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床勘查与研究回顾及展望   总被引:29,自引:8,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复新  肖丽  齐亚林 《中国地质》2004,31(4):407-412
20世纪60年代美国西部发现超大型卡林金矿及1000余千米的成矿带,引起世界各国重视,70年代卡林金矿找矿理论传入中国,经历了找矿实践和初步研究的认识时期,中国陕西与贵州同时发现卡林型金矿线索;80年代中后期中国找矿有重大突破,勘查确定了包含40多例大、中型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床,分布于环扬子地台的“西北金三角”和“西南金三角”,典型矿床研究取得较大进展;90年代找矿勘探又上一新台阶,除继续发现一批矿床外,成功勘查出数例特大型该类矿床,对矿床成因、成矿机理、矿床类型与成矿动力学进行综合性研究;跨入新世纪仍有金矿床的不断发现,显示出中国西北、西南地区寻找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床的巨大潜力和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2.
黔西南卡林型金矿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西南卡林型金矿集区作为滇黔桂"金三角"重要组成部分,自发现以来,一直是地质科研工作研究的热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迄今在金矿床的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等方面仍存在争议。本文在黔西南卡林型金矿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秦岭地区类卡林型金矿成矿特征和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涂怀奎 《地质找矿论丛》2005,20(4):258-263,275
秦岭金矿床产于浅变质沉积岩区,韧-脆性剪切带和大型断裂带控制金矿和成矿带的分布,矿床地质特征与美国卡林金矿类似,故称类卡林型金矿.秦岭地区金矿分为南带和北带,在阐述各带大中型矿床成矿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找矿方向和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4.
李宗会 《西北地质》2005,38(3):28-28
南天山成矿带是中亚最重要的金汞锑成矿带,境外20世纪80年代前在该带已发现了穆龙套金矿床、海德尔坎汞锑矿床、卡达姆萨依锑矿床、琼科伊汞矿床及萨雷贾次锡矿等一批超大型-大型矿床.我国西南天山是南天山巨型成矿带南部南缘的东延部分,上世纪末,通过国际合作及对比研究,已发现了萨瓦亚尔顿金锑矿床、乌拉根铅锌矿及霍什布拉克铅矿床,实现了国内西南天山找矿的第一次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5.
西秦岭马鞍桥金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及矿床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秦岭是我国最大的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省。西秦岭造山带中的卡林型和类卡林型金矿床在地质特征上虽具有共性,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如西秦岭北成矿亚带的礼-凤-太古生代盆地中的金矿床主要受剪切带、隐爆角砾岩和张性断裂控制,且矿区花岗岩类比较发育,已被划归为类卡林型(或造山型);而西秦岭中、南成矿亚带  相似文献   

6.
黔西南和黔东南是贵州的两个主要产金地区,大部分金矿都产于浊积岩中。但黔西南的金矿主要是含金蚀变岩型(或称卡林型、微细浸染型),以不可见金为主;黔东南的金矿却是含金石英脉型,以明金为主。这两种金矿都产在造山带,赋矿围岩是浊积岩,区内岩浆侵入作用不显著,成矿受背斜与断裂控制,成矿温度不高,矿石物质成分基本一致。研究表明,产生不同类型矿化的原因主要在于:黔东南地区的容矿岩石是浅变质的硅质碎屑岩,碳酸盐矿物很少;而黔西南地区是未变质的富钙硅质碎屑岩,碳酸盐矿物多。前者形成石英脉型金矿床,后者形成蚀变岩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7.
地震勘探资料对黔西南中部卡林型金矿赋存层位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地层、东吴不整合面和广西不整合面显示良好.该地区卡林型金矿主要受古隆起和冲断-褶皱构造的双重控制.根据卡林型金矿在冲断-褶皱构造中的位置,可以将其划分为2类,即断层控制型金矿和断层伴生型金矿.在断层控制型金矿床中,断层“上陡下缓”,为低角度逆冲断层,断层上盘常...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卡林型金矿主要分布在杨子板块的西北和西南边缘及湘中地区,绝大多数卡林型金矿床都具有较强的蚀变矿化.对西北缘“陕甘川”和西南缘“滇黔桂”两个“金三角”区域内典型卡林型金矿矿化蚀变进行分析,总结矿化类型及其与成矿期次的关系,矿化蚀变与构造的关系,矿化蚀变的物化条件及成因要素,以及矿化蚀变地球化学特征,对该类型矿床的勘查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秦岭造山带的金矿床一般可划分为卡林型与类卡林型(造山型)两类(Mao,2002;陈衍景等,2004;Zhu et al.,2010)。造山型金矿床一般产于西秦岭北成矿亚带的礼-凤古生代盆地中,矿体主要赋存于浅变质的碳酸盐-碎屑岩建造中,并受剪切带、隐爆角砾岩和张性断裂控制。近来,在西秦岭北缘,祁连造山带与秦岭造山带交接的  相似文献   

10.
泥堡金矿床微量元素的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结果显示,Au、As、Sb、Hg、Tl、Ag、W、Se相关性好,表明Se与Au在成矿作用过程中可能具有密切联系,硒化物主要出现在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或成矿的中晚阶段。泥堡金矿床Au成矿温度集中于180~260℃,表明泥堡金矿床中Se可能主要以硒化物的形式存在。黔西南地区不同金矿床的黄铁矿、毒砂、辉锑矿、辰砂、雄黄等硫化物中,Se具有一定的富集,Se与S的地球化学性质相似,Se主要以置换硫化物中的S的形式存在。成矿过程中HS-和HSe-均可作为卡林型金矿中Au的载体,Se能为研究该区乃至贵州黔西南地区卡林型金矿中Au成矿环境、成矿机制及成矿流体演化规律提供间接性证据,提出Se可作为黔西南地区卡林型金矿床找金的指示元素。  相似文献   

11.
杨继权  孔含泉  胡建文 《地质与资源》2005,14(3):192-196,226
黑龙江省多宝山-宽河成矿带铜金矿产十分丰富.区内于早奥陶世初形成的"四隆四拗"构造格局控制了以后各地质时期地层、岩浆演化及矿产的分布.通过对矿带成矿地质背景、物化探异常、典型矿床特征的分析与归纳,总结了铜金成矿规律、成矿条件与找矿标志,预测出9个找矿重点靶区.  相似文献   

12.
陕西金矿成矿区(带)划分及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论述陕西金矿分布状况的基础上,依据成矿地质条件将陕西省金矿划分了六个成矿区(带),对六个成矿区(带)的地质特征作了综合性的叙述。  相似文献   

13.
西秦岭—松潘金三角地区金矿带划分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秦岭—松潘地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卡林型金矿成矿的集中区 ,依据其成矿规律可划分为同仁—夏河—岷县金成矿带 ;青海军功—甘肃尕海—舟曲—成县南金成矿带 ;玛沁—玛曲—南坪金成矿带 ;青海德尔尼—积石山—平武金成矿带 ;青海达日—斑马—马尔康金成矿带 ;四川松潘哲波山—文县—康县金银铜成矿带等 6个重要的金矿成矿带  相似文献   

14.
中国黄金资源丰富,全国已发现金矿床(点)11000多处,分布在610多个县(市).金矿床(点)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和特提斯三大构造成矿域中.具有工业价值的金矿类型以花岗岩-绿岩型、变碎屑岩型、微细浸染型、火山-次火山岩型为主.根据成矿条件、矿床类型、矿床特征、矿化富集度以及工作程度,可将全国金矿划分为15个成矿区(带).我国金矿的基本特点是:分布广、较集中;中-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金矿品位偏低;微细浸染型金矿比例较大;伴生金矿储量大,且具重要价值;金银密切共生.中国金矿找矿前景可观,以产于花岗岩-绿岩地体中的金矿、产于沉积岩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产于变碎屑岩中的金矿和产于火山-次火山岩中的金矿最具找矿潜力.为保证我国黄金生产可持续发展,加强金矿资源勘查,增加可采储量;加强地质科学研究,寻找大型-超大型金矿床;强化资源管理,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是应采取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伴生金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构造体系为成矿单元划分原则,将中国伴生金矿划分为4个成矿域、8个成矿区、18个成矿带.分述了不同大地构造单元中伴生金矿的类型和基本特征,讨论了伴生金矿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将国内外伴生金矿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6.
绿岩带型金矿床是世界和我国重要的金矿床类型。中国绿岩带型金矿床可分为同构造晚期初生型金矿床和构造期后再生型金矿床二类。这二类金矿床的成矿地质环境、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均具有明显的不同。同构造晚期初生型金矿床不仅产出在中低变质绿岩带中,而且在高级变质绿岩带中分布很普遍和发育。构造期后再生型热液金矿床分布广泛、储量极大,是具有中国地质特色的金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金矿分布规律及成矿地质条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8.
中国超大型金矿床有5种类型:绿岩型、变质碎屑岩型、沉积岩型、火山岩型、花岗岩型。其中以绿岩型为主。成矿物质主要来自赋矿围岩。超大型金矿床主要属"规律型",服从大中小型矿床统一的成矿规律,与大中小型矿床一起成带成片产出。中国东部一些成矿条件较好的成矿带,勘探和开采深度比较浅,选择一些成矿条件好的中小型矿床,加强深部及外围找矿勘探,是当前寻找超大型金矿床经济、快速、行之有效的途径。中国西南、西北地区的沉积岩型、火山岩型金矿床的成矿条件好,有可能形成超大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9.
滇黔桂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条件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在滇黔桂交接地带已发现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点)和矿化异常100余处,并己找到若干大型矿床,证明这一带为我国进一步寻找这类金矿的有望远景区.本文据已知矿床和区域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对该区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控矿的地质、构造、物理及化学条件进行了论证,确定矿床为低温渗滤热液型金矿,初步建立了成矿地质概念模式,提出了四大成矿带和十三个成矿远景区,为本区扩大找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特点、分布和找矿前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概念,最初由Lindgren首先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环太平洋活动带上一系列大型、超大型金矿床的发现,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空前的"浅成低温金矿"热.浅成低温金矿具有低温、低压、低盐度、成矿深度浅的特点.矿化作用发生在火山活动晚期,最终定位于火山地热系统波及范围内.全球浅成低温金矿明显呈集中成带分布的特点,绝大多数分布在著名的环太平洋带、古特提斯带和中亚-蒙古(古亚洲)带.此类金矿成矿在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大体是①第三纪(最重要)、②第四纪更新世(次重要)、③中生代(重要)、④石炭-二叠纪(次要).成矿环境主要为岛弧带、板内走滑断裂带和上叠火山盆地、陆内裂谷.我国地处三大浅成低温成矿带分布区,已经发现诸如阿希、团结沟、紫金山等金(铜)矿床,找寻同类矿产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