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关于热液岩     
热液岩是指由热液(气水热液的总称)中结晶出来的矿物所组成的岩石。热液岩是在热液的形成过程中,或是在热液的运移过程中,萃取了先存岩石中的成分,并将其运移到了一定的空间(断裂的裂隙、褶皱的虚脱部位等),由于热液的压力、温度、pH值及其他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被热液萃取的某些组分从热液中结晶出来所组成的岩石。  相似文献   

2.
海底热液活动是海洋地质的前沿和热点研究领域之一,相比于深海热液活动较高的关注度和取得的较多的研究成 果,浅海热液活动研究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但浅海热液系统一般靠近人类活动的区域,对人类生活具有一定的 影响,深入开展浅海热液活动的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热液流体循环过程、热液成因机制及相关动力学过程。文章在简要介 绍国内外浅海热液活动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最新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对浅海热液活动的研究应主要集中于以 下几个方面:浅海热液流体及气体的来源;浅海热液系统模式及与构造环境的关系;浅海热液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深海热液活动是当今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近年有关热液活动的各种模型,系统分析比较了热液柱的上升高度与热通量等参数变化规律,并对现有的热液羽状流模型和考虑洋壳特性的经验模型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有:(1)热液柱上升高度与底部横向流和热源特性密切相关,单个热液喷口热通量和羽状热液柱中性浮力层模型热液热通量达109W/m2;(2)热液羽状流受多种因素影响,热液柱面积的轮廓,羽状热液柱各处的含盐量、潜在温度、速度可随深度改变发生变化;(3)考虑洋壳特性后,其浮力通量和热液柱最大的上升高度均有变化,上升高度可达1000多m,热通量达108W/m2。上述模型和参数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热液羽流运动机制和建立热液活动正演和反演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热液铀矿床是含铀热液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铀发生沉淀富集的产物。虽然在地质作用过程中不一定所有的含铀热液都能够形成热液铀矿床,但是,如果没有含铀热液存在这一先决条件,要形成热液铀矿床则是不可能的。因此,热液铀矿床的成因应主要反映在含铀热液  相似文献   

5.
论热液矿床的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焕斌  戴福盛 《矿床地质》1992,11(3):286-290
文章回顾了热液矿床分类历史。提出首先按成矿温度将热液矿床分为高、中、低温三大类。再按热液来源,把每一大类分为岩浆热液型、变质热液型、地下水热液型、海水热液型和混合热液型五个亚类。对每个亚类,根据矿种进一步细分。  相似文献   

6.
热液金矿成矿作用地球化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安芳  朱永峰 《矿床地质》2011,30(5):799-814
文章总结了热液金矿成矿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其中包括含金热液来源、控制岩浆热液中金浓度的因素、金在热液中的富集和沉淀机制以及热液金矿成矿地球化学环境.含金岩浆演化早期,磁铁矿、磁黄铁矿和钛铁尖晶石结晶分异会影响岩浆演化形成热液型金矿的能力.与金成矿有关的地热流体中w(Au)为1×10-9~80×10-6,岩浆热液中w(Au...  相似文献   

7.
海底热液活动研究进展迅速,热液矿化作用已成为当前国际地球科学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本文叙述了:(1)热液调查新技术、新方法、矿床赋存状态、主要类型以及热液矿化作用的研究进展:(2)当前国际研究的热点,包括海底热液矿床和构造岩浆背景、热液流体形成和金属浸析作用、热液沉淀过程中的金属分馏作用、热液排放与大洋的质重平衡等。最后强调加强海洋地球科学国内外合作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大洋钻探对海底热液活动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大洋钻探为海底热液活动研究提供了大量数据资料和样品。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流体-沉积物/岩石相互作用,热、物质通量和流体流动,分析构造对海底热液活动的控制作用,使人们对海底热液循环有所了解,并对深部热液成因石油的特征,海底热液沉积物的空间结构和物质组成,以及深部生物与海底热液活动的关系有了一些认识。未来通过实施IODP,海底热液活动研究将会取得更多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海底热液生物群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热液生物群研究的必要性也日益凸现。近年来古热液生物群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结合前人的工作,总结了所发现的古热液生物群的时空分布、产出地质背景、化石壳体保存特征、化石组合特征等内容。简述了开展古热液生物群研究工作的一般方法有:描述法、比较法与地球化学方法。最后,从现代热液生物群研究意义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古热液生物群研究在生物起源、热液活动和板块构造、环境治理以及生物成矿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当前古热液生物群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0.
海底热液活动是海洋地质的前沿和热点研究领域之一,相比于深海热液活动较高的关注度和取得的较多的研究成 果,浅海热液活动研究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但浅海热液系统一般靠近人类活动的区域,对人类生活具有一定的 影响,深入开展浅海热液活动的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热液流体循环过程、热液成因机制及相关动力学过程。文章在简要介 绍国内外浅海热液活动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最新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对浅海热液活动的研究应主要集中于以 下几个方面:浅海热液流体及气体的来源;浅海热液系统模式及与构造环境的关系;浅海热液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金矿体赋存于碎屑岩系与岩体接触部位构造破碎蚀变带中,成矿作用与超基性岩蚀变作用密切相关,矿床属于受构造破碎蚀变带控制的蛇绿岩中-低温变质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2.
涂怀奎 《地质与资源》1998,7(4):281-287
勉略宁区(即略阳-勉县-宁强地区)金矿分布在北、中、南三带:北带钍铁-金-镍(钴)带;中带金-多金属矿带;南带金-铜与砂金-砂铂矿带.垂直分带:上部铁锰矿与铀矿带,分布在沉积岩和火山沉积岩中;中部铅锌-金矿带,下部金-铜矿带,分布在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中."勉略宁"区对金成矿有利,找矿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13.
姚安金矿床矿石品位富,载金矿物及其共生矿物组合较为特殊,复杂。从含矿段岩石组合,围岩,含金矿石,含金矿物及火山-次火山侵入岩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结合矿石的同位素及包裹体分析资料对比研究认为:(1)成矿金质来源于围岩(侏罗系碎屑岩)和火山-次火山岩;(2)金成矿滞后于岩浆岩的侵入期,与构造活动同期或稍晚。  相似文献   

14.
金矿体赋存于澜沧群惠民组上段中下部F2断层破碎带中,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碎斑岩是主要含金岩类.氧化矿石,金包裹于褐铁矿及绢云母中、少量自然金,属中低温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  相似文献   

15.
蝙蝠山金矿属超基性岩接触带型。金矿受地层、构造、基性岩的控制。由多期成矿作用、多源物质来源、多成因成矿热液,反复活化、迁移、聚集、分配和积淀形成。  相似文献   

16.
张兰生 《福建地质》2011,30(3):205-210
建瓯奖坑金矿(化)体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产于早元古代大金山组变质岩推覆于中生代早侏罗世梨山组的缓倾角断裂带上及大金山组变质岩内陡倾角断裂中。成矿物质来源于变质岩,成矿热液有变质热液和推覆运动热液,金矿主要成因类型为混合岩化变质热液改造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7.
新疆西准噶尔金矿属岩浆期后热液石英脉型金矿。从有利于找矿角度出发,根据含金石英脉所产出的条件不同,可划分为六种类型。其中以产于玄武岩中及产于中酸性侵入岩接触带附近的含金石英脉意义较大。中酸性侵入岩接触带附近及断裂破碎带是成矿最有利部位,因此是今后找矿的主要地段。而已知矿床的深部及其外围找矿的潜力极大,重要矿带上发现新矿床、寻找新类型的可能性也是极大的。  相似文献   

18.
湘西浅变质岩系中钨锑金矿床成矿系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湖南西部钨锑金矿床主要集中分布于雪峰弧形构造带内,赋存于元古宇浅变质岩系中,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矿种组合为一组具有成因联系的W-Sb-Au,Sb-Au,W-Au和Au、Sb等矿床成矿系列。各矿床具有相似的区域构造-地球化学环境、形成规律及成因机制。在元古宇浅变质岩系中控矿构造系统发育的区(带)是金矿有利的远景区(带)。  相似文献   

19.
湖南西部钨锑金矿床赋存于雪峰弧形构造带之前寒武系浅变质岩系中,受到韧-脆性剪切构造控制,具有明显的地层层位效应。区域变质和动力变形过程中,大规模深层次的韧性剪切变形促使矿源层中的Au活化迁移,连同SiO2,K等活性组分和岩石中的H2O一起形成含金动力变质热液,当其进入伸展型脆韧性剪切带及其剥离构造带、张扭性断裂带时,形成充填交代型含金石英脉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研究表明,矿床具有特定的元素共生组合,矿脉(体)沿倾向延伸大且普遍具有侧伏成矿现象,沿控矿构造方向侵入的长英质脉岩带与成矿有一定的联系;载金的硫(砷)化物以富集轻硫同位素为特点,氧化-还原反应是金成矿的主要化学机制等特征性成矿标志。矿床广泛发育中低温热液蚀变,黄铁矿、毒砂矿物和As元素是找金的标型矿物和指示元素。矿床成因主要属于受韧-脆性脆剪切带控制的变质热液型金矿。  相似文献   

20.
农坪金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思路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时俊峰  卢秀全  张志林 《吉林地质》2001,20(2):23-28,46
论述了农坪金矿带成矿地质条件,认为下古生代志留纪下统五道沟群杨金沟组变质岩,中生代三迭纪安山凝灰角砾岩,燕山期岩浆岩(闪长岩,英云闪长(斑)岩,闪长玢岩,花岗斑岩)为金的成矿主要源体;分析了农坪金矿床的成因机制,确定为次火山热液蚀变岩型金矿床;指出应在火山口及周边部的火山-次火山岩中寻找金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