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滩坝是隐蔽油气藏最重要的沉积储集层类型之一,已成为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现代沉积滩坝的研究是深入认识滩坝沉积相的有效手段。环湖考察研究发现青海湖近岸滩坝类型多样,主要发育了废弃三角洲前缘处滩坝、三角洲侧缘处滩坝、湖岸线拐弯处滩坝、开阔滨浅湖处滩坝和冲积扇改造处滩坝5种类型。通过对各种类型滩坝剖面的详细分层及沉积物室内矿物组成分析等,发现不同类型滩坝砂体沉积特征存在很大差异。整体而言,青海湖近岸滩坝沉积物粒度较粗,黏土含量低,结构成熟度较高,沉积构造多见平行层理、交错层理和冲洗交错层理,垂向上表现出上粗下细的反韵律特征。同时,选取了青海湖南岸规模较大的坝相,分别对坝主体、坝间和坝侧缘进行详细的探槽剖面分析,得出坝主体单旋回厚度较坝间和坝侧缘大,沉积物粒度也相对较粗,黏土含量最低,分选性也最好,是发育为隐蔽油藏最有利的区域。  相似文献   

2.
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沙四上亚段滩坝与风暴岩组合沉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鑫  张金亮 《沉积学报》2009,27(2):246-253
惠民凹陷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盆地边缘发育三角洲和扇三角洲沉积,受波浪和沿岸流的影响,在中央隆起带滨浅湖区形成了与岸线走向平行或斜交的滩坝砂体和风暴沉积。滩坝沉积成熟度较高,泥质含量少,岩性以中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也有少量砾石,砂岩中常见含双壳类化石、生物碎屑和炭屑。滩坝沉积可分为砂坝、砂滩和滩坝间微相,平面上该区滩坝砂体可分为近岸砂滩、近岸砂坝、坝间砂滩、远岸砂坝、远岸砂滩、水下隆起处砂坝和水下隆起处砂滩。此外,受风暴浪的影响,在浪基面和风暴浪基面之间的地带形成风暴沉积,主要由块状层理段、递变层理段、丘状交错层理段、平行层理段和块状泥岩段构成。该组合沉积体系的形成主要受古地形、物源性质、湖平面变化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滩坝作为发育于滨岸带非常重要的沉积储集层类型之一,已成为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目标。为进一步明确峡山湖东岸滨浅湖滩坝沉积模式,以现代沉积考察为基础,结合探地雷达技术和粒度分析资料,对东岸研究区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以及控制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 峡山湖东岸主要发育风成沙丘及滩坝2种沉积体系。早期风成沉积物以发育连续性好的大型板状交错层理细砂为主,分选较好,粒度概率曲线以两段式为特征;滩坝沉积物以发育连续性差的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中砂为主,主要为反粒序或者复合粒序,具冲刷构造,岩性较混杂并以砂泥薄互层为特征,发育大量植物根系,粒度概率曲线以三段式为主,跳跃组分分为2段,分选较好。探地雷达资料表明研究区下部主要以厚层层状反射结构砂体为主,与风成沙丘沉积反射特征较为一致,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对滩坝沉积较强的水动力作用有较好的指示。总体上,风力作用控制了风成砂体的沉积发育并且改变了古地貌条件,风浪作用冲刷改造了早期砂体,为滩坝的发育提供了物源,控制了滩坝发育的规模和地理位置,可概括为“风运—湖改”滩坝沉积模式,可为滩坝体系的识别和有利储集层预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赵凹油田安棚区核三下段的沉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赵凹油田安棚深层系核(核桃园组)三下段砂体的研究中,从岩性特征,结构和成分成熟,沉只构造及古生物特征等方面总经了该区沉积的相标志,结合研究区的沉积背景,笔者认为该区沉积环境为扇三角洲相,并进一步划分了亚相和同相,提出了研究区扇三角洲相的沉积模式,并对扇三角洲砂体的类型进行了研究。该区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扇三角洲两种亚相,近岸水道和远岸水道微相比较发育;距离物源较近,沉积物搬运距离短,沉积物粒度较粗,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较低,水动力较强,在砾岩和粗砂岩中发育有块状层理,平行层理和交错层理,砂体类型对储集层物性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沙河街组沉积体系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陆相湖盆沉积特征,以T A 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在大量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定量研究了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沙河街组沉积体系和沉积物源特征,确定了沙河街组沉积时期总体发育近岸水下扇、滩坝、深水重力流水道、扇三角洲前缘和滑塌浊积扇等主要沉积相类型。中期基准面旋回A-D层序沉积时期发育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滑塌浊积扇沉积体系;中期基准面旋回E-F层序沉积期间发育有利于油气储集的近岸水下扇和滩坝砂体;中期基准面旋回G层序沉积时期主要发育重力流主水道—重力流水道侧缘以及近岸水下扇沉积砂体;中期基准面旋回H层序沉积时期主要发育重力流主水道—重力流水道侧缘沉积体系。最后,预测了有利岩性圈闭发育的沉积相带和地区。  相似文献   

6.
滩坝作为发育于滨岸带非常重要的沉积储集层类型之一,已成为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目标。为进一步明确峡山湖东岸滨浅湖滩坝沉积模式,以现代沉积考察为基础,结合探地雷达技术和粒度分析资料,对东岸研究区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以及控制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峡山湖东岸主要发育风成沙丘及滩坝2种沉积体系。早期风成沉积物以发育连续性好的大型板状交错层理细砂为主,分选较好,粒度概率曲线以两段式为特征;滩坝沉积物以发育连续性差的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中砂为主,主要为反粒序或者复合粒序,具冲刷构造,岩性较混杂并以砂泥薄互层为特征,发育大量植物根系,粒度概率曲线以三段式为主,跳跃组分分为2段,分选较好。探地雷达资料表明研究区下部主要以厚层层状反射结构砂体为主,与风成沙丘沉积反射特征较为一致,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对滩坝沉积较强的水动力作用有较好的指示。总体上,风力作用控制了风成砂体的沉积发育并且改变了古地貌条件,风浪作用冲刷改造了早期砂体,为滩坝的发育提供了物源,控制了滩坝发育的规模和地理位置,可概括为"风运—湖改"滩坝沉积模式,可为滩坝体系的识别和有利储集层预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断陷湖盆滩坝储集体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通过综合分析大量的地质?测井?地震及室内分析资料,研究了陆相断陷湖盆中砂质滩坝和生物粒屑滩坝储集体的沉积特征,根据滩坝的沉积特征及其分布位置,确定出湖岸线拐弯处滩坝?水下古隆起处滩坝?开阔浅湖滩坝和短轴三角洲侧缘滩坝等四种类型,进而建立了它们的相模式?这些滩坝随着盆地发育演化作规律性分布并与油气富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袁坤  金振奎  彭飚  朱小二  田甜  黎瑞 《现代地质》2020,34(2):309-320
青海湖是研究湖泊滩坝的有利区域。通过对青海湖现代滩坝的实地考察和精细解剖,对滩坝的沉积特征、形成机制、沉积序列、沉积模式、识别标志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青海湖滩坝发育3种岩相,即块状砾质砂岩相、块状砾岩相和递变砂砾岩相。结合岩相分布和现代湖岸水动力观测,将青海湖波浪带划分为对称浪带、歪浪带、破浪带和冲洗浪带,并据此建立了青海湖滩坝沉积模式。提出滩坝相较于河口坝的4点关键识别标志:(1)岩性底界面接触关系差异,滩坝与下伏半深湖泥质沉积总是突变接触,有明显的突变面,而河口坝则是渐变接触;(2)滩坝垂向上发育典型的“ABC”序列,沉积物自底至顶呈细-粗-细的变化;(3)滩坝普遍发育冲洗层理,以及向陆倾斜的漫越层,而河口坝主要发育槽状交错层理;(4)砂体走向差异,滩坝砂体走向总体平行于湖岸,而河口坝砂体走向总体垂直于湖岸。  相似文献   

9.
综合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砂砾岩厚度及百分含量等资料,对东营凹陷北带沙四段砂砾岩的沉积特征、成因类型及沉积演化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北带沙四段砂砾岩储层中块状层理、粒序层理、平行层理、叠覆冲刷构造、交错层理发育,同时变形构造、泥岩撕裂屑、重荷模和火焰构造常见。碎屑颗粒表现为无分选-中等分选、棱角状-次棱角状到次圆状的近物源沉积特征。岩相类型以块状层理砾岩相、递变层理砾岩相、递变层理砂质砾岩相、交错层理砾质砂岩相、平行层理砾质砂岩相、块状层理砾质砂岩相、块状砂岩相、平行层理砂岩相、块状层理砂岩相、变形层理砂岩相、泥质撕裂变形砂岩相、薄层透镜状或压扁层理砂岩相为主。综合古地貌、砂砾岩沉积特征及沉积机制等,认为东营凹陷北带沙四段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湖底扇和扇三角洲等成因类型的砂砾岩扇体。在沉积演化上,沙四下亚段沉积时期,胜坨地区和民丰地区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利津地区发育扇三角洲沉积,扇体规模较小,横向连续性较差;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胜坨地区和民丰地区广泛发育近岸水下扇-湖底扇沉积,利津西部地区发育扇三角洲沉积,扇体规模较大,横向连片发育。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许多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挖潜难度增大,复合分流河道带和单河道的划分已不能满足生产要求,迫切需要进行分流河道内部有利砂体的识别。现代沉积研究是认识分流河道内砂体发育特征的有效手段。通过对鄱阳湖赣江三角洲的现场考察,发现汊口滩是三角洲分流河道中发育的重要砂体类型,以发育在分流河道的分汊口处为典型特征。根据水动力条件、沉积物组合、沉积构造等特征,将汊口滩划分为滩头、滩中、滩尾3个沉积单元。从滩头到滩尾具有水动力条件减弱、沉积物层理规模减小、单砂层厚度减小、粒度变细、泥质夹层增多的特点。汊口滩主要是由于在分汊口处,水流受到汊口的顶托作用流速降低,沉积物按粒度分异堆积形成;堆积方式主要以向上游方向的逆流加积为主。与水道砂体相比,汊口滩发育的层理类型多,而且内部夹层发育,非均质性更强;由于夹层的遮挡作用,砂体不易发生水淹,有利于形成剩余油的富集区。  相似文献   

11.
为指导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咸化湖盆油气勘探,建立咸化湖盆聚砂富砂模式,结合青海湖现代咸化湖盆沉积考察结果,开展了咸水介质条件下的三角洲沉积模拟实验研究,实验表明:咸化湖盆三角洲沉积以三角洲平原相为主,可占整个三角洲面积的80%以上,而在三角洲前缘亚相中河口坝微相最为发育;同时表明咸水介质对不同粒度沉积物的搬运距离及沉积有控制作用,较淡水介质,咸水介质中细粒沉积物在河口区快速沉降,而粗粒沉积物搬运距离更远,沉积范围也广;模拟结果也表明咸化湖盆三角洲沉积纵向上“坝上河”砂体构型发育。咸化湖盆三角洲沉积模拟实验的成功,明确了咸化湖盆储层分布特征,拓展了储层分布范围,为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油气勘探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广泛发育一套微生物碳酸盐岩。以磨溪8井区灯影组四段(灯四段)为例,通过精细解析高频向上变浅序列的岩石学特征,发现灯四段微生物云岩及序列建造具有如下特征: (1)向上变浅序列主要由凝块石云岩、叠层石云岩和(含微生物)泥晶云岩3类构成,伴以少量微生物粘结颗粒云岩;(2)完整的典型向上变浅序列自下而上由(含微生物)泥晶云岩(A段)、平直状叠层石云岩(B段)、小型丘状叠层石云岩(C段)、分散状凝块石云岩(D段)、格架状凝块石云岩(E段)、微生物粘结颗粒云岩(F段)等6个岩性单元构成,但大量的序列由A-C-E、A-C-D、B-D、B-C-D-E等不完整的岩性单元构成,且序列顶底皆以凝块石云岩/(含微生物)泥晶云岩、叠层石云岩/(含微生物)泥晶云岩等不平整的岩性突变面或暴露面区分;(3)埃迪卡拉系微生物碳酸盐岩发育于浪基面之上至平均海平面附近的相对高能区域,且凝块石云岩较叠层石云岩形成的环境能量高。该研究结果不仅揭示出较高能的浅水环境控制了规模性微生物岩分布这一规律,而且对区域储集层预测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因建立了有别于现代微生物的环境分布模式而具有重要的沉积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陆丰凹陷珠江组发育的多套砂岩储层是珠江口盆地东部重要的产油层,但对这些储层沉积特征的研究程度不足制约了下一步的勘探部署。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测井资料、岩石学特征、矿物成分、沉积构造等对珠江组砂体储层沉积相类型和物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滨岸两大沉积体系,并可进一步细分为分流河道、河口坝、远沙坝等10种沉积微相。不同的沉积相带控制不同砂体储集物性,按储层物性好坏,划分出3类沉积相带砂体储层。滩砂、滩砂水道、沿岸坝等砂体储层物性最好,上临滨、分流河道、河口沙坝次之,下临滨砂体最差。综合研究认为,寻找优质油气储层,应优先考虑最有利的形成优质储层的沉积相带。  相似文献   

14.
沾化凹陷东部长堤地区下第三系沉积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国景星  戴启德  徐炜 《沉积学报》2001,19(3):368-374
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沾化凹陷东部长堤地区下第三系沉积体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认为长堤地区下第三系发育有水下扇、滨浅湖滩坝、扇三角洲、浊积和辫状河等 5类沉积体系。并阐述了各类沉积体系在本区的亚相、微相类型及其特征,系统分析了早第三纪不同阶段的沉积相类型及其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时期物源区及古水流流向,总结了垂向上沉积体系的演化等。  相似文献   

15.
民和盆地巴州坳陷的侏罗-下白垩统主要发育曲流河、辫状河、滨浅湖、水下扇和三角洲沉积。窑街组的漫滩沼泽和湖湾沉积是主要的生油岩系。享堂组、大通河组和河口组的河道砂坝、湖滩滩砂和水下扇水道砂体是主要的储集层.其中,河道砂坝是最重要的。由于受成岩作用影响,孔隙度和渗透率都较低,裂缝-溶蚀孔隙改善了储层的储集性能。根据沉积特征,提出滨浅湖砂滩和水下扇水道是值得注意的有利储集相带。中侏罗统以上的滨浅湖泥岩和粉砂质泥岩是主要的盖层。  相似文献   

16.
青海湖现代滨岸沉积微相及其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将青海湖滨岸带沉积划分为沿岸砾沙坝、泥坪、沙滩、砾石滩、泻湖和水下风沙堆积六个微相。与国内外其它湖泊滨岸沉积相比,以发育沿岸砾沙坝和水下风沙堆积为其特征。其中规模较大的沿岸砾沙坝和沙滩分布于地形坡度不大(坡度10°±)和波浪、沿岸流及风力作用强烈的滨岸地区,粒度概率曲线以推移和跳跃总体为主、悬移组份含量少和跳跃总具双跳跃式为特征,垂向层序由分选差(δ>1)的上部粗碎屑物与分选好(δ<1)的下部细碎屑物构成反韵律层;砾石滩主要分布于冲积扇或扇三角洲入湖地带和湖蚀岸边,以砾石均匀、磨圆较好、绝大多数砾石长轴平行湖岸线和最大扁平面倾向湖方向且倾角8°±为特征;泥坪主要分布于湖水动力弱、无大河流注入的湖湾、湖岸地形平缓以及坝后湖水滞流地带;水下风沙堆积以分选好、磨圆好、石英表面具风蚀凹坑、概率曲线呈上凸和双跳跃式总体以及粒度参数δ<1、S=-0.15~0.21、Kg=0.75~1.13和M=0.22~0.023mm为特征。本文对丰富湖泊沉积相内容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浪控三角洲砂体是海陆交互带沉积有利的油气储层和勘探目标,目前业界对其微相划分、沉积机理和沉积模式研究较少.以巴基斯坦N区块为例,依据岩心、测井、地震及分析测试资料,开展受波浪改造作用的海相三角洲沉积相带划分、展布及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大量沉积相标志分析,研究区白垩系处于砂质高能海岸带,三角洲入海口受到强烈的波浪...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东营凹陷现河庄油田河31断块区沙一段、沙二段地层为研究对象,划分出了16种沉积微相类型,详细描述了主要沉积微相砂体特征,阐明了沉积微相分布规律和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区内主要为三角洲和湖泊相沉积,随着湖平面的变化和沉积物供给的变化,三角洲由东北向西南不断推进或收缩。在纵向上可明显划分二个旋回,即沙二段从早到晚由浅湖演变为三角洲平原,沙一段从早到晚由浅湖演变为三角洲前缘。并通过相控模型的研究,定量地讨论了沉积微相对砂体(储层)发育程度、储层物性及储层单层内非均质性的控制,研究表明分流河道、边滩和河口坝沉积微相为研究区内最有利的相带。并指出砂体的沉积微相特征从微观上和宏观上控制了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这为精细油藏描述中的储层模型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松辽盆地南部大老爷府地区早白垩世泉头组泉四段,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两种储油微相为主导的多种微相组合,提出将其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区”、“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混合区”和“河口坝区”三段微相组合区。将水下分流河道进一步划分为废弃型、完整型和多期叠加型3种;识别出坝上河混合微相组合;将河口坝组合再划分为完整型河口坝和叠加型河口坝。讨论了在坳陷湖盆条件下三角洲前缘厚层储集砂体各微相组合的形成机制以及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