”。为保护地质遗迹,进一步扩大汝阳恐龙独特的自然资源及知名度,今年伊始,汝阳县委、县政府再次决定自筹资金1500万元筹建“中国汝阳恐龙遗址馆”,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相似文献   

4.
古王 《地层学杂志》2006,30(4):383-384
“国际古生物学大会”是国际古生物学界的最高组织机构“国际古生物学协会”(IPA)的系列学术年会,每四年举行一次,是世界古生物学科最高级别的大会。本届大会于2006年6月17日至21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古生物学会主办,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承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吉林大学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中心、北京自然博物馆和中国地质博物馆、常州中华恐龙园等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等共同协办。  相似文献   

5.
2月27~28日,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对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承担完成的《河南省古脊椎动物(恐龙、古象)化石勘查发掘》项目、《河南省豫西—豫南地区恐龙化石群研究》项目进行了验收,对研究成果《河南省恐龙化石勘查发掘与研究》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  相似文献   

6.
张涛 《河南地质》2009,(1):21-21
2008年12月29日,因出土恐龙化石而蜚声中外的汝阳县,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正式命名为“中国恐龙之乡”。同日,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命名为“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7.
图片报道     
《河南地质》2011,(5):I0003-I0003
①4月21日上午,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张文驹在省国土资源厅作"关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清晰讲述了中原经济区的概念及其历史由来,同时指出了河南矿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前景,并对豫东煤炭开发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8.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恐龙足迹是恐龙生活时留下的印记,它能够提供恐龙运动特征、社会行为、生活习性等多方面大量信息。中国恐龙足迹化石分布广泛,将近百余年来,中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等都曾发现过恐龙足迹化石。然而,目前已发现的恐龙足迹时代多集中在早—中侏罗世以及白垩纪,晚侏罗世恐龙足迹则鲜有报道。尽管近些年山西地质博物馆  相似文献   

9.
邢立达  陈郁 《中国区域地质》2011,(10):1530-1537
重庆市綦江县老瀛山莲花保寨除了大量多样化的恐龙足迹之外,还保存了完好的要塞结构及历代题刻。从古迹可知,莲花保寨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很可能是当地人躲避蒙元军队对尚属南宋统治下的蜀地的进攻之用。此后,清朝又在此留下多处古迹。这些古迹与大量(至少以5种不同方式保存的)恐龙足迹(尤其是鸭嘴龙类足迹)共存,构成了中国古人在恐龙足迹化石点上长时间生活(可能长达700余年)的直接证据。而莲花保寨的泥裂、鸭嘴龙类足迹和波痕被引申为荷叶叶脉、莲花和水环境,也成为"莲花保寨"得名的证据。这项研究表明恐龙足迹参与了中国部分古地名、民间传说的形成,这些古地名、民间传说或可成为寻找恐龙足迹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0.
简要报道了新近首次在冀西北张家口尚义地区发现的恐龙足迹。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恐龙足迹赋存于尚义晚中生代盆地侏罗系—白垩系后城组顶部。恐龙行迹呈近东西向展布,由数十个足迹构成。初步研究表明,造迹者分别属于兽脚类和蜥脚类恐龙,由西向东行进。足迹中包括兽脚类足迹70余个,组成数个行迹;蜥脚类足迹15个,构成1列行迹。蜥脚类足迹特征显示其可能属于游泳状的行迹。华北北部土城子组/后城组发育于燕辽生物群—热河生物群更替演化时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以往在该时期沉积物中罕见脊椎动物骨骼化石。近年来华北北部土城子组/后城组中频繁发现的恐龙足迹表明,燕辽生物群—热河生物群更替演化时期发育着以恐龙为代表的脊椎动物群。该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土城子组/后城组沉积时期恐龙属种的多样性及其生物古地理环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沉积古地理和古生态环境及其与恐龙动物群发育的研究有助于揭示陆地生物群更替演化和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鲁东诸城皇华镇地区下白垩统莱阳群发现大量恐龙足迹化石(兽脚类、鸟脚类、蜥脚类).足迹化石赋存地层为龙旺庄组灰绿色、黄绿色泥质细砂岩、粉砂岩,为滨浅湖—河流相沉积环境.足迹特征显示:蜥脚类恐龙体重大,四足行走,前后足迹面积相近,似椭圆形;鸟脚类和兽脚类恐龙为两足行走,足迹为三趾型;兽脚类恐龙体重最轻、数量最多.三大类恐龙行进速度介于散步—小跑之间,有转弯、减速、驻足等状态,无奔跑行迹,行进方向大多数为自东向西,行迹具有较强的规律性,推测恐龙可能在集体迁徙.结合足迹形态特征及保存现状,将该区恐龙足迹变形程度划分为未变形、弱变形、中等变形和强变形4种,并在前人侵蚀模型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恐龙足迹复原方法与侵蚀机理,为更精确地分析恐龙种属、大小、生活习性、生物力学性质等信息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豫西汝阳盆地蟒川组陆相地层发育大型恐龙等动物化石,含化石的蟒川组与上覆、下伏地层序列和时代存有争议。通过汝阳盆地陆相地层野外系统调查,厘定了含恐龙地层—沉积序列及时代归属。在汝阳盆地早白垩世九店组凝灰岩中获得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33~130Ma,结合九店组—陈宅沟组—蟒川组地层序列、沉积特征和接触关系等,认为汝阳盆地恐龙动物群及其赋存地层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13.
结合以往的研究对发现于甘肃马鬃山地区公婆泉盆地和俞井子盆地的恐龙化石进行了总结。基于恐龙化石的产出层位和组合成员的相似性,将两地的恐龙归入同一个恐龙化石组合——马鬃山恐龙化石组合,其时代为早白垩世阿普特中晚期—阿尔布早中期。另外,通过与辽西热河生物群早白垩世的恐龙化石进行对比,归纳出该组合的特点。马鬃山恐龙化石组合对深入研究中国北方早白垩世恐龙化石的演化过程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许生 《湖南地质》2009,(12):28-31
"2012年12月21日黑暗降临后,12月22日的黎明永远不会到来。" 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日期,能如2012年12月21日这样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玛雅文明预言它是世界末日。  相似文献   

15.
邢立达 《地质通报》2010,29(11):1730-1732
<正>四川盆地红层的恐龙足迹有着悠久的发现历史,承载着中国恐龙足迹已描述的大多数属种[1]。其中典型的恐龙足迹化石点包括四川资中[2]、岳池[3]、峨眉[4]、重庆南岸[2]、大足[2]、綦江[5]等。最近,笔者在四川盆地南缘的贵州赤水地区也新鉴定了一批恐龙足迹(另文发表)。这些恐龙的地质年代从中侏罗世一直延伸到晚白垩世早期。  相似文献   

16.
山东诸城晚白垩世恐龙化石埋藏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诸城是中国以晚白垩世大型鸭嘴龙类为主的恐龙化石产地。本文从化石埋藏地地质背景、埋藏沉积相与古水流、骨骼化石分布、改造与聚集特征及分类学、骨骼化石微观组构和埋藏模型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诸城晚白垩世恐龙骨骼化石埋藏学特征。诸城晚白垩世晚期(火山岩长石Ar-Ar年龄为76.2~73.5Ma)恐龙化石主要集群埋藏于冲积扇泥石流(DF)、洪泛平原(FP)与辫状河道(BRC)沉积层中,化石密集、成层分布,但残体骨骼层内骨骼化石大小、形状混杂、疏密不均、属种的单—以及残体骨骼大小、形状和规模不等,多数骨骼化石为不完整的长柱状、板状形态,骨骼呈定向排列,具有短距离搬运、异地快速埋藏及集群埋藏特点。沉积物及薄片分析显示,诸城恐龙生存及骨骼化石埋藏的环境为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埋藏—保存模式可概括为:恶劣的生存环境—恐龙批量死亡—遗体腐烂—骨骼被洪流或泥石流冲刷、搬运至目前沉积场所—快速掩埋—浅埋藏成岩—地壳抬升暴露。诸城恐龙化石埋藏学的研究,为我们了解和恢复中国华北地区晚白垩世时期的古地理、古环境和古气候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恐龙足迹化石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勇  彭光照  江山 《江苏地质》2012,36(2):129-133
四川盆地的中生代陆相地层十分发育,盛产恐龙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自20世纪40年代在四川广元首次发现恐龙足迹化石以来,迄今四川盆地已命名的恐龙足迹化石共20属24种,超过中国现已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种类(39属55种)的2/5,成为中国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种类最多的地区。四川盆地恐龙足迹化石具有时代最早、分布广泛、种类众多的特点。建议今后重点加强晚三叠世恐龙足迹化石的研究,深入开展早侏罗世恐龙足迹化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2012年1月6日,中国地质科学院组织的财务、技术等专家评审组在北京对"云南腾冲火山—地热—构造带科学钻探工程"项目进行了评标,河南省地矿局最终以绝对优势一举中标。同时,该局也将成为中国"深部探测计划"的参与者。"云南腾冲火山—地热—构造带科学钻探工程"项目,  相似文献   

19.
《甘肃地质》2009,(3):2-2
7月25日至8月15日,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省永靖县人民政府和甘肃省地质学会在兰州体育馆联合举办了甘肃恐龙展,为期200天的恐龙展共接待参观者近4万人次。  相似文献   

20.
重庆綦江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綦江地质公园发育木化石、恐龙足迹、恐龙骨骼化石、鱼化石、沉积构造、丹霞地貌等地质遗迹景观,木化石和恐龙足迹为园区的导向型景观。木化石分布在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上部砂岩层中,砂岩层含钙质结核,在约300×200m2的砂岩层内共埋藏有60多根木化石,其中一半木化石为钙化作用形成。恐龙足迹集中分布在白垩系上统夹关组(K2j)砂泥岩层中,岩层发育交错层理、波痕和泥裂。在夹关组的3个层位中共发现329个恐龙足迹,其分别属于甲龙类、鸟脚类和兽脚类。园区地质遗迹分布在一套河湖相沉积层中,其形成于内陆河湖网形成之时(如木化石),并随着四川盆地周围的湖泊系统解体而发展(如恐龙足迹),最终随着河流由堆积作用为主的阶段转变为以侵蚀作用为主的阶段而减弱(如丹霞地貌)。白垩纪上统夹关组的恐龙足迹群形成于干热的环境,多类型的恐龙足迹集中分布反映了白垩纪晚期(夹关期)恐龙种群的丰富,恐龙足迹的发现为区域内寻找白垩系地层的恐龙骨骼化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